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春色如愁(4)
- 宋慈洗冤錄:一天明月
- 吳蔚
- 3493字
- 2016-10-16 15:53:55
辛棄疾出生于濟南府歷城縣[6],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北方早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其祖父辛贊曾任金國官職,一度官至開封知府。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他時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教育孫子要抗金復宋、報國雪恥。辛棄疾亦從小胸懷大志,立誓恢復中原。他長大成人后,遵從祖父之命,放棄青梅竹馬的戀人,娶了機緣巧合來到濟南的趙氏宗室女子趙彥騫做妻子,目的就是為將來恢復故土。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國主完顏亮大舉興兵侵宋。巨大的戰爭開銷自然轉嫁到百姓頭上,山東、河北等金人占領區的漢民實在不堪嚴苛的壓榨,紛紛奮起反抗。辛棄疾父母和祖父辛贊均已去世,他既無家族拖累,便干脆放棄了官宦子弟的身份,召集兩千多人起兵反金。當時義軍蜂起,以耿京勢力最大,手下有二十多萬人馬,而且北方義軍都愿聽其節制,奉其號令。辛棄疾為避免孤軍作戰,率領人馬投奔了耿京,擔任其軍中的掌書記,為義軍積極出謀劃策。
令辛棄疾聲名鵲起的是義端事件。義端原本是一名僧人,喜談兵論戰,跟辛棄疾是好朋友。辛棄疾起兵后,義端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隊伍響應老朋友,后來又聽從辛棄疾的勸告加入了耿京的義軍。但義端并不像辛棄疾那么受耿京重用,待了一段時間后,他感到前途黯淡無望,便偷了耿京的大印逃走了。大印歸掌書記辛棄疾保管,盜印的義端又是他的好朋友,他自然有通敵嫌疑。耿京下令逮捕了辛棄疾,要以軍法處死。辛棄疾慨然請命道:“請給我三天時間,如果不能捉住義端、奪回大印,我愿意以項上人頭謝罪。”耿京相信辛棄疾的為人,同意再給他一次機會。辛棄疾料想義軍大印對義端無用,對方必是拿其作為投降金人的見面禮,遂單騎獨劍往金人軍營方向追趕,果然在半路截住了義端,毫不留情,一劍將其殺死,奪回了軍印。辛棄疾由此名聲大噪,得了“青兕”[7]的稱號。
起兵第二年初,辛棄疾奉耿京之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合力抗金事宜。完成使命后,辛棄疾在歸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義軍潰散的消息,既意外又憤慨,他沒有轉身返回南宋,而是手持一把名為“龍泉”的寶劍,邀集五十名死士,千里奔襲,直闖敵軍大營——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臨危不懼,最終出其不意,于五萬金兵中生擒張安國,并將其押送到建康,交由南宋朝廷處決。
當年辛棄疾年僅二十二歲,所表現出來“氣吞萬里如虎”的果斷勇敢使他轟動一時。連素來反感猜忌歸正人的宋高宗趙構亦慕名親自召見辛棄疾,對其風姿贊嘆不已,此即史書中所記“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
然而,大宋朝廷對北方漢人一直存著很深的戒心。早在北宋宣和年間,朝散郎宋昭就曾經上書宋徽宗道:“或則又謂山后之民皆有思漢之心,或欲歸順,此尤妄誕之易見者。不唯北虜為備日久,山后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于今,數百年間,子孫無慮,已易數世,今則盡為蕃種,豈復九州中國舊民哉?”談論的雖然是燕云地區[8]的漢人,但實際上代表了宋朝對待北方漢人的普遍態度。北宋抗金名將李綱也曾抱怨燕云漢人道:“以金人夷狄之性,貪婪無厭;又有燕人狡獪以為之謀,必且張大聲勢,過有邀求,以窺中國。”甚至有不少人認為金人滅掉北宋其實是“皆燕人及中原叛逆協謀所致”。
而到了南宋,對北方漢人的歧視和戒備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右丞相史浩與名將張浚辯論,道:“中原絕無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首稱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為“歸正人”,不贊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遂成為定制。特例是歸正人南歸時帶有重兵,如與耿京齊名的北方義軍領袖王友直率數萬軍隊南歸,被南宋朝廷特授為復州[9]防御使。辛棄疾第二任岳父范邦彥曾任金國蔡州新息[10]縣令,乘宋金交戰時開城迎接宋軍,雖舉城南歸,卻因為不夠“重兵”的條件,只授湖州長興丞官職。辛棄疾如此聲名,于千軍萬馬中生擒叛徒張安國,也因為無兵南歸,只授江陰簽判。江陰即是他結發妻子趙彥騫的故鄉。
辛棄疾一世之豪杰,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回到南宋后,念念不忘祖父志向,力主抗金北伐,收復失地。起初,他對南宋朝廷畏金如虎的怯懦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宋高宗趙構曾當面贊許過他叱咤風云、勇闖敵營的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抗金北伐、報仇雪恥的銳氣,他便積極籌劃,向皇帝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向當時的宰相虞允文上《九議》一書,條陳戰守之策,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然而南宋始終是主和思想占據上風,他的建議都未得到采納施行。
幸運的是,辛棄疾在建議書中表現出的政治才干引起了掌權者的高度關注,他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等重要地方官職。雖然與他的理想大相徑庭,但以其歸正人的身份,能夠一再出任路級最高長官,已然是十分難得。
到任江西安撫使時,當地正值嚴重旱災,人心惶惶,盜賊蜂起,辛棄疾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命人在大街上四處張貼賑濟榜文,只有八個字:“劫禾者斬,閉糶者配!”意思是,搶劫糧食的處以死刑,囤糧不賣的發配充軍。以簡馭繁,立竿見影,使民無浮殍,一境賴以平安。大儒朱熹聽說后,連聲夸獎道:“這便見得辛棄疾有才。”二人由此結為莫逆之交。朱熹對辛棄疾的才華能力極為贊賞,稱贊他“卓犖奇才,疏通遠識”,“經綸事業,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戲文章,亦膾炙士林之口”,還親自為辛棄疾的兩間齋室題字“克己復禮”和“夙興夜寐”。
然而辛棄疾性格剛拙自信,行事多不依朝廷體例,犯下大忌。他任湖南安撫使兼任知潭州時,私下招兵買馬,創置了戰斗力極強的“飛虎軍”,并拿出大量緡錢購買飛虎軍所需的鐵甲、馬匹等,花費巨大。關于辛棄疾財力的來源,一直有頗多議論——傳說他為獲得充足的軍費,除了打擊貪官污吏、加重商人賦稅、敲詐勒索富戶外,還不惜走私軍用物資。據稱,朱熹任地方官時,便截獲過辛棄疾走私牛皮的商船。如此獨斷專行,任意妄為,引來朝中大臣爭相上書彈劾,多稱辛棄疾貪污受賄、聚斂民財。宋孝宗命樞密院下“御前金字牌”,命辛棄疾立即停建飛虎軍營房。樞密院是大宋最高軍事機構,御前金字牌為軍機級別最高的令牌,性質同于昔日名將岳飛所接的十二道金牌。不料辛棄疾接到金字牌后,二話不說,先悄悄藏了起來,不讓旁人知曉,只日夜督促加快建設軍事設施,等到飛虎營柵修成后,這才上表向宋孝宗“開陳本末”,來了個先斬后奏。飛虎軍建成后,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然而辛棄疾才干既高,名氣又大,爭議也大,在南宋官員中是個典型的另類人物,直接導致他的官宦生涯并不平坦,最終在四十二歲時受諫官的聯名彈劾,罪名是“搜刮民財”“任用私人”“大興土木”“橫行鄉里”“私建軍隊”“目無朝廷”等。當時還是宋孝宗在位,孝宗皇帝本人十分欣賞辛棄疾的才華,不忍就此罷其官職,還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好言好語地對大臣道:“辛棄疾才兼文武,寫的詩詞膾炙人口。這等人才如若不用,怕是有失眾望。”
當即有御史大夫道:“辛棄疾新寫了一首《摸魚兒》,內中道:‘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他稱自己南來后‘閑愁最苦’,又比大宋江山為‘危欄’‘斜陽’。請陛下明鑒,這算是好詞么?分明是一肚子怨氣。”
宋孝宗當場勃然色變,辛棄疾的免職命運遂不可避免。他本人對此結局倒是有心理準備,早已事先在江西上饒帶湖湖畔修建了豪華壯麗的園榭,離職后便歸居上饒。盡管政治抱負難以實現,辛棄疾本人卻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天賦,在文章、詩詞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令他愈發名重天下。雖然辛棄疾多年來從未放棄收復中原的志向,他一再派人到金國打探敵情,又暗中查訪秦檜寶藏,都是他意圖有所作為的明證。只是這一次他被以庸碌聞名的宋寧宗起用為福建提刑,執掌福建路提刑司,非但出乎許多人意料,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然而這終究是一次大好機會,等他入京面圣后,蟄伏已久的雄圖大志又重新被激發了起來。
這次到福建赴任,辛棄疾一路都是微服簡行,沒有驚動地方官府。到了福建境內后,他更讓心腹幕僚岳珂帶著女兒和侍從先行,自己身邊只留下兩名侍女卿卿和田田,預備攜佳人、登名山,飽覽武夷山風光后,再到建陽與眾人會合。
昨日辛棄疾意外得知大詩人陸游正在武夷山隱士丘山人家中做客,遂趕去了丘山人家相會,到達時才知道陸游已經走了,遂在山中留宿一夜,今日一早出山,哪知道途經一處山谷中時,忽然意外遭遇十余名茶商截殺。田田當場被殺死,辛棄疾和卿卿都會武藝,勉強抵擋了一陣子,但對方人多勢眾,個個身手都不差。卿卿很快重傷倒地,不知死活。辛棄疾自己也受了傷,被茶商擒住。那些茶商強迫他跪在地上,似乎要舉行一個什么祭奠儀式后,再將他從容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