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胸部
第一節 胸部CT檢查適應證與方法
一、適應證(adaptation)
(1)常規X線檢查已發現病變,需進一步定性或定位者,如縱隔病變、肺癌患者觀察有無肺門及縱隔轉移、肺內球形病灶鑒別、對已知肺內腫塊系實性、囊性及脂肪性的進一步了解及腫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
(2)常規X線檢查陰性,臨床高度懷疑胸部病變者,如痰細胞學陽性、肺功能異常或某類生化檢查異常,懷疑小的胸腺瘤,小的支氣管內病變,早期或隱蔽部位的腫瘤及感染灶等。
(3)對已知原發惡性腫瘤易發生肺轉移的患者,如骨肉瘤、乳腺癌及腎癌等,常規胸部CT檢查,以早期發現轉移灶。
(4)在CT引導下選擇活檢部位、導向穿刺活檢及某些介入治療。
(5)利用螺旋CT的仿真窺鏡、最小密度化、最大密度化、多平面重建等后重建技術以多種方式、多種角度、不同重點觀察氣管、支氣管、血管等。
(6)利用高分辨力CT技術所具有的良好空間分辨力,作為常規CT檢查技術的補充手段,以更清晰地顯示肺部細微結構,對肺彌漫性疾病及某些灶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
二、檢查方法(methods)
1.掃描前準備
(1)胸部CT掃描除嚴格按照常規準備工作要求外,必須做好屏氣訓練。訓練病人深吸氣后屏住呼吸,吸氣深度均勻一致,使定位像和掃描圖像能保持相同的吸氣相,尤其是肋骨檢查時前后不一致會導致定位錯誤。
(2)耳聾患者應訓練觀看掃描架上的呼吸圖形控制提示配合屏氣。
(3)對確實屏氣困難者、兒童,應酌情增大mA,減短曝光時間,或同時囑咐病人采取平靜口式呼吸,以減輕移動偽影。
2.掃描技術與參數
(1)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膈角。
(2)掃描層厚:常規采用5~10mm層厚,以10mm居多,連續掃描,螺距1.5;薄層掃描層厚為1~3mm,通常在常規掃描基礎上行區域薄層掃描。
(3)窗寬、窗位:肺窗的窗寬1000~2000HU,窗位為-600~-800HU;縱隔窗的窗寬為300~400HU,窗位為30~50HU;觀察及分析胸壁骨質病變采用骨窗,窗寬1000~2000HU,窗位150~1000HU。除常規肺重建外,觀看肋骨宜用骨重建方式。
3.平掃
(1)常規掃描:用于檢查呼吸系統常見疾病。
(2)特殊檢查方法
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較常規CT掃描具有更高的空間和密度分辨率,能清晰顯示以次級肺小葉為單位的肺內微小結構,用于觀察診斷彌漫性病變(間質病變、肺泡病變、結節病變)、支氣管擴張、肺結節或腫塊。主要技術要素為超薄掃描層厚(1~2mm)、小視野、骨算法參數重建。HRCT不能替代常規CT。
肺內病灶的螺旋CT三維重組及多平面重組(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層厚0.5~2mm,能夠多平面、多角度、立體顯示肺內病灶的輪廓與周圍結構的關系,能夠計算病灶倍增時間以便隨診觀察,用于觀察診斷肺內結節及腫塊。
支氣管樹的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SCT virtual endoscopy):將螺旋CT對氣管、支氣管樹的容積掃描數據重建成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立體圖像,加上人工偽彩,通過電影技術回放,顯示從喉段至支氣管的管腔內表面形態。用于觀察診斷氣管、支氣管病變,評價支氣管內支架的療效。該方法特異性、敏感性較低,容易形態失真。
CT肺功能成像(CT pulmonany functional imaging):既顯示肺的形態學變化,又能定量測定肺功能,用于診斷肺氣腫,評估肺減容術的療效等。
4.增強掃描
(1)從肘靜脈注入對比劑(濃度300mgI/ml 100ml的碘海醇或碘佛醇)進行胸部增強掃描。用于鑒別肺門周圍的血管斷面與肺內病灶,鑒別肺門或縱隔淋巴結與血管斷面,判斷胸部大血管受累情況及肺內結節的良、惡性鑒別。
(2)動態增強掃描:在注射對比劑后對感興趣區在設定的時間范圍內進行連續掃描,對孤立肺結節的定性診斷有一定幫助。
(3)肺血管的CTA:能夠顯示肺動脈及其大分支。用于診斷肺血管病變,判斷胸部大血管的受累情況。
5.CT引導肺穿刺活檢(CT guided needle biopsy of chest leision)
用于肺內病變的定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