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測算理論及實踐
- 聶艷
- 20字
- 2019-01-04 00:11:16
四、案例區概況——赤壁市及其城市土地利用
(一)赤壁市概況
1.地理位置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東南岸,地處東經113° 32 ~114° 13,北緯29° 28 ~29° 55。東連咸寧,南臨崇陽,西接臨湘、東北與嘉魚縣連接,西北隔長江與洪湖市相望。東北距武漢市112km,距咸寧市駐地56km,西南距湖南岳陽市63km。全市東西長68.9km,南北寬60km,最窄處25.98km。總面積1723km2,占全省總面積的0.927%,其中市建城區面積19.57km2。
地處鄂南邊陲,為幕阜低山丘陵與江漢平原的接觸地帶。南負群山,北臨長江,中間一條狹長通道,古時為驛道,扼瀟湘咽喉,控江夏通衢,是北上京津,南下湘粵的必經之路,素稱湖北南大門(圖1-1)。

圖1-1 赤壁市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
2.自然概況
赤壁境內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穩定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以內,年平均氣溫16.9℃,年平均無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 251~1 608mm。赤壁市為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帶,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南臨幕阜山,北臨長江,境內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構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
3.社會經濟
赤壁市的經濟特點是以農林業為基礎,以輕紡工業為重點,以機械工業為龍頭,建材,食品旅游協調發展。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34.1億元,比2005年增長1.05倍,年均增長15.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36億元,比2005年增加3.27億元,年均增長20.7%。全市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85家,比2005年凈增68家;完成工業增加值55.5億元,年均增長24%;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4%,比200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形成了電力、造紙、紡織、建材、機電、食品六大主導產業;培育了紡織服裝、機電制造兩大產業集群;打造了赤壁經濟開發區和蒲紡工業園兩個省級工業園區。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3億元,比2005年增長34.9%,年均增長6.2%;形成了糧油、林特、茶麻果、畜牧水產四大特色農業產業;培植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7家。旅游服務業快速發展。三國赤壁古戰場、龍佑溫泉度假區、陸水湖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旅游景區,陸水湖成功申報國家濕地公園;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赤壁鎮榮獲“湖北省旅游名鎮”稱號。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23萬人次,門票收入2 818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9.1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50.3%、197.3%和253.5%。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 330元,比2005年增長75.7%,年均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044元,比2005年增長98.9%,年均增長14.7%。
赤壁市現轄9個鎮,3個辦事處,3個國有農、林、茶場,1個開發區,1個鄉。2010年底,總戶數14.4 681萬戶,總人口49.932萬人,農業人口35.9 944萬人,非農業人口15.8 567萬人。城市化水平為31.76%。
(二)赤壁市城市土地利用狀況
赤壁市城市土地是指赤壁市建成區土地,包括蒲圻、赤馬港和陸水湖風景區三個辦事處(具體見表1-2),2010年末,赤壁市市區土地面積為304.13hm2,其中,農用地面積為194.03hm2,占市區土地總面積的63.80%;建設用地面積為65.6 hm2,占21.57%,未利用地面積為44.5hm2,占14.63%。
表1-2 2010年赤壁市城市土地分區面積及人口

從整個市區來看,赤壁市市區的土地利用類型以農用地為主,占總用地的63.80%;其次為建設用地,占21.57%;未利用地比重為14.63%。從用地類型來看(表1-3),蒲圻辦事處、陸水湖辦事處和赤馬港辦事處三個辦事處的農用地所占比例均較高,所占比例分別為65.84%、63.04%和63.32%;建設用地所占比例以陸水湖辦事處最高,占全處總用地面積的28.15%,其次分別是蒲圻辦事處和赤馬港辦事處,分別占22.56%和12.29%;未利用地以老城區蒲圻辦事處所占比例最低,占全處總用地面積的8.38%,所占比例最高的赤馬港辦事處,占了全處總用地面積的24.57%。從三個辦事處的土地利用結構可以看出,赤壁市的城市化表現出較大的發展空間,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潛力也較大。
表1-3 2010年末赤壁市城市土地分區利用結構(km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