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猝死的預防與指針急救
- 黃鈞躍編著
- 14字
- 2019-01-03 20:19:47
第二節 猝死指針急救的中醫知識
一、指針的概念及其主要用途
指針
指針就是以手指掐按經絡穴位或人體的反射點,通過神經反射或經絡反射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簡捷的急救方法,主要用于內科突發癥搶救。醫學上所說的急癥又稱急救醫學或急診醫學,它是研究與處理急、危患者,傷員急救,途中監護治療,醫院內治療等問題的專門學科。急診醫學又分為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有些急癥發作前少見先兆期,也沒有病史可詢,往往容易被人忽視而耽誤搶救時間。因此,凡見來時兇險進展快的都應視為“急癥中的急癥”。
凡需要院前、現場搶救的內科突發癥,當生命體征發生改變,可能危及生命時,一般可以用指針搶救,指針搶救主要是解痙止痛,平喘,升壓,興奮呼吸和加強心搏,對于猝死者主要是恢復意識和自主呼吸以及反射除顫。在一般突發癥中,用于循環系統,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強心甙、硝酸甘油等藥作用相似;用于呼吸系統,與安茶堿、洛貝林作用相似;用于解痙止痛,作用與阿托品、山莨菪堿作用相似;用于抗過敏與異丙嗪、地塞米松作用相似。但指針不是萬能的,對久病、實變病、器質性疾病這些漸進式病效果不佳,對突發癥引起的功能受抑、紊亂的效果良好。凡創傷、急腹癥以及中毒、藥物過量等,均不列入指針搶救范疇。指針強刺激某些穴點可對胎兒產生影響,如孕婦發生突發癥時,使用合谷、三陰交、肩井及下腹和腰骶穴位須權衡利弊。
在以湯劑為主的年代,對于指針急救,中醫研究者也不多,雖有少數現場急救書上偶爾涉及,但提到的適應病癥單調,用穴簡單,僅有暈厥、中暑、心絞痛、暈車等幾種,且限于少數人掌握。此法僅在民間盛行。筆者結合民間的和中醫刺穴急救的經驗,通過幾十年臨證探索,總結了一套適用于內科危急癥的指針搶救法,可歸納成數個系列,已大力擴展了原有的適應范圍。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文明時代,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珍愛生命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指針具有安全、簡便、有效的特點,不需任何器械和藥品即可施救。因刺激穴點下的神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相對安全,操作簡便,立時見效,非常適宜于野外現場救護和家庭急救。針刺要求高,專業性強,需專業工具,不易操作;而指針簡單易學,門檻低,可隨時隨地應用,簡捷方便,可以說指針是對針刺急救的發展,是把針刺急救通俗化、大眾化的現場搶救方法。這是時代的需要,因此,這種簡捷的急救方法會得到醫療界和整個社會的歡迎。
指針急救是主要以中醫經絡學說、西醫的神經反射學說和全息學說為基礎,結合臨床搶救經驗探索的一種急救方法。基于這些理論,急救時常取四肢穴,尤其肘膝以下穴點為效應器。臨證所取穴點,經絡穴位占80%,手足反射區占15%,而肌腱占5%,經絡穴位基于中醫經絡學說,而手足反射區基于全息學說。刺激穴點可以說是神經反射,也可認為是經絡反射,刺激肌腱、反射區都是根據神經反射學說原理。
指針反射急救法講求刺激沖動的連續性,因此熟練度、力度、速度(頻率)的保障很重要。
指針急救對暈厥、驚厥、氣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難、窒息有很好的急救效果。普遍適應于各種族人群。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穴位及針灸治病進行了大量研究,現將原理簡述如下。
刺激穴位主要是起調節神經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自主神經,特別是交感神經起著重要的作用。
鎮痛主要是通過提高機體耐受力,降低痛覺的敏感性,提高痛閾起作用。
刺激穴位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通過興奮交感神經,反射性地引起某些臟器的小血管收縮,使外周阻力增加,心臟收縮功能加強,從而使血壓上升;至于降壓多數認為是通過提高迷走神經興奮度,使血液中的乙酰膽堿含量上升,兒茶酚胺含量降低,引起小血管擴張使血壓下降。
刺激穴位對交感神經的作用是興奮,對迷走神經的作用是抑制。因此,刺激相應穴位可以解除支氣管痙攣,使支氣管黏膜血管收縮,滲出減少,呼吸道阻力降低,通氣功能得到改善。但對于竇性心動過速和室上性心動過速作用較弱。
糖尿病已有神經損害的,長期自我按壓穴位的都會對指針刺激敏感有所下降,但加大刺激度仍然有效。某些長期使用擬交感藥物的人,可能對指針刺激失去敏感度,效果將打折扣。就筆者對緩解毒品戒斷反應研究來看,停止使用中樞興奮藥一段時間,對指針刺激敏感度仍然可以恢復。
二、厥脫和厥閉的概念
厥脫是內科常見的急癥之一,包括厥證和脫證,由于厥證常并發脫證,故以厥脫并稱,厥以四肢厥冷言,脫以大汗虛脫言。是指由多種原因所致的氣機逆亂,陰陽耗竭的一類病證。本證常于發作后短時間內逐漸蘇醒,醒后無后遺癥。特別嚴重的,也可一厥不復醒而死亡。故張介賓《類經·厥逆》說:“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為厥……輕則蘇醒,重則即死,最為危候”。臨床多見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或意識喪失,脈微欲絕或捫不到,血壓難測到。現代醫學的某些暈厥或休克相當于厥脫范疇。
本病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病情重,逆轉迅速,預后兇險的特點,必須進行及時有效地搶救。厥脫起因多端,涉及外感、內傷兩個方面,如六淫、溫邪疫毒入侵;或大汗、大吐,下利,大量失血;或心氣衰微,心陽不振,或創傷,劇痛,情志過極;或食物藥物過敏等,均能耗傷氣陰,損傷臟腑功能,使氣血運行障礙,從而導致陰陽之氣不相接續,氣機逆亂,甚則陰陽離決,導致死亡。
厥閉,既有四肢厥冷而又兼有閉證的特點,該證多因邪閉經絡致腠理不開,可見于四肢發厥而無見冷汗,或汗出不暢出現水逆現象的突發癥。基本病機多為寒閉于表,經絡閉塞,使腠理不開。厥閉證多出現水液逆亂及氣阻中焦現象,但很少出現血逆現象。最常見的是頭暈、氣短、窒悶或見惡心、嘔吐,嚴重者即時仆倒昏不知人。因沒有出血和瘀血這樣的血逆現象,雖然血壓嚴重下降,只要能進行有效搶救,多數能使意識迅速恢復,一般也能很快逆轉險情,少數需要輔加輸氧等措施,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節也能恢復,但搶救不及時或不當亦可迅速發生死亡。
歷代經典對實質性病變中出現的經絡閉塞癥狀描繪較多,如心臟病發作,腦卒中,哮喘發作等。而對突發功能性突變的“閉證”描繪少,可散見于一些有關“痧證”的文獻中。筆者特在此加以具體說明。
寒閉分風寒束表型、表里俱寒型、寒戰產熱型三種情況。風寒束表表現為頭身發脹欲裂、全身發戰、氣悶或發喘,多不發熱和嘔吐,即使產熱也不高。表里俱寒證,惡寒甚,或發抖動搖,或頭暈頭痛、胸悶喘息,或惡心、嘔吐、腹痛,蜷臥昏睡,手足厥冷如冰,體溫持續不升。寒戰產熱型,寒戰比上兩型更為明顯,戰抖不可自禁、亦可有頭痛頭昏,胸悶嘔吐、呼吸不勻,或見抽筋。其特點是寒戰和發熱同時并見,一般體溫較高,輸液反應屬此類型。驟感風寒,經絡運行欠暢,其人不自知,誤服溫補,阻滯中焦氣機,加重經絡閉塞,是發生厥閉的最常見誘因。
熱閉證為身熱不寧,精神萎靡,嚴重者神志模糊,四肢厥冷,面色蒼白,頭暈胸悶惡心,所謂“熱深厥深”。若見突然意識喪失,全身冰涼,為“陽證轉陰”。
其他難以用寒熱來分的為“氣閉”,氣閉證是氣機逆亂導致的必然結果。
厥閉解救法
厥閉在生活中發生的多,各癥具體解救法如下。
突然暈倒,昏不知人,責之于陽經閉塞,常用醒神開噤組合、掐寒筋解救。
嘔吐脈沉,無論汗閉或汗脫,均以手三陽經阻塞論,用掐寒筋、頸脊組合等解救。
頭痛頭昏,手部顫抖、手足厥冷,將發厥,是手三陽經閉塞,常用掐寒筋加頭部按摩組合解救。
足部顫抖,為足三陰經閉塞,常用四陰組合解救。
厥而無汗或汗出不暢,無論有無發厥,血壓驟然下降者,常用升壓組合和頸脊組合等解救。
突發頭暈、胸悶、惡心嘔吐、面色變灰、脈變沉微、四肢發厥,此癥多為寒閉于里,經絡閉塞,無汗者容易鑒別。汗出而癥不解者,是邪阻經絡、汗出不暢的原故,亦有嘔吐與汗脫并見者其癥似脫,而病因與邪阻經絡有關,稱“內閉外脫癥”,均需首選掐寒筋加頸脊組合等解救。
三、陽證與陰證及其互相轉化的概念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說的是陰與陽既是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離開一面另一面就不存在,陰與陽不是一成不變的,依據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
突發癥的陽證和陰證與漸進病比較,自有其特點。
陰證與陽證
陰證:面色蒼白或暗淡,脈搏沉弱,頭暈胸悶惡心,倦怠無力,呼吸淺數或氣短,表情淡漠或意識模糊。
陽證:面色潮紅,脈搏細速或疾速,煩躁多言或心煩嘔吐,或見呼吸氣促,喘促痰鳴。
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轉危急。
四、突發癥的氣血逆亂現象
許多內科突發癥,多為一時氣血(機)逆亂。可概括為氣阻(氣滯)、氣亂、氣閉、水逆,血逆等。常見的逆亂現象有三:一是氣的運行逆亂,二是水的運行逆亂,三是血的運行逆亂。這些逆亂與急性病漸進發展過程中“逆傳心包”的逆證不是一回事。臟腑功能之氣通暢,則功能正常,如心主血脈,肝主疏泄,肺主肅降,脾主升清,腎主固攝等。若氣阻中焦,致使臟腑功能活動受阻,出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頭暈、惡心,呼吸不暢,甚則昏厥;若氣逆向上,令人頭昏嘔吐,眩暈昏仆;氣陷于下,則全身疲軟,四肢無力,短氣汗出,甚則撒手遺尿而脫絕。如情志過激者常可導致氣機逆亂。水液逆亂主要是指水液的運行不循常道出現逆亂現象。上逆于胃則生嘔吐,上逆于頭則發眩暈;滯留于肺則為暴喘,滯留于喉則爆發支飲;若伴氣脫則體液失去約束發生汗脫,即指體液迅速丟失發生循環衰竭危及生命。血的運行逆亂包括出血和血瘀現象。醫學上變態反應過程中出現的鼻血、尿血、便血是血不循常道所造成,最常見的是腹型紫癜;站立時間過長以及跑步運動突然停步,可使大量血液瘀滯于下肢靜脈,回心血量減少。過敏性休克,神經源性休克因神經調節本身受到病因損害,引起5-羥色胺、緩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質釋放,使毛細血管床擴張,大量的血淤積于毛細血管,使循環血量急劇下降。
上述各種逆亂現象任何一種發生,都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搶救措施,阻止病情發展變化。逆亂現象的發生可能是體內某種平衡被打破所致。從逆亂的發生到病情的發展變化需要一個病理過程,指針通過神經反射加強自主調節功能可能阻斷這種病理過程的形成,使機體朝平衡的方向扭轉,因此效果立竿見影。
五、突發癥中的察汗辨證和察脈辨證
汗為體液,汗液中含氯、鈉、鉀等電解質,突發癥發生時,體內的平衡打破可發生電解質紊亂,出汗過多可產生體液循環不足,血容量下降使血壓降低可引起休克。中醫學認為,汗為津液,多一份津液多一分生機,治療中,處處注意保津、護津,故提出“汗為心之液”的論斷。并認為大汗“亡陽”“亡陰”可導致陰陽離決危及生命。觀察患者的汗出情況及時掌握生命體征變化,以便通過固脫護津,維護體液平衡使癥狀緩解。癥見兇候而無汗者則為閉證。脫證與閉證在搶救中的原則各有不同,所以觀察患者有無汗出對急救具有指導性意義。
筆者臨證觀察許多輸液過程中突發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有的出現反應后不久即額滲毛毛汗,隨后癥狀減輕;有的則要通過加溫補能等措施,才汗出脈起癥狀緩解。這不能用精神緊張嚇出了一身汗來解釋,而是自身調節應答快速的結果。而出現反應,隨后大汗淋漓者必然是癥狀加重,甚至迅速陷入險境,這是自身調節應激過度,抑或應激不及,紊亂使然。因此,有時突發癥中見大汗,尤其是冷汗伴四肢厥冷要知道證的緩急。但臨證搶救可見,通過使用指針或藥物搶救后,患者立即大汗。此時可見面色轉紅,心音增強,脈轉有力,這也是正氣回復,驅邪外出的表現,所不同的是,這樣的汗是熱汗而不是冷汗。
突發癥中的察脈辨證,與中醫切脈的“八綱辨證”不是一回事。就脈來說,脈快的不一定是熱,脈慢的不一定是寒,脈浮的不一定是表證,脈沉的不一定是里證。大抵脈率增快時這時心率與脈率是一致的,這是應激反應過程中的一個代償過程,這種脈不叫“數”脈,而稱“速脈”或“疾脈”。心率越快表示有效循環量不足。因此,此時脈位變沉,脈勢衰減,相當于“虛數”脈。西醫表述的脈細速(數)即指此類。心律越快,每搏泵出的血量越少。如不足以鼓載血液回彈血管。在體表觸摸就難以反映心搏的真實次數。故急進的過敏性休克發生時橈動脈處難以摸到脈搏,或觸摸到的是沉微而緩慢的搏動,通稱“脈沉細,脈沉微”。應激過度產生的上述情況與心臟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不是一回事。例如心房纖顫,患者自覺心悸心慌,心房率最快的頻率350~600次/分鐘。即使是房室傳導正常者心室也只在100~160次/分鐘,因而觸診時出現脈搏短拙,稱短拙脈。如缺氧,失血等情況下的應激反應,嚴重的過敏反應,有時可在橈動脈處觸摸到浮在表面疾速而難以辨清的脈搏,如同中醫十絕脈中的“沸鼎脈”,若重按確認時其脈搏卻是沉弱而緩慢。出現這種怪現象時你會感到納悶,你不會有時間和心思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急于借助聽心跳測血壓來證實。此時患者的感覺是心慌心悸,聽診心音快而弱或聽不到,血壓嚴重下降。因心動減弱,不能鼓載血液充盈脈道,此時觸橈動脈確認,可見幾種情況,一是能感觸到有節律的弱而慢的脈搏每5秒不足4次,二是沉而微弱難辨,三是根本摸不到脈。凡見這種脈,總是表明病情兇險,必須就地搶救。
對于突發暈倒意識喪失的查脈判斷:中醫一般是查看寸口(橈動脈)、人迎(頸動脈)、趺陽脈(足背脛前動脈)搏動。根據前人經驗,這三處任意一處有動脈搏動,猝死者都存在生機。都不能放棄搶救。查脈的順序是先輕取,次按取,然后重按。
六、指針急救中的“以支救干”方案
人的重要器官位于頭部和軀干,大腦主宰人體一切活動,心臟主全身血液循環,肺主氣體交換。它們按部就班,各司其職。四肢為運動系統功能性器官,是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通常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組成。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能夠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骼而產生運作(杠桿運動)。四肢有豐富的血流供應和密布的神經網絡,且神經末梢對刺激特別敏感,既是四肢能做功及隨意運動的基礎,也是指針反射急救的立論依據。手的抓攝提拿,離不開腕肘的活動,足的步趨跨越離不開膝踝的活動。中醫經氣的屬性,從其功用來看,氣是主宰人體功能活動的主要力量,似與神經電能相對應。肢體在活動中的產能、供能、耗能及其轉化的過程,可能是經氣灌注循行的基礎。頭部居腦髓,是人體最高指揮所,軀干藏五臟六腑,其功用是人體活動供給的泉源。如果把頭與軀干比喻成主干,那么四肢可比喻成支流,主干與支流相互聯系,急癥施救時可通過經氣運行起到相互調節作用。
《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氣,以會大氣”,說明穴位是經氣流止和匯集之處。四肢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聯系,有十二正經的起止點,位于四肢的指(趾)端,臟腑經氣按井、滎、俞、經、合在肘膝以下的穴點進行流注。《素問》又說:“濁陰歸六腑,清陽實四肢”,猶言肢端存在一種蓄勢待發的“能”,這就是筆者所述的“肢穴貯能”概念。
清陽發四肢
“清陽發四肢”是說臟腑生發的水谷精微供給四肢做功,經氣循經灌注反過來影響臟腑的調節,這是四肢與五臟六腑的關系。正常情況下,四肢的活動受大腦指揮產生隨意運動,當“邪蔽清陽”導致腦功能失常時,指針掐穴(利用四肢的儲備能量),以經氣上傳反作用于腦髓,讓腦髓“元神之府”功能恢復正常。
在臨床中看到,在當肌體因暈厥,休克等產生應激反應過度時,血流循環出現障礙,靜脈塌陷,淋巴循環亦出現障礙,水液局部滯留,經絡通道也會隨之閉塞,此時只要給任何一條通路進行疏通或興奮,整個肌體功能就會出現轉折。現場搶救中,若用指針掐按四肢經穴,利用“肢端貯能”激發“經氣”,啟動經絡循環帶動其他循環,情況可立即出現好轉。故四肢遠端的合谷、內關、足三里、大鐘、涌泉等是最常用的急救穴位。“頭干有急求肢穴”,筆者把它稱之為“以支救干”方案。
七、指針按摩急救心法
西醫治療講究對癥處理,中醫治病講究辨證取法,指針反射急救,具有其雙重原則性,即借助中醫的辨證,采用西醫的對癥,以固定組合為單位來辨證立法,實際上一個組合相當于一個方劑,也與西醫用的一組藥物相當。例如四陰組合用于解痙平喘相當于安茶堿,用于興奮呼吸相當于洛貝林;而回陽固脫組合,內關,合谷,足三里,復溜四穴相配,相當于回陽救逆的參附湯,也與西藥的擬腎上腺能藥相當。書中將組合分成數個系列,有便于了解每個系列辨證立法的功用,便于記憶,例如醒腦系列三個組合,專用于搶救突發意識喪失的兇候,包括呼吸或心跳驟停。而平喘系列五個組合專用于搶救呼吸內科危象。升壓組合系列專用于升壓。這三個系列無論是專業醫師還是社會非專業人員必須嫻熟掌握。
倘遇患者心慌心悸,就參合脈搏心跳,若心音脈跳明顯,有實質上的搏動增快,各種鎮靜組合均可用。如心音不清,脈搏若隱若現,說明心率很快心搏較弱,此時多有血壓下降,可選強心組合或升壓組合,按壓四肢穴點多有即時效果,而按壓腹背穴點多難見效,有時甚至有反感,尤其是腹部點穴。若心搏緩慢而弱,患者感覺心慌心悸,是經絡阻塞嚴重,此時也可有血壓下降,可先按壓四肢穴點,再按背部穴點,慎按腹部。若心悸怔忡,心動應衣,脈搏不勻或有余,少按四肢穴點,多按背腹俞募穴點。
喘脈多浮,滑數浮強之類,多為漸進式病,如并發感染之類,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生命危險;若發喘脫,脈多變沉,或細數或虛數,或速疾無倫或沉弱散亂,此時應取足部穴點按壓搶救。
嘔吐其氣向上,故其脈多浮,病邪在胃。若嘔吐現沉弱之脈,說明嘔吐不能解除當務之急,多為經絡阻塞,邪閉于里,或上下不通,或傷津耗氣將脫,開閉為第一要務。
厥脫之癥最是危急,交感興奮為主,脈搏細數;迷走神經興奮,脈搏現弱而緩。厥脫之癥傷津耗氣,首選回陽固脫升壓。待癥狀緩解,然后視病因而選法救之。或情志因素,或邪閉經絡,或氣滯中焦。審明取法,可有速效之功。
至于止痛止血,只要辨清病位,依證取法,亦不失扶危救傾于頃間之功效。
八、指針急救的手法規定
這主要根據人體質的強弱和癥狀的緩急。一般來說,體質強的人可用重的手法,肥胖者可采用加重手法,因其皮下脂肪厚,不用力不能透穴刺激深部感受器。體質瘦弱者以及對痛刺激耐受力弱者,不用強刺激手法。凡癥狀急的患者均用強刺激,無論肥瘦強弱,如休克、呼吸抑制、意識喪失、四肢循環供血減少、感覺遲鈍,不采用強刺激,不足以使痛覺恢復,神經產生興奮,傳導通路暢通,刺激可改善四肢循環,利于反射調節。癥狀較緩的患者,四肢供血正常,神經傳導無阻,此時采用中等刺激即可使肌體興奮,而采用強刺激超過了肌體耐受度反而使神經產生抑制,出現不良反應。
另外,同一個穴點,其作用用途不同時,手法的輕重也各異,例如合谷,用于閉證時,用重手法按壓、撥拿。用于搶救厥脫,用中度手法按壓、禁撥拿。又如足跟腱,搶救呼吸危象時既重按壓又撥拿,而用于搶救休克時,只按壓禁撥拿。
急救手法
(1)掐法:即以拇指帶甲掐按穴位的手法,每穴以每分鐘100次左右速度沖擊性按壓3~5次,均用重手法,適用于昏迷、暈厥、支氣管痙攣、喉頭水腫、窒息等危象的搶救。指針按壓動作要求獨立而連續,具有沖擊性刺激效果。如掐人中、掐三毛。
(2)撥拿法:撥法是以拇、示二指相對施力掐按穴位或肌腱,使力透深部感受器,連續沖擊性施力,以指端撥動深部筋膜,指下有筋膜滾動感為有效,最后一次向外拿,撥、拿是兩種連續協調的手法。該法刺激較強,適用于寒痧、暑痧、氣道阻塞等。如撥拿跟腱、腋肌腱。
(3)按壓法:①是以拇指指腹端或指節作用于穴位。可單指按壓或示指助持按壓,要求每次按壓有力,使力透深層感受器,連續協調,頻率要求每分鐘100~150次。如按壓勞宮穴、足三里穴、內關穴。②是特指以掌根或魚際按壓頭部“帽蓋邊”,雙側相對擠壓,對肌膚形成一定壓力。
(4)推刮法:是以拇指腹或示指屈曲使指側面作用于體表反射區的一種手法。足掌部可以硬物推刮,推刮速度視情形而定。如指推脊柱、拳推任脈、推刮胃反射區。
(5)揉按法:揉按法是以拇指腹或中指腹按壓穴位的手法,較按壓法輕柔。如揉按太陽穴、揉按頸肌。
(6)操摩法:即以手掌緊貼于體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壓,然后帶動肌膚作輕緩的回旋轉動。主要用于腹摩。
(7)敲擊法:即以指腹輕柔敲擊體表部位,如敲擊眼球。
(8)擦法:即以手指并攏緊貼皮膚表面摩擦的方法。如擦鼻、擦腰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