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顏氏家訓(1)

《顏氏家訓》是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顏之推告誡子孫的著作,全書共二十一篇,內容豐富,不僅是教育后代的范本,更具有歷史文獻價值,本書擇取其中九篇。

顏之推(531~591年),字介,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古代文學家、教育家,被范文瀾稱為“當時南北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

序致篇

【題解】

《序致篇》相當于全書的序言,主要撰述本書的宗旨和目的。作者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教育后人要多加學習和借鑒,以完善自身。

【原文】

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①,慎言檢跡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③,所著諸子④,理重事復,遞相模敩⑤,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⑥,業以⑦整齊門內,提撕⑧子孫。夫同言⑨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⑩,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11],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12]。吾望此書為汝曹[13]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

【注釋】

①誠孝:忠孝。

②檢跡:行為端莊穩重。

③已來:“已”通“以”,以來。

④諸子:指先秦諸子,這里指魏、晉以來闡述古代圣哲思想的著述。

⑤模敩:模仿。

⑥軌物范世:軌,指車的軌跡;范,指鑄造器物的模子。軌物范世,指為人處世的規范。

⑦業以:用它來。

⑧提撕:扯拉。這里引申為提醒。

⑨同言:相同的話。

⑩暴:暴躁。謔:開玩笑。

[11]凡人:平常人。斗鬩:指家庭內部的矛盾。

[12]諭:使人理解。

[13]汝曹:你們。

【原文】

吾家風教①,素為整密②。昔在齠齔③,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④,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⑤。年始九歲,便丁荼蓼⑥,家涂離散,百口⑦索然。慈兄鞠⑧養,辛苦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⑨,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已后,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⑩,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后車耳。

【注釋】

①風教:家風,家教。

②整密:嚴整周詳。

③齠齔:齠、齔,原指兒童乳齒脫落,長出恒牙。此處借指童年時代。

④溫清:冬天溫暖,夏季清涼。此處指侍奉長輩。

⑤篤:忠實,專一。

⑥荼蓼:指父親去世,家境困苦。

⑦百口:借指全家人。

⑧鞠:撫養。

⑨《禮》:指《禮記》。《傳》:指《春秋左氏傳》,也稱《左傳》。

⑩性與情競:理智與感情相矛盾。

教子篇

【題解】

本篇主要講述了兒童的教育問題。作者認為孩子的啟蒙教育尤為重要,要想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從幼兒抓起,而父母應當講究教育的方式,重視品德教育,不可溺愛孩子。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嫕①,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②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③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⑤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⑥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注釋】

①咳嫕:作“孩提”,指襁褓中的嬰兒。

②凡庶:平民。

③比及:等到。

④恣:任憑。

⑤呵:呵斥,指責。

⑥逮:達到。

【原文】

王大司馬①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②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③,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④,暴慢日滋⑤,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⑥鼓云。

【注釋】

①王大司馬:即王僧辯,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南朝梁將領。

②梁元帝:即蕭繹(508~554年),字世誠,自號金樓子,南朝梁皇帝,梁武帝第七子。

③揜:遮蔽。文:掩飾。

④婚宦:結婚和做官。這里代指成年。

⑤滋:滋長。

⑥釁: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用牲畜的血涂在器物的縫隙。

【原文】

父子之嚴①,不可以狎②;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④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⑤,故不親授⑥耳。”

【注釋】

①嚴:威信、威嚴。

②狎: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③怠慢:懈怠輕忽。

④或:有的人。

⑤通言:互通言語。

⑥授:教,傳授。

【原文】

齊武成帝子瑯邪王①,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②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③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④,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訽⑤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后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后竟坐此幽薨⑥。

【注釋】

①武成帝:北齊武成皇帝,名高湛(534~565年)。瑯邪王:名高儼,字仁威。武成帝第三子。

②東宮:太子所居之宮。這里代指太子。

③黠:聰明。

④乘輿:皇帝所乘的車子,此處代指皇帝。

⑤訽:罵。

⑥薨:指王侯的死亡。

【原文】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①;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②,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③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④明鑒也。

【注釋】

①罕:少。均:同樣。

②頑魯:愚蠢。矜憐:憐憫,同情。

③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山陽高平(位于今山東魚臺東北)人。

④靈龜:龜名。古代用以占卜。

【原文】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①,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注釋】

①書疏:奏疏、信札。

②伏:通“服”,從事。

兄弟篇

【題解】

本篇主要談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兄弟之情對于一個家族的團結和睦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舉例,講明了一些影響兄弟之情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之法。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②。

【注釋】

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孫、曾孫、玄孫。也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為“九族”。

②篤:忠誠,篤實。

【原文】

兄弟者,分形連氣①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②,衣則傳服③,學則連業④,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⑤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⑥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注釋】

①連氣:指兄弟之間氣息相通。

②案: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

③傳服:指大孩子穿過的衣服留給小孩子穿。

④業:舊時書寫經典的大版。連業,指哥哥用過的經籍,弟弟又接著用。

⑤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

⑥節量:節制度量。

【原文】

二親既歿①,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②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于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③淪,無可救矣。仆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注釋】

①歿:死。

②先人:指死去的父母。

③楹:廳堂前面的柱子。

【原文】

兄弟不睦,則子侄①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②疏薄;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③,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土,皆有歡愛,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注釋】

①子侄:兄弟之子。

②群從:指堂兄弟及其子侄。

③躇:踐踏。蹈:踩,踏。

【原文】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①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②,鮮矣③。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④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注釋】

①骨肉:指親姊妹成為妯娌。

②間:隔閡。

③鮮:少。

④恕:寬恕,原諒。

【原文】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①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劉琎,嘗與兄(山獻)連棟②隔壁,(山獻)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山獻)怪問之,乃曰:“向來③未著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④矣。

【注釋】

①怨愛弟不及愛子:指(弟弟)埋怨兄長愛自己的兒子勝過愛他。

②棟:房屋的正梁。

③向來:剛才。

④免:避免。此處指免除隔閡。

【原文】

江陵①王玄紹,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②色貌,相見如不足③者。及西臺陷沒,玄紹以形體魁梧,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并命④爾。

【注釋】

①江陵:古地名,在今湖北荊門一帶。

②孜孜:勤勉盡力。

③不足:不完備。此處指兄弟間各自認為自己做得很不夠。

④并命:相從而死。

治家篇

【題解】

本篇主要講述治家之道,探討了治家的一些方法和理論,并進行了總結。作者認為治理家庭必須自上而下,父母要給孩子做榜樣;對子女的教育要寬嚴適當;子女的婚嫁要有正確的態度和立場;治家要從小事做起。

【原文】

夫風化①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②,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③,非訓導之所移④也。

【注釋】

①風化:風俗,教化。

②陵:通“凌”,欺侮。

③戮:殺,斬。攝:同“懾”,使人畏懼。

④移:改變。

【原文】

笞怒廢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①;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②。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注釋】

①豎子:未成年的人。過:過失。見:出現。

②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意為刑罰不能恰如其分,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行為才好。中:合適。措:安放。

【原文】

孔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②。”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馀不足③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④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注釋】

①孫:通“遜”,謙遜。

②固:鄙陋,簡陋。

③足:值得。

④施:施舍,給予恩惠。

【原文】

生民①之本,要當稼穡②而食,桑麻③以衣。蔬果之畜④,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⑤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⑥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⑦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⑧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注釋】

①生民:人民。

②稼:播種谷物。穡:收獲谷物。

③桑麻:指農事。

④畜:積聚,儲藏。

⑤塒:墻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窠。

⑥樵蘇:充當燃料用的柴草。

⑦為生之具:維持生活的必需品。

⑧贍:供給。

【原文】

梁孝元①世,有中書舍人,治家失度,而過嚴刻②,妻妾遂共貨③刺客,伺醉而殺之。

【注釋】

①梁孝元:即梁元帝蕭繹。

②嚴刻:嚴厲苛刻。

③貨:賄賂。

【原文】

世間名士①,但務寬仁;至于飲食餉②饋,僮仆減損,施惠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耗鄉黨③:此亦為家之世蠹矣。

【注釋】

①名士:舊指以詩文著稱的人。

②餉:用食物款待。

③鄉黨: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以一萬二千家為鄉。此處泛指鄉里。

【原文】

齊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嘗嗔怒,經霖雨①絕糧,遣婢糴②米,因爾逃竄,三四許日,方復擒之。房徐曰:“舉家③無食,汝何處來?”競無捶撻。嘗寄④人宅,奴婢徹⑤屋為薪略盡,聞之顰蹙⑥,卒無一言。

【注釋】

①霖雨:指連綿大雨。

②糴:買。

③舉家:全家。

④寄:借。

⑤徹:通“撤”,拆毀。

⑥顰蹙:皺眉蹙額,不高興的樣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运城市| 平阴县| 威海市| 吴旗县| 仙居县| 贡嘎县| 于都县| 鹤岗市| 桐柏县| 万山特区| 信丰县| 新化县| 策勒县| 盐山县| 浦东新区| 芒康县| 商都县| 泽州县| 吴江市| 沁水县| 门源| 金乡县| 英德市| 岑溪市| 台湾省| 都兰县| 江口县| 新田县| 天镇县| 乌什县| 东光县| 阳曲县| 瑞安市| 广水市| 建始县| 南皮县| 阳西县| 文安县| 仁化县|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