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宏觀經濟學導論

【導學】作為宏觀經濟學的導論,本章重點是要向大家介紹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讓同學們了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大概的發展脈絡。相對于經典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來說,宏觀經濟學從一開始就是充滿爭議的。但宏觀經濟學者的一些主張在后來各國應對經濟衰退中所起的作用,讓古典主義學者也不得不開始修正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相比較后來具體理論的介紹,本章的知識點、重難點都不多。通過本章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樹立基本的宏觀經濟視角,掌握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熟悉宏觀經濟學的相關代表人物和著作。

【課前預習題】

1.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概念及區別。

2.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3.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4.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背景。

5.宏觀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按照現代經濟學的一般觀點,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涉及的內容是單個市場上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要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優化配置。微觀經濟學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理論體系比較成熟,觀點分歧也比較少。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只要尊重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原則,市場能夠自發的形成平衡,資源總能得到有效配置而不會出現閑置。20世紀30年代之后,伴隨著對“大蕭條”的反思(見圖1-1),經濟學家的視角不再局限于微觀經濟主體和微觀經濟現象,開始關注宏觀經濟現象、研究宏觀經濟政策。一般認為,宏觀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的總量行為及其規律的學科,研究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行為,涉及的內容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總產量、就業水平和其他經濟總量的決定,要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宏觀經濟學又叫總量經濟學。

圖1-1 1929年大蕭條的景象

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為考察對象,研究國民產出決定與變動,以及國民產出與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和周期、經濟政策、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事實上也就是著重研究資源的利用問題。而資源的利用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為什么經濟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商品組合不能達到生產可能性邊界?事實上,這也就是“充分就業”的問題;其次,在經濟資源既定的情況下,為什么產量有時高有時低?這就是經濟波動的問題,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如何在既定的經濟資源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產出,這就是經濟增長的問題;最后,現代社會是貨幣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對經濟資源配置的各個問題影響很大,關于貨幣購買力的變動,其實質就是“通貨膨脹”的問題。

二、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一)古典經濟對于宏觀現象的探討

事實上,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由來已久,古典經濟學也研究過一些宏觀的問題。1752年休謨就曾對技術進步、貨幣、利息、稅收和信用等專題進行過研究,并提出了早期的貨幣數量論;威廉·配第在歷史上第一次估算了國民收入的數量;亞當·斯密提出了與現代經濟學“國民(內)生產總值”十分相近的“國民財富”的概念;布阿吉爾貝爾對國民財富的來源作了分析。再如,魁奈的《經濟表》對社會總資本再生產與流通的分析,實際上要把經濟中的許多變量歸結為總收入、總消費、總投資等經濟總量,這是古典經濟學宏觀分析的典范。在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的時間里,新古典經濟學的古典宏觀經濟模型分析了整個經濟的產量、就業、消費、儲蓄、利率、工資等經濟總量的決定,瑞典學派對儲蓄與投資不一致問題的分析涉及到了整個經濟的總量分析。這個時期,許多經濟學家都研究了屬于宏觀經濟范圍的國民收入核算、經濟周期、經濟政策實踐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古典經濟學對貨幣的比較系統的分析,早在休謨時期,他就對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富有卓見的分析。

這一時期,經濟學家基本認為,市場經濟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不僅僅是指商品價格,還包括所有生產要素的價格,主要是勞動力價格(工資)和資本的價格(利率)——在協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使得所有市場出清,經濟處于、至少是接近于充分就業狀態,其理論基礎便是薩伊法則和價格靈活變動性。因此,他們提倡,“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式的宏觀經濟政策。

(二)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歷史將創立宏觀經濟學的使命交給了一個英國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929—1933年的全球性的大蕭條徹底動搖了古典經濟學的統治地位,大蕭條表明市場自動出清這個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很可能是錯誤的。

在經歷了“長期的掙扎,以求擺脫傳統的想法和說法”之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通論》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大憲章”(托賓語),也開創了經濟學中的凱恩斯主義,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在這本書中,凱恩斯從薩伊定律、市場出清和貨幣中性等三個角度對古典經濟學發起了全面的挑戰,并初步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凱恩斯認為,總需求不足、非自愿性失業和古典兩分法的失效才是經濟運行的一般情形,而古典經濟學家們所分析的只是一種極端特殊或理想化的自由市場經濟。在同樣的這本書中,凱恩斯從邊際消費傾向、對于“資本邊際效率”的預期和對于貨幣的“流動性偏好”等三個方面,認定行為人的心理因素決定了整個經濟的總需求。而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存在,使得總需求(又稱有效需求)不足,換言之,市場機制沒有辦法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從而,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并使得經濟恢復穩定成為必需。

此后,凱恩斯的追隨者如哈羅德、希克斯、漢森、莫迪利安尼、索洛、奧肯等人又進一步發展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以希克斯、莫迪利阿尼、克萊因、托賓、薩繆爾森和漢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其核心理論是IS-L M模型,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這一模型是整個宏觀經濟學的中心。這一派的基本觀點包括:首先,市場經濟具有內在不穩定性,要受到隨機沖擊的影響,這種沖擊主要引起投資的邊際效率的變動,從而引起經濟周期性波動;其次,從長期來看,經濟可以自發恢復充分就業均衡,但所需時間相當長;再次,產量與就業主要由總需求決定,政府的干預可以影響總需求水平,使經濟較迅速地恢復充分就業均衡;最后,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兩者相比,財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更迅速。應該說,凱恩斯提出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思想,但使這些思想成為一個易于被人接受的宏觀經濟學體系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而且,這一派的理論與政策主張被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所接受。

案例分析:凱恩斯與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宏觀經濟政策每一課題的討論都必須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開始。凱恩斯是一個全面的天才。他在數學、哲學、文學方面都有建樹。另外,他還分身有術,經營一家大的保險公司,出任英國財政部顧問,協助管理英格蘭銀行,編輯一本世界聞名的經濟學雜志,收集現代藝術品和珍本圖書,還創立過一家輪演選定節目的劇院,并娶了位俄國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員。他還是一位精通投機賺錢的投資家,不僅為自己,而且還為他所在的劍橋大學的坎斯學院賺了大錢。

然而,凱恩斯主要的貢獻是首創研究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新方法。在凱恩斯之前,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認為,商業周期的高峰和低谷的到來如潮汐一般不可避免。長期形成的觀點使得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面前茫然失措。凱恩斯1936年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極具創造性的解釋。凱恩斯有兩點重要的論述:其一,市場經濟中高失業率和未被完全利用的生產能力有可能長期并存;其次,認定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能夠影響產出從而降低失業率并縮短經濟衰退。

由凱恩斯首次提出的這些觀點具有爆炸性的效果,引發無數的反對和爭議。戰后,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開始在宏觀經濟研究和政府政策制定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到了20世紀60年代,事實上每一種宏觀經濟政策分析都基于凱恩斯主義。后來,伴隨著經濟學對有關供給、預期、工資及價格變動的研究成果的吸納,凱恩斯主義早年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始動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曾經保證:政府的行為可以消除商業周期。但現在已經很少有經濟學家還在堅持這一觀點。

(三)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滯脹”現象的出現,使凱恩斯主義遭受到了重大打擊。以凱恩斯主義反對者面目出現的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所謂的新古典主義,大力抨擊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理論,極力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主張。

1.貨幣主義

這個流派的理論包括費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貨幣方法的國際收支和匯率決定理論,其基本觀點包括:首先,貨幣存量的變動是解釋名義收入變動的關鍵因素;其次,貨幣需求是穩定的,經濟的不穩定性來自貨幣當局控制的貨幣供給的變動,因此,國家干預是經濟不穩定的主要原因,穩定經濟的關鍵是保持固定的貨幣供給增長,從而實現物價穩定,為市場機制正常調節經濟創造條件;最后,貨幣主義是作為凱恩斯主義的反對者出現的、被稱為“對抗凱恩斯革命的革命”。

2.新古典經濟學派

新古典經濟學建立在三個假設之上:理性預期假說,市場出清假說,以及總供給假說。由這三個假設出發,新古典經濟學說明了市場經濟的內在穩定性,并得出兩個重要結論:貨幣政策在短期可以發生作用是由于隨機沖擊破壞了人們的理性預期,但長期中這種政策無效。這是因為廠商與家庭的理性預期會對政策采取對策,從而使政策失效。這就是,隨機沖擊的貨幣政策可以在一時騙一部分人,但不能在長期內欺騙所有的人。

3.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增長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這個詞是帕廷金在1984年第一次使用的。這一學派有哈佛大學的格利高里·曼昆(Gregory. Mankiw)、勞倫斯·沙莫爾斯(Lawrence Summers)、麻省理工學院的奧立佛·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喬治·珂克洛夫(George Akerlof)、斯蒂格利茲,新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大衛·羅默(DavidRomer)等人。這一派力圖以微觀為基礎分析宏觀問題,分析廠商、家庭與政策在勞動、產品和資本市場上的相互作用,并力求解釋工資與價格調節失靈的原因,即工資粘性與價格粘性的問題。新增長理論強調知識在增長中的作用,把增長模型中的知識因素內在化,并強調政府在增長中的重要性。

在當代,經濟學家們對于宏觀經濟政策要實現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對于如何實現這種目標則分歧甚大。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費里德曼指出:“關于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存在著廣泛一致的意見,那就是:就業水平高,物價穩定和增長迅速。至于這些目標是不是和諧共存的,或者(在那些認為它們不能和諧共存的人當中)在什么條件下這些目標能夠并且應該相互代替,意見則比較不一致。至于不同的政策工具在實現這些目標時能夠和應該起什么作用,意見就頗為分歧了(費里德曼:《貨幣政策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易门县| 桃源县| 神木县| 溆浦县| 镇江市| 凤翔县| 徐水县| 张北县| 襄汾县| 策勒县| 崇义县| 安宁市| 阳原县| 兴安县| 潼南县| 安顺市| 临汾市| 麻江县| 延安市| 政和县| 武平县| 德州市| 河西区| 大同县| 蕲春县| 钟山县| 蓝山县| 化隆| 肇源县| 娱乐| 新宾| 高要市| 伊宁县| 尼木县| 金湖县| 巨野县| 临夏县| 河南省| 喀喇|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