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注射劑的制備
一、注射劑的制備工藝流程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注射劑包括小容量注射劑、輸液和粉針劑等,本節主要討論小容量注射劑,其工藝流程如圖3-15所示。

圖3-15 注射劑的制備工藝流程圖
二、注射劑的容器和處理方法
(一)注射劑容器的種類
注射劑的容器主要是由硬質中性玻璃制成的安瓿或其他式樣的容器(如青霉素小瓶、輸液瓶等),其外形如圖3-16所示。安瓿的式樣主要有曲頸安瓿及粉末安瓿,容積通常為1、2、5、10、20mL等幾種規格。新開發的一種兩室玻璃小瓶(圖3-1 6)特別適于在溶液中不穩定的藥物。容器由上下兩個隔室組成,上裝注射用溶劑,下裝無菌粉末,中間以特殊薄膜隔開。

圖3-16 小容量注射液常用容器
1.鋁蓋;2.膠塞;3.瓶身;4.壓塞;5.上隔室;6.間隔;7.下隔室
(二)安瓿的質量與注射劑穩定性的關系
安瓿用來灌裝各種性質不同的注射劑,不僅在制造過程中需經高溫滅菌,而且應適合在不同環境下長期儲藏。玻璃質量有時能影響注射劑的穩定性,如導致pH值改變、沉淀、變色、脫片等。因此,注射劑玻璃容器應達到以下質量要求:①應無色透明,以利于檢查藥液的澄明度、雜質以及變質情況;②應具有低的膨脹系數、優良的耐熱性,使之不易冷爆破裂;③熔點低,易于熔封;④不得有氣泡、麻點及砂粒;⑤應有足夠的物理強度,能耐受熱壓滅菌時產生的較高壓力差,并避免在生產、裝運和保存過程中所造成的破損;⑥應具有高度的化學穩定性,不與注射液發生物質交換。
(三)安瓿的檢查
為了保證注射劑的質量,安瓿必須按藥典要求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包括物理和化學檢查。
物理檢查內容主要包括:安瓿外觀、尺寸、應力、清潔度、熱穩定性等;化學檢查內容主要有容器的耐酸、堿性和中性檢查等。裝藥試驗主要是檢查安瓿與藥液的相容性,證明無影響方能使用。
(四)安瓿的切割與圓口
安瓿需先經過切割,使安瓿頸具有一定的長度,便于灌藥與安裝。切割后的安瓿應瓶口整齊,無缺口、裂口、雙線,長短符合要求。切口不好,玻璃碎屑易掉入安瓿,增加洗瓶的難度,影響澄明度。安瓿割口后,頸口截面粗糙,再相互碰撞及洗滌時玻璃屑容易落入安瓿內,因此需要圓口。圓口系利用強烈火焰噴烘頸口截面,使熔融光滑。
(五)安瓿的洗滌
安瓿一般使用離子交換水灌瓶蒸煮,質量較差的安瓿須用0.5%的醋酸水溶液,灌瓶蒸煮(100℃、30min)熱處理。蒸瓶的目的是使得瓶內的灰塵、沙礫等雜質經加熱浸泡后落入水中,容易洗滌干凈,同時也是一種化學處理,讓玻璃表面的硅酸鹽水解,微量的游離堿和金屬鹽溶解,使安瓿的化學穩定性提高。目前國內藥廠使用的安瓿洗滌設備有下列幾種:
1.噴淋式安瓿洗滌機組 這種機組由噴淋機、甩水機、蒸煮箱、水過濾器及水泵等機件組成。噴淋機主要由傳送帶、淋水板及水循環系統組成。這種生產方式的生產效率高,設備簡單,曾被廣泛采用。但這種方式存在占地面積大、耗水量多、而且洗滌效果欠佳等缺點。
2.氣水噴射式安瓿洗滌機組 這種機組適用于大規格安瓿和曲頸安瓿的洗滌,是目前水針劑生產上常用的洗滌方法。氣水噴射式洗滌機組主要由供水系統、壓縮空氣及其過濾系統、洗瓶機等三大部分組成。洗滌時,利用潔凈的洗滌水及經過過濾的壓縮空氣,通過噴嘴交替噴射安瓿內外部,將安瓿洗凈。整個機組的關鍵設備是洗瓶機,而關鍵技術是洗滌水和空氣的過濾,以保證洗瓶符合要求。
3.超聲波安瓿洗滌機組 利用超聲技術清洗安瓿是國外制藥工業近二十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在液體中傳播的超聲波能對物體表面的污物進行清洗。它具有清洗潔凈度高、清洗速度快等特點。特別是對盲孔和各種幾何狀物體,洗凈效果獨特。
(六)安瓿的干燥與滅菌
安瓿洗滌后,一般置于120~140℃烘箱內干燥。需無菌操作或低溫滅菌的安瓿在180℃干熱滅菌1.5h。
三、注射劑的配制與過濾
(一)注射劑的配制
1.原輔料的準備 供注射用的原輔料,必須符合《中國藥典》2010年版所規定的各項雜質檢查與含量限度。某些品種,可另行制定內控標準。在大生產前,應做小樣試制,檢驗合格方可使用。對有時不易獲得專供注射用的原料,但醫療上又確實需要,必須用化學試劑時,應嚴格控制質量,加強檢驗,特別是水溶性鋇、砷、汞等有毒物質,還應進行安全試驗,證明無害并經有關部門批準后方可使用。
配制前,應正確計算原料的用量,稱量時應兩人核對。若在制備過程中(如滅菌后)藥物含量易下降,應酌情增加投料量。含結晶水藥物應注意其換算。投料量可按下式計算:

成品標示量百分數通常為100%,有些產品因滅菌或貯藏期間含量會有所下降,可適當增加投料量(即提高成品標示量的百分數)。原料(附加劑)用量=實際配液量×成品含量%。實際配液量=實際灌注量+實際灌注時損耗量。
2.注射液的配制
(1)配制用具的選擇與處理 常用裝有攪拌器的夾層鍋配液,以便加熱或冷卻。配制用具的材料有:玻璃、耐酸堿搪瓷、不銹鋼、聚乙烯等。配制濃的鹽溶液不宜選用不銹鋼容器;需加熱的藥液不宜選用塑料容器。配制用具用前要用硫酸清潔液或其他洗滌劑洗凈,并用新鮮注射用水蕩洗或滅菌后備用。操作完畢后立即刷洗干凈。
(2)配制方法 分為濃配法和稀配法兩種。將全部藥物加入部分溶劑中配成濃溶液,加熱或冷藏后過濾,然后稀釋至所需濃度,此謂濃配法,此法可濾除溶解度小的雜質。將全部藥物加入所需溶劑中,一次配成所需濃度,再行過濾,此謂稀配法,可用于優質原料。
(3)注意事項 配制注射液時應在潔凈的環境中進行,一般不要求無菌,但所用器具及原料和附加劑盡可能無菌,以減少污染;配制劇毒藥品注射液時,嚴格稱量與校核,并謹防交叉污染;對不穩定的藥物更應注意調配順序(先加穩定劑或通惰性氣體等),有時要控制溫度與避光操作;對于不易濾清的藥液可加0.1%~0.3%活性炭處理,小量注射液可用紙漿混炭處理。活性炭常選用一級針用炭或767型針用炭,可確保注射液質量。使用活性炭時還應注意其對藥物(如生物堿鹽等)的吸附作用,要通過加炭前后藥物含量的變化,確定能否使用。活性炭在酸性溶液中吸附作用較強,故活性炭最好用酸堿處理并活化后使用。
配制油性注射液,常將注射用油先經150℃干熱滅菌1~2h,冷卻至適宜溫度(一般在主藥熔點以下20~30℃,趁熱配制、過濾(一般在60℃以下),溫度不宜過低,否則黏度增大,不易過濾。溶液應進行半成品質量檢查(如pH值、含量等),合格后方可過濾。
(二)注射液的過濾
1.濾過機理 根據固體粒子被截留的方式不同,濾過機理分為如下三種。
(1)過篩作用 起過篩作用的介質有微孔濾膜、超濾膜和反滲透膜等。
(2)深層截留 分離過程發生在過濾介質的“內部”,粒徑小于濾過介質孔徑的固體粒子在濾過過程中,進入介質的深層而被截留分離。可能是由于慣性、重力、擴散等作用而沉積在空隙內部搭接形成所謂“架橋”或濾渣層,也可能由于靜電力或范德華力而被吸附于孔隙內部。如砂濾棒、垂熔玻璃漏斗、多孔陶瓷、石棉濾過板等屬于此種濾過機理。
(3)濾餅濾過 固體粒子聚集在濾過介質表面,由于濾過介質的架橋作用,濾過開始時在濾過介質上形成初始濾餅層,在繼續過濾過程中,逐漸增厚的濾餅層起攔截顆粒的作用。
2.濾過的影響因素 過篩作用和深層截留的濾過速度與阻力主要由濾過介質所控制,如果藥液中固體粒子含量少于0.1%時,屬于介質過濾;如注射液的濾過,除菌濾過等。若藥液中固體含量大于1%時,屬于濾餅濾過;如浸出液的濾過等,濾過的速度和阻力主要受濾餅的影響,一般來說,濾餅濾過具有較大的阻力,液體由間隙濾過。
假定過濾時液體流過致密濾渣層的間歇,且間歇為均勻的毛細管聚束,則液體的流動遵循Poiseuile公式:

式中:V——液體的濾過體積;
P——濾過時的操作壓力(或濾床面上下壓差);
r——流過層中毛細管半徑;
l——毛細管長度;
η——濾液黏度;
t——濾過時間。
由式(3-12)可以看出濾過的影響因素為:①操作壓力越大則濾速越快,因此常采用加壓或減壓濾過法。②濾液黏度越大,則過濾速度越慢。而液體的黏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常采用趁熱濾過。③濾材中毛細管半徑對濾過的影響很大,毛細管越細,阻力增大,不易濾過。為了提高濾過效率,可選用助濾劑。助濾劑是具有多孔性、不可壓縮性的濾過介質,阻止沉淀物接觸和堵塞濾過介質孔眼,保持一定空隙率,減少阻力,從而起到助濾的作用。常用的助濾劑有:紙漿、硅藻土、滑石粉、活性炭等。④濾速與毛細管長度成反比,故沉積濾餅的量越多,則阻力增大,濾速越慢,常采用預濾。
上述影響因素同樣適用于表面過篩及深層截留。
3.濾器種類與特點 濾器按其截留能力可歸類為粗濾(預濾)及精濾(末端濾過)。粗濾濾器包括砂濾棒、板框式壓濾器、鈦濾器;精濾濾器包括垂熔玻璃濾器、微孔濾膜、超濾膜等。
(1)普通漏斗 常用的有玻璃漏斗和布氏漏斗,常用濾紙、長纖維的脫脂棉以及絹布等做過濾介質,適用于少量液體制劑的預濾,如脫碳過濾等。
(2)垂熔玻璃濾器 分為垂熔玻璃漏斗、濾器及濾棒三種。按過濾介質的孔徑分為1~6號,生產廠家不同,代號亦有差異。國內生產的垂熔玻璃濾器規格見表3-4。其中3號和G2號多用于常壓過濾,4號和G3號多用于減壓或加壓過濾,6號以及G5、G6號作無菌過濾用。
表3-4 國產垂熔玻璃濾器規格比較

垂熔玻璃濾器的優點是化學性質穩定(強堿和氫氟酸除外);吸附性低,一般不影響藥液的pH;易洗凈,不易出現裂漏,碎屑脫落等現象。缺點是價格高,脆而易破。使用時可在垂熔漏斗內墊上一稠布或濾紙,可防污物堵塞濾孔,也有利于清洗,。可提高濾液的質量。這種濾器,操作壓力不得超過98.06kPa(1kg/cm。),可熱壓滅菌。垂熔漏斗使用后要用水抽洗,并以1%~2%硝酸鈉硫酸液浸泡處理。
(3)砂濾棒 國產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硅藻土濾棒,另一種是多孔素瓷濾棒。硅藻土濾棒質地疏松,一般適用于黏度高、濃度大的藥液。根據自然濾速分為粗號(500mL/min以上)、中號(500~300mL/min)、細號(300mL/min以下)。注射劑生產常用中號。多孔素瓷濾棒質地致密,濾速比硅藻土濾棒慢,適用于低黏度的藥液。
砂濾棒價廉易得,濾速快,適用于大生產中粗濾。但砂濾棒易于脫砂,對藥液吸附性強,難清洗,且有改變藥液pH現象,濾器吸留濾液多。
(4)板框式壓濾機 由多個中空濾框和實心濾板交替排列在支架上組成,是一種在加壓下間歇操作的過濾設備。此種濾器的過濾面積大,截留的固體量多,且可在各種壓力下過濾。可用于黏性大、濾餅可壓縮的各種物料的過濾,特別適用于含少量微粒的待濾液。在注射劑生產中,多用于預濾。缺點是裝配和清洗麻煩,容易滴漏。
(5)鈦濾器 是用粉末冶金工藝將鈦粉末加工制成,有鈦濾棒與鈦濾片。注射劑配制中的脫炭濾過,可以使用T2300 G-30的鈦濾棒,其氣泡點試驗最大孔徑大于30μm,而注射液的除微粒預濾過則可選用T2300 G-60的鈦濾片,該片氣泡點試驗最大孔徑不大于60μm,厚度1.0mm,直徑145mm,鈦濾器在注射劑生產中是一種較好的預濾材料。鈦濾器具有抗熱,抗震性能好、強度大、重量輕、不易破碎,過濾阻力小,濾速大等優點。
(6)微孔濾膜過濾器 以微孔濾膜作過濾介質的過濾裝置稱為微孔濾膜過濾器。常用的有圓盤形和圓筒形兩種,圓筒形內有微孔濾膜過濾器若干個,過濾面積大,適用于注射劑的大生產。微孔濾膜過濾器的優點:微孔孔徑小,截留能力強,有利于提高注射劑的澄明度;孔徑大小均勻,即使加快速度,加大壓力差也不易出現微粒“泄漏”現象;在過濾面積相同、截留顆粒大小相同的情況下,微孔濾膜的濾速比其他濾器(垂熔玻璃漏斗、砂濾棒)快約40倍;濾膜無介質的遷移,不會影響藥液的pH,不滯留藥液;濾膜用后棄去,不會造成產品之間的交叉感染。缺點:易堵塞,有些濾膜化學性質不理想。
濾膜的理化性質:①熱穩定性,纖維素混合酯濾膜在干熱125℃以下的空氣中穩定,故在121℃熱壓滅菌不受影響。聚四氟乙烯膜在260℃的高溫下穩定;②化學性能,纖維素酯膜適用于藥物的水溶液、稀酸和稀堿、脂肪族和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或非極性液體。不適用于酮類、酯類、乙醚-乙醇混合溶液以及強酸強堿。尼龍膜或聚四氟乙烯膜化學穩定性好,特別是聚四氟乙烯膜,對強酸強堿和有機溶劑均穩定。
除此之外,還有超濾裝置、多孔聚乙烯燒結管過濾器等。
在注射劑生產中,一般采用二級過濾,先將藥液用常規的濾器如砂濾棒、垂熔玻璃漏斗、板框壓濾器或加預濾膜等辦法進行預濾后才能使用濾膜過濾,即可將膜濾器串聯在常規濾器后作末端過濾之用。但一般還不能達到除菌的目的,過濾后還需滅菌。
4.濾過裝置
(1)高位靜壓濾過裝置 此種裝置適用于生產量不大、缺乏加壓或減壓設備的情況,特別在有樓房時,藥液在樓上配制,通過管道濾過到樓下進行灌封。此法壓力穩定,質量好,但濾速慢。
(2)減壓濾過裝置 此法適應于各種濾器,設備要求簡單,但壓力不夠穩定,操作不當,易使濾層松動,影響質量。一般可采用如圖3-17所示的濾過裝置,先經濾棒和垂熔玻璃濾球預濾,再經膜濾器精濾,此裝置可以進行連續濾過,整個系統都處在密閉狀態,藥液不易污染。但進入系統中的空氣必須經過濾過。

圖3-17 減壓濾過裝置
1.配液缸;2.濾器;3.濾球;4.閥;5.膜濾器;6.進氣口;7.抽氣口;8.貯液瓶
(3)加壓濾過裝置 加壓濾過多用于藥廠大量生產,壓力穩定、濾速快、質量好、產量高。由于全部裝置保持正壓,如果濾過時中途停頓,對濾層影響也較小,同時外界空氣不易漏入濾過系統。但此法需要離心泵和壓濾器等耐壓設備,適于配液、濾過及灌封工序在同一平面的情況。無菌濾過宜采用此法,有利于防止污染:加壓濾過裝置如圖3-18所示。也可改用耐壓的密閉配液缸,在配液缸上用氮氣或壓縮空氣加壓濾過,這種情況則不需要離心泵,從而避免了泵對藥液的污染。

圖3-18 加壓濾過裝置
1.配液缸;2.離心泵;3.濾器;4.濾球;5.壓力表;6.閥;7.膜濾器;8.壓縮空氣進口;9.放氣閥;10.貯液瓶
四、注射劑的灌封
濾液經檢查合格后進行灌封,灌封包括灌注藥液和封口兩步,灌封應在同一室內進行。灌注后立即封口,以免污染。灌封室是滅菌制劑制備的關鍵地區,其環境要嚴格控制,潔凈度達到100級。封口有拉封與頂封兩種,拉封對藥液的影響小。如注射用水加甲紅試液測pH值為6.45,灌裝于10mL安瓿中,分別用拉封與頂封,再測pH值時,拉封為pH6.35,頂封則為pH5.90。故目前都主張拉封,粉針用安瓿亦采用拉封。
灌封操作分為手工灌封和機械灌封兩種。手工灌封常用于小試,藥廠多采用全自動灌封機。安瓿自動灌封機因封口方式不同而異,但它們灌注藥液均由下列動作協調進行:安瓿傳送至軌道,灌注針頭降入安瓿輸注藥液,灌注針頭上升、安瓿傳送至封口處。灌液部分裝有自動止灌裝置,當灌注針頭降下而無安瓿時,藥液不再輸出以免污染機器與浪費。灌注藥液并充氣后的安瓿立即由封口部分封口,再經軌道送出產品。我國已有洗、灌、封聯動機和割、洗、灌、封聯動機,生產效率有很大提高。但滅菌包裝還沒有聯動化。
灌裝藥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劑量準確,灌裝時可按《中國藥典》附錄要求適當增加藥液量,以保證注射用量不少于標示量。根據藥液的黏稠程度不同,在灌裝前,必須用精確的小量筒校正注射器的吸液量,試裝若干支安瓿,經檢查合格后再行灌裝。②藥液不沾瓶,為防止灌注器針頭“掛水”,活塞中心常有毛細孔,可使針頭掛的水滴縮回并調節灌裝速度,過快時藥液易濺至瓶壁而沾瓶。③通惰性氣體時既不使藥液濺至瓶頸,又使安瓿空間空氣除盡。一般采用空安瓿先充惰性氣體,灌裝藥液后再充一次效果較好。
在安瓿灌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劑量不準,封口不嚴(毛細孔)、出現大頭、焦頭、癟頭、爆頭等,應分析原因及時解決。焦頭主要因安瓿頸部沾有藥液,封口時炭化而致。灌藥室給藥太急,濺起藥液在安瓿瓶壁上;針頭往安瓿里灌藥時不能立即回縮或針頭安裝不正;壓藥與打藥行程不配合等都會導致焦頭的產生。充CO2時容易發生癟頭、爆頭。對于出現的問題,應逐一分析原因,然后予以解決。
五、注射劑的滅菌與檢漏
(一)滅菌
凡耐熱的產品,宜采用115℃30min滅菌。對熱不穩定及在避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生產的注射劑,一般1~5mL安瓿可用流通蒸氣滅菌100℃30min,10~20mL安瓿使用100℃45min滅菌。滅菌效果以F0值大于8進行驗證。注射劑從配制到滅菌,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般12h)。
滅菌效果與滅菌溫度及時間有關。然而溫度高滅菌時間長,易于殺死微生物,但卻不利于藥液的穩定性。因此在選擇滅菌方法時,必須注意各方面因素,根據具體品種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滅菌方法和時間。
(二)檢漏
安瓿如果有毛細孔或微小的裂縫存在,則微生物或污物可以進入安瓿,影響注射劑質量及使用安全性,因此,滅菌后的注射劑需進行檢漏。
檢漏一般應用滅菌檢漏兩用滅菌器。滅菌完畢后,稍開鍋門,從進水管放進冷水淋洗安瓿使溫度降低;然后關緊鍋門并抽氣,滅菌器內壓力逐漸降低,如有漏氣安瓿,則安瓿內空氣也被抽出,當真空度達到85.3~90.6kPa(640~680mmHg)后,停止抽氣;開色水閥,將有色水吸入滅菌鍋中至蓋過安瓿,然后關閉色水閥,開放氣閥,再將有色水抽回貯器中;開啟鍋門,將注射劑車架推出,淋洗后檢查,剔去帶色的漏氣安瓿。也可在滅菌后,趁熱立即于滅菌鍋內放入有色水,安瓿遇冷內部氣體收縮,壓力下降,有色水即從漏氣的毛細孔或裂縫進入而被檢出。此外還可將安瓿倒置或橫放于滅菌器內,滅菌與檢漏同時進行或用儀器檢查安瓿裂縫。
例3-3 維生素C注射液
【處方】

【制法】 在配制容器中,加處方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飽和,加維生素C溶解后,分次緩緩加入碳酸氫鈉,攪拌使完全溶解;加入預先配制好的依地酸二鈉和亞硫酸氫鈉溶液,攪拌均勻,調節藥液pH6.0~6.2,添加二氧化碳飽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用垂熔玻璃漏斗與膜濾器過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并在二氧化碳氣流下灌封,最后于100℃流通蒸氣滅菌15min。
【用途】 用于預防及治療壞血病,并用于出血性疾病,鼻、肺、腎、子宮及其他器官的出血。
【要點】 ①維生素C顯強酸性,注射時刺激性大,產生疼痛,故加入碳酸氫鈉(或碳酸鈉)調節pH,以避免疼痛,并增強本品的穩定性。②本品易氧化水解,原輔料的質量,特別是維生素C原料和碳酸氫鈉,是影響維生素C注射液的關鍵。③本品穩定性與溫度有關。實驗表明,用100℃流通蒸氣30min滅菌,含量降低3%;而100℃流通蒸氣15min滅菌,含量僅降低2%,故以100℃流通蒸氣滅菌15min為宜。
例3-4 維生素B2注射液
【處方】

【制法】 將維生素B2先用少量注射用水調勻待用;再將煙酰胺、烏拉坦溶于適量注射用水中,加入活性炭0.1g,攪拌均勻后放置15min,粗濾脫碳,加注射用水至約90mL,水浴上加熱至80~90℃,慢慢加入已用注射用水調好的維生素B2,保溫20~30min,完全溶解后冷卻至室溫;加入苯甲醇,用HCl調節pH至5.5~6.0,加注射用水至100mL;然后在10℃以下放置8h,過濾至澄明、灌封,100℃流通蒸氣滅菌15min即可。
【用途】 本品為維生素類藥,參與體內生物氧化作用,用于預防和治療口角炎、舌炎、結膜炎、脂溢性皮炎等維生素維生素B2缺乏癥。
【要點】 ①維生素B2在水中溶解度小,0.5%的濃度已為過飽和溶液,所以必須加入大量的煙酰胺作為助溶劑。此外還可用水楊酸鈉、苯甲酸鈉、硼酸等作為助溶劑。如10%的PEG600以及10%的甘露糖醇能增加其溶解度。②維生素B2水溶液對光極不穩定,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都易變成酸性或堿性感光黃素。所以在制造本品時,應嚴格避光操作,產品也需避光保存。酰脲和水楊酸鈉能防止維生素B2的水解和光解作用。
例3-5 利血平注射劑
【處方】

【思考】 本處方應如何制備,并對該處方進行處方分析。
六、注射劑的質量檢查
注射劑質量直接影響其藥效和用藥的安全性。《中國藥典》2010版中主要規定了澄明度、微生物、熱原,穩定性等項目的檢查。
(一)澄明度
注射液中特別是輸液中微粒污染可造成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微粒過多可造成血管堵塞,產生靜脈炎或由于巨噬細胞的吞噬,引起組織肉芽腫。澄明度檢查,不但可以保證用藥安全,而且可以發現生產中的問題。例如,白點多為原料藥或安瓿產生;纖維多半因環境污染所致。
澄明度檢查:取供試品,在黑色背景、20W照明熒光燈光源下,用目檢視,應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澄明度檢查細則和判斷標準》的規定,除特殊品種外,均不得有異物。
(二)熱原
常用的熱原檢查方法由家兔法和細菌內毒素檢查法。
1.家兔法 《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的熱原檢查法系將一定劑量的供試品,靜脈注入家兔體內,在規定時間內,觀察家兔體溫升高的情況,以判定供試品中所含熱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規定。供試驗用家兔應按藥典要求進行挑選,以免影響試驗結果。
家兔法作為熱原檢查法,仍為各國藥典法定的方法。選用家兔作試驗動物,是因為家兔對熱原的反應和人基本相似。檢查要得到一致結果的關鍵是動物狀況、試驗室條件和操作。為此,目前已采用直腸熱電偶代替直腸溫度計,熱電偶在整個實驗中固定在直腸內,其溫度可在儀表中顯示出來,可免除肛表多次插入的測量操作。
2.細菌內毒素檢查法 系利用鱟試劑與細菌內毒素產生凝集反應的機理,以判斷供試品中細菌內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規定的一種方法。細菌內毒素的量用內毒素單位(EU)表示。《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細菌內毒素檢查包括兩種方法,即凝膠法和光度檢查法,后者包括濁度法和顯色基質法。供試品檢測時,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進行試驗。當測定結果有爭議時,除另有規定外,以凝膠法結果為準。
鱟試劑是用鱟的血細胞溶解物制得,其與細菌內毒素產生凝集反應的機制是:鱟的血細胞中含兩種物質,即凝固蛋白原和凝固酶原。凝固酶原經內毒素激活,轉化成具有活性的凝固酶;凝固酶使凝固蛋白原酶解,轉變成凝固蛋白;凝固蛋白又在交聯酶的作用下,相互凝集而形成牢固的凝膠如圖3-19所示。

圖3-19 細菌內毒素檢查法原理示意圖
比較家兔法與鱟試驗法的靈敏性的試驗,結果說明鱟試驗法能檢出0.0001μg/mL的內毒素,而家兔法只能檢出0.001μg/mL的內毒素,故認為鱟試驗法比家兔法靈敏度大十倍。鱟試驗法特別適用于某些不能用家兔進行熱原檢測的品種,如放射性藥劑、腫瘤抑制劑等。因為這些制劑具有細胞毒性,具有一定的生物效應,不適宜用家兔法檢測。國內用此法檢查輸液劑、放射性藥劑的熱原。目前一般認為由于鱟試驗法實驗操作簡單,實驗費用少,結果迅速可靠。因而特別適用于生產過程中的熱原控制。但其對革蘭陰性菌以外的內毒素不夠靈敏,故尚不能代替家兔熱原檢查法。
(三)無菌度
注射劑在滅菌結束后,除在滅菌過程中對有關參數進行控制外都必須抽出一定數量的樣品進行無菌試驗,以確保產品的滅菌質量。通過無菌操作制備的成品更應注意無菌檢查的結果。具體檢查方法參看《中國藥典》2010年版。
(四)穩定性評價
注射劑的穩定性除上述無菌檢查進行生物學穩定性評價外,還需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及注射液的類型進行物理及化學穩定性進行評價。溶液型的注射液主要是化學穩定性的問題,因此需要制定主要成分含量測定方法來評價其化學穩定性。混懸型及乳劑型注射液,除化學穩定性外,還有物理穩定性的問題,包括在滅菌及貯存過程中,是否發生晶型轉變、結晶長大,振搖后是否容易分散均勻。乳劑型注射液則主要是評價滅菌及貯存過程中乳滴是否變大。這些穩定性的變化直接影響產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此外藥典還規定了注射劑的裝量檢查。而鑒別、含量測定、pH值的測定、毒性試驗、刺激性試驗等按具體品種要求進行檢查。
七、注射劑的印字與包裝
印字的內容包括注射劑的名稱、規格及批號。包裝對保證注射劑在貯存期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如避光及防破損。一般用內襯瓦楞紙的紙盒分隔成行盛裝。塑料包裝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包裝形式,安瓿塑料包裝一般有熱塑包裝和發泡包裝。
目前不少生產單位已使用印字、裝盒、貼簽及包裝等聯成一體的印包裝聯動機,大大提高了安瓿的印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