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彎多,渡口也多。流到內蒙古的托克托,黃河向南拐了個大彎。在這個拐彎的地方,有個很有名的渡口,古時叫“黃河渡”,后來叫“君子渡”。
東漢時候,都城洛陽很熱鬧,做買賣的很多。有個商人,做長途販運生意。他弄些鹽呀,米呀,運到現在的呼和浩特一帶換羊皮。那里的人以放羊為生,羊皮便宜得很,就是缺鹽缺米。
這個商人來回販運東西,從洛陽出來,順黃河南岸走,到潼關拐彎,再順黃河西岸向北一直到黃河渡,坐擺渡船過河就到了地方。
黃河渡的老船工,是個忠厚人,祖輩都靠這渡口吃飯。他從小就跟著老人,不管刮風下雨,天熱天冷,給來來往往的行人擺渡。
有一次,商人把換來的羊皮用馬馱著,背著幾褡褳銀子,起早摸黑趕往黃河渡。他趕路心切,吃不著一頓舒服飯,累出了病,強拖硬挪,這天傍黑才到了那里。
老船工招呼商人上了船,還沒有開船哩,商人一張嘴,哇地噦了一攤,剛噦完,又一頭栽在船幫上。老船工慌了,又是喊又是晃,鬧騰了半天,商人也沒有醒過來。
船到了對岸,老船工把商人背到自己住的草棚里,把馬和東西都安置好,忙前忙后,整整侍候了商人三天三夜。商人一直沒有睜眼,沒有張口說一個字,就咽氣了。
商人一死,老船工作了難。不知道人是哪里的,又有這么多東西,咋辦呀?后來,老船工用自己苦筋扒力掙的錢,買了副棺材和一身衣裳,把商人埋葬了。把馬、羊皮和銀兩帶回家去了。
商人的老婆孩子,在洛陽等呀等呀,過了一個月不見商人回來。又過了四五個月,他們坐不住了,商人的老婆叫兒子去尋找他爹。
商人的兒子一邊走一邊打聽,這天到了黃河渡。他問老船工半年前有沒有一個洛陽商人在這里過河。老船工抬頭一看,問話的人長相怪像死去的那個商人,就問:“他是你啥人?”
“是我爹,來這里做生意換羊皮。半年啦,沒有回家。”商人的兒子說。
老船工一聽,哎呀,這一定是那個商人的兒子了。正要說明真情,一想,慢,別認錯了,又問了一句:“你爹出門時,帶的有啥東西?”
商人的兒子把爹帶的褡褳是啥樣,啥布做的,身上穿的啥衣裳一說,老船工流淚啦。他把商人死去的前前后后說了一遍。商人的兒子哭了起來,一彎身跪下來,直朝老船工磕頭。
第二天,老船工回到家,把馬和東西全拿出來,交給商人的兒子。商人的兒子看看馬養得壯乎乎的,羊皮放得整整齊齊,天下真有這樣的好人呀!老船工替代了自己端湯灌藥,埋葬老人,盡心保管東西,這個恩情難報呀!他伸手去褡褳里抓銀子,一伸手,里邊有個本子。拿出來一看,是他爹的賬本。老船工根本不知道褡褳里有賬本,忙說:“你照賬本上的數一數,查一查,看羊皮、銀子和別的東西少不少?”商人的兒子說啥也不查。老船工生氣了,商人的兒子沒有辦法,只好查了一遍。羊皮不少一根毛,錢不缺一只角。
商人的兒子要走的時候,拿出許多銀子要送給老船工,說:“這棺材錢,送老衣錢,養馬的料錢總得留下吧!”老船工分文不要,說:“當初我如準備要你的錢,就不那樣做了。”兩個人推來推去,最后老船工發起脾氣來,商人的兒子才收起銀子。
商人的兒子回到洛陽,托一個在朝做官的親戚,把這件事奏給皇上。皇上聽了這件事,張口說道:“老船工,君子也。”這件事一傳揚出去,人們就把黃河渡改口叫君子渡了。
申法海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