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在9世紀末,他們就已經建立起最早的俄羅斯國家。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也歷經著惡劣氣候的磨損,既奔放又憂郁,既懶散又吃苦耐勞。他們在抗爭自然的同時也抗爭著命運,他們所創造的歷史,已成為人類歷史上絢爛的篇章。
1.俄羅斯人的祖先是誰?
現代俄羅斯民族是由過去東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組成的南北兩個民族混合組成的。基因分析證明,現代俄羅斯人與波蘭人或烏克蘭人沒有多大區別。北歐俄羅斯人和芬蘭-烏戈爾人在基因上也有很多類似之處。芬蘭-烏戈爾人曾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北地區生活,在斯拉夫人北遷的過程中部分被同化。
斯拉夫人屬歐羅巴人種東歐類型和巴爾干類型。斯拉夫人在歐洲中部和東部地區共分為三大支系: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東部斯拉夫人”主要是東歐平原上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西部斯拉夫人”主要是中歐地區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南部斯拉夫人”主要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
關于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1世紀末和2世紀初的古羅馬文獻。羅馬作家大普林尼在《自然史》一書中提到,在維斯瓦河一帶居住著薩爾馬特人、斯基泰人和維內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東邊的居民稱為維內德人。據考證,維內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1~2世紀曾分布在西起奧得河、東抵第聶伯河、南至喀爾巴阡山、北瀕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
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史前時期,斯拉夫人的原始居住地是亞洲西部及歐亞大陸橋,公元前3~2世紀間移居到歐洲東部某些地區。公元5~6世紀時,日耳曼人受東北亞民族匈奴人的壓迫向西遷移,連鎖式地引起了斯拉夫人的大遷徙——向西進入奧得河和易北河-薩勒河之間的地區,向南進入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匈牙利、巴爾干地區,向北則沿著第聶伯河上游遷移。
以后的幾個世紀里,各斯拉夫民族幾乎沒有發展成為統一體。西斯拉夫人的文化和政治生活逐漸與一般的西歐、中歐模式合為一體。身為東斯拉夫人的俄羅斯人和巴爾干斯拉夫人因土地分別被蒙古人和突厥人所侵擾、統治,連續好幾個世紀與西歐、中歐社會割斷了聯系。
2.俄羅斯是如何逐步走上統一道路的?
14世紀至16世紀上半期,俄羅斯人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一邊反抗蒙古人的壓迫,一邊把分散的各個小公國、封邑領地逐漸聯合起來,建成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莫斯科公國,13世紀末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首都在莫斯科。從14世紀初起,莫斯科公國陸續合并四周王公領地,國勢日漸強盛。14世紀20年代后,接受興起于亞洲草原北部的欽察汗國的冊封,取得代征全俄貢納的權力,到14世紀40年代成為全羅斯最強大的公國。
1456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帶兵討伐諾夫哥羅德。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正式吞并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這是俄羅斯走向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重大步驟。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為后,并以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皇位繼承人自居(東羅馬帝國于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1480年,伊凡三世擊敗欽察汗國分裂后的大帳汗國,使俄羅斯從大帳汗國獨立出來。
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推行于全羅斯的法典,在各地和各城市任命了大公的地方長官,從此,莫斯科公國的地位完全改變了——由過去東北羅斯諸多公國中的一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莫斯科大公的權力也發生了改變——由過去“幾個平等王公中的最有權勢的一個”,變成了整個俄羅斯唯一的君主,其他王公都是他的臣民,都是為他服務的。
伊凡三世死后,其子瓦西里三世先后吞并了特維爾公國、普斯科夫共和國(俄羅斯-愛沙尼亞邊境)、梁贊公國,并于1514年占領立陶宛大公國的斯摩棱斯克。至此,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至烏拉爾山脈。直到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后,改稱俄羅斯帝國。
3.彼得一世改革包括哪些內容?
18世紀初,俄國發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彼得一世改革。在彼得一世即位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西歐一些國家。
軍事改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是在大北方戰爭期間進行的,這就決定了他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1700年,彼得一世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為了提高軍隊干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一世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大利、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去學習軍事,并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斗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彼得一世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1720~1722年,又頒布了《海軍章程》。
行政機構改革
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愿望,1699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圣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
1708年12月8日,彼得一世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1719年,在保留省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對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也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他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
宗教改革
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了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限制教會的權力,將其完全置于國家的管轄之下,使其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文化教育改革
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經濟改革
彼得一世非常注重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他一方面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一方面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同時積極引進西歐的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
為了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彼得一世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是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彼得一世頒布了一系列敕令,大大加強了國內市場的聯系,使俄國的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4.彼得堡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圣彼得堡,俗稱彼得堡,名字源自耶穌的弟子圣徒彼得,是俄羅斯非常著名的城市,始建于1703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俄羅斯歷史上,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圣彼得堡位于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的涅瓦河河口。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查亞茨島上建立要塞,后擴建為城,稱圣彼得堡。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其后的200余年,它始終是俄羅斯帝國的心臟。1914年,圣彼得堡改稱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后,又改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后,恢復圣彼得堡舊名。
1703年5月27日,圣彼得堡奠基儀式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隆重舉行。彼得大帝首先在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軍隊的進攻。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納入了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而彼得大帝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俄羅斯的海軍之父。
1703年即為圣彼得堡的奠基年,自此,城市漸漸地從要塞開始發展起來。建造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10萬名工匠被派駐到工地上勞作。由于彼得堡是一片沼澤地,所以彼得大帝還下令,把全國所有的石頭運到這里充當地基,其他地方禁止用石頭蓋房子。此外,從外地來這里的船只也要交稅,而所謂的稅并不是錢幣,而是隨船運來的石頭。
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這里爆發。炮轟冬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如今還停靠在涅瓦河邊,發出十月革命第一聲炮響的大炮還昂首指著冬宮。二戰期間,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900天,寒冷和饑餓奪走了幾十萬人的生命。但英雄的圣彼得堡人民依靠勇氣、意志和信心守護著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反圍困的勝利。衛國戰爭后,蘇聯政府授予圣彼得堡“英雄城”的榮譽稱號,圣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今的圣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一,這里擁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個科研機構,其中包括彼得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科學院。圣彼得堡也是俄羅斯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工業中心和重要的海港及造船基地。
5.葉卡捷琳娜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出生于普魯士什切青市一個敗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是普魯士軍隊中的一位將軍,后被封為公爵,封地是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這只是當時德國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公國。索菲婭自幼活潑好動,甚至有些淘氣,膽子也很大,經常闖禍。
1742年,索菲婭的遠房表哥,荷爾施泰因王子卡爾·彼得·烏爾里希,也就是俄國彼得大帝的外孫,被他的姨媽——俄羅斯女皇葉麗薩維塔選中,成為俄羅斯皇位的繼承人。
在腓特烈二世的安排下,1742年冬天,安哈爾特公爵夫人帶著索菲婭來到柏林,覲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對索菲婭公主印象很好,認為她可以成為俄羅斯皇儲的妻子。
1762年4月,葉卡捷琳娜生下一個男孩,孩子的父親是奧爾洛夫。孩子降生幾個月后,彼得方才聞訊,他大發雷霆,下令將葉卡捷琳娜逮捕。但彼得的副官猶豫不決,最后在眾人的勸說下,彼得才撤銷了逮捕葉卡捷琳娜的命令。此后在慶祝同普魯士簽訂和約的國宴上,彼得當著諸多國內外來賓的面,公開侮辱了葉卡捷琳娜,二人的關系頓時急轉直下。與此同時,奧爾洛夫兄弟加緊了在近衛軍中的串聯活動,暗中形成了一個數百人的軍官集團,準備策動政變,推翻彼得三世,支持葉卡捷琳娜登上皇位。
1762年6月底,形勢突變,一名參與策劃政變的近衛軍軍官被捕,政變陰謀暴露。6月28日,葉卡捷琳娜和奧爾洛夫兄弟設法取得伊麗莎白女皇在世時的寵臣拉祖莫夫斯基、沃爾康斯基公爵和帝師潘寧的支持后,提前發動政變,推翻了彼得三世。隨后,葉卡捷琳娜登基稱帝,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俄羅斯帝國有史以來的第四位女皇。
從彼得大帝制定的皇位繼承法來看,葉卡捷琳娜的做法無疑屬于謀反篡位,于是葉卡捷琳娜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昭告天下,解釋她獲得政權的合法性。她先后兩次簽署宣言,痛陳彼得三世的倒行逆施。葉卡捷琳娜在宣言中稱她的登基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6.俄羅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是誰領導的?
俄國農民領袖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是俄國歷次農民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葉卡捷琳娜統治時期,采取了很多維護大貴族和大地主利益的政策,殘酷剝削和壓榨廣大人民。當時,地位最卑下、遭遇最悲慘的是農奴,他們是地主的私有財產,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不僅可以任意侮辱打罵他們,還可以把他們當牲口一樣任意買賣。稍不如意,就把農奴流放到西伯利亞或罰做苦役。人們忍無可忍,都想起來反抗沙皇,可惜苦于無人領頭。不久,這個領頭人終于出現了,他就是普加喬夫。
1773年9月17日,普加喬夫率領80多名哥薩克去攻打雅伊克城堡,揭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
隨后,普加喬夫展開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到處傳布檄文,聲稱要給哥薩克“河川、土地、草原、薪餉、武器和糧食”;給巴什基爾人、哈薩克人、卡爾梅克人和韃靼人“土地、水源、草場、森林、自由和糧食”。號召各族人民同仇敵愾,推翻葉卡捷琳娜二世。在普加喬夫的宣傳和鼓動下,哥薩克的農民、工人和各族人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起義軍很快發展到3萬多人,葉卡捷琳娜二世驚惶失措,急忙調動三路大軍,增援奧倫堡。
1774年7月12日,普加喬夫把起義軍分成四個縱隊,向俄國南方另一軍事重鎮喀山發動猛攻,并很快攻破喀山城,政府軍丟盔棄甲,倉惶逃走。兩天后,政府軍發動猛烈反攻,起義軍只得棄城而走。普加喬夫率軍西渡伏爾加河,向頓河挺進,打算發動頓河地區的哥薩克,去攻打察里津,然后進攻莫斯科。在西進途中,又有很多群眾參加起義,起義很快席卷了諾夫哥羅德省和沃龍涅什省。
葉卡捷琳娜二世驚恐萬分,急忙從土耳其戰場上調回蘇沃洛夫的部隊去追擊普加喬夫。當普加喬夫的起義軍剛剛逼近察里津時,蘇沃洛夫的部隊就尾隨而來了。
1774年8月25日凌晨,雙方在薩爾尼科夫展開決戰,起義軍被擊潰。普加喬夫帶領200多名殘部,東渡伏爾加河,逃往草原深處。此后,起義隊伍不斷縮小,最后只剩下不到50人。
1774年9月4日,起義軍軍事委員會成員特沃洛戈夫、炮兵長官丘馬科夫等發動叛變,把普加喬夫捆綁起來,交給了雅伊克鎮的沙皇政府當局。
1775年1月10日,普加喬夫在莫斯科被沙皇殺害。俄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宣告失敗。
7.亞歷山大一世為何被稱為“兩面神”?
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歷史上有“兩面神”的稱號:一面是躍馬香榭麗舍大街的“戰神”,一面是屈服于農奴主的“好好先生”,缺乏對內的魄力讓這位沙皇空留下許多令人慨嘆的遺憾。亞歷山大一世是俄國歷史上最難以捉摸的沙皇,他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侖稱霸歐洲,卻被普希金蔑稱為“一個懦弱而狡猾的君主”。
亞歷山大即位后,那些垂涎他地位和權勢的女人紛紛對他投懷送抱,但在亞歷山大心中卻始終只有一個女人的位置——葉卡捷琳娜公主。葉卡捷琳娜公主是亞歷山大的大妹妹,二人年齡相當,從小一起長大,朝夕相處的歲月竟讓兩人產生了超出兄妹的感情。
亞歷山大出生于1777年12月12日(俄歷),他的祖母是俄國著名女沙皇葉卡捷林娜二世。葉卡捷林娜二世很疼愛亞歷山大,但對他的要求也極為嚴格。每天早晨,祖母都要求亞歷山大在低于15℃的房間里開著窗戶洗冷水澡,以磨煉他的意志。在他剛滿6歲時,祖母將家里的女保姆趕走,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師教育他,以鍛造他威猛、堅定的性格。
亞歷山大的父親保羅大公狂躁霸道,粗魯愚鈍。保羅在當政時期暴虐蠻橫,喜怒無常,就連亞歷山大也成了受害者。他對父親唯命是從,做任何事都要請示,就連自己的時間也不能自主支配。父親會隨時召見他,讓他匯報一些瑣事的細枝末節,而且在多數情況下,他會因不稱職而遭到訓斥。漸漸地,亞歷山大結交了一些有實權的朋友,他們都對沙皇保羅的統治不滿,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廢除妨礙自由的桎梏,實現全體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愛的社會。隨著保羅自負、狂躁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他,并著手策劃推翻他的統治,扶植亞歷山大即位。
1801年3月11日夜,反對黨沖進沙皇寢室,將保羅殺死。當夜,亞歷山大躲在一個套間里,戰戰兢兢地守在妻子身旁。當父親被殺的消息傳來時,他嚎啕大哭。雖然父親是死于他人之手,但這卻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心里充滿了負疚感。
1812年9月,拿破侖發動對俄國的進攻,并攻占了莫斯科。起初,拿破侖軍隊勢如破竹,但隨著隆冬的到來,法軍缺少住所和補給,拿破侖無意再戰,決定向亞歷山大求和。亞歷山大對拿破侖的要求不予理睬,決心將戰爭進行到底。拿破侖不得不撤出莫斯科,亞歷山大命令俄軍全線追擊,法軍傷亡慘重。拿破侖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8.1861年為什么是俄羅斯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年?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了俄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同時,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召見莫斯科貴族時,已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參加委員會的大多是大貴族地主,他們并不熱心改革,所以委員會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改革詔書公布后,各省根據詔書先后成立了省貴族委員會。至1858年底,在歐俄各省,除阿爾漢格爾斯克外,已普遍建立起了貴族委員會。1858年2月,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改組為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負責領導改革的準備工作。它仍由大貴族地主組成,所以,改革工作仍然沒有什么進展。
大貴族地主雖然僅占貴族階級的10%,但卻擁有30%的農奴。他們享有高官厚祿和種種特權,是封建農奴制的堅決擁護者和有力支柱,反對任何形式的改革。沙皇詔書的公布,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在蘇沃洛夫伯爵的領導下,彼得堡委員會擬定的方案是最保守的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全部土地仍歸地主所有;農民在完全服役的條件下可無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證地主對農民的支配權。可見,他們是農奴制改革的最大障礙。
貴族地主和他們的代言人自由派,雖然也對封建農奴制持批判態度,可是自由派和農奴主同屬一個陣營,他們并不愿意從根本上推翻封建農奴制,只希望用和平手段進行一些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改革。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對沙皇詔書表示熱烈歡迎,只有少數人認為,此舉既不利于地主,也不利于農民。
由于他們的政治觀點不同,所在地區的條件不同,對改革的意見也就不完全一致。結果提出的方案和奏折形形色色,數以百計。盡管他們的方案各異,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矛盾尖銳,決定了改革失敗的結果,但是改革承前啟后,歷史意義重大,既暴露出最壞的一面,也指明了未來的道路和方向。
9.亞歷山大二世為什么會被刺殺身亡?
在俄羅斯歷史上,亞歷山大二世是與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齊名的皇帝,是俄羅斯近代化的先驅。
亞歷山大二世登基后,深深明白農奴制已經成為俄國進步的最大障礙。然而,這個問題牽涉面非常之廣,以至于歷代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觸動它。但是,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改革每遲一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終于下詔進行改革。在宣布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又規定全部土地仍歸地主所有,農民可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但贖金常常高出土地實際價格兩三倍。亞歷山大二世本想使農奴主和農奴都感激自己,但被解放的農奴感受到最多的卻是混亂和不知所措,他們實際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使用的有減無增,紛紛認為自己上當受騙了。結果,農民的反抗斗爭更加激烈,1860年農民騷動僅有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則增至1176次。
亞歷山大二世是歐洲歷史上遭遇刺殺最多的帝王。從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有5次。
亞歷山大二世成為刺殺靶子的原因,除了其改革遭到反感外,其晚年腐化的生活和對革命運動的無情鎮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亞歷山大二世的鎮壓下,革命團體活動不減反增。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有所抬頭,并屢次發動刺殺行動。
1879年,新成立的激進組織民意黨執行委員會成立專門的刺殺組織,訓練專門的刺殺人員。在經過兩次未遂刺殺后,民意黨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的馬車從冬宮出來轉過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羅斯薩柯夫沖上前投出一顆炸彈,將亞歷山大二世的衛兵炸成重傷。亞歷山大二世以為自己又逃過一劫,遂從馬車里出來,想察看一下傷者的傷情并說幾句安慰的話,不料這時又一顆炸彈飛了過來,他立即倒在了血泊中,投彈者是另一名行刺者格里涅維茨基,他自己也當場被炸死。當天下午,亞歷山大二世因流血過多身亡。
10.亞歷山大三世為何被稱為“加特契納的囚徒”?
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后,因為害怕被暗殺,經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宮加特契納,被人們戲稱為“加特契納的囚徒”。
1845年2月26日,亞歷山大三世出生于圣彼得堡。亞歷山大二世本來已將長子尼古拉立為皇儲,但在1865年,尼古拉意外地從馬背上摔下來,不久后離世。本來在這一年,尼古拉準備與丹麥公主瑪麗·蘇菲·弗雷德里卡·達格瑪(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成婚。但是出事以后,尼古拉自知來日無多,于是特意囑咐二弟亞歷山大娶達格瑪公主為妻。亞歷山大原本已有了意中人,但是為了哥哥的遺愿,他只好迎娶了素不相識的丹麥公主。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皇儲亞歷山大繼位,史稱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大三世的統治是在亞歷山大二世開創的繁榮局面下開始的。他即位后,無意樹立新政,也無意過多干涉實際政務,于是他采取了類似董事長式的治國方法:組織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一個智囊圈子,讓這些人先對國家政務進行研究,拿出幾個處理方案,然后呈報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后決定。
由于有亞歷山大二世屢遭行刺,最后喪命于民意黨的教訓,亞歷山大三世和他的智囊們一致認為應該加強君主專制,對社會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1881年8月,亞歷山大三世頒布詔書,制定了一系列強化社會治安、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并明確宣布了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幾種情況,此外還加大了對罷工、游行等活動的懲罰。鑒于教育機構,尤其是大學,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亞歷山大三世取消了亞歷山大二世給予大學的自治地位。所有這一切,實際上都體現了官僚統治集團的意愿。
1888年10月的一天,在距哈爾科夫不遠的一個名叫博爾基的小站附近,因鐵路工作人員的失誤,造成亞歷山大三世的專列出軌,事故造成23人死亡,19人受傷。雖然亞歷山大三世安然無恙,但他在幫助家屬脫險時卻受了風,加上事故造成的心理陰影,他的身體大不如前,且每況愈下。此后,他開始暗中酗酒,逐漸地遠離國政。1894年10月20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
11.列寧是怎樣成長為職業革命家的?
1870年4月22日,列寧出生于俄羅斯帝國辛比爾斯克省的辛比爾斯克市(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的辛比爾斯克市),他擁有俄羅斯人、莫爾多瓦人、卡爾梅克蒙古人、猶太人、伏爾加德意志人、瑞典人的血統。
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時,由于積極參與民意黨謀刺沙皇的準備工作,于1887年被處死刑,這件事對列寧影響極大。姐姐安娜從1886年開始參加革命運動,并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妹妹奧利嘉很有天分,經常和列寧在一起閱讀馬克思的著作,可惜在高等女子學校讀書時患傷寒病去世了。
1887年,列寧在喀山大學讀法律系時,因在學校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并被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庫什基諾村監視居住,后因母親向政府當局申請,改到薩馬拉省列寧姐夫所居住的農村繼續被警察監視居住。
在此期間,列寧自學了大學法律系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由此接受并一生堅信共產主義。
1888年,列寧回到喀山,成為喀山馬克思主義小組的積極分子。1889年,舉家遷居薩馬拉,并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
1892年,列寧寫下其生平第一部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同年,獲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準,以彼得堡大學法律系校外旁聽生的資格赴彼得堡參加大學畢業國家考試,并獲得金質畢業獎章和大學畢業證書。隨后,進入彼得堡一家律師事務所做見習律師,并參加了當地馬克思主義者組織的工人小組活動。
1893年,列寧移居彼得堡,為在俄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寫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書,對民粹派的經濟政治理論、特別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進行全面批判。
1895年,列寧把彼得堡各馬克思主義小組統一起來,建立“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與俄國工人運動開始結合起來。至此,列寧已經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道路。
12.布爾什維克是怎樣誕生的?
“布爾什維克”是俄文“多數派”的音譯,它是列寧創建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與之相對的是“孟什維克”,俄語意指“少數派”。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宣告誕生。
1883年,在普列漢諾夫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組織“勞動解放社”。
1895年5月,列寧在日內瓦會見了普列漢諾夫,與“勞動解放社”建立了聯系。這一年的秋天,列寧回到俄國,把彼得堡分散的馬克思主義小組統一組成“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協會成立不久,列寧被逮捕,后流放到西伯利亞,因而未能參加1898年3月1日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沒有完成制定黨綱和黨章的任務。
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普列漢諾夫為大會主席團的主席,列寧為副主席。大會的主要議程是通過黨綱和黨章。但是在有關黨綱上要不要寫上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章關于黨員資格的問題上,與會人員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投票表決的結果是:在黨綱問題上通過了列寧的意見,寫上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文;但在黨員資格問題上,列寧的意見被否決了。但是在最后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時,由于部分反對列寧的代表退出大會,擁護列寧的這一派代表便占據了多數。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從此形成兩派: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即多數派和少數派。
1912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公開分裂,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正式名稱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191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1925年,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改稱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1952年,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改稱為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
13.十月革命是怎樣爆發的?
1907年,彼得·斯托雷平上臺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專制,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于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底層民眾不但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利,反而使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因此,社會上的不滿情緒急劇上升。
隨著對德國進攻的失敗,臨時政府的執政黨制憲民主黨的軍事基礎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軍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黨、進步黨殘部和保皇軍官團等親沙皇勢力的攻擊,另一方面受到二月革命參與者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和士兵委員會的攻擊,威信盡失,陷入頹勢。
1917年11月6日,列寧秘密來到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
1917年11月7日晚9時,列寧不顧布爾什維克中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對,領導赤衛隊員、士兵和民眾包圍了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并于次日凌晨2點將其占領。
據說,當晚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用炮轟擊了冬宮,而且在冬宮附近發生了激烈的武裝沖突。而蘇聯解體后的研究資料表明,當晚在冬宮附近并未發生武裝沖突,守衛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在人群的沖擊下他們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防衛長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開了冬宮大門,并把起義者們帶到了臨時政府正在開會的地方。而當時,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正在大修,被臨時任命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關于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由于與會人員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泄密,列寧遂于夜間秘密抵達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據點斯莫爾尼宮,說服黨中央其他成員,決定提前起義。
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14.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怎樣誕生的?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它的成立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1922年10月6日,在俄共(布)中央全會上,列寧提出成立新國家的建議,并獲得通過。
1922年12月20日,蘇維埃俄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并,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22年12月30日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列寧因病未能出席,被推選為大會的名譽主席。斯大林在會上作了關于成立蘇聯的報告。大會通過的聯盟條約規定,聯盟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聯盟人民委員會為執行機關。條約還特別規定,每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
蘇聯包括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五國(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外高加索三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摩爾達維亞15個加盟共和國,巴什基爾、布里亞特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和129個邊疆區或州。1936年,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分裂為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3個加盟共和國。1940~1956年,還存在過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56年并入俄羅斯聯邦,改名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這時的加盟共和國總數為16個。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0000多千米,南北約5000千米,總國土面積達22,402,200平方千米,與整個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