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扁平疣(3)
- 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
-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 3423字
- 2016-10-10 16:53:00
地參湯
(1)處方 地膚子、苦參各60g,板藍根、薏苡仁、白礬各30g,三棱、莪術、皂刺、赤芍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1000ml,煎取汁300ml,待稍溫浸泡患處,每次40分鐘,每日2次。
清解湯
(1)處方 金銀花、板藍根各30g,蒼耳子15g,生甘草、荊芥各10g,蟬蛻8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趁熱熏洗患處。
除疣液
(1)處方 馬齒莧、薏苡仁、板藍根、大青葉(或紫草)各35g。
(2)方法 每日1劑,加水適量,煎2次,取汁和勻,冷卻后擦洗,以患處擦紅擦破為宜,日1~2次。
克疣液
(1)處方 冰片、玄明粉各10g,苦參、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各30g,桃仁、紅花各10g。
(2)方法 將冰片、玄明粉研細末以備用。將余藥煎汁外擦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再取上述細末用冷水調成糊狀反復涂擦。5天為1個療程。
平疣液
(1)處方 苦參、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各15g,板藍根30g,明礬10g,補骨脂50g。
(2)方法 將上述藥物混合,加適量冷水浸泡30分鐘,加熱煮沸30分鐘,先用熱氣熏蒸患處,使汗毛孔擴張,待藥液溫和時用其液洗皮損處,每日3~5次,每劑藥可洗1~3天。
大黃木賊湯
(1)處方 生大黃、木賊草、香附、板藍根各15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500ml,先用潔凈的紗布擦洗患部,使局部發熱發紅為度,每日1~2次。
疏郁解毒湯
(1)處方 板藍根、生薏苡仁各30g,桃仁10g,紫草、香附、皂刺各15g,當歸尾2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在患處外洗,每日3次,每次15~20分鐘。15天為1個療程。
食醋木香液
(1)處方 食醋200ml,木賊、香附各50g。
(2)方法 先將食醋加熱濃縮至100ml,再將木賊、香附加水250ml浸泡30分鐘,然后加熱煮沸1小時,傾出濾液,藥渣再加水250ml以同法煎濾,合并兩次藥液,濃縮至100ml,然后再將食醋液與木香液混合,再加熱濃縮至100ml,即成食醋木香液,備用。用時每日外搽患處2次。
祛疣外洗劑
(1)處方 蒼術30g,白芷、莪術各20g,牡蠣、生鐵落各50g,守宮20條,食醋200ml。
(2)方法 將蒼術、白芷、莪術、守宮裝燒瓶內用清水適量浸泡30分鐘,文火輕煎10~20分鐘,濾液,同法共煎兩次,取藥液約100ml;將牡蠣、生鐵落裝砂罐,用清水適量煎沸1小時,濾液約100ml;將食醋200ml加熱濃縮至100ml,加藥液混合輕煎至200ml即可。治療時每日用棉簽蘸藥液點涂患處,早晚各1次,20天為1個療程。
疣滌凈洗劑
(1)處方 蒼術9g,細辛6g,陳皮、白芷各12g,板藍根、貫眾各3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趁熱外洗患處3次,每次15~20分鐘。
馬齒莧洗劑
(1)處方 馬齒莧30g,蒼術、蜂房、白芷各9g,細辛、蛇床子各12g,苦參、陳皮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煎煮取汁,趁熱熏洗患處,每日3~5次。
祛疣靈搽劑
(1)處方 苦參、白鮮皮各15g,蜈蚣1條,白芷、紅花各10g,全蝎5g。
(2)方法 以上方藥用75%乙醇浸泡7日。治療時以其外搽患部,每日3~4次,15日為1個療程。
藥醋涂搽劑
(1)處方 生薏苡仁、板藍根各60g,木賊30g,露蜂房、威靈仙、芒硝各20g,黃丹10g,陳醋50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入陳醋中浸泡5天,每天搖1次,去渣密封備用。治療時以棉球蘸取藥液涂搽疣部,每日3~5次。
解毒酊搽劑
(1)處方 紅花1g,地膚子、白鮮皮、明礬各6g,蟬蛻3g,75%乙醇5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入乙醇中浸泡3天,去渣密封備用。治療時以棉球蘸取藥液涂搽疣部,每日5~6次。
軟疣酊搽劑
(1)處方 烏梅、黎蘆、千金子、急性子各30g,75%乙醇200ml。
(2)方法 以上方藥入乙醇中浸泡1周,去渣密封備用。治療時將疣體表面粗糙刺狀物拔除,以出血為度。用棉簽蘸藥液涂患處,疣體大者可用棉球蘸藥液涂搽,每日2~3次。
紫色疽瘡膏
(1)處方 輕粉、紅粉、琥珀粉、乳香粉、血竭粉各9g,冰片、煅珍珠粉各0.9g,蜂蠟30g,香油120ml。
(2)方法 上方將香油放入鍋內加溫,待開后離火,然后將前5種藥粉入油內,混勻再入蜂蠟使其完全熔化,待將冷卻時兌入冰片、煅珍珠粉攪勻成膏備用。用時外擦患處。
半夏斑蝥膏
(1)處方 生半夏、斑蝥各等份。
(2)方法 以上兩味共研細末,用10%稀鹽酸調成糊狀,貯存備用。治療時先將疣部消毒,然后削去疣頂部外皮至微微出血,取少許藥膏敷其上。敷藥后可稍微有燒灼感,繼而干燥結痂。
蜈蚣石膽散
(1)處方 蜈蚣40g,石灰20g,鴉膽子仁16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篩,備用。治療時將疣面老化角質層用溫水浸泡至軟后,用干凈刀片將疣贅處削除,勿傷及皮膚。再按患處大小或疣之多少,藥粉以涼開水調成糊狀涂敷局部病變處,干凈紗布包扎。每4~7天揭藥。
(五)針灸治療法
毫針法
(1)取穴 主穴取四白、陽白、中渚、合谷、曲池、三陰交、內庭、太沖;配穴:扁平疣附近的1~2穴,扁平疣個數較多配肺俞、風市、血海,癢感加神門、內關、血海,口干口苦、心煩易怒者加行間、俠溪。
(2)操作 每次選用3~4個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快速無痛進針法刺入,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扁平疣局部手法稍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火針法
(1)取穴 病變局部阿是穴。
(2)操作 患部皮膚嚴格消毒后,選用1~1.5寸毫針燒紅至白亮時,迅速燒灼疣體,幾秒鐘后離開,再燒針頭,反復進行2~3次,疣體可完全燒損。針刺時疾入疾出,刺入深度僅2~3mm。每日1次。囑患者局部勿沾水。
耳針法
(1)取穴 肺區、內分泌、神門、腎上腺及患處在耳部相應的部位。
(2)操作 先用75%乙醇消毒耳部皮膚,待晾干后,再查找耳穴。采用探穴儀探測耳穴的陽性物或良導點,找準后用探棒按壓一下,使之留下充血壓痕,然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蚊式鉗夾住皮內針(或圖釘式撳針),輕輕刺入所選穴位內,最后以膠布固定之。采用單耳埋針,左右耳交替進行,每次留針5~7天。埋針后囑患者每日按壓穴位3~5次。每次均使耳郭發紅、發熱。埋針5次為1個療程。
耳壓法
(1)取穴 肺、神門、腎上腺、大腸、皮質下,均取雙側。發于顏面者加面頰區、額、下頜;發于手背者加指、腕;發于前臂者加腕、肘。
(2)操作 取5mm×5mm膠布小塊,將王不留行籽放在膠布上貼于耳穴(發于手背和前臂者可用5mm×15mm的長方形膠布將王不留行籽數粒均勻排列于膠布上貼于耳穴處,如從指穴到腕穴連貼)。隔日治療1次,兩耳輪流貼,10次為1個療程,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4~5次,每次10分鐘,中強度刺激,以耳郭潮紅,面部有熱感為最佳。
三棱針法
(1)定位 耳背部降壓溝內緣、上耳背、中耳背、下耳背毛細血管網及淺表靜脈。
(2)操作 耳郭區皮膚嚴格消毒后,用三棱針點破局部暴露的毛細血管或淺表小靜脈,以出血為度,5~10滴為宜,棉球壓迫出血,膠布固定,隔日1次。
皮膚針法
(1)定位 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以背腰部為主。
(2)操作 局部皮膚嚴格消毒后,用皮膚針以中等強度手法從上而下叩刺,使皮膚潮紅為度,然后加拔火罐5分鐘左右,每日1次。
交叉透刺法
(1)定位 病變局部。
(2)操作 患部皮膚嚴格消毒后,用28~32號毫針,與皮膚呈15~30°角,沿病變基底部一側刺入至病變中心,然后,調整針刺角度并按壓對側皮膚,使針尖從對側基底部刺出,約沿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交界處呈“U”形刺向對側,留針約1分鐘。出針時搖動毫針,擴大針孔,使針孔出血為宜。再在病變基底部的另一側以同樣方法針刺。第二針與第一針在病變中心點呈“十”字樣交叉。
穴位注射法
(1)取穴 肺俞、合谷、足三里、曲池。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用5ml注射器,選5號針頭,抽取板藍根注射液4ml,分別垂直快速刺入上述穴位,得氣后緩慢注藥,每穴1ml,每日1次。
穴位埋線法
(1)取穴 “母疣”、肺俞、曲池、風市、血海。
(2)操作 尋找出最先長出或體積最大者(即母疣),先用銀針在疣中央與基底部透刺退針出血,再用9號穿刺針裝入1號羊腸線1cm,從疣體旁1cm處進針,沿皮下刺至疣體基底皮下,注入羊腸線;肺俞斜刺,余穴直刺,注入1號羊腸線1cm。外蓋敷料。
穴位激光法
(1)取穴 病變局部阿是穴。
(2)操作 選用He—Ne激光綜合治療儀,波長為6328?,功率為25mW。原光束經擴束鏡擴散后,照射于皮膚患處。光斑大于皮損邊緣0.5cm,照射時間約為10分鐘,距離為1m。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