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猝死的病因與院前急救

概述

2012年8月1日,浙江電視臺美女主播郭夢秋猝死,年僅25歲。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感受到生命是那么脆弱。

近年青壯年猝死頻繁發生,20多歲猝死的例子屢見不鮮。浙江的媒體記者對寧波多家急救中心醫生進行采訪,據說平均每天要發生一起猝死事件。據深圳衛視報道,深圳曾在11天內有16人猝死。猝死者既有社會底層人員,也有社會精英、淘寶店主、IT人員、大中學生、運動員等。頻發的猝死事件已向社會敲響了警鐘。

醫學上認為,1小時之內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都屬于猝死。在我國,近年來猝死事件時有發生,而且從出現不適到死亡時間非常短,發生猝死的人多為20~40歲的青壯年。

青壯年猝死可能發生在睡夢中,也可能發生在一般清醒狀態下。發生在睡夢中的猝死稱為“青壯年急死綜合征”,這個概念是法醫學上定義的。有記者從北京市法醫中心了解到,之所以把這種猝死歸結為“青壯年急死綜合征”,主要是因為死者的年齡多比較集中,而同時,猝死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睡眠中發生急性死亡,尤其是在凌晨2點到4點,死者生前一切活動正常,但死亡迅速、出人意料。其原因尚未明了。發生在一般運動中的猝死稱為運動中猝死,與運動員過度運動導致的猝死不完全是一回事。一般醫學專家認為,這種猝死多與內在的隱性疾病有關。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郭繼鴻教授在《運動員猝死——誰之過》一文中以嚴謹的態度評價了猝死人群生前的診斷與預警作用:“猝死吞噬著人類無辜的生命,美國每年猝死總人數達40萬~50萬,我國的這一數字遠超美國。近年來,全世界猝死發生逐年攀升,令現代醫學倍感無奈。流行病學研究回顧性地評價了猝死人群生前的診斷與預警作用,結果表明,現代醫學僅能識別和預警1/3的高危者,而生前診斷為猝死中危或低危占1/3,另有1/3的猝死者生前毫無征兆,他們都是以猝死為首發癥狀,生前被認定為無猝死危險的健康人,很多運動員就屬于此類。事實已經充分證實,現代醫學對猝死認識十分膚淺,對高危者的檢出、危險分層及預警仍十分局限。”

在這里必須說明一下,嚴格意義的猝死定義應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的猝死指發病24小時內死亡,外延包括創傷、車禍、大出血、休克、迷走反射和觸電、雷擊、溺水、窒息、自縊等意外事故,以及心臟病、肺栓塞、腦中風、夾層動脈瘤破裂、哮喘、藥品的過敏反應、食物、藥物中毒、急性胰腺炎、急性腦膜炎等。狹義的猝死指發病至死亡在幾分鐘至1小時內,因這一類型多發生在平時看似健康的人,而且死的多為青壯年,其中不乏社會精英,因此備受關注。廣義的猝死難以盡述,本書所述猝死以狹義的猝死為主。

第一節 青壯年猝死的病因

一、精英猝死——由于過度疲勞導致

國家體改委出具的一份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與全國人群平均壽命相比要低十歲左右,數學家張廣厚、光學家蔣筑英、小說家路遙、音樂家施光南等都在五十歲左右猝然去世。近幾年,精英猝死事件在網絡上飛傳,政法系統、教育系統、文藝界與新聞系統青壯年猝死事件屢有報道。下面是公眾熟知的一些案例。

文藝娛樂界:2005年7月2日晚11時09分,以出演毛澤東聞名的特型演員古月(原名胡詩學),因突發心肌梗死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享年68歲。2005年8月18日消息,著名小品演員高秀敏,因心臟病突發而在睡夢中離去。2007年6月23日下午,侯耀文因突發性疾病,在北京昌平區沙河玫瑰園別墅中去世,享年59歲。

新聞系統:2012年8月,25歲的浙江電臺主持人郭夢秋因心肌梗死猝死在家中;2011年5月,鄭州電視臺政法頻道28歲記者劉建因心肌梗死去世;2010年11月,南寧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徐謹深夜兩點左右,在家中因心臟病病發猝死。在此之前還有浙江電視臺28歲的美女主播梁薇在出差途中猝死,江西日報編輯在家中猝死。

以上案例,觸目驚心。關于社會精英人物的英年早逝,人們紛紛把罪魁指向勞累過度,“過勞死”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據統計,“過勞死”的精英們年齡集中在40歲左右,他(她)們的成功都是建立在透支青春的基礎上,當精力用之殆盡,猝死接之而來。

過勞死

據有關專家總結,“過勞死”主要青睞這幾種人:有錢有勢的人,特別是只會消費不會保養的人;有事業心的人,特別是稱得上“工作狂”的人;有遺傳早亡血統又自以為身體健康的人;超時間工作的人;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律的人;長時間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緊張的人;幾乎沒有休閑活動與嗜好的人。上述“過勞死”在整個社會人群中,以腦力勞動者發生最多。

近年醫學界開始重視經常動用腦力活動的這類人群的健康問題。追究導致中年知識分子體質下降、慢性疾病多發、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不能不說是長期以來的工作勞累過度、壓力過大、精神緊張、缺乏鍛煉、缺少放松、透支健康,終于積勞成疾所造成的惡果。

研究發現,“過勞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是:冠心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過勞死與一般猝死幾乎沒什么不同,但它隱蔽性較強,先兆不明顯。發生過勞死的人在死亡前往往處于亞健康狀態。而亞健康人群無疑正是“過勞死”的預備軍。

據《光明日報》報道,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一個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為58歲,低于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北京中關村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比10年前縮短了5.18歲。

“高智能、低體能”是人們對知識分子群體的描述。2002年上海10家主要新聞媒體聯合調查結果顯示,新聞工作人員死亡年齡集中在40~60歲年齡段的占78.6%,平均死亡年齡為45.7歲。有人根據他們辭世的年齡特點,總結出“49歲現象”,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仍然是中年知識分子體質下降、勞累過度等。

精英們為什么容易發生過度勞累性猝死?主要原因是受精英潛意識左右:沒有達到高峰的要創峰值,達到高峰的要保峰值,別人能的我一定要能,別人不能的我也要能,別人能錯我不能錯。忘我拼命地工作,高壓力、快節奏嚴重透支精力,日積月累,讓本來強壯的身體變得外強中干。對于自身的健康問題不當回事,等到大廈將傾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一些人90%的醫療投入耗費在病逝前的一個月。有的突然發病而死,連用錢醫治的機會都沒有。

二、大學生睡夢中猝死——熬夜是主因

2012年11月27日早晨,廣東工業大學一位姓陳的大三男生被發現猝死于宿舍,懷疑與熬夜有關。事發前,小陳的身體狀況并未出現異常,法醫鑒定其為猝死。其室友介紹,21歲的小陳是廣工電信專業學生。與多數大學生一樣,小陳愛玩網絡游戲,有時也會為復習功課熬夜,但不是很愛運動。一般情況下,他會在凌晨一兩點鐘睡覺。廣工學生在微博上對小陳突然離世表達惋惜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良習慣。“究竟大家是在瞎忙,還是真的壓力大到讓我們用命換前程?熬夜傷身,又有多少人明知故犯?”

事實上,大學生因熬夜猝死的新聞并不少見。今年5月,成都大學美術學院的一位學生在學校校園歌手大賽現場昏倒,隨后因搶救無效死亡。就在前一天,這位學生還曾在QQ空間上留下一句:“10天4個半通宵順利完成。”2010年,廣東一所高校建筑系的一名大三學生在教學樓內熬夜趕制設計圖,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離世。

有關資料報道:華南師范大學幾年前對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商學院等6所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熬夜居廣州大學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之首。約6成被調查者表明自己經常熬夜,有71.4%的大四學生坦承自己是“夜貓子”。值得注意的是,39.7%的學生是因上網時間過長而導致熬夜。

毫無疑問,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熬夜的最主要推手。在電腦前,時間不經意就到了凌晨,有些人在打游戲,有些人純粹是在網上瞎看。電腦帶給人們方便,卻也讓人上癮。

有記者對一些大學進行調查和暗訪:宿舍的燈熄滅了,但電腦屏幕還亮著,是大學生宿舍的常態圖景。揚州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組織調查了該校學生暑期就寢時間,被調查的800名大學生中,經常零時之后上床睡覺的比例高達80%,更有甚者要到凌晨四五時才入睡。

“這么快就十二點啦,還有很多東西沒弄呢”、“哎,今夜又是一個不眠夜呀”……類似的對話在大學宿舍中司空見慣。廣東商學院10級新聞學專業有位女同學說自己是班里出了名的“夜貓”。她告訴記者,熬夜到凌晨兩三時是常態,夸張點的能到第二天6時。原來,該同學是所在學院的院報總編,常常為了院報的采編工作挑燈夜戰。她也常常看到熬夜猝死的新聞,但是已經“習慣”了,“經常騙自己說深夜其實是用來工作的,不能罷工。”

有記者對高校學生進行了采訪:熬夜大軍還有不少是“娛樂到忘記時間”的。對很多男同學來說,熬夜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玩網絡游戲。熬夜對那些“游戲發燒友”同學來說是家常便飯,有的說自己試過連續11天,每天只睡一個小時,就是為了游戲闖關。玩游戲挺過癮的,但熬夜后很痛苦:“感覺臉上肌肉松軟,都塌下去了,眼睛看東西很模糊,感覺頭要爆炸了,走路無力,人家講話幾乎聽不清,很難受。”女生多數喜歡看視頻、逛淘寶、看小說、聊QQ、刷微博等等,這些幾乎成了每日必看的習慣了,是大部分學生“夜半空床”的主要原因。采訪中有同學是這樣描述:“其實很多時候刷完牙后我就準備上床了,但是一刷微博就停不下來,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個小時都過去了。”

醫學專家提醒大家:熬夜會打亂人體原有的生物鐘,造成身體疲勞。如果任由這一情況發展下去,則會影響人體的神經功能調節以及人體的新陳代謝,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引發精神焦慮。最明顯容易感覺得到的是皮膚受損、視力下降、抵抗力下降、記憶力下降這幾個方面。長期熬夜對人體內分泌、肝臟功能、心血管功能等的不利影響則是悄然的、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的,一旦造成損害是難以逆轉的。

器官運作、激素分泌都有其節律,用中醫的說法就是要順應自然,人體的陰陽交替需要按照時辰進行,比如三餐要定時,到了子時(晚上11時)后就應該是睡眠時間。熬夜后即使第二天補睡,一方面睡眠質量不會像晚上按時睡覺那么好,另一方面體內臟器功能、新陳代謝都因為“反自然運行”而出現失調,像肝臟排毒、激素分泌都是“按時辰”來進行,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

長期熬夜還迫使心臟長期超負荷運作,對于一些本身有潛在供血不足、血管收縮性差等問題的人來說,就更容易出意外。

三、運動員猝死——心臟病和興奮劑是元兇

據搜狐體育報道:

北京時間2012年5月7日,前遼寧男籃隊員張佳迪因心臟病猝死。近年來,隨著體育賽程的越發密集,運動員的壓力越來越大,猝死事件也層出不窮。以下,我們來盤點下世界體壇上的那些猝死事件。

2008年7月,匈牙利的劃艇名將科洛尼奇在訓練中猝死。這位名將曾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兩次奪得該項目的金牌。他的猝死令匈牙利國內深感震驚。據有關人士分析,科洛尼奇在備戰奧運期間進行的大運動量訓練,或成為他猝死的原因。

2009年9月6日晚,NBL沈陽東進隊的武強因突發心臟病猝死。據悉,武強在9月4日,還在同河南的比賽里登場。但在9月5日訓練時,武強卻突感心口發悶,被緊急送往醫院,在6日晚時不幸逝世。據武強的主治醫生透露,武強的死因是主動脈夾層破裂。至于是否跟訓練過量有關,醫生沒有給出答案。

據東方網體育頻道報道:

2011年12月17日,效力于NBA亞特蘭大老鷹的科利爾猝死在訓練場上。醫生表示,科利爾可能死于心臟病。

2011年5月11日,34歲的前NBA球星羅伯特·特雷勒被人發現猝死在波多黎各的家中。警方進行調查后,認為特雷勒死于心臟病發作。

2011年4月3日,阿根廷橄欖球運動員迭戈·塞拉爾于當天比賽結束之后覺得身體不適,在被救護車送往醫院的途中猝死,醫院證明其死于心臟病。

2009年8月9日,正在意大利進行季前賽熱身的西甲球隊西班牙人的隊長達尼·哈爾克猝死,年僅26歲,死因是心臟病。但在此之前,哈爾克從未有過任何心臟有問題的記錄。

美國一家權威科研機構曾對1985~1995年全美猝死的158名運動員進行了統計研究,在這158人中,有134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而這134名猝死的運動員中,僅有1人確診患有心臟病。也就是說,在死亡降臨前,運動員一般無法知道自己身上隱藏著“殺手”。

“運動員的突發心肌梗死,通常和疾病關系不大,主要是心臟結構問題所導致。”倫敦心臟病急救中心的阿奇·博爾德博士說,這種因為劇烈運動而產生的心臟綜合征,是運動員在職業運動中逐漸產生的,它很可能被忽略,在某個時間集中爆發,造成悲劇。

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拉德教授曾對21歲以上意大利青年人進行過調查,研究表明,激烈競爭的年輕運動員發生猝死的危險顯著高于非運動員,男性的猝死率是女性的10倍左右,這與男性參加競技性運動的人數更多、運動強度更大有關,而且猝死多發生在秋冬季之間。

因為心臟猝死是極度威脅運動員生命的隱形殺手,一些職業化程度很高的聯賽比如歐洲足球聯賽、美國NBA等都形成了一套運動員心臟檢查的標準。意甲實施運動員心臟檢測走在歐洲五大聯賽前列,很早的時候,所有球員都被要求定期接受意大利運動醫學與科學研究會的專門檢查。NBA球員的心臟檢查項目更是比美國心臟協會的項目還多,包括常規身體檢查、血檢、心電圖、靜止時的超聲心動圖以及負荷時的超聲心動圖等,球員還必須提供個人和家庭病史。

盡管如此,運動員心臟檢測仍是整個職業體育界和醫療界需要攻克的難題。“實際上,在醫學臨床壓力測試中心接受的心臟血管檢測只是一種模擬。”曾做客英國BBC《足球世界》節目的歐洲心臟病學會成員多利安·杜格摩爾博士說,心血管疾病更多在進行劇烈運動的情況下才會顯現出來,“心臟功能分為休息和運動兩種情況,休息的時候,各項指標都很正常,比如心跳頻率和呼吸頻率。當劇烈運動時,指數會升高并且變化無常。只有運用80%以上的體能,各種不正常病癥才會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來。”

興奮劑作為一種能短期提高體育成績,但會對身體造成極度危害的藥物,已經像幽靈一樣附著在人類體育運動許多領域,玷污著人類崇高的體育精神。

興奮劑

興奮劑實際是禁用藥物的統稱。即凡是能提高運動成績并對人體有害的藥物,都是興奮劑。目前人們還沒有發現既能提高成績,又不損害身體的興奮劑,由于興奮劑的主要功能是用強加的方法來改變身體的機能,而這種改變必將導致身體的平衡破壞,造成自身原有的功能受到抑制進而形成人體對藥物的長期依賴,這種依賴具有不可恢復性,甚至會導致猝死的發生。不同種類的興奮劑對人機體的作用是不同的,像刺激劑就對增強反應、提高競爭意識有作用;蛋白同化制劑則可以加強人體肌肉,增強體能;阻斷劑能增加動作穩定性;利尿劑可以減輕體重,還可以利用它的強排泄能力掩飾其他的興奮藥物。

1886年,英國自行車運動員林頓在法國600千米自行車賽上,因為過量服用興奮劑而猝死。這是有記載的第一例因服用興奮劑而導致死亡的案例。

興奮劑第一大分類“刺激劑”中臭名昭著的“安非他明”,曾是體育界被使用最多的興奮劑,它能推遲人的疲勞極限,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過度疲勞乃至死亡。1967年,美國著名自行車運動員辛普森就這樣猝死在環法自行車賽途中。1988年漢城(首爾)奧運會上,加拿大的本·約翰遜服用的康力龍屬于第二類“合成類固醇”。1987年,前蘇聯公布一項數據,200名曾服用合成類固醇藥物的年輕退役運動員都患上了前列腺癌。

四、大中學生運動中猝死——源于缺乏鍛煉

據《大洋新聞》報道:

2012年11月28日,湖北襄陽隆中職業技術學校21歲的熊浩然,代湖北文理學院一名大三學生何浩參加1000米長跑的體能測試時,跑到500多米遠突然倒地猝死。

2012年11月27日,東華大學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的體能測試后,突然暈倒,緊急送醫后搶救無效身亡。為以防萬一,東華大學取消隨后的“冬季三千米跑”項目。

2012年11月14日,廣州市白云區培英中學實驗學校,一名12歲的初二女生在進行例行大課間活動,慢跑100米后,忽感不適,在前往綠化帶休息的途中暈倒。經3小時急救,最終不治身亡。

2012年11月13日上午,在廣州某職業學院讀會計專業的18歲大一女生小蓮,來到操場開始練習跑步,剛剛跑完兩圈,就突然倒地,后經救治無效身亡。

2012年10月29日,蘇州科技學院天平校區一名大二女生,參加體能測試跑完800米后,一頭栽倒暈厥,經過醫院全力搶救無效,不幸死亡。

短短一個月,大學生運動猝死悲劇發生了5起,讓人觸目驚心。

必須指出,大中學生運動中猝死與運動員運動性猝死不是一回事。運動員運動性猝死是指長期超負荷運動訓練使心臟擴大造成健康隱患,在運動中可突然發病致猝死。大中學生運動中猝死多為運動鍛煉少,身體對運動難以適應造成。多數大學生平時看上去身體健康,體檢也查不出什么病,對于突然加大運動量難以適應便會發生的功能性突變,有的甚至稍加運動就暈倒。

據《新華網》2012年11月29日:教育專家、中山大學教科所教授馮增俊表示,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和鍛煉,是保證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方式。他介紹,北京大學今年有3000多新生參加軍訓,卻有600多人有就醫經歷。他認為,國內的中小學,也沒有養成鍛煉的習慣,這是很大的健康隱患。他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組織常態化的素質鍛煉活動,督促學生多做戶外鍛煉,為將來壓力重重的生活打好身體基礎。

頻發的青少年運動猝死引起社會熱議,這些事件折射的正是中國青少年學生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的現狀。而高校學生體育鍛煉的“欠賬”,其實早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累積。

對此,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調研員劉建平向省“兩會”提交提案,呼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保障學生鍛煉時間。

廣東省“兩會”召開前,就有調研發現,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連續25年一直下降。與25年前相比,大學生肺活量下降近10%,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10.9%、10.3%。為此,提交給廣東省“兩會”的《關于大學生體質提升計劃的工作建議》中呼吁:將提升大學生體質納入法規,開展“萬米長跑”等身體鍛煉活動。

浙江省“兩會”上,多名政協委員同樣關注了這一現象,并呼吁加強學校體育場館與設施的標準化建設,定期監測學生體質健康,將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列入對學校的考核內容,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海原县| 滦平县| 哈尔滨市| 泰顺县| 特克斯县| 平乐县| 奉贤区| 宜春市| 辽源市| 肇东市| 河北区| 静安区| 乌兰察布市| 将乐县| 南平市| 梁河县| 峡江县| 沂南县| 商城县| 宕昌县| 宝山区| 边坝县| 舟山市| 麻江县| 陆良县| 新乐市| 大渡口区| 南雄市| 全州县| 自贡市| 息烽县| 宜城市| 屏东市| 望城县| 灵宝市| 定安县| 淮南市| 郧西县| 白山市|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