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程志忠 田琳 汪洪主編
- 414字
- 2019-01-03 23:43:22
第二節 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現象
新生兒是人特殊的生理階段,有一些成年人沒有的特殊的生理現象,父母需要了解這些新生兒期才會出現的特殊生理現象,一旦寶寶出現了這些狀況,不至于驚慌失措。
一、新生兒幾種特殊的生理現象
(1)口腔上皮珠。新生兒上腭中線、軟硬腭交界處及牙齦上可見黃白色小點,俗稱“馬牙”或“板牙”,是由于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潴留所致。一般生后數周至數月自行消失,對吸吮無妨礙,不必作特殊處理。千萬不要相信有的人所說的“馬牙不挑,掉下來吞進肚子里死人”的說法,自行挑割,常會導致感染。另外,新生兒期禁忌揩洗口腔,因為新生兒口腔黏膜極易擦破導致感染,哺乳后喂少量溫開水即可洗凈口腔。
(2)乳腺腫大及泌乳。由于懷孕晚期母親體內的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男女嬰生后1周均可出現乳腺腫大,自蠶豆大小至小鵪鶉蛋大小,亦可見乳暈色素加深,可有乳汁分泌,乳量自數滴至20ml不等,2~3周后可自行消失,不必作特殊處理。若強力擠出乳汁,可能會導致乳腺繼發感染,引起化膿性乳腺炎,女嬰將會使乳腺功能受損,乳頭扭曲退縮,影響以后的美觀和做母親時的哺乳。
(3)假月經。少數女嬰生后5~7天會從陰道流出少量血液,似月經,持續1~3天后自止,無其他部位出血,無其他伴隨癥狀,這種現象稱為“假月經”。是由于妊娠晚期母親體內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所致,可用消毒紗布輕輕拭去,不必作特殊處理。但如果出血量較多,那就要及時看醫生,可能與新生兒出血癥有關。
(4)新生兒紅斑。有的新生兒生后第一天內會出現皮膚普遍發紅,可伴有針尖大小的紅點。可能是由于冷而干燥的外界環境及毒素的作用引起的。持續1~2天后逐漸消退,出現脫屑,以足底、足心及皺褶處多見,脫屑完畢后,皮膚呈粉紅色。
(5)胎兒青痣。正常新生兒的腰骶部、臀部及背部等處可見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不高出皮面的大塊藍灰色斑,是由于特殊的色素細胞沉著形成的。大多在4歲時消失,有時稍遲。此現象為東方人所特有。
(6)粟粒疹。新生兒的鼻尖、鼻翼及頰部常有針尖大小的黃白色點,是由于皮脂腺堆積所致,稱為粟粒疹,而非膿皰,脫皮后自然消失。
(7)“螳螂嘴”。新生兒兩側頰部有肥厚的脂肪墊,形如螳螂,此脂肪墊有助于吸吮,系正常現象。
(8)出血點。新生兒頭面部,尤其是上眼瞼、球結膜下可見鮮紅色或藍色出血點,數日后消退,無臨床意義。
(9)青紫。新生兒口周、手掌、足趾及甲床等處易見青紫,1周后消退。可能與新生兒高血紅蛋白有關,并非缺氧或先天性心臟病。
(10)紅尿。由于白細胞分解增多,尿酸鹽排出增加,尿酸栓塞,生后2~5天可見尿布上有紅褐色斑點,嬰兒排尿時啼哭,可加大哺乳量或多喂溫開水以增加尿量,防止結晶和栓塞。
(11)足上翻。見新生兒足背向上向外翻,此乃胎兒在子宮內受壓所致,亦稱為假性畸形,可逐漸自愈,不必擔心。
(12)頭皮水腫。頭部產者,因在生產過程中胎頭受壓,頭皮水腫厲害,呈先鋒頭,使新生兒的相貌看上去十分丑陋,2~3天水腫即可消退。
(13)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詳見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二、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
嬰兒出生后第一周內,多睡少吃,而肺部和皮膚蒸發大量的水分以及小便的排泄和胎便的排出,體重可暫時下降,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體重下降大多在出生后3~4天降至最低點,失去的體重一般等于初生體重的7%~8%,約200~250克,以后回升,到7~10天回復到出生時體重并迅速增長,早產兒體重恢復稍遲。若體重下降過多,10天后體重不增或繼續下降應尋找原因,分析是否由于母乳不足、喂養不當,或是由于疾病,但多數為喂養不足所致。
三、新生兒生理性體溫下降
寶寶降生了,一家人多高興啊!都要抱一抱、摸一摸,怎么,寶寶四肢冰涼,是不是保暖措施沒有搞好呢?答案是不一定。下面先談談“新生兒生理性體溫下降”。
剛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兒肛溫是36.7~37.8℃,出生后由于環境溫度比宮內低,新生兒體溫逐漸下降,每分鐘下降約0.1℃,30分鐘后肛溫平均下降2~3℃,體表溫度平均下降4℃左右,稱為新生兒生理性體溫下降。當體溫降低到35℃以下時,嬰兒出現躁動和啼哭,因肌肉運動促進代謝性熱,如果環境溫度合適,保暖措施得當的話,體溫可逐漸回升,12小時后才回升到36℃,以后體溫波動于36.7~37.8℃。
新生兒若置于無風室內,穿衣蓋被,室溫以24℃為宜。如果室溫不能維持24℃,則應采取其他保暖措施。但如果室溫過高時,足月兒能通過出汗蒸發散熱,如果水分供應不足,血液濃縮,可使新生兒發生“脫水熱”,而早產兒因汗腺發育差,體溫易升高發熱。
再談談“中性溫度”,中性溫度又稱適中溫度,是新生兒的合適環境溫度,將嬰兒裸體安置于此溫度的環境中,周圍無風,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嬰兒能維持正常的體溫,而新陳代謝率最低,耗氧量最小,散熱量也最少。體重大于2.5kg的足月兒初生2天的中性溫度是33℃,2天以后為32℃,早產低體重兒中性溫度要高一些。當新生兒睡溫箱時,溫箱溫度應調成中性溫度。
四、新生兒“打嗝”
“打嗝”醫學上稱之為“呃逆”,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尤其多見于新生兒,是由于膈肌發作性痙攣所致。許多父母親不理解這是怎么回事,認為嬰兒得了什么病,其實這是由于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而致,不能算是病態。
膈肌是人體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間的一塊很薄的肌肉,不僅起著分隔胸腔和腹腔的作用,同時又是人體的呼吸肌。膈肌收縮時,擴大胸腔,引起吸氣;膈肌松弛時,胸腔容積減小,產生呼氣。新生兒由于神經發育不完善,神經反射不協調,容易發生膈肌痙攣,溫度的變化是膈肌痙攣的常見原因,如氣溫的變化、食物的溫度、冷空氣吸入、進食過快等,但有時不一定有誘因。痙攣時膈肌突然收縮,引起迅速吸氣,聲門突然關閉,而發出“嗝”聲。隨著嬰幼兒的成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完善,打嗝現象也會逐漸減少。因此,家長不必為新生兒打嗝而驚恐。打嗝時可以給新生兒喝些溫開水,或者抱起輕輕拍背部,對止住打嗝可能有一定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膈肌痙攣時腹腔的壓力驟升有時可使胃內容物向上返流入食道,當孩子的體位不當時(如仰臥位),胃內容物便會進入氣管引起窒息,這種情況多見于平時容易溢奶的嬰兒,應警惕由此所致的窒息。
除打嗝外,其他的原因引起乳汁或其他胃內容物向上返流時也會引起同樣的后果。這種情況多見于平時易溢奶的嬰兒,因其食道和胃的“門”(賁門)較松弛,使胃內的乳汁易反流入食道。溢奶常發生在哺乳后不久,但也有喂奶后1小時還有溢奶者,如此時正在睡眠時就容易發生窒息。為防止胃內容物返流入氣管的危險,父母應了解預防措施。首先是防止吐奶,在喂奶后將小兒豎抱起,令兒頭倚靠于母的右肩并輕輕拍兒背至有噯氣聲后放下,睡覺的姿勢應以頭和上胸部略抬高(給小枕)為宜,頭轉向右側,身體略向右傾。以上的姿勢可使有溢奶發生時奶汁從口流出而不返入氣管。預防的另一重點是嬰兒獨處時間不能太久,即使在睡眠中亦應不時前去察看,尤其對原有吐奶頻繁的孩子。
五、新生兒“驚跳”
許多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新生兒手、腳常常會不自主地抖動,在換衣服或洗澡時更多見,睡眠時也常常會出現驚跳,表現為雙手向上張開,又很快縮回,有時還會啼哭,這算不算抽筋?將來會不會影響智力發育呢?
以上現象都是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所致,雖然新生兒腦的發育領先于許多其他器官,其重量占體重的10%~12%(成人只有2%),但新生兒神經元上下及橫向聯系通路尚少,興奮抑制過程尚不完善,受刺激后引起的興奮容易“泛化”,凡是大聲、強光、震動以及改變他的體位都會使小兒驚跳,有時聲響和震動都不大,但距離較近時,也會如此。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會影響智力發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發育不斷完善,這種不自主的抖動會逐漸減少,到三四個月時慢慢消失,被有意識的、自主的動作代替。
但是,如果新生兒對一般觸覺或聽覺產生過度興奮、易激惹、尖聲啼哭,甚至出現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口部反復地做咀嚼、吸吮動作,呼吸不規則并伴面部、口唇青紫,面部肌肉抽動,四肢抽搐,這些則是新生兒驚厥的表現。提示小兒患有某種疾病,特別是顱內疾病,要及時請醫生診斷治療。
六、新生兒需要洗口嗎
新生兒的免疫功能不夠成熟,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薄嫩,容易擦傷,細菌易從傷口侵入而導致感染,輕者可致口腔炎,重者細菌進入血液可引起敗血癥。因此,禁忌用紗布等擦洗口腔黏膜,以免擦破口腔黏膜,導致感染,尤其不應挑破牙齦上的馬牙或板牙。可以在喂奶后喂少許溫開水清潔口腔。
事實上由于母乳中含有多種抗感染的免疫成分,母乳喂養的小兒在保證奶量充足的情況下,口腔是清潔的。
七、怎樣注意孩子的囟門
人的頭部是由29塊骨骼組成顱骨,其中腦顱骨有8塊,各骨骼之間是結合的。剛出生嬰兒的腦顱間尚未結合,每塊顱骨之間形成一個菱形的空隙,用手摸有柔軟感,這叫做囟門。前囟的斜徑,在初生時約2.5cm。在頭頂后部顱骨縫隙處叫后囟。囟門雖不大,卻能反映頭顱內部的壓力。正常的時候,囟門表面與頭顱表面深淺一致,或稍有一點凹陷,摸上去,有時還可以感到血管的搏動。
如果囟門的部位比頭顱表面突出來,觸摸的感覺很硬,繃得很緊,這說明頭顱壓力增高。引起顱壓增高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如各種腦炎、腦膜炎、顱內出血、腦腫瘤、腦積水。正常小兒啼哭或用力時,顱內壓力也可增高,摸前囟門比較硬,但這是暫的,不能算異常。
顱內壓力低時前囟表現塌陷。引起的最常見是腹瀉或頻繁嘔吐,造成脫水,脫水程度與囟門塌陷程度成正比。嚴重營養不良消瘦時囟門也可表現凹陷。
囟門隨頭顱的長大在一定時間內完全閉合,囟門閉合是嬰兒骨骼發育的標志。后囟在嬰兒出生后1~1.5個月閉合,前囟要到1~1.5歲時閉合。前囟若6個月前閉合則太早,囟門早閉見于小頭畸形。囟門晚閉見于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等。囟門閉合前要注意保護頭部,不應碰撞硬物或壓迫囟門處,避免寒冷氣流與陽光對囟門直吹、直射。
八、乳牙萌出過早
我們知道嬰幼兒一般在出生后6個月(4~10個月)時開始長乳牙,至兩歲半左右,20個乳牙全部出齊。但有少數新生兒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即在下中切牙部位有1~2個牙齒萌出,這是怎么回事?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乳牙萌出過早”,亦被形象地稱為“誕生牙”,發生率大約為1/2000。嬰兒出生時頜骨中就已有骨化的乳牙牙胚,可能是遺傳因素的原因,牙胚距口腔黏膜較近而過早萌出。這些牙可能是正常的乳牙,但必須及早拔除。其原因是:
(1)乳牙牙胚只有牙冠,沒有牙根,牙根是在嬰兒出生之后才逐步發育成熟的。所以誕生牙沒有牙根,只靠牙齦聯結著,極易松動脫落,落入消化道,可能能隨大便排出;如果被吸入氣管,成為氣管異物,就有窒息的風險。
(2)有的“誕生牙”雖不松動,但在孩子吸吮的摩擦舌系帶和兩側的軟組織,可產生“褥瘡性舌系帶潰瘍”,長期不愈,使嬰兒吸奶時啼哭和拒食。
“誕生牙”拔除很容易(一般不用麻醉),拔除后不影響其他乳牙萌出,也不會影響以后恒牙的萌出。
九、新生兒假性畸形
真性畸形是指胎兒內在因素有異常,因而不能發育正常,通常是胎兒染色體或基因異常,或是接觸致畸因素(如輻射、化學物質、某些藥物),或是宮內感染,畸形癥狀多種多樣,如唇腭裂、小頭畸形、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病、外生殖器畸形等。
而假懷畸形是指胎兒沒有致畸的內在因素,本可以發育為正常胎兒,但在子宮內受到外部壓力,阻礙了正常發育,表面上與真性先天畸形相似,但原因及形成機制和預后則完全不同,所以稱之為假性畸形或先天性變形。
造成宮腔擁擠,給胎兒帶來壓力的原因有孕婦身材矮小、骨盆狹窄、子宮先天畸形或子宮肌瘤、胎兒過大、羊水過少、胎位不正、胎頭過早入盆等。常見的假性畸形有關節攣縮,如足外翻、足內翻、足趾畸形,神經麻痹性體癱瘓,五官改變,下頜改變等。
由于出生后壓力消失,假性畸形多能自然恢復,一般可觀察數周或2~3個月,按摩可促進恢復,如毫無好轉趨勢或恢復過慢,均應及早治療。關節攣縮的治療方法是用反力糾正壓迫造成的變形,可以用石膏托、夾板等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