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未來要建一個什么樣的城市”?這個未來可能遙遙無期,也可是有限年期(比如30年、50年、100年或更長)。對未來城市的描述有多種多樣,有科幻家、有政治家,也有專家學者等的構想。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在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E.霍華德(2002)提出的田園城市的概念,20世紀初以來對世界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有很大影響。田園城市理論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后來出現的一些城市規劃理論頗有影響。二是曹雷(2003)分28部分內容對未來城市進行了描述。這些對城市的設計或描述,實際上是針對城市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的革新方案。

目前,城市面臨4個大的變化:①城市人口越來越多。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經超過全球總人口的一半,達到35億,農村人口目前為34億。報告預計,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全球農村人口還將繼續減少,到2050年,農村人口將減至29億。②城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家的繁榮取決于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經濟活動日益國際化。③世界正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現代城市不再是過去貨物網絡中的交匯處,而是信息網絡中的節點。④人們希望把非人性化的城市變成富含人性的城市,也就是至少要做到健康、安全、公平和持續發展。

而我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城市化發展不可能以無休止地侵占農用地為代價,“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挖掘城市用地潛力,促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必將成為我國城市化的主要發展道路。通過對湖北省區域城市化水平聚類分析研究可知,目前赤壁市城市化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在整個湖北省列于第三類別,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道路鋪裝面積、擁有公共汽(電)車營運車輛數、郵電業務總量、醫院、衛生院床位數等方面處于較低的水平行列。可以預見赤壁的城市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城市化建設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關系,不僅關系到城市化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而且關系到我國未來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顯得特別重要。

(1)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的系統分析,有助于人們把握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實質和意義,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2)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驅動力機制的分析,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存在問題的原因和影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因素,從而指導土地管理部門科學地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指導方針和對策,正確引導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向。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時,也須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置于城市化這一特定的宏觀背景中進行。

(3)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在很多方面存在著不同之處。對不同城市化發展階段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關系的理論與定量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城市化內在形式的把握來正確認識城市化進程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作用機制,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目標。

(4)由于我國傳統的供地計劃主要是新增用地的控制計劃,存量土地的供給有限。而對于現有土地的盤活及內部挖潛是以土地的生產潛力的發揮來替代土地利用規模的擴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人類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不危害子孫后代的利益。既能滿足地方建設自身需要能力的發展,又可以使社會經濟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的追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測度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門了解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潛力,加強增量土地供給與存量土地供給的銜接,使土地供應計劃的制訂依據更為充分,以確保城市土地供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從而可以為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提供科學依據。

(5)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有助于國土管理部門充分了解當前城市土地利用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從而加強低度利用土地的管理,合理布局城市用地,發揮城市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同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潛力評價還將為土地管理部門制定和完善有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政策法規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強化和提升政府對土地管理的宏觀調控能力,推動我國土地管理法制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基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集約利用研究迫在眉睫。就城市發展而言,只有實現城市土地從低效、粗放利用向高效、集約利用的轉變,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研究作為城市土地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它的研究將為制定土地供應計劃、城市土地置換規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提供依據。

“兩型社會”建設(試驗)是中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從國家改革發展的全局出發做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資源環境矛盾持續惡化、區域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多重約束條件,亟待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以應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變化。“兩型社會”建設(試驗)的實質是要探尋一條新的發展路徑,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武漢城市圈作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將主要完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等七個探索,其中“探索完善城市圈土地資源管理的體制,探索節約和集約用地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模式”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對實現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約化轉變對具有重要的意義。武漢城市圈包括武漢、咸寧、孝感等1+8個城市。除武漢一城獨大外,其他8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在城市圈中的地位類似,在土地的合理與集約利用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可參照性。

赤壁市原稱蒲圻,素稱“湖北南大門”之稱,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2003-2011年連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榮譽稱號。2011年赤壁市國內生產總值4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公共財政收入10.37萬億元,增長24.8%;糧食產量5 700億kg,再創歷史新高;城鎮新增就業1 221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8.4%和11.4%。城市化水平達到48%,城市建成區面積30.1km2,城區綠化面積611hm2。赤壁市經濟發展迅速、用地規模不斷擴張,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土地利用問題:土地低效利用與粗放浪費并存、用地空間結構失衡、生態環境惡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赤壁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對赤壁市開展土地集約評價、挖掘土地集約利用潛力,一方面對提高赤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另一方面對解決我國城區改變“攤大餅”式地向外圍擴大具有借鑒意義,有利于赤壁市和武漢城市圈節約集約用地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模式的形成,能夠為欠發達地區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典型案例和實踐經驗;同時也有助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充分了解當前城市土地利用與理想狀態的差距,通過制定、完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規劃、潛力釋放途徑等措施,發揮有限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提升政府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宏觀調控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会东县| 镇宁| 娄烦县| 武威市| 来安县| 昌黎县| 利津县| 平顺县| 九江县| 景洪市| 桦川县| 永顺县| 塔城市| 雷山县| 屏东县| 磴口县| 二连浩特市| 徐闻县| 祁阳县| 汨罗市| 靖远县| 西畴县| 色达县| 长寿区| 千阳县| 上思县| 通江县| 蕉岭县| 徐闻县| 盱眙县| 巴林左旗| 寻甸| 长沙县| 怀集县| 承德县| 富顺县| 若羌县| 武宁县| 五家渠市|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