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機遇的選擇——等待機會還是制造機會(1)
- 選擇力:你可以選擇成為任何人
- 張旭
- 4890字
- 2016-09-23 15:43:33
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變化,無數的機遇蘊含在其中。你隨時都能遇到許多賺錢機會,就看你能不能去認識它、把握它了。
許多人在他們攀登頂峰的路途上往往會錯過很重要的一步,因為他們沒有把握住難得的機會——雖然機會就在他眼前。你應該及時把握機會,因為機會是不會第二次敲門的。
1.主動尋找“發光”的機遇
卡耐基有這樣一段關于機會的話:
“不要以為機會是一個到家來的客人,它在你門前敲著門,等待你開門把它迎接進來;恰恰相反,機會是不可捉摸的,無影無形,無聲無息,它有時潛伏在你的工作中,有時徘徊在無人的角落里,你如果不用苦干的精神努力去尋求、創造,也許永遠都得不到她。”
機遇帶有很大的隱蔽性與時效性。人人都能預見到的不能稱為“機遇”,錯過時間的也不是“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成功的百萬富翁說:“看到機會并不會自動地轉化為鈔票,其中還必須有其他因素。簡單地說,你必須能夠看到它,然后,你必須相信你能抓住它。”
大的機遇不可能天天遇上,但小的機遇卻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這些機遇既沒有太大的風險,又能為展示你的才能提供機會,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這些看似小的機遇。因為,一個人再有才能,也還需要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是金子總會發光”,這話固然不錯,但是,如果你不去主動尋找“發光”的機遇,可能就會錯過出人頭地的時機,或許一生都將被埋沒。上帝恩賜我們的機遇都是平等的,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有希望獲得成功。
機遇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少,它總是同向或逆向地與我們擦肩而過,偶爾會在一瞬間閃爍一下。其實,我們每個人自出生,就已經擁有了最大的機遇,你自己就是你最好的機遇。只要點亮自己的燈,不管外面是不是有可以借助的燈光,我們都可以把自己照亮。
機會需要耐心堅持
機會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東西,而且機會的產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個人什么時候都有機會可抓。機會還沒有來臨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在等待中為機會的到來做好準備。耐心等待機會,你就能在意想不到中獲得成功。
傳說,有兩個人偶然與酒仙邂逅,一起獲得了神仙傳授的釀酒之法:米要端陽那天飽滿起來的,水要冰雪初融時的高山流泉,把二者調和了,注入深幽無人處千年紫砂土鑄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看見朝陽的新荷覆緊,密閉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雞叫三遍后方可啟封。
就像每一個傳說里的英雄一樣,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齊了所有的材料,把夢想一起調和密封,然后潛心等待那個時刻。這是多么漫長的等待啊!
第四十九天到了,兩人整夜都不能寐,等著雞鳴的聲音。遠遠地,傳來了第一聲雞鳴;過了很久,依稀響起了第二聲;然而,該死的第三遍雞鳴遲遲沒有來。其中一個再也忍不住了,他打開了他的陶甕,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天哪!像醋一樣酸。大錯已經鑄成,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灑在地上。
而另外一個,雖然也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卻還是咬著牙,堅持到了第三遍響亮的雞鳴。舀出來一抿,大叫一聲:多么甘甜清醇的酒啊!
只差那么一刻,“醋水”沒有變成佳釀。許多富人,他們與窮人的區別往往不是機遇或是更聰明的頭腦,只在于前者多堅持了一刻——有時是一年,有時是一天,有時,僅僅只是幾分鐘。
主動創造你的機會
機會是現成的嗎?就像河塘里的魚只等著你去捕撈?不,很多時候,你是看不到機會的,這里需要的是你的主動性。你要自己動手,創造機會,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有萬分之一。等待好機遇才做事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一位經濟學專家站在講臺上,給自己的學生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剛到美國讀書的時候,在大學里經常有講座,每次都是請華爾街或跨國公司的高級人員講演。每次開講前,我周圍的同學總是拿一張硬紙,中間對折一下,讓它可以立著,然后用顏色很鮮艷的筆大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這樣,講演者需要聽者回答問題時,他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當時很不解,便問旁邊的同學。他笑著告訴我,講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當你的回答令他滿意或吃驚時,很有可能就意味著他會給你提供很多機會。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事實也是如此,我的確看到我周圍的幾個同學,因為出色的見解,最終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職。”
確實,在人才輩出、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機會一般不會自動找到你,只有敢于表達自己、展示自己、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幸運之神才有可能眷顧你。
舉世著名的國際巨星席維斯·史泰龍,在尚未成名前是一個貧困潦例的窮小子,當時他身上只有100美元,唯一的財產是一部老舊的金龜車,那是他睡覺的地方。
史泰龍心目中有個夢想——想要成為電影明星。好萊雞總共有500多家電影公司,史泰龍逐一拜訪,卻沒有一家公司愿意錄用他。面對500多次冷酷的拒絕,他毫不灰心,回過頭來又從第一家開始,挨家挨戶自我推薦。第二次拜訪,500多家電影公司當中,總共有多少家拒絕了他呢?答案是500多家,仍然沒有人肯錄用他。
史泰龍堅持自己的信念,將1000次以上的拒絕當作是絕佳的經驗,鼓舞自己又從第一家電影公司開始。這次,他不僅要爭取自己的演出機會,同時還帶了自己苦心撰寫的劇本。可是第三次的拜訪,好萊塢所有的公司還是拒絕了他。
史泰龍先后總共經歷了1855次嚴酷的拒絕,以及無數的冷嘲熱諷。天道酬勤,總算有一家公司愿意采用他的劇本,并聘請他擔任自己劇本中的主角。就這樣,一次機會奠定了他國際巨星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總希望有一個突然的機遇把自己送到天堂,眨眼之間變成富人。但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機遇是靠僥幸得到的,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去爭取,主動去創造出來。機遇是珍貴而稀缺的,又是極易消逝的,你對它怠慢、冷落、漫不經心,它也不會向你伸出熱情的手臂。主動出擊的人,容易俘獲機遇;守株待兔的人,常與機遇無緣,這是普遍的法則。你若比一般人更主動、更熱情,機遇就會向你靠攏。
一家軟件公司派兩個女孩去參加一個電子產品展銷會,臨行前,兩人用心準備了名片。展銷會上,兩人極力推銷產品的同時,不停地發名片、收名片。結果,兩人發出去的不少,收到的卻不多,因為賣方太多而買方很挑剔,不愿主動發名片。
兩人的不同在于,其中一個女孩獲得了許多買方的姓名和電話。原來,她在給人發名片的同時,將自制的空白名片遞上:“請您留下聯系方式,好嗎?”看到她誠懇的微笑,很少有人拒絕她的請求。
展銷會結束后,一個女孩等待她發出的名片能夠帶來喜訊,可是她失望了;而另一個女孩按空白名片上的地址、電話主動出擊,發展了很多客戶。
2.選擇急功近利還是深謀遠慮?
哲學家告訴我們,世間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不二法門。不論什么時候,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與行為都是一種短視,都是非常有害的。財富也有它的不二法門,那就是一定要目光長遠,而不要只盯著眼前的一點點利益,要學會朝著目標不停地努力,這是謀財的唯一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實現你人生的最大價值,讓野心、理想和夢想變成伸手可及的現實,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利益。
世上只有兩種人,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把他們區分開來:面對同樣的一袋土豆,一種人會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種,而另一種人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吃掉。這就是深謀遠慮和急功近利的差異。
不同的富人有著不同的奮斗歷程,但在這奮斗的歷程中,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們在成功的路途上灑遍了汗水,經歷了漫長等待的煎熬。有很多窮人,覺得這樣太辛苦,也太慢,渴望擁有更快捷的方法,走一條筆直不阻的捷徑,其結果往往走上一條路:急功近利。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絕大多數的富人,他們的巨大財富都是由小錢經過長期的時間逐步累積起來的。一個想致富的“野心家”,必須首先從心理上摒棄那種“一夜致富”的幼稚想法和觀念。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了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把它揀起來,不料彼得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么,自己彎腰拾起馬蹄鐵放于袖中。途中,他用馬蹄鐵從鐵匠那兒換了些錢,并用這些錢買了18顆櫻桃。出了城,二人繼續前進,經過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穌猜彼得渴得夠嗆,就讓藏于袖中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揀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18次腰。耶穌見狀笑著對他說:“要是你那會兒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后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小事不干,將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在彼得的眼里,只有眼前的小小利益,馬蹄鐵只是馬蹄鐵,所以他懶得彎腰去撿。一次彎腰的確有點累,但一次次地彎腰豈不是更累?因此,我們要記住耶穌的教導,不要貪圖眼前的小利益而放棄長遠的利益。
一個窮人向一個富人請教成功之道,富人卻拿出了3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窮人面前。
“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大小的利益,你選擇哪塊?”富人問窮人。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窮人毫不猶豫地回答。
“那好,請吧!”富人一笑,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窮人,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人就吃完了,而窮人還差幾口也要吃完了。
不等窮人吃完,富人已經拿起了桌上的最后一塊西瓜,并且得意地在窮人面前晃了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窮人馬上就明白了富人的意思:富人吃的瓜雖無自己的瓜大,卻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一定的利益,那么富人占的利益自然比自己多。
吃完西瓜,富人抹抹嘴對窮人說:“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眼前的利益,才能獲得長遠的大利,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一些人之所以不能獲得大利,就是因為他們總是選擇眼前的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被眼前的利益所囚困,迷惑了雙眼,削磨了斗志,沉溺在既得利益的溫柔鄉里,不思進取,喪失了謀財的銳氣與闖勁,徘徊在原地,既沒有創新,也不敢突破。
3.選擇等待他人提拔還是慢慢成長?
在大森林里,生長著一種蘑菇,它們在艱難的條件下生活著。沒有人關注它們,所有成長所需的水分、養分和養料都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它們從森林層層的枯葉腐敗形成的肥料中吸收養分,森林中降下的雨、殘留在樹葉上的水,成為它們成長中必須的甘泉。這些蘑菇就這樣在無人注意的角落里長大,一點點變得肥嫩。
我們剛剛踏入社會,沒什么經驗,也沒什么人脈,上面有看似紋絲不動的上司,下面還有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不斷涌上來,不也像這些蘑菇一樣嗎?
或許,慢慢等待能等來提拔自己的那個人,但是,那是什么時候,一年之后還是十年之后?況且,等待他人的拯救遠沒有自救讓人來得心安理得。
如果還在發芽階段,那就不顧一切地吸收雨露、養分,像蘑菇一樣慢慢積蓄力量,沖出枯枝敗葉的包圍,迎來屬于自己的空間!
程宇航剛從一個小公司跳到一家大公司,他想:這下可好了,總算找到了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和抱負的空間。但是,他很快發現,大公司與小公司的運作方式完全不一樣。在這里,公司機構層次分明,一切都要從最細微的瑣碎小事做起,人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沒有人關注他,更沒有人來幫助他。在以前的小公司,自己有什么想法或新鮮的創意,可以直接找老板商量;但是,在這里,一次次的會議,自己作為普通職員沒有參加的機會,而那些衣帽鮮明的高層經理們只是動動嘴皮就能決定他們的去留。雖然滿腹才華、胸懷宏愿,卻得不到表現的機會,這樣下去,何時才能熬出頭啊?程宇航再也沒有了剛進公司時的那份喜悅。
放假回家,程宇航和當教師的父親外出散步,他想起自己在公司里的煩惱,又忍不住抱怨起來。父親無言地聽著兒子的抱怨,突然俯下身,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拋了出去,扔到附近的一堆石頭上。這時,父親問程宇航:“你能把我剛才扔出去的石頭撿回來嗎?”“那么多石頭堆在一起,我怎么能分辨出哪塊是你扔的啊!”程宇航皺了皺眉頭說。“那,如果我扔的是一顆大珍珠呢?”父親意味深長地問。程宇航恍然大悟。
如果你只是一塊平淡無奇的石頭,就沒有權利抱怨不被注意,因為你沒有被注意的價值。要想引起注意,擁有自己的立場和聲音,你就要站起來去為自己爭取。努力才能提升你的價值,成為珍珠才能引人注目。
不要從一開始就希望“伯樂”們從人群中識別并提拔你這匹“千里馬”。看看你周圍那些做到經理、主管層的人,他們中的哪個是剛進公司就平步青云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成功者頭上耀眼的光環,卻忘記了他們身后灑下的一路汗水。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每個人都在忙著向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好的生活水準發起沖擊,指望別人來發現和提拔自己是多么的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