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中世紀音樂(2)

西方復調藝術的第一高峰——古藝術(1150~1300)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開始出現了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兩個聲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間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氣氛是肅穆的。9世紀時即已出現,被稱作“奧爾加農”。因其過于呆板,于是就將第二個聲部采用與第一個固定的格里高利圣詠的曲調反向進行的復調技法,稱“迪斯康特”(意為反向固定調)。進而,將第二個聲部白行創作,又將聲部增至三或四個,曲調和節奏也復雜和豐富起來了,即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經將圣詠固定調置于低聲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聲部。巴黎就是這種多聲部音樂的中心。

占藝術是后來的新藝術音樂家們對12世紀后半葉至1300年的法國音樂的稱謂,以與他們所提倡的新藝術相區別。就在這一時期,以巴黎圣母院的僧侶音樂家雷翁南(活動于1150~1175午間)、貝羅坦(約1183~1238)為代表的音樂家,采用迪斯康特與康都克特手法創作了許多多聲部復調音樂作品。故又稱迪斯康特派,或巴黎圣母院樂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圣母院唱詩班的指揮,貝羅坦是他的繼任,后者以創作經文歌著稱。貝羅坦所創作的經文歌(是一種大約于13世紀興起于法國的無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樂體裁)往往是四聲部的,突出了橫向音響的獨立性,各聲部歌詞不同,甚至文種也不同,多為生活風俗性的,將格里高利圣詠與民間音樂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貝羅坦的這種經文歌的出現,導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經文歌的消失,后期經文歌則更進一步不再采用圣詠的固定調了,將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樂之中,是中世紀音樂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印度音樂

中古時代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仍是當時人類文明的重要區域。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從而揭開了南亞次大陸中古文明的帷幕。5世紀之后,內部諸小邦紛紛自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外部則不斷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確立了封建制度。從7世紀中葉戒日帝國瓦解,至12世紀末印度次大陸就一直處于分裂局面。特別是在南印度更是從未出現過比較穩定的統一政權。12世紀后,土耳其人經阿富汗進入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1526年,巴布爾在德里建立了莫臥爾王朝。莫臥爾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時期盛極一時,他又以喜好藝術著稱。

6世紀以來,佛教漸趨衰落。8、9世紀逐漸形成新的宗教體系——印度教。印度哲學大師商羯羅的“不二論”成為印度救基本教義的理論基礎。12世紀以前的南亞中古文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5世紀印度戲劇出現了偉大劇作家迦梨陀婆所作的《沙恭達羅》等劇作。石窟藝術則集中代表了這一時期印度在建筑、雕刻、繪畫等領域的高超水平,位于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即為印度藝術的一大寶庫。5至11世紀時有兩大舉世聞名的學術中心,即那爛陀寺和建志學院,東方各國的大批留學生曾在此留學求法,進行各種文化學術研究。

5世紀左右,巴拉塔作有關于演劇、舞蹈、音樂的理論書——《納忒亞·夏斯托拉》,是將印度古代音樂與印度古典音樂得以連結在一起的重要理論成果,在其中尚可見最早婆羅門教古典音樂的萌芽。《納忒亞·夏斯托拉》將以聽覺得到的最小的微分音程,稱作“什魯提”(梵文“聽”之意),通常將一個八度分割成22個什魯提。實際音樂中,則將二至四個什魯提為一音程(稱“斯瓦拉”)。斯瓦拉和音程一起也具有音高的意義。在一個八度內由7個斯瓦拉組成,其音階分別稱作:sarigamapadhani。什魯提不是平均律構成的,由于樂派的不同,音程的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每一個什魯提都具有一個特定的意義,如什魯提“狄夫拉”的意義是“興奮與刺激”等。進而根據7個斯瓦拉形成3種基本的克拉馬:薩·克拉馬、馬·克拉馬、噶·克拉馬。其中,以薩·克拉馬和馬·克拉馬的7個音組成的基本音階作為基本音,發展成14種旋法的形式,稱“姆爾恰納”。再進一步將姆爾恰納14種旋法中的7種旋法向基本旋法發展,并形成拉格的原型(稱作加提,jati)。

11世紀以后,由伊斯蘭教徒侵入北印度始,迎來了印度音樂最大的變革期,從而形成兩大音樂文化圈。北印度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輸入了土耳其、波斯的音樂家、樂器以及音樂理論等,并與印度自古以來的音樂相融合,形成亨多斯塔尼音樂的基礎。南印度一面保持佛教時代的影響,一面發展了其音樂理論體系,確立了卡爾納塔卡音樂的基礎。

這個時期涌現出一批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紀薩爾噶·忒瓦著的《桑各塔·拉多納卡拉》,給予后世的音樂理論以極大影響。這部著作匯集了在他之前南北印度的音樂理論,并將其體系化,對音階、旋法的理論的“拉格”(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解釋不一,基本上是一種旋律框架),對有關拍節的周期的“塔拉”(印度人對節奏和節拍的總稱)均有詳盡論述,13世紀以后,北印度有很多理論家將拉格進一步體系化。

印度除了藝術音樂以外,宗教音樂,各地的民謠、民間舞蹈也十分豐富。很多民謠也如藝術音樂那樣,具有柔和的低聲、纖細而又平滑的歌唱。并由多種語言組成印度音樂的寶庫。

阿拉伯音樂

7世紀之后,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強盛的阿拉伯帝國驟然崛起,充滿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明開始誕生。這一切不僅使在古典時代一直沉寂著的世界第一大半島一躍成為人類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使曾孕育過兩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等諸多古典文明的西亞、南亞和北非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更使人類中古文明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格局,并對人類的近代和現代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地大部分為燥熱的沙漠,間或夾雜著小塊綠洲。半島的宗教祭祀中心為麥加城(該城有一黑色隕石被人們視為天降圣物,還有一座克而白古寺)。

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這個地區尚處在文明世界的邊緣。4、5世紀以后其整個社會陷于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機(生存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之中。出身麥加城的沒落貴族、飽經風霜的穆漢默德(約570~632年)在汲取猶太教、基督教教義和沿襲貝都因人(原半島以游牧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創建了伊斯蘭(意為“順從”)教,以安拉(即真主)為造物主。于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教。后又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領袖、行政首腦和軍事統帥),630年占領麥加,建立了獨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后在其繼任者們的不斷向西亞、北非擴張下,逐漸確立以土地國有制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阿拉伯帝國。他對阿拉伯半島的種種社會問題給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教義體系,后由他的信徒以《古蘭經》的方式固定下來。《古蘭經》既是伊斯蘭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軍事體制的理論基石。

封建制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繁榮,而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的開展,則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古時代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但9世紀后,人民起義(如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遍及帝國全境,教派分立,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紛紛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面。直至13世紀中葉(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終于解體,但伊斯蘭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還在發展著。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浮雕中的阿拉伯的軍樂。他們使用的樂器中,有里拉狀的弦樂器以及大小僥鈸狀的打擊樂器。

阿拉伯人以開放的心態、巨大的熱情,延攪人才,搜集古籍,獎勵學術,提倡文化,并將自柏拉圖等希臘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進行大量的翻譯,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古時期得以新生與繼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創新與升華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產生了卓絕的哲學與醫學、先進的數學與天文學,燦爛的文、史、地理學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清真寺建筑)。

4世紀后,隨著半島上貿易通道的開通,沿道涌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大部分從波斯和希臘來的卡伊納(藝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她們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們所唱歌曲高于原先游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著駱駝行走的節律而唱的駱駝調的藝術水平。卡伊納歌曲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為主題嚴肅、采用古典長詩且具有頌歌性質的“西納德”;一為曲調輕佻、采用古典短詩而專供娛樂用的“哈扎吉”(伴奏樂器為彈撥樂器、笛子和手鼓)。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初期,正處于阿拉伯音樂的興盛期。這一時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狀態,伊斯蘭教的教儀不使用音樂,《古蘭經》雖也沒有談到音樂,但卻被一些正統的伊斯蘭教徒視之為禁區,另外,也可能與為了帝國的擴張,避免男人迷戀聲色有關。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其音樂在大量吸收了希臘、羅馬、波斯、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音樂的基礎上,得以繁榮。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向波斯人學習音樂,特別是波斯歌曲對阿拉伯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又如樂人開始由外國女奴變為男性職業音樂家(木坎納斯),音樂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蘭教活動時的某些場合也使用了音樂:宣禮員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頂樓塔尖上召喚人們做禮拜時的召禱歌,使用阿拉伯所獨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蘭經》吟誦調,開齋節與宰牲節教徒所唱的雙節歌,以及贊頌真主和先知的贊美歌等。

正在演奏雷貝克(rebecca)的阿拉伯人。雷貝克是最早的弓弦樂器之一。據說它起源于穆斯林國家,后傳入歐洲形成小提琴家族的諸樂器。

在長達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于762年遷都巴格達),是中亞、西亞、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其音樂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以葉海亞·麥吉、易卜拉欣·穆斯里(742~804)、法拉比(870~950)、伊本·西納(980~1038)為代表的一大批音樂家。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卻為阿拉伯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法拉比曾將阿拉伯音樂用拉丁文介紹給西方,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產生重要影響,法拉比所著的《音樂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樂文獻,他還對卡龍琴進行了改革,使之成為阿拉伯的重要樂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趕跑了的伍麥葉家族逃到西班牙,并于756年占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哈里發帝國(756~1492)。在西哈里發帝國時期,產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為一種雙韻體愛情詩)和“努白”(聲樂器樂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樂體裁。西哈里發帝國滅亡后,大量阿拉伯人東遷,又將安達露西亞風格的音樂帶回阿拉伯世界。9世紀時,在西哈里發帝國的首都科爾瓦多出現了一位音樂大師——扎爾亞布,他曾在巴格達深受哈里發的賞識,在科爾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禮遇。他對烏德進行了改革,編輯安達露西亞歌曲集,編寫樂理和歌唱教科書,以及創造了一套由淺入深的音樂教育方法等,為安達露西亞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固安县| 错那县| 丹阳市| 阿坝县| 东乌| 七台河市| 桂林市| 独山县| 苏尼特右旗| 锦州市| 甘孜县| 甘肃省| 论坛| 武山县| 彰武县| 本溪市| 买车| 鄯善县| 大同市| 积石山| 莫力| 蕲春县| 开化县| 凉山| 宿迁市| 永寿县| 休宁县| 黄龙县| 霞浦县| 虹口区| 堆龙德庆县| 湖南省| 突泉县| 水富县| 绩溪县| 汉寿县| 西盟| 调兵山市| 东方市|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