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群聚而居

福建土樓

群聚而居,集合住宅的原點

在思考群聚而居的意義與豐富性時,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中國南部福建省的客家人所建造的集合住宅。在這種被稱為“土樓”的建筑物中,大的地方可讓50個家族、約300人群居在一起。土樓的結構,是以直徑數十米的中庭為中心,居住空間以環狀的形式層層堆疊,一樓為廚房等公共空間,二樓是倉庫,三樓、四樓是寢室,以相當簡單扼要的秩序進行機能的分配。這種集合形式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大家族制度,也就是客家人的共同生活方式。

一旦穿過貫通土墻的大門踏入土樓,就仿佛與世隔絕,讓人驚懾于濃密的生活空間。人們以中庭為中心經營共同的生活,樓房層層相疊的生活場景,強烈地震撼造訪者的心靈。促進他們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多樣營生的空間架構及其聚集的形式,讓我仿佛在此看到了群聚而居的豐富性及其原點。

向聚落學習

在思考集合住宅時,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慮到個別住宅與其集合整體的關系。以日本來說,住家們不過是堆疊或是并列在一起,實質上并沒有達到群聚而居的意義。市中心大樓公寓的走廊、樓梯等公共區域,會變成那般毫無魅力又功能單一的空間,主要是因為在沒有奠定個體主體性的情況下又要重視隱私,導致沒有考慮到群聚而居的內涵。以這點來說,我們應該多向世界各地歷史悠久的原始住宅及聚落學習。聚落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人為的特別意圖,是自然發生的;但其實聚落是人們為了求生而長年累月累積起來的智慧與巧思的結晶。到目前為止,我所造訪過印象最深刻的聚落,如前章所述,是愛琴海的群島——圣托里尼島及米諾斯島的聚落。

圣托里尼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火山爆發后火山沉入水中,其外圍部分裸露在海面上形成島嶼。沿著曾經是舊火山口的灣岸朝位于內側的港口走去,可以看到圍繞海灣聳立的斷崖頂上,匍匐著純白的住宅群所形成的聚落。穿山鑿壁建成的房屋,順著地形堆疊并列,每一間房子的形狀都不一樣,而且各自面向自己的方向,給人變化多端的印象。不過,和愛琴海的其他聚落一樣,圣托里尼島的屋頂、墻壁、道路等聚落中的人工建筑,涂滿了厚厚的石灰漿,遠遠看來仍具有整體感,相當美觀。進一步來說,雖然那里每間房子的窗戶皆面向大海,是位居懸崖所必需的措施,但也讓我覺得有某種加強聚落整體感的效果。這是否是因為圣托里尼島等愛琴海的居民原本就是靠海為生,生活中必須時時刻刻注意海的氣象,由此形成了這一習慣呢?一想到這個層面,似乎可以理解為什么人們會在那樣的斷崖絕壁上毗鄰而居了。

聚落的另一個魅力就是,它雖然是一個統一的集合體,里頭的家家戶戶卻各有其個性、富有變化。不過,愛琴海的聚落在這樣的整體與個體的關系上,特別巧妙。

圣托里尼島聚落

走在圣托里尼島的聚落中,層次不斷變化、迂回于房舍之間的巷弄空間,特別引人注目。巷弄空間也全涂滿了石灰漿,就像一棟建筑物般有連續性,形成一個充滿魅力的迷宮空間。說到由自由的聚落所生成的迷宮空間,就不能不提到西斯特尼諾、奧斯特尼等意大利南部穆吉亞地區的鄉村小鎮。在略高的山丘上,城墻環繞、房屋聳立,仿佛要把山丘淹沒的城鎮景象,不管看幾次都讓人覺得震撼。穿過城墻進入城鎮后,可以看到好幾條細窄小巷彎曲交錯,整個城鎮形成了一個迷宮。這樣的街道空間中,外階梯如繁殖增生般重疊,向二樓三樓延伸;二樓住戶陽臺上架著的拱門,仿佛舞臺裝置,與時常出現的開放的小廣場一同為城鎮增添了抑揚頓挫感。而巷弄有時是死胡同,成為附近居民社交的空間,或是各個家族專用的戶外沙龍。對于在受到地形制約的有限土地上發展城鎮的人們而言,最應優先考慮的是這些戶外的公共空間,而每個住宅本身則只需要客廳與寢室等最小限度的空間就夠了。

穆吉亞地區的鄉村小鎮作為一個共同體,既具備了強有力的規范,同時各個住宅又保有個性;充分發揮地域特性的小廣場及陽臺等呈現出實現多元公共空間的配置規則。在這里,可以得到如何擺脫現代集合住宅單一化、均一化的線索。

集合住宅,現代的城市居住形式

集合住宅是在現代以后,才變成一般城市居住的形式。在工業化社會到來,加速城市化發展的當時,對社會來說,紓解大城市的密集并為勞動者提供經濟又衛生的住宅,是最要緊的課題。對現代建筑家而言,如何建造集合住宅是象征著時代的課題,自1920到1930年,特別是以德國為中心,建造了許多集合住宅。而現代集合住宅與土著聚落最根本的差異在于,它提出基于合理性創造理想居住環境的規劃概念。另外,在試圖為現代集合住宅導入創新理念的嘗試中,勒·柯布西耶的集合住宅可說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他的第一步即是1952年建造的馬賽公寓。

馬賽公寓

馬賽公寓是勒·柯布西耶實現“城市”理念的第一個提案。馬賽公寓完美地具現了勒·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思想,城市應以高樓集合住宅作為城市主要元素。這棟建筑物是由鋼筋水泥建造的18層板狀大廈,里面包括從單人房到可容納10人大家族的各種房間,規劃了一共23種337戶的住宅。住家基本上是挑高夾層,形成上下兩層夾層、中央走廊的截面構造。除了住家外,同時建造商店、餐廳等。除此之外,最上層設有育幼院,下層則蓋了幼兒園。而且就如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建筑五項要點中提到的,屋頂結合游泳池、體育館、日光浴室等各式各樣的公共設施成為屋頂庭園,建筑物底部是可自由穿梭其間的混凝土獨立柱,讓一樓空間自建筑本身解放。馬賽公寓是作為一個自立的共同體被構想出來的,不愧為“城市中的城市”。

哈勒住區

集合思想與密斯的高樓建筑,一同成為象征戰后時代的建筑形象之一,集合住宅作為新的住宅原型被擴展到世界各地。當時在日本也有前川國男建造的晴海高層公寓,不過在這股時代的潮流中,特別把集合住宅的思想對應在既有的文化脈絡上并展現出豐富成果的,則是第五工作室(Atelier 5)所建的集合住宅——哈勒住區(Siedlung Halen)。這個集合住宅建造于瑞士首都伯爾尼近郊的茂盛森林中,是將集合住宅規劃建于斜坡地的先驅之一。對于視住宅與住宅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為理所當然的當時來說,借由構建集約型的空間來保存剩下的森林,是非常劃時代的理念。

哈勒住區最大的特色在于,運用斜坡巧妙配置出公私空間的領域,將群聚而居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在營造豐富的集合住宅時,豐富的公共空間的確是必要的,不過如果計劃的核心中沒有考慮到個人的話,充其量也不過是多制造出一個寂寥的空間罷了。而哈勒住區不但保有個人的空間,并且以應人們需求的方式,預先考慮到了一個經營共同體生活的系統。

集合住宅計劃與多樣性

以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現代建筑家提出的計劃概念中,企圖描繪出既健康又充滿理想的烏托邦建筑與城市。某方面來說,他們面對混沌的現實盡可能地提出解決辦法,并且給社會留下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規劃中有些地方過于刻板,把人們本應多樣的生活硬是擠入單一的框架中。

針對現代主義的一元傾向,呂西安·克羅爾(Lucien Kroll)率先把建筑規劃的重心放在居民參與所展現出的多樣性及復雜性上,并于1974年完成天主教魯汶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宿舍。他在建造之時,召集身為居民的學生們,讓他們來決定隔間、采光部分的設計。呂西安·克羅爾采用所謂的拼貼手法,在某種意義上和打造聚落的方式很相似。

但是,如果要說呂西安·克羅爾身為一個建筑師,只是拼拼湊湊沒有出力的話,事實絕非如此。其實,他已事先在作為基本骨架的基礎結構上設定了縝密的模塊,因此即使宿舍的隔間因為讓學生們自己決定而不夠周密,或者外墻上滿是缺乏整體感的采光窗口,整體上也不會過于散漫,反而造就了富有變化的歡樂氛圍。這棟建筑呈現出生活的豐富多元,為整個場域注入了活力。

和呂西安·克羅爾相同,眼見現代集合住宅的單一性而試圖摸索多元群居方式的建筑師中,還可以推舉1967年完成香苑公寓(Habitat)的薩夫迪(Moshe Safdie)。香苑公寓是蒙特利爾世博會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實驗性集合住宅計劃,與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在同一個博覽會上設計的美國展館體育館一樣,都是在了解當時技術思想的基礎上所做的極其重要的嘗試。

香苑公寓以群組化的箱型組合屋為基本單位,經由排列組合,可組成16種不同的居住形態,同時組合屋之間的空隙又可衍生出多樣的公共空間。薩夫迪說,這是以現代手法重新展現愛琴海的聚落。姑且不論他成敗與否,相對于現代集合住宅容易陷于重復單調的傾向,薩夫迪采用工業化工法卻又保留每間住戶個性的嘗試,對思考現代集合住宅有著深刻的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的集合住宅

集合住宅這種形式被引進日本并且開始興建,是在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以后。提到早期建造集合住宅的先驅,絕對不能不提關東大地震后成立的同潤會所做的嘗試。一談到日本最好的集合住宅,至今建筑業界中還有不少人會提起同潤會公寓。即使同潤會公寓是歐美形式的依樣畫葫蘆,但不論從形象還是設計兩方面來看,都有仔細考慮到群聚而居的意義。但是很可惜的是,同潤會的實驗精神沒有得到傳承與發展就夭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度成立日本住宅社團法人(當時),之后日本各地紛紛以其供應的住宅為雛形建造相同的小區,正式開始了建造集合住宅的風潮。不過,其出發點卻是以冬至四小時日照為條件的平行配置這一單純且貧乏的理由。到了昭和三十年代,也就是1955年左右,這個理論開始獲得公營、公團住宅的采用,就這樣通過快速經濟成長期構筑起了日本集合住宅的基本樣式。

冬至四小時日照,即確保住在集合住宅里所有的人在冬至前后兩天都可以平等地照到日光,確保良好的住宅環境。這是日本集合住宅的平行配置及在設定與鄰棟之間的距離時的基本考量。這種方式的確成功地為戰后城市居民們提供了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住宅;然而另一方面,它卻完全忽視了建筑的既有特性與區域特性,結果建造出完全單一性的住宅環境。其他缺點還包括,因為缺乏人性的架構導致缺乏巷弄空間等。

雖然現在人們已經在反省這種方式,也有人嘗試打破其單一性,然而這種思想至今仍作為日本集合住宅的支配性概念而根深蒂固。

我想難以改變的原因,一來是以經濟為第一考量的觀念,再來是日本人的住宅觀拘泥于獨門獨棟,并且對房屋朝南有著特別的執著。

日本對于房屋朝南已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不僅是個人住宅、集合住宅,包括所有的房間皆傾向以南向為宜。我認為這種思想應該是源自于留在人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日本傳統住宅形象。也就是說,具有像過去書院式的氣質:南方有庭園,可從床之間(Tokonoma,用來擺設插花、掛軸的空間)眺望庭園。但是,過去書院式的住宅架構,必須在庭園與住宅內部空間密切相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立。如果面前有美麗的庭園也就罷了,但是在平行并排的建筑物內側,就只能看到鋼筋水泥建造的公寓,仿效書院式構造又有什么意義呢?

國外的優秀住宅中有各種方位的房間,人們也以此為樂。因為這樣有著規劃更高的自由度,因此孕育出了更為豐富的空間。譬如,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于1979年在巴黎建造的巴黎歐風路的集合住宅,就是將巴黎典型的街道、小廣場等形象融入房舍與房舍之間。不過,這個空間之所以充滿魅力、富于變化,主要還是因為家家戶戶各自的房間走向、位置皆不相同,18種形態的住宅中又根據不同樓層的位置、方位、視野,規劃出一百種選擇,實在有趣。即使在同一個集合住宅,隨著選擇住所不同,在眼前展開的亦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僅是巴黎歐風路上的集合住宅,巴黎在集合住宅上還有許多很好的嘗試。

巴黎是個在群居文化上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自古以來,不同階層的人們就雜居于一個公寓中,各自經營著共同體。對里頭的居民而言,希望在同一棟建筑物中以不同的水平、形式居住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代表著“個人”的生活方式獲得尊重,如果“個人”沒有被尊重,豐富多元的“公共”就不可能成立。

六甲集合住宅草圖

六甲集合住宅,融入周邊自然與街景的場域

以平行配置為基礎的戰后日本集合住宅,最大的問題在于剝奪了擁有土地的意義,將一切變得均一單調。為了建造隨著城市的擴張而向郊外延伸的新城鎮,斜坡形態的土地表面被胡亂開發,一個接一個地建成了單一階梯形式的住宅區。它們不像圣托里尼島聚落或是哈勒住區,地形原有的無限可能性完全遭到了忽視。

我自1978年開始持續參與名為“六甲集合住宅”的建筑計劃。這項計劃位于神戶六甲山山麓的傾斜地,神戶的南邊是大阪灣,北邊聳立著六甲山,形成了由山與海夾峙而成、東西狹長的地形,并且流過七條河川,自然條件相當良好。近年來,人們開始在意起地靈風水,而神戶自古以來就居住著許多中國人,由此可知就風水來說也是非常良好的居住環境。但是,即使受惠于非常良好的地理條件,在阪神地區并沒有很多運用其地理特性的建筑。所以就六甲集合住宅來說,我當時是想建造一個將這個場域的魅力發揮到極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群。

關于這個集合住宅計劃,我當時是想運用斜坡讓各個住戶保有個性,并且讓樓棟之間的空隙變成富有變化又有魅力的公共空間。而且,我希望信道與階梯不僅只是信道與階梯,想要建造出像歐風路那樣的可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舞臺的公共空間。

為了實現這樣的意圖,我選擇均質的框架結構以順應地形,并且在配置時稍稍進行位移。正因為六甲山山麓是陡坡地形,必定會產生格子的立體位移,均質的框架會依地形而不同,自然形成多樣的住家形式。

我當時的構想是利用格子立體位移產生的縫隙,開辟小廣場與階梯等街道式公共空間,以聯結各家住戶,另外將下層住戶的屋頂作為上層住戶的陽臺,呈現獨棟住宅無法達到的集居豐富性。

住戶的形態方面,同樣將公用部分與階梯、廣場融為一體,不過卻絕非相同的形狀與大小。因為人們是選擇各自的地點居住的,所以我想要為他們提供有選擇價值的東西。

1983年完成第一期,其后擅自規劃的第二期也在1985年確定開工。第二期雖然承襲第一期的構想,不過我為了更加貫徹理念,進一步著力于充實公共空間。其中的一項努力,就是在第一期與第二期之間建造綠地公園。這個綠地公園占地400到500坪,不是很大,不過卻是彰顯兩期建筑關聯性的空間。而且在第二期時,我在樓層中條件最好的地方設置了公共泳池與健身房,希望居民之間能夠有熱絡的交流。

六甲集合住宅 實景圖

六甲集合住宅第二期 中央廣場

在1993年完成第二期之前,我腦中又浮出新的構想,于是開始第三期的規劃,而這個計劃也在1992年具體成形,最后終于在1999年完成。而現在我又開始構思新的第四期計劃。

有人評論我的建筑是“批判性地域主義”。評論我的人,正是在美國相當活躍的建筑評論家肯尼思·弗蘭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肯尼思·弗蘭姆普敦(1930—):出身英國,建筑史學家。自70年代開始繼承諾柏·舒茲(C.N. Schulze)的現代建筑理論,批判性地重新思考現代主義到后現代的意義。著作有《近代建筑》等。。弗蘭姆普敦認為我的建筑一方面積極地導入現代主義的進步遺產,一方面又與現代主義保持距離以呈現地域性。雖然我不完全認同他的思想,不過對我來說,區域性的問題、還有自己的建筑是否能夠對社會有所批判,才是我經常在思考的主題。

我對六甲集合住宅的目標,是計劃在環境各異的狀況中,首先將個人放在規劃的主軸,再來把集居的意義具體成形,并且妥善運用土地的特性。我希望從第一期到第二期,再從第三期到第四期連貫的聚落景觀,能夠融入周邊的自然與街景成為一個整體的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汉阴县| 思茅市| 禹城市| 菏泽市| 甘孜县| 灵宝市| 泾阳县| 中江县| 封丘县| 汉川市| 昌乐县| 浙江省| 闸北区| 靖边县| 宝清县| 盘锦市| 秭归县| 定安县| 图们市| 武定县| 屯昌县| 盘锦市| 环江| 克拉玛依市| 五台县| 翁源县| 兴文县| 九江市| 茶陵县| 茶陵县| 延庆县| 夹江县| 娱乐| 北宁市| 渑池县| 屯留县| 梅河口市| 乃东县| 潜山县|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