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關山孤月 (4)

[27]北庭:唐先于庭州(領金滿、輪臺、蒲類3縣,治金滿,今新疆吉木薩爾)設北庭都護府(北庭故城遺址位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城北12公里的護堡子村,當地俗稱“破城子”),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后又增設伊西方鎮,下轄庭、伊(領伊吾、柔遠、納職三縣,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領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5縣,治所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三州,并在庭州設瀚海軍、在伊州設伊吾軍、在西州設天山軍,統兵兩萬人,東至星星峽,西至月弓城,北至昆堅,南至西州大沙海。橫跨萬里,建立了戍堡、守捉、城、軍等四級防御體。伊西節度使例兼北庭都護,故通稱北庭,亦稱伊西北庭。北庭是漢人集中地。早在唐初,隨著唐軍征服西域,大量具有冒險精神的漢人便追隨著軍隊來到安西,他們首先便落腳于北庭,然后慢慢向安西各地擴散,但北庭,尤其是富饒的庭州始終是漢人最集中之地。開元后,北庭的漢人已有數萬人之多,他們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動了北庭的農業大發展。為便于管理,朝廷便在庭州設立了中原縣制,轄金滿、蒲類、輪臺三縣,北庭漢人基本上都居住在三縣中,同時,這里也是嶺西胡商的貨物中轉之地。

[28]李元忠:原名曹令忠,粟特人,因功被賜姓名改稱李元忠。郭昕:名將郭子儀弟郭幼明之子。安史之亂后,西域成為“孤懸絕域”的“飛地”,二人始終堅守屯墾,直到最后一刻。

[29]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分酒泉郡西部置敦煌郡,治敦煌縣,屬涼州刺史部。前涼時改敦煌為沙州。北魏置敦煌鎮。隋置瓜州,大業中改為燉煌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瓜州,武德五年(622年)改為西沙州,貞觀七年(633年)改為沙州。神龍元年(705年),于沙州置豆盧軍,管兵4500人,馬400匹。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燉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沙州。下轄敦煌、壽昌等縣,州治在敦煌縣。

[30]回紇:古突厥語Uyghur音譯,意為團結、同盟輔助,亦稱袁紇、烏護、烏紇、韋紇、畏兀兒、九姓烏古斯。原是鐵勒一部。除回紇外,鐵勒還包括仆固、同羅、拔野古等部,后來統稱回紇。《舊唐書·回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九姓部落: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可汗姓藥羅葛。后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回紇改稱回鶻,取其意有“鶻隼”般的勇猛。本書以788年為分界,分稱“回紇”“回鶻”,不再單獨注釋。

[31]宋璟事跡見同系列小說《璇璣圖》。

[32]唐廷先后以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宗室之女,并非真正公主)出嫁吐蕃贊普(吐蕃君主稱號。《新唐書·吐蕃傳》:“其俗謂強雄日贊,丈夫日普,故號君長日贊普。”),唐蕃結成舅甥關系。歷代贊普多自認是唐朝外甥,尊稱唐朝皇帝為阿舅。

[33]據敦煌文書p.2555佚名詩人《夢到沙州奉懷殿下》一詩詩意,內中所稱“殿下”“人主”顯是指率軍民抗擊吐蕃的閻朝。

[34]開府儀同三司:官名。“開府”,指以自己的名義自置幕府、自置幕僚部屬的行為。“儀同三司”是加號,得授者可以得到與三公一樣之待遇。開府儀同三司一般是朝廷對有功大臣的重賜。漢代時唯三公(司徒、司馬、司空)、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等位同公的將軍可以開幕府。隋唐為文散官、正一品。此處據敦煌文書p.2686《沙州僧民上贊普奏稿》,內中稱閻朝為“閻開府”,足見其守衛沙州城時已位至開府儀同三司。

[35]英武可汗:回紇的第二任可汗,回紇開國者懷仁可汗之子,娶大唐寧國公主(唐肅宗次女,先嫁鄭巽,再嫁薛康衡,三嫁回紇)為可敦(可汗正妻)。寧國公主是大唐出嫁外蕃的第一位真公主,回紇因此而欣喜異常,稱:“唐國天子貴重,將真女來。”在這樁政治聯姻之前,宗室燉煌王李承寀已先奉命娶懷仁可汗之女毗伽公主為妃。李承寀為李賢(即章懷太子,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所生)之孫、李守禮子。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贊蒙(贊普之妻,王妃意,亦作朱蒙、末蒙)金城公主亦為李守禮之女。懷仁可汗是回紇汗國的建立者。其父承宗在唐玄宗時任瀚海都督,河西節度使王君囗和鐵勒諸族有私怨,誣陷承宗謀反。承宗被流放嶺南瀼州(今廣西上思),之后死在那里。承宗族子護輸襲殺王君囗,為承宗報仇后逃亡吐蕃。唐以承宗子伏帝難繼承瀚海都督之位。承宗的另一子骨力裴羅逃往突厥,后憑借武力兼并諸部,大破后突厥,建國于今鄂爾渾河流域,自稱可汗。轄境東至今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唐始封之為奉義王,后又封懷仁可汗。

[36]唐至德二年(757年),葉護太子奉父命率精騎四千援唐,因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有功,官任司空,被封為奉義王。后因戰馬死傷過多,回國取馬時,遭其父英武可汗殺害,為一大歷史疑案。

[37]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向回紇借兵,任命長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前去陜州(今河南陜縣)會見回紇登里可汗(又號牟羽可汗,懷仁可汗次子)。因未拜舞(跪拜與舞蹈,古代朝拜禮節),回紇大將車鼻責問道:“唐天子和可汗約為兄弟,可汗就是雍王的叔父,見了叔父怎么可以不拜舞?”隨行的御史中丞藥子昂辯解雍王身有喪禮,又說:“雍王是天子長子,豈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行禮之理?”回紇可汗大怒,下令將雍王隨從全部抓起來鞭打。御史中丞魏琚、中書舍人韋少華因鞭傷而死。李適雖未挨打,卻嚇得不輕。這件事對李適個人及唐廷均是莫大侮辱,杜甫詩句“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即指此事。而回紇更是不打招呼,擅自發兵進占洛陽,大燒大殺大搶,持續了十多天,導致洛陽成為空城。

[38]赤松德贊為歷任贊普中漢化最深者,其父請漢人任其侍讀,使學習漢文化。其生母問題尚存爭議。有些藏文史料記載赤松德贊是贊蒙金城公主(小名奴奴)之子。藏文史籍《巴協》和《賢者喜宴》均記載王后那囊氏曾與金城公主奪子,但赤松德贊認出了真正的母親金城公主。但敦煌發現的藏文文獻《大事記年》記載,金城公主于739年去世(《新唐書》記載吐蕃于740年遣使向唐朝報喪),而赤松德贊則在742年出生于札瑪,明顯存在矛盾。

[39]邏些(讀作luósā):藏語音譯,又作邏娑,吐蕃都城,今西藏拉薩。

[40]清水:今甘肅清水縣西北。洮州:今甘肅臨潭。

[41]涇原兵變實際上是由唐廷惡待遠道而來的戍兵、應對處置不當而激發的兵變。前涇原節度使朱泚當時因受朝廷猜忌,被解除兵權,留居長安。叛軍一時群龍無首,尋到朱泚,他被迫上位,成為叛軍主帥。副帥張光晟經歷大致類似,后面情節還要涉及其人經歷。唐德宗志大才疏、心胸狹窄,涇原兵變后屠戮無辜死難者甚眾,其始末參見同系列小說《大唐游俠》,此處不再多述。

[42]涇原兵變中,唐德宗曾下詔“罪己”,即著名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制書即由陸贄起草。陸贄以駢文擅名,對偶齊整,語義流暢,氣勢極盛。尤長于奏疏,以深摯的情感和雄暢的辭辯見長,史稱“有唐以來,未曾有之”。《奉天改元大赦制》中稱:“然以長于深宮之中,暗于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實在予,永言愧悼。”充以痛切之辭,直書君過,文筆犀利,情感激烈。詔書下達之日,“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其感染力由此可見一斑。王武俊、田悅、李納等叛將見到詔書后,都主動上表謝罪,重新歸順朝廷,固然有自身利害關系在其中,但也有被詔書感召的因素。常用成語“情有可原”即源自陸贄起草的詔書。

[43]張光晟:京兆盩厔(今陜西周至)人,少年從軍。安史之亂時,安西節度使哥舒翰兵敗潼關,先鋒王思禮坐騎被流矢射殺,小兵張光晟正好就在附近,主動將自己的馬讓出,并一言不發地走開。三年后,王思禮已是河東節度使,在朝中舉足輕重。代州(治所今山西代縣)刺史辛云京因與王思禮不和,日夜擔心遭到迫害。剛好張光晟在辛云京手下為官,便主動充當信使。王思禮一見到張光晟,便立即認出了救命恩人,握住他的手,流淚道:“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頗久,竟此相遇,何慰如之?”當場與張光晟結為兄弟,擢為兵馬使,委以心腹。不久后王思禮去世,辛云京繼任為河東節度使,表奏張光晟為代州刺史。建中四年(783年),長安爆發涇原兵變。張光晟與群臣逃出長安時,忽想到前涇原主帥朱泚正被軟禁在長安,叛軍多半會擁立朱泚為主。為了消除隱患,張光晟又掉頭去找朱泚,預備帶上朱泚一道出城。張光晟到時,涇原叛軍正好趕到,將朱泚和張光晟一并脅持。朱泚順勢做了叛軍主帥,張光晟則做了副帥。后張光晟見朱沘大勢已去,主動開城投降李晟。

[44]舊說吐蕃于建中二年(781年)攻陷沙州,只因此年四月吐蕃曾釋放沙州僧尼將士八百余人返唐,且唐廷在這一年追封了周鼎。但多件敦煌出土文書表明,建中二年吐蕃攻陷者僅是沙州外圍,沙州城則仍在閻朝手中,直到貞元四年(788年)才歸吐蕃所有。如上提P.2686文書,是僧人索某及敦煌民眾為閻朝修和(即以城投降的美辭)向吐蕃贊普請功的奏表,內中稱“攄卻六十余載之遇”,指瓜沙與吐蕃紛爭長達六十余年。所指“紛爭”始于開元十五年(727年)九月,“吐蕃陷瓜州,執刺史田元獻及河西節度使王君囗之父,殺掠人吏,盡取軍資倉糧以去”,那么沙州陷落時間應晚于787年。又,P.2686文書字跡潦草,當為奏表草稿。而文書另一面寫有《巳年普光寺人戶李和和便麥契》,契約上有當事人指節押,為存檔正本。當是奏表草稿廢棄后(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會造紙的國家,敦煌紙張十分珍貴,每張用紙都須申請及記錄入賬,這一點將小說情節中涉及),不忍浪費紙張,又在背面書寫正式契約。“巳年”是指貞元五年(789年)。從常理推算,此契約書寫時間當與索姓僧人上奏表時間相去不遠,也就是說,沙州陷落時間早于789年。而史籍記載閻朝在吐蕃得沙州不久后即遭毒殺,定在索姓僧人上奏表后,由此可推測貞元四年(788年)沙州陷蕃為最合理時間。往前推至開元十五年(727年),首尾共62年,亦符合奏表中所稱“六十余載”。所謂建中二年沙州陷蕃,吐蕃攻占的當只是沙州外圍縣鄉。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敦煌文書記載閻朝“守城十一載”,從他大歷十二年(777年)殺周鼎自代,到貞元四年(788年)沙州陷落,正好是11年。

[45]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二月,郭子儀入朝。宰相元載、王縉、裴冕,戶部侍郎第五萬琦,京兆尹黎干各出錢三十萬,為郭子儀擺宴接風。而當時朝廷歲入不過四百九十萬貫。郭子儀子郭曖娶唐代宗愛女升平公主。因夫妻不和,郭曖怒打金枝,還說:“倚你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升平公主回宮告狀。唐代宗無奈地說:“郭子儀如要當皇帝,天下豈是我家所有。”“因泣下,但命公主還”。郭子儀兩妾爭寵,鬧得雞飛狗跳,郭子儀不能禁止,唐代宗遂派人出面調和,郭氏威風由此可見一斑。元和三年(808年)安西陷落時,唐憲宗在位,唐憲宗正妻貴妃郭念云即為郭昕侄女(郭曖與升平公主所生)。

[46]林蘊事跡見同系列小說《大唐游俠》。

[47]令狐楚:先世居敦煌。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登進士第。唐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節度使。后為皇甫镈推薦,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即帝王墳墓)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唐敬宗繼位后,又重新提拔他為戶部尚書、東都留守、天平軍節度使、吏部尚書,累升至檢校尚書右仆射,封為彭陽郡公。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以山南西道節度使致仕,不久病逝。追贈司空,謚文。政治上,令狐楚一生積極參與牛李黨爭,是牛僧孺一黨的重要人物。文學上,令狐楚才思俊麗,能文工詩,尤善四六駢文,被譽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在天平軍節度使任上舉薦李商隱,并傳授其駢文技巧,為一時佳話。其詩作亦有名氣,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次子令狐绹,在唐宣宗朝擔任過宰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城县| 华阴市| 资中县| 阳朔县| 晋城| 铜山县| 上饶县| 隆回县| 温宿县| 蒲城县| 昆山市| 临海市| 弋阳县| 樟树市| 湛江市| 绥德县| 拜城县| 顺义区| 峨山| 本溪市| 奇台县| 会泽县| 冷水江市| 政和县| 如皋市| 长春市| 边坝县| 本溪| 青川县| 湘西| 土默特左旗| 西吉县| 夏邑县| 隆尧县| 津市市| 乡城县| 栾城县| 闵行区| 华容县| 阳谷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