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管理者在選擇人才時,認為人品、能力等是最重要的。然而,人品、能力雖重要,但如果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不符,他們也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舉個例子,某些員工來公司,就是想來“打醬油”、“混日子”、“濫竽充數”的,他們人品挺好、不害人,他們能力出眾,但卻不積極發揮,試問,這樣的員工你要嗎?
再舉個例子,某些員工來到企業,就是想來賺錢的,而你的企業正處于創業階段,無法給他們滿意的薪水,你對他說:“你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我們企業可以為你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在這里你會有美好的前景,將來公司實力增強了,那時你就是公司的元老,公司一定給你股份。”在你誠懇的勸說下,員工留下來了。但每個月員工拿著可憐的薪水,他會甘于現狀嗎?恐怕他很難留下來與你同舟共濟。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對于風險性的企業,比如投資公司,很多時候領導者本人的價值觀就代表著公司的價值觀。如果領導是保守、謹慎的人,那么公司的價值觀就偏向謹慎,這個時候如果你所選擇的人才是一個崇尚冒險的人,顯然與你公司的價值觀不符;如果你公司的價值觀是實干,而人才的價值觀是得過且過,顯然兩者也不相符。因此,在選擇人才時,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價值觀、人生態度等因素。當員工的價值觀與公司的價值觀一致時,企業團隊才能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
阿里巴巴的總裁馬云曾說:“我們要讓所有的員工都知道,他們來就是要把公司做大,把分公司的辦公室從小單元房搬到當地最高級的寫字樓。”從馬云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價值觀是樸實不炫耀、節約不鋪張、真實不浮夸、崇尚實干。關于這段話的由來,馬云說過這樣一番話,原話內容如下:
很多企業剛開張,人還沒幾個,就在一個高檔寫字樓租下了一個很大的辦公室。這樣,新招的員工看到這環境,就會覺得這家公司肯定不錯,好好在這里發展,會出人頭地的。這就是讓新員工對公司有過高的心理期望值。其實,剛辦的企業要發展,本身肯定有許多的困難,而新來的人卻是沖著你的好,你的規模來的,對面臨的困難總是估計不足。于是,久而久之,這家公司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最后撐不下去。
我們在寧波招聘員工時,有一個女孩子,找到當地一個很偏僻、又黑又破的居民區單元房的5樓時,不相信大名鼎鼎的分公司會在這上面的7樓,于是,又跑下樓打電話給她的男朋友,吩咐說“要是半小時后我沒打電話給你的話,你就到這來找我”。
就目前來說,可以說我們并不缺錢,而我們大多數分公司的辦公地點,卻都是在居民點的單元房里。不要說是福州,就是東京、紐約,我們都有能力租當地最貴的辦公地點,而我們沒有。為什么?我們要讓所有的員工知道,他們來就是要把公司做大,這是眼下的目標,也是終極的目標。
馬云的思維與眾不同,創業多年以來,他一直堅持在居民樓辦公,這種節約精神是當年留存下來的。在他看來,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不匹配是一種巨大的不幸。看看現實中,“為什么公司給員工加薪,員工還會離去?”這種不對稱的離職,讓很多管理者困惑,這個困惑背后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大多是員工不喜歡這個企業,或者這個企業對員工沒有吸引力。
對企業而言,如果價值觀含糊不清,那么要想吸引優秀的人才,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員工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的匹配,就像婚姻中的兩個人是否志同道合一樣,只有當員工認同你的企業文化、認同你的價值觀時,大家在一起合作才會有默契,甚至他們愿意為了這份事業而犧牲小我的需求。這就是價值觀的力量。
很多歐美企業的管理者在實踐中發現,當企業有明確的價值觀時,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效率,減少企業內耗。因為通過企業價值觀所形成的員工行為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員工做出判斷:哪些事情是企業允許做的,哪些事情是企業不允許做的。那些優秀的企業價值觀告訴我們:當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匹配時,制度的約束機制就會變成員工自覺的行為,員工的行為體現就會成為企業的形象標簽。這一點在沃爾瑪體現得特別明顯。
沃爾瑪的老板每次坐飛機,都是坐經濟艙,住酒店,也是住常規的酒店。公司的復印紙,更是兩面都使用。每一分錢,都要去節儉,這種近乎苛刻的節儉,通過老板的率先垂范,達到了上行下效。這種看上去很“摳”的行為,正是源于老板的價值觀:為顧客節省每一分錢。在相同利潤率的前提下,這樣可以使沃爾瑪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優惠。因為如果企業不崇尚節儉,企業成本就會增加,這個成本必然會通過提高產品售價來彌補,如此一來,最終受損的是顧客。顯然,正是全體員工對沃爾瑪價值觀的認同,才有了沃爾瑪的長青基業。
那么,怎樣判斷員工的價值觀是否與企業價值觀匹配呢?馬云說:“員工是否喜歡這個公司一下就能看出來。如果員工對公司信心特別強,那么每一件小事他都會努力想辦法,他會想著怎樣為公司省錢。”因此,看一個員工是否喜歡企業,管理者完全可以根據員工日常的言行來判斷。這樣可以避免招來不合適的人才,也便于及時發現與公司價值觀不匹配的員工,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