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疾病中西醫結合護理
- 朱宏斌 辛玲芳 荊萍
- 9字
- 2019-01-03 20:06:34
第一篇 疾病護理常規
第一章 緒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席卷全球,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世界人們普遍關心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重大社會問題。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維護和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戰略目標,無疑是護理領域的重要課題。
據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對我國老年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老年人前四位常見病依次是: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為:惡性腫瘤、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因老化引起的老年高發疾病是威脅老年人生存和生活質量的重大問題。
源自不同器官系統的老年病表現出共有的臨床特征:①起病隱匿,發展緩慢:②癥狀及體征不典型;③多種疾病同時存在;④易出現水、電解質紊亂;⑤易出現意識障礙;⑥易存在并發癥和后遺癥;⑦伴發各種心理反應;⑧預后不良,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須對老年人做廣泛而深入的評估,應考慮到認知、營養、環境、活動及壓力等一切影響因素,從多途徑提供滿足患者所需的一系列照顧活動,尤其要加強個體的自我照顧能力,使老年人保持尊嚴和舒適,提高生活質量。
老年人之所以會罹患成年人不發生或較少發生的某些疾病,或者罹患與成年人相同的疾病卻與成年人發病不同的特點,這與他們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特點是分不開的。
一、老年人生理特點
(一)現代醫學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認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各器官系統可出現一系列形態學的退行性變化,這種改變緩慢而直線式地表現出生理功能降低,老年人這種增齡性改變在個體之間和器官之間有著顯著差異。即使在同一機體內,各器官的功能減退情況也不一致,盡管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或多或少的有所減退,但對其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因為各器官都有一定的儲備功能。若老年人長期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則容易出現一個或多個器官功能不全。
1.器官和系統水平的老化
器官可分為實質性器官和空腔器官兩大類。老年人的實質性器官——肝、腎、脾、胰、腦及甲狀腺等器官呈萎縮性改變,其功能逐漸減退,這是由于血管硬化、細胞減少或萎縮及結締組織增生所致。如胰腺退行性變使胰淀粉酶和脂肪酶分泌減少,使消化功能降低。老年人空腔器官的衰老變化主要是肌纖維萎縮,可表現為:①管腔變小,如膀胱容量減少。②管腔擴大和松弛。如胃和結腸下垂,食管、十二指腸及乙狀結腸憩室。④管壁變硬,如血管硬化影響血流,膽囊和膽管壁增厚易發生結石。④管壁腺體萎縮、如胃黏膜變薄變白的萎縮性改變,從而影響胃液的分泌。
2.整體水平的老化
適應能力是指機體在維持內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對周圍環境變化所能發生的最大限度的反應能力。隨著增齡老年人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日趨降低。適應能力可根據機體對刺激所作出的反應幅度和速度來確定。內環境的穩定不僅依賴于各種細胞、組織及器官的自身調節,而且還依賴于神經體液的調節。隨著年齡的增長,維持內環境穩定的調節機構效率降低。由于機體各細胞、組織、器官及系統功能的減退,以及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協調的能力下降,老年人對內外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降低。主要表現為對環境溫度的適應能力減退,如夏季易中暑、冬季易感冒甚至低溫癥;對體位改變的適應能力下降,如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體力活動時易出現心悸、氣短,停止活動后恢復的時間也長;老年人做糖耐量試驗,血糖升高較中青年人明顯,恢復到試前水平所需時間也較中青年人長。
3.細胞水平的老化
衰老在細胞水平上的老化有以下改變。①生物膜:生物膜是細胞和細胞器外膜的總稱。膜上的酶和受體隨增齡而改變,膽固醇與磷脂的比值隨增齡而加大,從而影響膜的通透性。②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內物質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的重要結構、細胞衰老表現在線粒體數目減少及膨大變形,使細胞代謝功能受影響。③細胞核:細胞核含有與遺傳有關的物質,老化表現在染色質凝聚、皺縮、破碎及溶解,核體增大,核腔內陷,核內常出現包涵體,核周隙內代表RNA的染色體儲備減少。這些變化可能是DNA復制和轉錄功能降低所致。④溶酶體:衰老表現在酸性水解酶等多種酶活性降低,對各種外來物不能及時消化和吸收,使之蓄積在細胞內,形成衰老色素。
(二)中醫學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老年人真元之氣不足,臟腑功能日虛,陰陽氣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
另一方面,老年人一生中還積累了各種勞傷,或起居無常,飲食不節,或憂悲恚怒,勞欲過度,或嗜好煙酒,罹患疾病等,這些必然加重臟腑功能的衰退。正常人體陰陽氣血在營養臟腑,維系其功能活動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又不斷地從飲食物里得到生化和補充,但進入老年以后,這種正常的生化供求關系便難以繼續維持。因此,與小兒的“稚陰稚陽之體”相比,老年人就稱得上是“殘陰殘陽之身”了,殘陰,殘陽,就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點。這一基本生理特點直接影響著一切老年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
1.五臟漸虛
從五臟的生理功能來看,心有化生血液,與脈管息息相通、推動血液在經脈中運行,心藏神,能主持人的思想意識活動、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等功能。老年人因衰老,臟腑功能衰退,氣虛血少,血少則脈道失充,氣虛則推血無力,血流緩而易滯,脈道失于通利,機體由于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而出現衰老征象,如《靈樞·天年》曰:“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肝的疏泄功能與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密切相關,而人體氣機是否調暢,直接關系到情志、消化、血運是否正常,以及水道是否通調。在《靈樞·天年》中指出“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崩夏耆?0歲后肝氣始衰,故常寡言少歡,多疑善慮,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噯氣腹脹,食納減少。脾有主運化、升清、統血、主肌肉與四肢、開竅于口、榮華于唇等功能。老年期脾的生理變化主要表現在脾氣衰,運化之力變弱,升清之功衰減;統血功能下降;精微輸布能力減弱、四肢乏養?!鹅`樞·天年》中指出“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蹦昀弦院?,脾氣逐漸虛弱,至七十歲時脾氣大虛,故常有頭昏目眩、納呆乏味、脘腹作脹、疲憊懶動、肌肉瘦削、唇淡不華等表現。肺有司呼吸、主管一身之氣、宣發衛氣與津渡、溫養并滋潤肌腠皮膚,以及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于鼻等多種功能。老年人肺氣漸弱,特別是80歲以后,肺氣大虛,故往往呼吸微弱,胸悶氣短,唇青舌紫,不耐勞作,皮膚枯燥,易感外邪、痰涕多,嗅覺差,甚至小便失暢。如《靈樞·天年》記載:“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蹦I藏精,內寓真陰、真陽,有主管體內水液平衡、納氣以協調呼吸、主骨生髓并通于腦、開竅于耳及二陰、榮華于發等功能。到了老年,隨著腎氣的虛衰,五臟六腑生化功能亦相繼減退,表現為生殖器官萎縮,性功能逐漸消失,精神疲憊,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呼吸氣短并隨勞加重,步態不穩,牙齒稀疏脫落或易于折斷,牙根外露,毛發變白或枯槁不榮,耳聾失聰,眼瞼浮腫,目下如臥蠶、小便排出無力,夜尿頻繁,大便秘結或滑泄等。若發展至腎精枯竭,不能化生陰陽,濡養臟腑,即《靈樞·天年》所言“九十歲,腎氣焦,四肢筋脈空虛”之時,則臟腑百脈空虛而天年將盡。
綜上所述,五臟日虛是人體衰老的根源,使老年人陰陽氣血衰少,抗邪能力低下,易于發病而難于康復,故有老年人是“虛若風燭,百疾易攻”之說。
2.易感外邪
老年人臟腑薄脆,腎精匱乏,陰不能營守于內,陽不能固護于外,適應能力和防御能力都比較低下,即所謂“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發病。因此,《養老奉親書》說老年人“神氣浮弱,返同小兒”、“易于動作,多感外疾”。主要表現在:①外感以陰邪為多?!鹅`樞·營衛生會》指出:“老壯同氣”,強調年齡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正氣虛衰,以陽氣不足更為突出。體質的壯贏、抗病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陽氣之盛衰。老年人陽虛不能溫運氣血,寒自內生,“陰得陰助”故外感常以寒、濕陰邪居多,再加上從化,因此,老年人易患風寒感冒、寒凝腹痛、寒濕吐下,及寒痹、濕痹等陰邪引起的病癥。②反復受邪且兼感雜邪。老年人受邪以后,常常因為正氣虛弱,無力抗邪,邪氣留戀而不能驟解,如果飲食起居不慎,就會出現宿邪未去,又感新邪,新邪宿邪相引,互為博結不散之“反復受邪而兼感雜邪”的現象。臨床上,老年人患咳喘,往往“前證未罷,又受新涼”而延久不愈;或老年人患痹證,每因反復受邪而呈風寒濕熱兼夾為患。③微邪即感和感邪深重。人進入老年以后,陰陽的虛衰,血氣的匱乏,是與日俱增的,向有“人年五十始衰”, “人年七十以后血氣虛憊”之說?!跺\囊秘錄》說:“虛為百病之由……,正氣弱者,雖即微邪,亦得易襲,襲則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難痊。”故臨床每遇節氣迭變之時,老年人患時令感冒、夏月中暑、秋冬喘咳等病的發生率都明顯高于青年人,而且患病之后常常由急轉慢,延久難愈。另外,《醫原紀略·風無定體論》說:“邪乘虛入,一分虛則感一分邪以湊之,十分虛則感十分邪?!敝赋鲈谝话闱闆r下,正氣虛弱的程度決定著感邪的淺深輕重。因此,老年人感受外邪,具有愈是年老,愈是“感邪深重”的隨齡遞增的特點。
3.易生積滯
老年人脾胃之氣衰減,食欲漸退、容量漸少,日久生化乏源,精血、臟腑的充養,都會受到影響。腎元虧損,中氣大虛時,則食更難化。故老年人易生積滯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虛薄。此外,老年人還有牙齒松動而咀嚼困難,兒孫敬孝而食縱口福,調養身體而進補無度,及必居怠情、飲食不沽、偏食五昧、嗜好煙酒等情況,也都是易停積滯的原因。
4.易傷七情
人之情志,是在臟腑正常生理活動基礎上,對周圍事物產生反應的結果。
老年人由于心力漸退,肝膽氣衰,疏泄和決斷功能不力,思想意識和精神活動低下,加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易產生異常情感,并為異常情志所傷而發病。故《千金翼方》說:“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后,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常見情志改變有:①情志抑郁。老年人容易產生憂、思、悲、哀、驚、恐等負性情緒而情志抑郁,因為老年人經歷了一生的操勞,又面臨著離開工作崗位后處境和地位發生的變化,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常常沉溺在回憶過去有留戀有遺憾的情感之中。即使境遇順利者,也難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易產生所謂“老朽感”、“孤獨感”、“被遺棄感”、“憂郁感”,甚至“死亡感”而表現得心灰意冷,郁郁寡歡,或愛嘮叨、愛發脾氣,或怕癌恐病,經常自尋苦惱,或猜疑他人。②性情不定。老年人與青年人相比,性格不夠穩定,情緒容易變化,即所謂“性氣不定”。老年人的情志態度、好惡習慣等常是經歷的概括反應,有一定的經驗性,容易表現得主觀、自信,或保守、固執,當經驗脫離實際,客觀不能符合主觀時,又會產生精神上的壓力,表現為急迫、沮喪,或自卑、自憐而喜怒無常?!肚Ы鹨健氛f:“老年之性,必持其老,無有籍在,率多驕恣,不循軌度,忽有所好,即須稱情?!?/p>
二、老年人病理特點
(一)現代醫學對老年人病理特點的認識
機體的老化使器官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許多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無疑對疾病的病理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
1.炎癥反應
炎癥過程是全身防御反應的局部表現,機體的全身狀態和局部組織的特殊性,都影響炎癥的發生和發展。從全身狀態來看,機體進入老年期以后,各種功能都明顯下降,如機體組織再生能力低下、營養不足、激素失衡,特別是免疫功能減退等原因,使老年人比中青年人易于發生感染,而且混合感染的機會增加,急性炎癥如支氣管肺炎、癰等患病率明顯高于中青年人。從局部狀態來講,各臟器的老化也為炎癥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條件。如呼吸道纖毛上皮的破壞、黏液分泌亢進,咳嗽反射的減弱,肺組織的彈性降低,肺小葉中心型肺氣腫的形成等都是促成肺部感染的基礎;前列腺肥大易于造成排尿困難而繼發泌尿道感染;胃腸黏膜上皮萎縮,胃酸分泌減少,淋巴組織的萎縮等又易于造成胃腸道的感染。上述這些因素不僅是造成炎癥發生的原因,而且也是炎癥過程易于遷延轉為慢性的主要因素。與中青年人比較,老年人炎癥反應有以下特點:①炎性滲出減少:局部組織炎性的滲出反應老年人較青壯年減弱,如滲出液中蛋白含量較少,中性白細胞的滲出不多,近似于濾出液。②炎性增生增強:老年人炎癥的增生過程較青少年顯著,特別是纖維增生尤為突出。因而老年人的炎癥過程容易轉為慢性,也很容易造成反復急性發作,致使組織損傷不斷加重。
2.組織再生能力低下
機體老化時組織細胞再生能力減弱,主要表現在器官組織的實質細胞減少,這是由于實質細胞的喪失與再生能力失衡所致。大量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上皮細胞、骨髓及淋巴等組織核分裂減少,細胞增生率降低,細胞周期尤其是G1期延長,提示細胞的生理性再生能力低下。由于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和膠原合成的速度隨增齡而減慢,老年人傷口愈合所需時間比年輕人長。肝葉部分切除后,殘余肝的再生能力也隨增齡而降低。
3.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四肢動脈、腎動脈和腸系膜動脈。病變分布多為數個器官的動脈同時受累。病理過程緩慢而隱匿,在癥狀發生前許多年就已開始。動脈粥樣硬化隨增齡而加重,因而老年患者有以下特點。①復合病變多:老年主動脈粥樣硬化的特點是粥樣斑塊、潰瘍、出血及鈣化等多種病變同時存在,其發生率為72.7%,而中青年人僅占25.9%。因此,老年主動脈粥樣硬化易并發血栓形成和動脈瘤。②多支病變常見:在冠心病中,老年患者病變范圍廣泛,多支病變占34.1%~57.0%,而中青年人僅占9.5%~25.0%。老年心肌梗死再梗率高,因而在病理形態上67.8%的患者新、舊梗死灶同時存在。
4.惡性腫瘤
40歲后腫瘤患病率開始增加,到50~60歲時達到頂點,70歲以后又逐漸減少,但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等患病率隨增齡而逐漸增多。與中青年人比較,老年人癌癥有以下特點。①癌的形態學特征:由于年齡的不同,癌的形態學也可以呈現出一些特點。例如胃癌的大體形態,按Borman的分類將其分為四型:第一型及第二型是較為局限、浸潤性較弱的類型,第三型及第四型則屬于浸潤性較強的類型。隨著年齡的增加,一型和二型逐漸增多,三型和四型卻逐漸減少。從胃癌的組織學類型來看,分化型胃癌多從胃的腸上皮化生而來,而未分化型胃癌則多從胃固有腺腺上皮發生。前者多見于老年人,后者則多見于中青年人。從肺癌來說,鱗狀細胞癌多發生于男性老人,腺癌則沒有性別的差異,而且年齡較輕者也可出現。從癌的間質來看,老年人癌間質疏松,結締組織較少,細纖維的特征逐漸增多,也顯示了年齡上的差別。②癌的生長與轉移:青年人的癌生長迅速,易于形成廣泛的轉移。從轉移性生長來看,多數研究資料都認為高齡的人轉移率低。胃癌轉移至雙卵巢稱為克洛根勃瘤(krukenberg tumor)者主要見于年輕人,老年人則非常少見。
(二)中醫學對老年人病理特點的認識
老年人的病理很復雜,從總體而言,基本離不開“虛”。因為老年病是在老年人五臟日虛,陰陽漸衰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歷代許多醫家都指出老年病的根本病理是“以虛為本”。而所謂“虛”是指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在老年病過程中,正虛無力驅除,則正邪相持而虛中夾實;無力運血化津,則血停為瘀、津凝為痰而多瘀多痰為患;無力抗邪、則邪乘虛侵入而易傳易變;無力修復,則氣血乏源而陰陽易竭。因此,虛實夾雜、易傳易變、多瘀多痰、陰陽易竭是老年病的基本病理特點。
1.虛實夾雜
老年人除了腠理不密而感受外邪,年暮志衰而內傷七情,脾胃虛薄而內生積滯所引起的許多疾病之病理都是虛中夾實之外,還有一類由于陰陽衰殘、內生邪氣而引起的疾病也表現為虛中夾實的病理。因為陽衰氣耗,溫煦失職,則生內寒、內濕;陰損血虛,不能潛陽,則生內熱與內火。一方面陰陽氣血耗損,另一方面是寒濕火熱羈留,自然也構成了“真氣虛而邪氣實”的虛中夾實病理??傊?,老年病本虛標實而虛中夾實的病理特點有:①正邪交爭不力。老年人由于正氣虛弱,抗邪不力,正邪交爭常處于非激烈的狀態,以致許多老年病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老年人患感冒,而鼻塞、噴嚏等癥狀不明顯,無發熱或只有微熱。又如老年人患糖尿病,大多沒有口渴,多尿和消瘦表現,常因突然出現昏迷、檢查血糖數值增高才被發現。②正邪相持不下。老年人正氣虛與邪氣實在病變過程中,往往長期處于一種正邪交爭而相持不下的病理狀態,表現為病程纏綿,日趨惡化。因此,老年病大多有慢性、進行性且代償力差的表現。如老年人一般不常發熱,但若發熱,則發熱的時間持續較長。而且老年人還比較容易發生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疾患、高脂血癥、糖尿病、關節勞損等,病情多呈進行性加重并難以治愈的慢性疾病。③虛實不斷變化。老年病過程中、正邪雙方的力量對比,處于經常不斷地變化中。正氣虛則邪氣實,并且產生新的內邪、邪氣盛則正氣虛,又會產生新的內傷,以致虛證可以轉實,實證可以轉虛,虛實夾雜中還有虛多實少、實多虛少的變化。
2.易傳易變
老年人由于正氣虛衰,臟腑薄脆,故患病后容易傳變,甚至會很快發生突然的變化、而出現意外的情況。疾病是否傳變,主要取決于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老年病這種易傳易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臟腑相傳,同患數病。病邪在內臟之間的傳變取決于五臟之間生理上的聯系和病理變化的具體情況?!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指明臟腑之同的傳變規律是邪實正虛則傳、邪實正不虛則不傳。老年人各臟腑的功能均趨衰減,因而一臟有邪,其他各臟受邪發病的機會自然增多。老年患者因為同時患有數種不同的疾病,這些疾病的基本病理或相似,或截然不同、互相交織,互相影響,造成病癥的寒熱虛實、陰陽表里、臟腑經絡和營衛氣血變化錯綜復雜、主次難分,規律難尋。②外感逆傳,常致突變。外感病邪若不按一般規律由表及里依次遞傳,呈現暴發性突變的,稱作逆傳。逆傳是疾病的一種特殊傳變形式,原因是邪氣太盛或正氣太虛,特點是來勢兇猛、病情危重。老年人由于真元虧損,陰陽衰殘,若患外感溫病,就比較容易發生“逆傳”。如老年人患風濕病,邪氣可從衛分不經氣分而直接傳入營血,蒙蔽心包,以致病人在發病后不久就神志昏迷。
3.多瘀多痰
在老年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瘀血和痰飲,尤其是瘀血的作用不容忽視。
老年人外感與內傷發病致邪的機會都要比青年人多,因而邪阻氣滯而變生瘀血與痰飲的途徑相應亦增多?;蛲庑傲糁?,情志郁結,積滯內阻;或勞力傷氣,勞心傷血;或內寒凝滯,虛熱灼煉,都能產生瘀血與痰飲。同時由于不少老年人興居怠惰,往往既少勞動,又少運動,久逸而導致氣機壅滯、血氣不行,津液內停。這也是老年人多瘀多痰的一個重要原因。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瘀血與痰飲在老年病過程中所造成的危害,總結出了老年病“兼虛夾瘀”、“多瘀多痰”的特點。根據瘀血與痰飲停留的部位不同,老年患者常產生頭、身、四肢、胸背、脘腹疼痛,咳逆倚息,癡呆健忘,半身不遂,兩目黯黑,肌膚甲錯,唇黯舌青,舌苔厚膩等。故在臨床上,許多老年病的治療都離不開活血化痰的方藥。
4.陰陽易竭
亡陰和亡陽是陰液或陽氣極度衰竭,往往導致生命垂危的兩類病證,在中青年患者多見于外感病中,如不及時搶救,病人就會“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死亡。而老年患者,除在外感病時比中青年患者更容易發生外,內傷病發生的機會也很多。因為殘陰、殘陽構成了老年病陰陽易竭,以致發生猝死或死亡的病理基礎。臨床上,老年人亡陰除多見于外感熱邪逆傳心包外,在高熱、劇烈吐瀉、大出血時也常發生?;颊叨嘁娪猩眢w干癟低熱,皮膚皺褶,目眶凹陷,手足溫,口渴喜冷飲,呼吸急促,脈虛數或細數。老年人亡陽多見于素體陽虛者罹患中風、真心痛、厥證、痙證、血證等內傷急癥,邪盛而正不能敵,或外感邪氣直中三陰者。也有各種內傷久病,正虛邪戀,最終致亡陽?;颊弑憩F為皮膚冷汗,手足厥逆,神疲倦臥,脈微欲絕。
三、老年護理的目標與原則
每個人進入老年期象征一種成就,但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的心身功能會逐漸走向衰亡。盡管老年人面臨多種老年期變化和慢性疾病的折磨,但老年護理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保持最佳功能。
(一)老年護理的目標
1.增強自我照顧能力
面對老年人的虛弱和需求,醫護人員常常尋求其他社會資源的協助,而很少考慮到老年人自身的資源。老年人在許多時候都以被動的形式生活在依賴、無價值、喪失權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顧意識淡化,久而久之將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運用老年人自身資源,以健康教育為干預手段,采取不同的措施,盡量維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顧能力,維持和促進老年人功能,鞏固和強化其自我護理能力,以避免過分依賴他人護理。
2.延緩衰退及惡化
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增進健康。通過三級預防策略,對老年人進行管理。避免和減少健康危險因素的危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積極康復,對疾病進行干預,防止病情惡化,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防止傷殘。
3.提高生活質量
護理的目標不僅僅是疾病的轉歸和壽命的延長,而應促進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提高生活質量,體現生命意義和價值。老年人要在健康基礎上長壽,做到年高不老,壽高不衰,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而不是單純滿足人們長壽的愿望,讓老年人抱病余生。
4.安享生命晚年
對待臨終老人,護理工作者應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全方位為他們服務。對其進行綜合評估分析,識別、預測并滿足其需求,在其生命終末階段有陪伴照料,以確保老人能夠無痛、舒適地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讓老人走得平靜,給家屬以安慰,使他們感受到醫務人員對老人及其親屬的關愛和幫助。
(二)老年護理的原則
老年護理有著特定含義,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預防保健、精神慰藉、康復娛樂等一系列服務,以促使其達到最佳身體、心理、社會功能狀態。因此,老年護理工作有其特殊的規律和專業要求,為了實現護理目標,在護理實踐中還應遵循以下護理原則:
1.滿足需求
人的需要滿足程度與健康成正比。因此,首先應以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求為基礎。護理人員應當增強對老化過程的認識、將正常及病態老化過程及老年人獨特的心理社會特性與一般的護理知識相結合,及時發現老年人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和各種需求,使護理活動能提供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和照顧的內容,真正有助于其健康發展。
2.早期防護
衰老起于何時,尚無定論。又由于一些老年病發病演變時間長,如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等一般均起病于中青年時期,因此,一級預防應該及早進行,老年護理的實施應從中青年時期開始入手,進入老年期更加關注。要了解老年人常見病的病因、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老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對于有慢性病、殘疾的老年人,根據情況實施康復醫療和護理的開始時間也越早越好。
3.關注整體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各方面與其他人群有不同之處,尤其是患病后往往有多種疾病共存,疾病之間彼此交錯和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必須樹立整體護理的理念,研究多種因素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護理。一方面,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全面負責,在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統一,解決患者的整體健康問題;另一方面,要求護理業務、護理管理、護理制度、護理科研和護理教育各個環節的整體配合,共同保證護理水平的整體提高。
4.因人施護
衰老是全身性的、多方面的、復雜的退化過程,老化程度因人而異,影響衰老和健康的因素也錯綜復雜,特別是出現病理性改變后,老年個體的狀況差別很大,加上患者性別、病情、家庭、經濟等各方面情況不同,因此,既要遵循一般性護理原則,又要注意因人施護,執行個體化護理的原則,做到針對性和實效性護理。
5.面向社會
老年護理的對象不僅是老年患者,還應包括健康的老人及其家庭成員。因此老年護理必須兼顧醫院、家庭和人群,護理工作場所不僅僅是病房,也應包括社區和全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和社會護理更加重要,因為不但本人受益,還可大大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6.連續照護
隨著衰老,加上老年疾病病程長,并發癥多,后遺癥多,多數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的甚至出現嚴重的生理功能障礙,對護理工作有較大的依賴性,老年人需要連續性照顧,如醫院外的預防性照顧、精神護理、家庭護理等。因此,開展長期照護(long term care, LTC)是必要的。對各年齡段健康老人、患病老人均應做好細致、耐心、持之以恒的護理,減輕老年人因疾病和殘疾所遭受的痛苦,縮短臨終依賴期,對生命的最后階段提供系統的護理和社會支持。
四、中醫老年病護理
為進一步突出老年期護理的特征,結合老年疾病的流行特點,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實施辨證施護,除了針對老年患者疾病的具體醫藥護理之外,還特別注重對患者的一般性全面護理。老年患者的護理包括情志護理、膳食護理、起居護理、安全護理、用藥護理、特殊護理和臨終護理等方面。
(一)情志護理
老年患者臟腑氣血功能衰減,復加患病或遇外界不良刺激,極易影響情緒,或加重疾病、或延緩康復。所以老年患者更需要心理的慰藉、情志的護理。老年患者往往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所患疾病,因而常常產生憂慮、疑惑、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障礙。醫護人員應向病人作耐心細致的解釋疏導說服工作,多一些與他們接觸的時間,多一些思想上的溝通和理解,多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與鼓勵,多分擔一些他們的憂愁和痛苦,使他們放下思想負擔、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與疾病抗爭的信心。
(二)膳食護理
飲食為后天之本,通過吸收水谷精華營養全身,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老年體質虛損,脾胃功能低下,消化吸收能力弱化,故應注意飲食調養,提高膳食質量,增強抗病能力。宋代醫家陳直說:“其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崩夏瓴∪孙嬍骋{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五味調和則營養全面而平衡,切忌偏食,要保持食物的多樣化,葷素精粗搭配得當,要求做到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并適合個人的口味喜好。根據病情需要,分別供給流質、半流質、軟食等。避免過飽過饑,宜定時定量,少吃多餐,細嚼慢咽。對進食不能自理者給予喂食。遇嗆咳或吞咽困難者,謹防食物等滑入氣管??傊夏昊颊叩纳攀硲懊榔涫场?,以適應脾胃,安和五臟,氣旺血生,正氣充足,正能勝邪,促進康復。
(三)起居護理
老年患者的起居應順應春夏秋冬四時陰陽消長的規律,根據一日之中白晝、黑夜陰陽的交替,有規律地安排他們的生活起居。老年病人的居室或病室宜清靜、舒適、簡潔,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又不密閉,空氣流通又切勿受涼。護理時亦要做到輕操作、輕說話。在老年病人入睡前,可幫助其用溫水泡腳,或教會病人自我按摩涌泉穴和捻耳垂,或以指代梳子梳理頭發而幫助睡眠。老年人體質虛弱,起居怠惰,患者多久臥床榻,很容易發生褥瘡和感染,因此要鼓勵患者力所能及地參加一些活動,如文娛活動、琴棋書畫、散步等;還可指導老年病人進行醫療鍛煉。對于臥床不能自己翻身的老年患者,要幫助勤翻身,定期床上擦浴,及時更換床單衣褲,防止褥瘡的發生。老年患者活動多有不便,容易受汗液、痰涎、嘔吐物、二便等污染,護理人員要幫助他們定期洗澡、理發和整潔面容,并常修剪指(趾)甲,以避免搔抓后引起感染,還要及時更換和清洗被污染的衣褲、被褥等物。
(四)用藥護理
不少老人因為久病服藥,對所用藥物具有一定的熟識度,所以常常會按照主觀意愿,自行減少或增加某些藥物,如咳嗽時要服鎮咳劑,失眠時用鎮靜劑,頭痛、關節痛時要服鎮痛劑等。護理人員切不可隨意遷就,而應耐心地勸導,堅持要求患者按規定用藥。老年患者一般疾病較雜,所用藥物也比較多,由于視力等原因,他們很難從包裝上分辨出哪種藥物,有的還忘了服用方法,所以一定要注意用明顯的方法標示。對于危重病患者,還應安排專人給藥,避免漏服或錯服而造成病情變化。藥物肌肉注射吸收不良的應做局部熱敷,靜脈注射的注意保護血管,靜脈輸液的要注意滴速。老年患者往往對藥物的毒副作用反應輕微而不典型。對此要注意觀察藥后是否有如頭暈、心慌、惡心、瘙癢、皮疹等不適、及時發現及時糾正。特別是在改換新藥時,更要注意病癥有無變化,如發現不良反應應迅速處理,必要時立即停藥;反應嚴重的如發生過敏性休克,要立即搶救。
(五)安全護理
老年人視力、聽力減退,步履不穩,很容易發生意外。據估計每年約有1/3的老人發生摔傷。患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嚴重視力障礙等病癥的老年病人,摔傷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老年病室地面不可硬滑,活動場所不要隨意堆儲雜物,病室、衛生間、樓梯、拐角等處均要有足夠的光線。病床要高低適中,牢固舒適、最好安裝床檔。走廊、衛生間要設立扶手防止滑跌。針對老年患者溫感遲鈍,病床不可設在靠近暖氣管處;在用理療、熱水袋和熱水浴時,應嚴格掌握溫度及時間以避免燙傷。要勸導患者戒煙,嚴禁臥床吸煙,以防發生火災。此外,醫院病區人員往來混雜,老年患者聽覺、視覺和行動能力均減退,容易成為被偷盜的對象,所以應告誡患者不帶貴重物品,提高警惕免受其害。
(六)辨證護理
老年患者的辨證護理是中醫護理的特點與優勢,內容以八綱辨證護理和臟腑辨證護理為主。八綱是辨證的總綱、護理的依據。八綱辨證護理就是觀察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證的不同相應施護。如對實熱證患者,應重點觀察發熱的程度與特點,口渴情況,痰、涕、二便的性狀,是否存在神志以及舌、苔和脈象的變化等,并采取相應措施,如熱度過高的予以降溫,口干舌燥的給以補液,煩躁昏迷的當設專人護理等。臟腑辨證護理是指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聯系六腑進行辨證護理的一種方法。如腎系病患者應觀察注意有無小便異常、耳鳴、健忘、腰膝酸冷、水腫等癥狀而施護,如飲食應選擇補腎填精和低鹽或無鹽之品;小便不暢的可指導患者按摩小腹部穴位或局部熱療等。
(七)臨終護理
所謂臨終護理,就是對死亡將近并不可避免的病人所進行的護理。此時主要強調心理護理和盡量減輕患者痛苦、力求做到必需和恰當。
臨終病人能夠正確對待死亡、醫護人員要順勢與其進行誠懇而友好地交談,實事求是地回答問題,開誠布公地說明情況,使病人有時間從容地安排后事。有的病人可能緘口不語,醫護人員應尊重這個沉默、切不可干擾。對無法正視死亡的病人,醫護人員不必急于要求其去“面對現實”,而應以耐心、坦誠的態度去關心感化他們,使其逐漸接受現實。老人臨近死亡常會產生各種復雜的心理,此時應多加開導安撫,盡量使患者獲得心理慰藉,保持平靜心態。對終末期老年病人的護理,最重要的是盡可能采取有效措施緩解臨床癥狀,減少他們的痛苦。如對呼吸困難者,幫助其得到較為舒適的體位,及時排痰吸氧;對焦慮、抑郁、煩躁不安患者,注重精神上的安慰;對拒絕進食的患者,奉上其喜愛的食物;對大小便不通的病人,采用灌腸、導尿等術。疼痛是大多數終末期病人的主要癥狀,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中西鎮痛藥物對癥處理,一般藥物不能取效時,改用嗎啡類麻醉鎮痛劑,并從小量起用,酌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