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性小動作,有些人緊張時就會摳指甲、咬嘴唇、雙手握拳;有些人說謊時會眼神飄移,雙手背后;有些人焦慮時,喜歡抓頭發、撓耳朵……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性動作都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習慣性動作與性格有密切的關系,許多不同的習慣性動作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仔細觀察一個人的習慣性小動作,可以很快洞悉對方的心理活動。
搖頭晃腦: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習慣用搖頭或點頭表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類人比較自信、自負,以至于唯我獨尊,在社交場合很會抓住恰當的時機表現自己。
邊說邊笑:這類人大都喜愛平靜的生活,性格開朗,與他們相處會非常輕松愉快。他們對生活的要求簡單隨意,容易滿足,且知足常樂。對友情、親情特別珍惜,感情專一,人緣較好。
掰手指節:這類人通常精力旺盛,十分健談,個性有點執著。對事業、工作環境比較挑剔,但如果是他們認準的事情,會踏實努力地去干。
腿腳抖動:這類人總是喜歡用腳或腳尖使整個腿部抖動。一般比較自私,凡事從利己角度考慮,對別人吝嗇,很少顧及別人。但他們非常善于思考,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和方法。
拍打頭部:這個動作通常表示懊悔和自我譴責。這類人不太注重感情,他們一般心直口快,為人真誠,富有同情心,愿意幫助他人,但守不住秘密。
擺弄飾物:女性有這種習慣的多數都比較內向,感情不輕易外露。但這類人做事認真踏實,心思細膩。會議和宴會散場后,總會自覺地收拾打掃場地。
聳肩攤手:這種動作通常是攤開雙手,聳聳肩膀,表示自己無所謂或沒有意見,或者表示無奈和沒辦法的意思。這類人大都為人熱情誠懇,富有想象力;會創造、會享受,追求和睦舒心的環境。
抹嘴捏鼻:習慣于抹嘴捏鼻的人,大都喜歡捉弄別人,愛嘩眾取寵,卻又不敢承擔責任。這類人一般沒有主意,很容易被人支配。
常常低頭:這類人是慎重派,討厭過分激烈、輕浮的事。為人勤勤懇懇,交朋友也很慎重,但你一旦成為他的朋友,他一定會不遺余力地幫助你。
擺弄頭發:這是一類情緒化的、常常感到郁悶焦躁的人,對流行趨勢很敏感,但對任何事物都忽冷忽熱,難有定性。
倚靠著某種物體:這類人屬獨自奮斗型,有堅韌不拔的斗志,大多數性格冷酷,但有較強的責任感。
手握手臂:保守派、非理性的人。這類人一般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有吃虧的可能。
到處張望:這類人是社交樂天派,是好奇寶寶,對什么事都有興趣。他們心思單純,愛憎分明,會直接表現對其他人的喜惡。
古語說“十指連心”,而心正是主管神志的。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手是人體中觸覺最為敏感、肢體動作最多的部位,手可以充分表達感情,手指靈敏到可以感覺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動。而人的大腦皮層除了控制面部表情外,絕大部分就是控制手的動作。人們習慣于說話時加以手部動作輔助,或者完全用手勢語言來表達感情。比如,當一個人焦急或緊張時,這些情緒不僅會在面部表情上反映出來,還會表現在手的動作上,有時一個動作就勝過了千言萬語,甚至于“手”的表現比“面部表情”更真實。所以,仔細觀察一個人手勢的變化,能敏銳地捕捉到對方的心理信息。
說話時對方不經意間有用手摸鼻子的小動作時,你要小心了哦,這說明對方有可能是在說謊。因為人撒謊時,鼻子會因充血而膨脹,一般會感到鼻尖發癢,會下意識地用手去摸。這也可能是由于對方內心猶豫不決,未能做出明確的決斷,精神上有點緊張。
喜歡把手放在嘴上的人屬于敏感性格,是個秘密主義者。這類人是外表堅強、內心柔軟的人。這類人常常喜歡嘴上逞強,但內心卻非常溫柔細膩。
兩手交叉,雙肘撐在桌上,體現了一種充滿自信的心理狀態。這類動作也隱含著“拒絕”的意思,表示對他人設立了心理屏障,阻擋他人進入。
說話時,喜歡把手插在口袋里或者背到身后,表明對方不夠信任你或者有不愿暴露給你的一些秘密,有疏遠之意。
經常無意識地十指交叉,是一種典型的本能防衛姿態,說明對方身體或精神上可能受過嚴重的傷害,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陰影。而將十指相對做尖塔形狀的人,說明對方只對你所說的內容感興趣,在思考,即使微笑也絕不是對你這個人產生了興趣。
不停地用手搔頭或摩挲別的東西,這是不耐煩的一種表現,這時候他對你談話的內容心不在焉、沒有任何興趣,所以產生了煩躁不安的情緒,應該及時地轉換話題或者停止談話。另外,這個動作有時也是思考時的表現。
除了手勢動作,一個人的站姿、頭部動作等身體語言也會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不難看出喜歡挺胸的人肯定充滿自信,心態健康而積極;喜歡含胸的人肯定不那么自信,或者天性羞澀,人生觀相對消極。習慣站立時兩腳并攏或是自然直立的人,一般樂觀積極,非常自信;習慣兩腳自然站立,雙手插在衣服口袋里的人大多是小心謹慎的,想得多做得少。習慣頭部上揚的人通常自視甚高、傲慢自大;頭總是低垂的人通常內向而溫柔,細心體貼地關照別人;頭部經常側偏的人充滿好奇心,但過于固執,缺乏忍耐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習慣動作隱含的暗語很多,如果你掌握了以上動作的秘密,就可以通過對方身體的小動作,輕松破解對方的性格密碼。
通過細節識謊言
說謊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會說謊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到處充斥著謊言。謊言說一千遍也成為不了真理,因為謊言就是謊言,無論如何完美,總會存在破綻,一個小小的細節瞬間就將謊言構建的海市蜃樓擊得粉碎。如果你也喜歡看美劇,那么《Lie to me》(別對我撒謊)這部美劇你絕對不能錯過,這部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靈感來源于行為學專家Paul Ekman博士對人的面部、身體、聲音和語言四個領域的真實研究,發掘出深埋在人類臉部、身體、聲音和語言里的細節線索,然后將犯罪調查中的真相與謊言昭示天下,是微表情、微動作破案神劇的經典之作,其中“快樂與真相無法同行”的臺詞堪稱經典。
同樣,謊言與真實也無法同行。人在社會活動中,習慣用語言與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觀點,因此言行就成為識人的一個基本要素,而人類大腦和身體的構造十分精密復雜,出于自然的本能保護,一個人絕不會簡單、直接地把自己內心的想法暴露出來。所以,人們會在許多場合有意約束自己,把外化的言行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剝離開來,在面具下隱藏真實的自己。
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光憑其自我表述是遠遠不夠的,這是由于每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態度時,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言不由衷的,有些是在說謊,因此,需要對其表述的內容加以判別,從而去偽存真。而在社會中生存,人們出于本能,很多時候會不假思索地說謊。尤其是在社交場合,說話太實在會讓交往雙方都感到尷尬和難堪。因此,謊言在社交活動中便隨處可見,仿佛只有說謊,社交活動才能更有效、更順利地進行下去。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們為了取悅他人;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我。而說謊的理由也是各有不同,比如為了安慰家人和朋友、為了爭面子、為了獲得利益等。
《朋友的真諦》中有這樣的說法:所謂朋友,除了互相督促,互相促進,其實就是互相吹捧,無原則地認可對方,友誼方能更長久;感情再好的朋友,如果天天按嚴格的世俗標準去要求對方,兩人之間的關系遲早會破裂。初聞這個觀點覺得有點驚世駭俗,有悖良言諍友的標準。但細細想來,卻不無道理。無論多么謙虛的人,如果每天都聽到朋友們的批評和反對意見,心里也會不高興的。作為朋友,最真摯的地方就是在別人都反對的時候支持他,在別人都誤解的時候相信他,所以,友誼也是略微有些盲目的。鐘子期死了,伯牙少了無原則的贊美者和吹鼓手,無人能與他達成默契,曲高和寡,摔琴謝知音那也是無奈之舉。
不論多么善于隱藏的人,也會在某些言行的細節上露出破綻。那么我們如何識破謊言呢?細致觀察的人會發現,一個人絕不會輕易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往往通過謊言來掩飾。但他們即使極力掩藏,身體的某些部位還是會輔以誠實豐富的非語言行為,只要抓住這些小細節,真實面目就會昭然若揭。那么,如何通過細節識破謊言,讓自己具備一雙“識人慧眼”呢?下面就借鑒微動作和微表情的經驗,利用已經過千百次檢驗的準則來聆聽那些沒說出來的暗語。
一、觀察面部五官變化。
表情是秘密的泄露者。真正吃驚的表情轉瞬即逝,超過一秒鐘便是假裝的。眼睛是透露心理信息的通道。撒謊者不像慣常理解的那樣會回避對方的眼神,反而會非常認真地注視或凝視你的眼睛。注意!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真實和真誠的信號,這是一個謊言的陷阱,說謊者需要依靠眼神交流來判斷你是否相信他說的話,所以在虛情假意時,對方是不會眨眼的,因為他不想錯過觀察你心思的任何機會。
敘事時眼睛朝斜下方向看,這代表大腦在回憶,一般來說對方所說的是真話,因為謊言不需要回憶的過程,說謊者會說得十分流利。眼神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注意對方的眼神是否在飄移。說謊前眼神會飄移,在確定謊言后,眼神會很肯定。在你反駁時,說謊者的眼神會再次出現飄移。
不時抿嘴,表示對信息的不確定;咬嘴唇,則說明緊張或者害怕。明知故問時眉毛會微微上揚,這表示對方知道答案。當對方面部表情兩邊不對稱的時候,此時的表情極有可能是裝出來的。微笑也不能錯過,假笑時眼角是沒有皺紋的,眼睛里也沒有笑意,也就是“皮笑肉不笑”的狀態。
二、觀察肢體微動作。
說話時單肩聳動,或者肢體某一部分抖動,這是說謊者不自信的表現,以抖動來掩飾心虛。不斷地摩挲自己的手或者身體的某一部位時,是說謊者自我安慰的表現。說話時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飾某些內容。談到某人或某事時,攥拳或者身體某一部位緊繃,表示厭惡此人或者知道事情的真相。雙手抱胸,表示防御行為;向后退一步,表示抵抗,代表此時對方的話不可信。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內心羞愧。
三、聆聽回答時的語言。
對方描述得過于流暢時極有可能是謊言,因為回憶是片段性的。如果對方對你的質問表示不屑,通常你的懷疑是真的;情緒不激動卻氣喘吁吁說明隱瞞了事實。描述一連串發生的事情時,說謊者是按時間順序進行的,能否流利準確地進行倒敘,是判斷對方是否說謊的標志,因為事情根本沒發生過,沒有記憶,所以事情的先后順序不能倒著說。對提問內容生硬重復是典型的撒謊,因為撒謊者需要重復提問的內容,留出思考的時間來編造答案,重復是爭取時間的一種掩飾。一直自言自語、越說越多,是因為說謊者覺得你沉默時還在懷疑他。
四、觀察身體生理機能信號。
在詢問時,注意觀察回答人的身體潛動作。身體的傾斜方向和腳尖方向如果是沖著出口,那么這就是說謊的表現,說謊者潛意識里有要逃跑的傾向。觸摸說謊者的手,手一般都變得冰涼。因為害怕時生理本能反應就是想逃跑,血液會匯聚到腿部,為逃跑做好準備,所以手會變得很涼。出汗也是說謊的一個機體信號,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會使得說謊者身體發虛,經常會大汗淋漓。
以上只是簡單地列舉了四類細節線索,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徹底讀懂了微動作和微表情的奧秘,才能通過這些非語言行為提供的線索,在別人未開口之前就窺探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別人撒謊的時候看穿他的謊言,在別人未曾察覺的時候掌握他的心理,讓謊言在真相面前無所遁形。
興趣愛好看志向
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工作或學習之余的閑暇時間,喜歡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興趣愛好不同于在工作和學習中由于一些特定的目的而固化的行為,而是完全發自于內心的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情完全是在愉悅自己的身心。興趣愛好背后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個人心理需求,它是業余生活的內容之一,是工作、家庭生活間的潤滑劑和調節劑。它不受制于人,可以自由選擇,所以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通過觀察性格,進一步窺探一個人的志向。成語胸無點墨、胸無大志、玩物喪志等就揭示了一個人的興趣愛好與性格、志向的關系。所以,興趣愛好不失為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和志向的好途徑。
一、看一個人對自己興趣的喜愛程度。
一個人沉迷于自己的興趣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心理逃避,往往是因為現實生活的不如意,所以躲在自己的興趣世界中尋求安慰、滿足和庇護。一般來說,人們會將精力適當分配在工作、學習、家庭和生活上,保持著一定的平衡。一旦在工作或家庭中產生無法滿足的欲望時,精力便自然轉移到興趣愛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