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消化系統常見疾病

第一節 口腔常見疾病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覺、感覺和語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新生兒及嬰幼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不夠發達,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易受損傷和局部感染;3~4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加,5~6個月時明顯增多,但嬰兒口底淺,尚不能及時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發生生理性流涎。

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癥。本病多見于嬰幼兒。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生素B、維生素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細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衛生或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導致口腔炎的發生。

一、生理性流涎與“流涎癥”

寶寶流口水是令父母親們十分頭痛的問題,常常一天要換幾次衣服,用幾條手帕。

口水,醫學上稱之為“唾液”,是由唾液腺產生,口腔內有3對大唾液涎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和無數個分布在唇、頰、腭、口底黏膜的小唾液腺。唾液中大部分為水分,還含有一些淀粉酶和黏蛋白,唾液主要有濕潤口腔、便于吞咽、幫助消化的作用。據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晝夜分泌唾液1000~1500ml,正常情況下,人們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咽了。

初生的嬰兒由于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夠完善,唾液分泌量少,所以一般不會流口水。4個月后,由于開始添加輔食,唾液分泌增加,6個月后乳牙開始萌出,刺激牙齦神經,使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時小兒吞咽口水的能力尚未形成,過多的唾液就會不自主地從口角邊流出,即習慣上所說的“流口水”,尤以1~2歲的幼兒多見,這個時期的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不必為此擔心,2歲以后,小兒吞咽口水的功能逐漸健全起來,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由于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質,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對經常流口水的幼兒,父母應當經常為他們擦去嘴邊的口水,并常用溫水洗凈,然后涂上油脂,以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皮膚,最好給孩子圍上圍嘴,防止口水弄臟衣服。給小兒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質地柔軟,以棉布質地為宜,應經常洗燙,擦時不可用力,輕輕將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損傷局部皮膚。

病態的流口水稱為“流涎癥”,多由神經系統疾患引起,如腦炎后遺癥、延髓麻痹、腦癱、面神經麻痹等,由于患兒吞咽功能障礙所致,此時應治療原發病。另當小兒患口腔炎、牙齦炎時,由于炎癥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導致流口水,而且可以有臭味;當小兒患咽峽皰疹、扁桃體炎時,由于吞咽疼痛致患兒不敢吞咽,也會使患兒暫時性流涎,但隨著原發疾病的恢復,流涎即會停止。

二、地圖舌

地圖舌是一種多見于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舌黏膜疾患,是由于舌黏膜上皮(絲狀乳頭)暫時性剝脫消失所致。

其臨床表現為絲狀乳頭剝脫后,遺留紅色、光滑而干燥的舌面,其邊緣灰黃色,微隆起,界限清楚。剝脫區域可逐漸擴大,向周圍蔓延,有時幾個小的剝脫區可相互融合,呈現為不規則的“地圖狀”,故稱“地圖舌”,由于絲狀乳頭邊剝脫、邊修復,因此地圖的形狀經常變化,似在“游走”。

地圖舌病變表淺,深部組織不受影響,患兒多無不適感覺,亦無疼痛、流涎或其他口炎癥狀。其病因未明,非維生素缺乏所致,對健康無多大影響,小兒照常飲食,不影響生長發育,無特殊療法。由于絲狀乳頭可自行修復,所以病變有時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但又可復發,雖然病程較久,甚至可達數年,但總的趨勢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愈。

三、舌系帶過短

當我們張口將舌抬起時,可以看到一條小的系帶系在舌和口底之間,這就是舌系帶。

我們知道,語言除靠聲帶發聲外,還靠氣流在口腔內的流動、震動而區別聲音,而氣流的震動主要靠舌、腭和齒的活動來完成,如果舌系帶過短,就會影響舌的活動,有些音就發不準,特別是一些卷舌音“兒”、“6”、“老”等,檢查舌系帶短不短時,可讓孩子發這幾個音,如果發不準就有可能短。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舌系帶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發育過程中,系帶逐漸向舌根部退縮。正常兒童2歲以后舌尖才逐漸遠離系帶。只是在少數發育不正常的情況下,舌系帶沒有退縮,才會出現了舌系帶過短。因此,嬰幼兒舌系帶過短不應認為不正常,最好觀察到2歲以后,如果系帶過短影響舌前伸、妨礙語音清晰,可簡單地把系帶薄膜的前部剪開,不需要局部麻醉,但如果系帶發生纖維化,短而粗硬,這種舌系帶過短稱為“舌系帶短縮”,患兒舌頭外伸受到限制,舌伸出口外的部分就不及正常小兒長,而且舌尖因被牽拉出現一個凹陷,舌尖呈W形,而正常人舌頭伸出時舌頭呈V字形,張口時舌尖不能上翹、不能舔達上齒齦或伸過上唇,卷舌音發不準,這種舌系帶過短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四、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為在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初起時呈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塊,但與奶塊不同,奶塊易擦掉,鵝口瘡則不易擦掉,強行剝落后,局部黏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迅速再生。患處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也無全身癥狀。少數嚴重者全部口腔黏膜均被斑膜覆蓋,甚至可累及咽部、食管、腸道、喉、氣管、肺等,出現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癥狀。

鵝口瘡新生兒發病率高,尤其多見于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慢性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感染多來源于產道或污染的乳具,但實際上不少正常新生兒口腔中存在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是條件致病菌,免疫力正常時不會發病,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機體免疫力低下時才會引起鵝口瘡。

治療可用2%~5%碳酸氫鈉清洗口腔后涂1%甲紫溶液,每日兩次,一般3~5天即可治愈,病變廣泛者可用制霉菌素外搽內服。鵝口瘡是一種并不嚴重的疾病,但應注意治療營養不良、慢性腹瀉等原發疾病,以提高嬰兒的免疫力,避免復發。

五、潰瘍性口炎

潰瘍性口炎屬口腔黏膜的感染性疾病,常以球菌為主要致病菌,包括鏈球菌和葡萄球菌,臨床表現口腔有假膜,所以又稱“膜性口炎”,多見于嬰幼兒,常發生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口腔不潔更有利于細菌繁殖而致病。

患兒臨床表現為口腔局部疼痛或極痛、流涎、拒食、煩躁,常有發熱癥狀,體溫可達39~40℃。口腔的各部位均可發生,常見于舌、唇內及頰黏膜等處。初起時口腔黏膜充血水腫,隨后發生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散在或聚集,可融合成片,有較厚灰白色的假膜。局部下頜和頸部淋巴結腫大。

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對癥支持治療。加強口腔護理,多清洗口腔,以0.1%~0.3%依沙吖啶漱口,也可使用其他防腐漱口液,局部用藥,一般涂復方甲紫(1%甲紫與1%吖啶黃各半混合液)。病情較重者全身使用抗生素。高熱時給予退熱劑。注意補給足夠的營養和液體量,宜用微溫或涼的流質食物,多飲水。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護理,全身癥狀約數日至1周即可消退,但口腔黏膜癥狀一般仍可持續一定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湟中县| 神木县| 山阴县| 株洲县| 定西市| 凌源市| 济南市| 比如县| 五家渠市| 工布江达县| 阿拉善右旗| 余干县| 邻水| 凤庆县| 石泉县| 江阴市| 潞城市| 繁峙县| 黄大仙区| 昭苏县| 周至县| 新津县| 茌平县| 镇江市| 陇南市| 公安县| 赤峰市| 大城县| 武定县| 滨州市| 昆明市| 谢通门县| 江山市| 仁怀市| 宜阳县| 健康| 都昌县| 申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