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你炒股票之纏論新解
- 纏中說禪著 付學軍編
- 1204字
- 2019-01-04 01:04:09
前言
仁者心動
遇纏說禪,借而論道。
禪宗要典《六祖壇經》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法性寺正在開講《涅槃經》,風揚起寺廟的旗幡,一僧說這是風動,另一僧說這是幡動,爭論不休。此時惠能挺身說道:“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此言一出,眾僧駭然。
股票市場正如這“風吹幡動”,自1773年在倫敦街頭的一間咖啡館里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以來,人們如癡如醉地追逐著、思考著股票價格背后的故事。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出現了很多股票分析的流派,比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再如艾略特的“波浪理論”。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得較晚,這些股票分析的流派都是從國外引入的,以至于我們所崇拜的那些投資大師都是歐美人,以至于我們過于相信“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了。
但事實上,這些舶來之品并不能完全適應A股市場,因為“中國特色”決定了“拿來主義”的命運。而“纏論”能夠誕生在中國,并在網絡世界里茁壯成長,這本身就是說明了其具有很好的實效性。
如此多的流派,又細分了更多的分支,往往讓投資者眼花繚亂,不知怎樣辨別,更談不上如何選讀。在我看來,無論哪個流派,哪個分支,都逃不過三種境界:幡動境界、風動境界和心動境界。
幡動境界之所謂,無論它是采用現在最常用的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DCF模型),還是回到1938年,采用威廉姆斯的股利貼現模型(DDM模型),或者,你根本不相信股票價格是公司未來的現金流所決定的,因為經濟有周期,企業有生命。你站到最保守的格雷厄姆(投資圣經《證券分析》的作者)一邊,只選擇股票價格比流動資產還要便宜三分之一的公司,但無論你選擇站到哪一邊,你所分析的全部還是公司本身,此時你看到的還是一個“幡動”而已。
沒有風,幡不會動。沒有交易,價格也不會波動。東風吹,幡飄西;西風吹,幡飄東。交易與風吹有所不同,因為有買必然有賣才能成交,這就意味著東風和西風是同時吹的。我們經常說的技術分析或行為分析本質上都是要分析這東風和西風到底誰更強一點,只不過技術分析是從量價結果的角度,而行為分析是從交易過程的角度而已。“纏論”創造性地提出了中樞的概念,其實就是買賣雙方反復較量的過程。當股價連續橫盤震蕩,均線相互纏繞,市場焦躁不安之時,恰似“無明煩惱系縛眾生,此謂纏無明。”對股票價格而言,這種“無明”的區間價格正是一種均衡狀態,直到“無明”變“覺知”,趨勢生成便可一騎絕塵。
“覺知”就是佛性,六祖慧能“仁者心動”的回答就是“覺知”的最高果位。在投資界達到“覺知”的人寥寥無幾,凱恩斯戲稱金融投資如同選美,不要去買自己認為能夠賺錢的公司,而是要買大家普遍認為能夠賺錢的公司。但是,對大眾投資心理的猜測并不容易,“纏論”彌補了其他流派這方面的不足,直截了當地告訴你,“你的喜好,就是你的死亡陷阱”,并且進一步給出了更多實用的技巧,幫你看破理性的謊言,做市場的明白人——“風吹幡動,不離風、不離幡、不離心。若離風則幡不曾動,若離幡則不見風動,若離心則不知何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