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
- 吳虹 高澤金主編
- 373字
- 2019-01-03 23:58:19
第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
【導學】國民收入核算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它所計算的各種指標是衡量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標準。本章第一、二節介紹國民收入核算中各種總量的計算方法及其相互關系,第三節是對國民收入核算的分析。本章的難點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五個總量之間的關系。重點掌握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國民收人核算中五個總量的關系。
【課前預習題】
1.什么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我們在理解這個概念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什么是最終產品?什么是中間產品?
3.用支出法如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
4.國民收入中的基本總量指標共有幾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5.什么叫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什么叫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什么叫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
6.為什么要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
7.GDP和GNP有何區別?
8.寫出兩部門、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流量恒等式。
第一節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宏觀經濟學把總體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它所研究的是經濟中的總量以及總量之間的關系。在各種總量中,衡量經濟活動基本總量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因此,闡明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有關總量衡量的規定與技術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是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前提。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重要的總量經濟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英文縮寫GDP)指一國(或地區)在一段時期內(通常是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在理解這一定義時,我們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總值,因此,在計算時不應包括以前所生產的產品的價值。例如,以前所生產而在該年所售出的存貨,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該年轉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二,為了避免重復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只計算最終產品的總值,不包括中間產品的產值。所謂最終產品是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中間產品是在以后的生產階段中作為投入的產品。在實際經濟中,許多產品既可以作為最終產品使用,又可以作為中間產品使用,要區分哪些是最終產品,哪些是中間產品是很困難的。例如,煤炭在用作冶金等行業的燃料或化工等行業的原料時就是中間產品,而用在人們生活中的燃料時就是最終產品,這樣,把哪一部分煤炭算作最終產品,哪一部分作為中間產品就不容易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具體計算時采用了增值法,即只計算在生產各階段上所增加的價值。可以用制造服裝例子來說明增值法(見表2-1)。
表2-1 生產服裝的價值及增值表

在上例中,服裝是最終產品,其產值為30,用增值法計算也是30,如不區分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則會有重復計算39。只要用增值法,無論把上例中哪種產品作為最終產品,都不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最終產品不僅包括有形的產品,而且包括無形的產品——勞務,即要把旅游、服務、衛生、教育等行業提供的勞務,按其所獲得的報酬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第四,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最終產品市場價值的總和,這就是要按這些產品的現期價格來計算。這樣就引出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其一,不經過市場銷售的最終產品(如自給性產品,自我服務性勞務等)沒有價格,也就無法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其二,價格是變動的,所以,國內生產總值不僅要受最終產品數量變動的影響,而且還要受價格水平變動的影響。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有不同的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門法。我們這里簡單介紹這三種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方法。
1.支出法
又稱產品流動法、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這種方法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相加匯總,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
各國在按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具體項目的分類不盡相同。在美國的國民收入統計中,按支出法計算包括這樣一些項目:
(一)個人消費支出(C)
· 耐用品
· 非耐用品
· 住房租金
· 其他勞務
(二)私人國內總投資(I)
· 廠房
· 設備
· 居民住房
· 企業存貨凈變動額(年終存貨-年初存貨)
(三)政府購買支出(G)
· 聯邦政府支出
· 州與地方政府支出
(四)凈出口
· 出口(+)
· 進口(-)
總計:國內生產總值(GDP)
表2-2 是美國2010年用支出法表示的GDP構成表

2.收入法
又稱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這種方法是從收入的角度出發,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潤相加,計算國內生產總值。
各國在按收入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具體項目的分類也不盡相同。在美國的國民收入統計中,按收入法計算包括這樣一些項目:
工資和其它補助
凈利息
租金收人
利潤
公司利潤
紅利
未分配利潤
非公司利潤
合營企業
農民
企業稅
間接稅
公司稅
資本折舊
誤差調整
總計:國內生產總值(GDP)
3.部門法
部門法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所以又稱生產法。
在用這種方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各物質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本部門的增值。商業、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等無法計算增值的部門則按該部門職工的工資收入來計算,以工資代表他們所提供的勞務的價值。
各國對各部門的分類法不同。在美國的國民收入統計中,按部門法計算時可以分為這樣一些部門:
■ 農林漁業
■ 采掘業
■ 建筑業
■ 制造業
■ 運輸業
■ 郵電和公用事業
■ 電、煤氣、水業
■ 批發、零售商業
■ 金融、保險、不動產
■ 服務業
■ 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
■ 統計誤差
合計:國內生產總值
加:國外要素凈收入
總計:國內生產總值(GDP)
按以上三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結果,從理論上說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計算同一國內生產總值。但在實際上,這三種方法所得出的結果往往并不一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準。如果按收人法與部門法計算出的結果與此不一致,就要通過誤差調整項來進行調整,使之達到一致。
案例分析: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沒有GDP這個發明,我們就無法進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比較、貧窮與富裕的比較,我們就無法知道我國的GDP總量排在全世界的第2位,低于美國的50%;沒有GDP我們也無法知道我國人均GDP在2010年已超過5000美元,只有美國和日本的20%。沒有GDP這個總量指標我們無法了解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快還是慢,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鏡子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國經濟學家曼昆在他的風靡世界的《經濟學原理》中指出,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時期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曼昆認為,準確理解GDP的要點是:①GDP是按照現行的市場價格計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場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勞務,例如你購買了音樂會的票,票價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終產品,不包括中間環節;④是一個國家之內的,例如外國人暫時在中國工作,外國人在中國開辦企業。他的生產的價值是中國GDP的一部分。如果你要判斷一個人在經濟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一國的整體經濟。當判斷經濟富裕還是貧窮時,要看人們口袋里有多少錢。這正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作用。
GDP同時衡量兩件事:經濟中所有人的總收入和用于經濟中物品與勞務產量的總支出。GDP既衡量總收入又衡量總支出的秘訣在于這兩件事實際上是相同的。對于一個整體經濟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這是為什么呢?一個經濟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兩方:買者和賣者。如你雇一個小時工為你做衛生,每小時10元,在這種情況下小時工是勞務的賣者,而你是勞務的買者。小時工賺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這種交易對經濟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貢獻。無論是用總收入來衡量還是用總支出來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見,在經濟中,每生產一元錢,就會產生一元錢的收入。
問題:
1.如何正確的理解CDP的含義?
2.為什么說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