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盧瑟福如何為看不見的原子畫像?

《α和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的結構》是盧瑟福于1911年所寫的一篇著名論文。在這篇論文中,盧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模型。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成功地解釋了許多物理化學現象,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自從道爾頓建立原子論以后,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又建立了分子論,使人類對原子的認識又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他們保留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這一錯誤觀念,所以,原子的大門一直緊閉著,誰也不知道、甚至誰也不想知道原子的內部世界究竟是個什么樣子。

1879年,有個名叫克魯克斯的英國人做了一個放電實驗。他在一個接近真空的玻璃管里裝了兩個電極。當通高壓直流電時,一種極不尋常的現象發生了:跟陰極相對的玻璃管壁上,出現了美麗的熒光。更令他驚奇的是,當時并沒有看到從陰極上有什么光線發射出來。

為了揭開這一秘密,克魯克斯繼續研究起來。他在管內陰極前面放上障礙物時,對面發光的玻璃上會出現陰影;在管內安裝云母風車葉時,能看到葉輪轉動起來。這說明有一條看不見的、具有一定質量和速度的粒子射線從陰極射出來。他發現這種射線在電場或磁場中發生偏轉,在電場中射線偏向正極。當時,人們稱這種射線叫“陰極射線”。

陰極射線是什么?自從它被發現后,科學家立即對它進行了種種推測。克魯克斯認為它是一種“陰離子流”,是管內的氣體分子在陽極上得到電荷形成的陰離子。因為陰離子同性相斥,又加上陽性的吸引,所以它就飛向陽極。而英國的湯姆遜認為陰極射線是一種帶負電荷的微粒子流,因為陰極射線可以穿過金屬薄膜,而離子是無能為力的。德國哥爾德斯坦認為是一種“以太波”,赫茲認為是一種“電磁輻射波”……真是眾說紛紜。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在劍橋大學做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實驗。他利用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作用下發生偏離的現象,測出了陰極射線粒子流的速度及所帶電荷與質量的比值,其速度為光速的十分之一,荷質比值竟是帶負電氫離子荷質比值的1840倍。湯姆遜用其他方法測定,陰極射線粒子所帶的負電量和帶負電氫離子所帶負電量是相等的。根據荷質比來看,既然電荷相等,那么兩種帶電粒子荷質比數值相差這么大的原因,是由兩者質量所引起的,由此推算出陰極射線粒子的質量只有氫原子質量的1/1840。

當時人們只知道氫原子是組成物質最輕、最小的單元,可現在又出現了這種比氫原子還要小得多的粒子,簡直不可思議。湯姆遜領著他的助手又重復測量了好幾次,結果都差不多。并且他們還發現,這種荷質比不隨放電過程中氣體種類和電極材料改變而改變,說明這種粒子是各種原子的共同組成部分。湯姆遜就稱這種粒子為“電子”。

電子的發現打開了神秘的原子世界大門,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傳統觀念,人類認識物質的微觀結構又登上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陰極射線發現之后,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又發現了另一種不可見的射線。這種射線是陰極射線在目標物上產生的。陰極射線是具有較高能量的電子流,這些流動的電子打擊在任何別的物質上,其能量就會發生轉換,成為與光一樣的射線發射出去。這種射線不帶電,具有一定的穿透本領,能穿透薄的金屬片、玻璃和肌肉,能在暗處使照相底片感光。克魯克斯在研究放電現象時,就發現放在放電管附近的密封的照相底片壞了,可他沒追究,以為是產品質量差而向廠家退了貨。倫琴發現的這種射線就是現在被廣泛用于醫療的X射線,也叫做倫琴射線。

就在倫琴射線發現后的第2年,法國的貝克勒爾在研究倫琴射線時,又發現一種鈾鹽能發出與倫琴射線不同的射線。這種射線也是不可見的,也能在暗處使照相底片感光,但它是自動發生的。

貝克勒爾的這一發現引起了波蘭女科學家瑪麗·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的極大興趣,決心從事這項研究。他倆在一間破舊的木棚里,頂著零下六攝氏度的嚴寒,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干著繁重的體力勞動。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他們終于發現了比鈾放射性更強的兩種元素:釙和鐳。居里夫人把這種能自動發出射線的元素,稱為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的發現,震驚了世界,不少科學家立即對它進行研究。189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把鐳的化合物放入上部留有小孔的鉛盒里,讓一束射線通過狹窄的小孔放出來。這束射線在外界電場(或磁場)的影響下分成了三支。盧瑟福把向負極偏轉且偏轉較小的帶正電荷的一支射線稱作α射線;把向正極偏轉且偏轉較大的帶負電荷的那支射線稱作β射線;把中間不發生偏轉、穿透力極強的一支射線稱作γ射線。

后來的實驗證明:α射線是一種帶正電荷的粒子流。每個α粒子帶有兩個單位正電荷,質量等于4,實際上它就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穿透0.1毫米厚的鉛板。β射線跟陰極射線相似,也是由帶有一個單位的負電荷的粒子構成的電子流。不同的是β射線的速度幾乎等于光速而陰極射線的速度僅是它的一半。β射線的穿透能力比α射線大,能穿透幾毫米厚的鉛板。γ射線類似于x射線,它不是由微粒構成的,是一種波長特別短的電磁波。γ射線的穿透力比β射線還要大,能穿透幾厘米厚的鉛板。

倫琴射線以及元素放射性現象的發現,對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證實:原子不僅是可分的,而且其內部必定有復雜的結構。這就為原子結構理論的建立揭開了序幕,為揭開原子的秘密提供了條件,為撞開原子的大門鋪平了道路。

盧瑟福發現3種射線以后,對α射線特別感興趣。他測知α粒子能以每秒2萬千米的速度從原子里面射出來,比普通炮彈不知快了多少倍。于是,他想把α粒子當作“炮彈”,把它射進難以攻破的原子王國中去刺探情況。

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盧瑟福設計了一個α粒子放射實驗:把α粒子流以很高的速度從放射源發出,經過兩塊帶有小孔的厚鉛板,這時除了從小孔穿過的α粒子外,其他大部分α粒子被鉛板所阻擋。而從小孔穿過的這束α粒子流,卻可以穿透他放在前面的極薄的金屬箔,并打在涂有熒光物質的屏幕上而發出閃光。從閃光點的位置,就可以推斷出,粒子在穿透薄金屬箔時,運動方向是否發生了改變。

1911年的一天,青年學生馬斯登前來跟盧瑟福學習技術,盧瑟福的得意門生漢斯·蓋革建議老師為他安排一些實驗。盧瑟福想一下,就叫他們用α粒子去轟擊金箔,順便練習怎樣用熒光屏來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α粒子,并觀察出經過金箔后的α粒子射線的方位。

蓋革和馬斯登遵照老師的建議,進行α粒子的散射實驗。蓋革曾多次做過這個實驗,并設計過一種“計數管”,能對付那難以捉摸的α粒子,只要這種帶電微粒穿過計數管,與計數管相連的報警器就會發出響聲,指示燈也會亮一下。

他和馬斯登躲在熒光屏后,通過一架低倍顯微鏡觀察微弱的閃光,并認真記下閃爍的次數和散射的角度。忽然,他們看見有些α粒子被金箔彈回來了。真不可思議,連忙去報告盧瑟福。

盧瑟福一聽也大為震驚,這應當是絕不可能的事,用一枚重磅炮彈去轟擊一頁薄紙,難道炮彈會被紙片彈回來?

盧瑟福自己也連忙參加了這一實驗,事實真是如此。大部分α粒子暢通無阻地穿過了金箔,有少數α粒子像是遇到了什么麻煩,發生了偏轉;個別α粒子竟像碰到了堅硬的對手,被反彈回來了。

盧瑟福進行了反復的思考和分析:既然大部分α粒子能暢通無阻地穿過原子,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大的空間,那么有一些發生偏轉,甚至有個別被彈了回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肯定不是α粒子跟電子相撞而引起的。因為電子的質量極小,α粒子的質量比它大7000多倍。α粒子跟它相碰,運動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并且,原子中質量的分布以及正電荷的分布都是不均勻的,因為質量及正電荷的分布若是均勻的,α粒子在穿透原子時,運動狀況的改變也應當是均等的,那就不可能出現部分散射的現象了。那么原因在哪里呢?盧瑟福冥思苦想,終于找出了原子有核的結構:在原子中,質量及正電荷是集中在一個很小很小的體積里,它可以看作原子的核心。這個核心的體積至少要比整個原子的體積小許多萬倍。因為,只有這樣,大部分α粒子不會碰上或靠近這個核心而直線前進;少數α粒子靠近了這個核心,由于α粒子帶正電,同性電荷排斥,因而發生偏轉;個別α粒子碰上這個核心,偏轉角度就很大,甚至被反彈回來了。

1911年,盧瑟福寫出了著名論文《α和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的結構》。在這篇著名論文中,他正式提出了原子模型:每個原子都有一個極小的核,核的直徑在10-12厘米左右,這個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并帶有若干個單位的正電荷。原子核外有若干個電子繞核旋轉,核與電子之間的吸引力與電子繞核旋轉的離心力達成平衡。由于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與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相等,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原子顯中性。

原子模型的提出,是盧瑟福在科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川县| 新蔡县| 蕲春县| 武定县| 含山县| 新闻| 昂仁县| 抚顺县| 郸城县| 甘洛县| 乌什县| 卢湾区| 壤塘县| 金昌市| 阜南县| 蓬溪县| 盈江县| 浦北县| 太白县| 内乡县| 金阳县| 淮阳县| 肇州县| 赞皇县| 敖汉旗| 布尔津县| 定襄县| 墨江| 南充市| 太仓市| 手游| 巩义市| 磴口县| 阿勒泰市| 外汇| 长汀县| 金堂县| 常熟市| 绿春县| 温州市|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