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貝多芬
- 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6201字
- 2016-11-17 21:35:20
哦!命運!
你曾經看過貝多芬的畫像嗎?他頂著一頭褐紅、凌亂的卷發,臉部的線條僵直剛硬,眉宇之間寫著堅毅不屈,加上那緊閉的雙唇,似乎正準備用全身的力氣來反抗命運。是的,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不只用雙手敲扣命運的大門,他還寫下了永垂不朽的《命運交響曲》,在他一生中,無情的遭遇一次次地打擊他,而他反擊命運的方式,就是將全部的熱情化成音符,讓人們在千百年之后,還能聽到他那沉重的呼喊:“哦!命運!”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于德國的波恩,波恩是一座位于萊茵河畔的小城,城里綠草如茵,環境十分寧靜優雅。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曾是宮廷的男低音歌手,貝多芬多少遺傳了他們的音樂才華,而他的母親瑪莉亞則是一位聰慧賢淑的婦女,在貝多芬的幼年中,他與母親之間有著濃厚的親情,相較于父親的暴躁,母親給了他最珍貴的愛與溫暖。
貝多芬的父親對他有著很高的期望,他一直希望孩子能像莫扎特一樣,成為一位“音樂神童”。于是自4歲開始,貝多芬的父親便對他展開了一連串的魔鬼訓練:貝多芬完全被剝奪了游戲玩耍的權利,他惟一的工作就是練習父親指定的鋼琴和小提琴功課;更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利,染上了酗酒的惡習,每天晚上,當父親醉醺醺地回到家里,可憐的貝多芬就會硬生生地被父親揪下床,反鎖在琴房里練琴,若稍一松懈,還會遭到父親無情的毒打!貝多芬的音樂啟蒙,就是來自這位暴戾的父親,但這樣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但沒有讓貝多芬心生畏怯,還因此引導他真正走向了音樂之路。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在科隆舉辦了一場成功的音樂會,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他的父親認為這是一步小小的成功,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完整的音樂教育,他決定把貝多芬送到音樂家內弗(Christian Gottlobe Neefe)門下學習。內弗是當時國家劇院的音樂監督,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他決定以異于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內弗用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作為教材,教授貝多芬鋼琴、風琴與作曲技巧,使貝多芬在扎實的訓練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來在老師的提攜引薦下,14歲的貝多芬開始擔任宮廷的管風琴師,也慢慢展露了過人的作曲天分。但這時在貝多芬的心里,他最大的愿望是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去拜訪莫扎特,并接受更高深的音樂洗禮。
1787年,貝多芬終于來到維也納拜見莫扎特,在一次公開的會晤場合中,莫扎特聆聽了貝多芬奔放流暢的鋼琴演奏,并對在場的人士發出贊嘆:“你們注意這個年輕人,他將來一定讓全世界的人聽到他的音樂!”受到肯定的貝多芬本來想留在維也納好好向莫扎特學習,無奈這時從家鄉傳來母親病危的消息,他匆忙趕回波恩,見到母親最后一面,母親一生辛勤扶持這個家庭,終于積勞成疾撒手人寰。自此以后,貝多芬不但失去了最摯愛的親人,他還得擔起家庭的生計,照顧父親與兩位弟弟。
1792年,貝多芬再次來到維也納,這次他決定投入海頓門下,接受嚴格的訓練。但當時的海頓正忙于自己的創作,他命令貝多芬練習各種對位法,但在批改他的作業時,卻遺漏了許多錯誤沒有糾正。貝多芬發現這樣的學習對自己沒有多大幫助,于是他便偷偷到別處聽課,最后干脆換了老師。后來,貝多芬出版第1號作品的時候,也沒有加上“獻給海頓”的獻詞。海頓對這件事表面上還是維持紳士風度,但私下覺得很不是滋味。同年又傳來父親過世的消息,這次,他并沒有像母親病危時那樣急著趕回去。一件件生活上的不如意促使他更加成熟獨立,在異鄉的游子,憑著一股對音樂的熱情,漸漸闖蕩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蔚藍。
永恒的戀人
貝多芬的一生中,有過好幾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這幾段感情帶來的甜蜜喜悅極其有限,留下來的往往是更多的痛苦哀愁。貝多芬自1794年起,即驚覺到自己的聽力正日漸衰退,這對一位作曲家而言,簡直是老天爺開的大玩笑。他的無助痛苦一天天地加劇,也漸漸感受到被外界隔離的寂寞,此時他孤寂的心靈極需愛情的滋潤,他多么希望有一位相愛的伴侶能給予他撫慰,但是他易怒多疑的個性卻使得每一段戀情皆沒有完美的結局,最后他終身未娶,孤寂地過完這一生。
在貝多芬精彩的浪漫史里,他對女孩子求愛的方式總是熱情如火,其中有一個對象是他的學生朱麗葉塔。朱麗葉塔是一位匈牙利貴族,貝多芬曾深愛著她,并為她寫了一首《月光奏鳴曲》,聽過這首浪漫曲子的人,一定會被作曲者的深情款款所打動,但他倆的戀情最后卻因為社會地位的懸殊而告終。在貝多芬遺留的文稿中,有一封不知寫作年份的信件,收件人題名為“給永恒的戀人”,信的內容可謂纏綿悱惻熱情如火。這一封未曾寄出的信件留給后人無限的猜疑,有人說信中的女主角就是朱麗葉塔,但也有人認為是公爵小姐泰麗莎。
在貝多芬波恩的家中,保存著一位年輕婦人的畫像,畫像的背面題寫著“給偉大的藝術家和善良的人,T.B.贈”,這個英文縮寫就是泰麗莎·布倫斯維克,但事情的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其實一開始,貝多芬的對象是泰麗莎的姐姐,約瑟芬。貝多芬原是她們姐妹倆的鋼琴老師,后來瘋狂地愛上了約瑟芬,但約瑟芬在20歲就嫁給了一位伯爵,并育有4名子女。婚后年,伯爵過世,其實約瑟芬這段婚姻并不美滿,后來她帶著孩子回到維也納,繼續和貝多芬有所來往。這期間,貝多芬還是一直愛戀著她,但是約瑟芬始終沒有接受貝多芬的感情,她只希望和貝多芬維持友誼的關系。女方被動的態度使得這段戀情逐漸降溫,約瑟芬后來再嫁,丈夫仍是一位伯爵。
1806年,貝多芬開始和泰麗莎發展戀情,他為愛人譜寫了《泰麗莎鋼琴奏鳴曲》,細膩的琴聲傾訴了他對泰麗莎的愛。但這段感情仍是無疾而終,泰麗莎并沒有和貝多芬成為夫妻,反而選擇了終生未嫁。
貝多芬的情史多彩多姿,但我們也可以說他在愛情上始終沒有得到相等的回報,他內心燃燒的熾熱情感被他用音符表達了出來——這是他最流暢的表達方式,最后反而得以與他不朽的靈魂永傳后世。
生命的轉折點
我們可以將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簡單地分為3個時期:第一階段是1795年到1800年;第二階段是1801至1814年;第三階段是1815到1827年。這3個階段在貝多芬的創作生命上訴說著不同的故事,也交雜著他崎嶇坎坷的命運。
第一時期的作品延續了古典樂派的風格,其主題、旋律和句法都傳承自海頓與莫扎特,重要的作品有:歌曲《阿黛萊德》、《第2鋼琴協奏曲》、《悲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Op.18》以及《第1交響曲》。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以室內樂為主,頗受貴族們的歡迎,且傳達出一種恬淡神圣的光芒。在第一階段的尾聲,貝多芬意識到聽力日漸衰退的事實,他雖遍訪名醫但卻都無濟于事。聽力的衰退讓原本易怒的貝多芬變得更加難以相處,這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他曾用盡全身的力氣,粗魯地敲擊琴鍵,向命運之神咆哮抗議,但命運之神似乎沒有聽見他的怒吼。
貝多芬在耳聾之后的創作,都是由內心深處刻畫出來的旋律,盡管當時貝多芬已是舉世公認的大音樂家,耳聾的事實與累積已久的壓抑,屢屢使他萌生自殺的念頭。1802年夏天,他寫下了椎心泣血的“海利根斯塔德遺書”,這是他留給弟弟的信件,信中泣訴了內心的恐懼與絕望:“……我的內心對一切事物燃燒著熱情,但耳疾卻逼得我不得不選擇與世隔離,盡管我想超越這一切,但這是多么的難啊!我如何去對別人說:‘講大聲一點,我是個聾子!’而偏偏我又是個靠耳朵工作的音樂家!……請原諒我吧,我是多么希望和你們在一起,但此刻我寧可以歡樂的心情奔向死亡……生命是如此苦澀,而死亡是惟一解脫痛苦的方式,永別了……”還好這封信并沒有成為真正的遺書,后來貝多芬選擇離開海利根斯塔德這個城市,重新回到維也納。他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動力與命運搏斗,接受了一連串生命災難后,再度出發。
在創作時期的第二階段,貝多芬漸漸脫離古典時期的桎梏而進入浪漫時期,此一階段的重要作品計有:《第2交響曲》、小提琴《克羅采奏鳴曲》、《第3交響曲(英雄)》、歌劇《費德里奧》、《第4交響曲》、鋼琴《熱情奏鳴曲》、《第5交響曲(命運)》、《第6交響曲(田園)》、《合唱幻想曲》以及《第7交響曲》、《第8交響曲》。貝多芬失聰后的心路歷程,再加上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啟示,使他的作品在這一時期跨入了新的境界,原本貴族式的古典風格漸漸消失了,自由的信念與奔放的情感強烈地在作品中展現,曲子的力度對比擴大了,音域也得到擴展,和弦的連接則更為創新自由。
第三階段是貝多芬生命的最后12年,此時他的創作達到頂峰,每一首曲子都有完整的構思、自由奔放的曲式、深刻而真摯的表現力,將音樂所能展現的能量推到最高峰。此時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有:《莊嚴彌撒曲》、《第9交響曲(合唱)》,以及帶有嶄新風格的弦樂四重奏作品。
用交響曲刻畫命運
在貝多芬各個音樂領域的創作中,交響曲是最能表達出豐富情感的形式,他所寫的9首交響曲貫穿了他的一生,這些曲子是他音樂生命的精華,曾被譽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音樂,而后世的音樂家也很難再超越這些作品。這9首交響曲奏出了貝多芬的命運實況,各自反映出當時的時代意義,表達了不同的樂思,更達到以往古典時期的音樂所無法達到的境界。其中《第3交響曲(英雄)》原本是獻給拿破侖,贊揚他為自由革命的偉大精神的,但后來拿破侖稱帝,貝多芬氣得把標題撕掉,重新改為“為紀念一位偉大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
你曾聽過命運之神敲門的聲音嗎?貝多芬說,那就是《第5交響曲(命運)》開頭的4個短促有力的聲音:“Mi Mi Mi Do。”《命運交響曲》是他用所有的生命能量創作出來的曲子,殘酷的命運顯然并沒有擊倒他,貝多芬在這首結構宏偉的曲子里表達了他永不屈服的毅力,震撼的音符怒吼著向命運反擊,對生命的熱情是他最堅毅的武器。敲門的動機從第1樂章開始,以不同的音型不斷堆疊,一直延續到第4樂章。第2及第3樂章述說命運的考驗以及反擊命運的勇氣,到第4樂章時則歡奏出勝利的音符。命運排山倒海的龐大力量透過管樂器吹奏出來,但曲中前進的節奏、明亮的色彩,以及果斷的樂句則是渴望戰勝的憤怒與信心。貝多芬是最有資格擊垮命運的人,當時他的聽力已幾近全聾,對一個音樂家而言,只有掙脫命運的枷鎖、戰勝自己、超越苦難,才能夠創作出如此撼動人心永垂不朽的樂章。
相較于《第5交響曲》的強烈華美,《第6交響曲(田園)》則表達了他將生活上的不愉快轉移到對大自然的喜愛。此曲是貝多芬少數的標題音樂,5個樂章皆有附屬的標題,分別細致地描繪了寧靜優美的田園景象、暴風雨的怒吼以及風雨后的恬靜。這首曲子和命運交響曲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優美的旋律流露舒適寧靜的氣息,是一首洋溢著幸福的曲子。
而《第9交響曲(合唱)》則把器樂與人聲的完美結合起來,此曲的歌詞即為詩人席勒所寫的《歡樂頌》。首演當夜由貝多芬親自指揮,那晚聽眾全被這氣勢磅礴的樂曲所震懾,這首曲子規模宏大,是貝多芬嘔心瀝血之作。演出完畢后,臺下響起了如雷的掌聲,人們被這神圣的音樂感動落淚,情緒激昂不能自已,他們以最熱烈的掌聲來表達內心的激動,但這時全聾的貝多芬背對著聽眾,矗立在舞臺上全然不知答謝,團員之一的女中音將他轉身面向觀眾,貝多芬這才“看到”聽眾的喝彩。耳聾的音樂家寫出了輝煌不朽的作品,《合唱交響曲》代表的是他戰勝自己的成果,也留給后世無限的感念與崇敬。
唯一的歌劇
貝多芬唯一的歌劇創作是著名的《費德里奧》,此劇改編自法國小說,并在1805年6月完成草稿:其主角是一位出身貴族的抗暴斗士,他遭到革命分子的監禁,妻子蕾奧諾拉為了救他,佯裝成監獄獄卒,并化名為費德里奧。勇敢的妻子后來成功地救出了丈夫,在千鈞一發之際挽回了丈夫的生命。歌劇里的蕾奧諾拉正是貝多芬心中完美的妻子象征:忠貞、善良而勇敢,擁有女性特有的機智與堅毅,能把對丈夫深情的愛化作一股戰勝邪惡的力量。
然而此劇的演出并不十分順利,因為盡管貝多芬盡力將這個劇本拉離現實,但當時政府還是認為這個反叛的故事影射了政局的混亂,鼓動人民反抗當政者,于是下令禁演。后來經過幾位朋友大力協助,此劇才得以順利登上舞臺。在首演那夜,拿破侖大軍已占領了維也納,在戰亂動蕩中來欣賞此劇的,大都是一些不懂德文的法國軍官。票房的失敗讓貝多芬很不滿意,他立即撤回了后來的演出,并在朋友的建議下重新調整劇本結構。
劇本雖重新改編過,但演出仍然不甚順利,劇院的老板還和貝多芬發生激烈口角,他們互相責備對方是票房失利的原因,最后兩人一言不合,火暴的貝多芬撕毀了合約,搶過厚厚的劇本沖出了大門。《費德里奧》的演出被迫中止,一直到1814年才又得以再次登上舞臺。
交響曲之外
除了偉大的交響曲,貝多芬在其他形式上的作品也有傲人的成績。例如著名的《第5鋼琴協奏曲(皇帝)》,就是一首光輝燦爛的作品。這首曲子是獻給大公魯道夫的。魯道夫是貝多芬的資助者之一,他倆有著深厚的情誼,而這個作品氣勢昂揚宛若皇帝。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弦樂四重奏,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格局,而弦樂四重奏更是貝多芬晚年的創作主角,弦樂的演奏表達出貝多芬最深沉的樂思,他在簡單的旋律中賦予這4種弦樂器自由的空間,讓演奏者得以盡情地表達和聲與情感,而曲子的組織又是那么的嚴謹,樂句對情感的詮釋總是能沁入人心。這些精彩的室內樂作品,已與九大交響曲并列,成為不朽之作。
在晚期的作品里,還有一首《莊嚴彌撒曲》,可說是他畢生的杰作。貝多芬將虔誠的心完全融入音樂里,使得這首作品不只是為宗教儀式而作,它還蘊含了人類對于信仰與和平的虔敬之心,是一首極致表達宗教情緒的作品,此曲與第9交響曲并列為他晚期的代表作品。
與死神的最后一戰
晚年的貝多芬身體狀況一直很不好,除了耳疾之外,他的身體也很虛弱,他常常衣衫襤褸地在田野間漫步,怪異的舉止讓人以為他是個流浪漢。
公元1826年,貝多芬在一次旅行的途中患了感冒,這次感冒讓他身上原有的病癥更為嚴重,黃疸、水腫、腹部的劇痛等,將他折磨得更加憔悴不堪。終于在1827年3月26日晚間,死神悄悄地帶走了貝多芬。當晚烏云密布,天空飄著雪花,還劃過幾道閃電。貝多芬在臨終前突然高舉右手緊握著拳頭,他的雙眼威嚴地正視前方,似乎正與死神作最后的搏斗。終于他的手緩緩垂下,停止了呼吸。他的葬禮在3天后舉行,許多人參加了這場隆重的喪禮,舒伯特也是其中的一位。
樂圣的光芒
從18世紀開始到19世紀初,這一時期是音樂史上所謂的“古典時期”,這時期的3位代表人物就是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貝多芬總結了古典時期的精華,將音樂帶入另一階段的“浪漫時期”,他的音樂不像海頓或莫扎特大多是應貴族與宮廷的要求而作的,他擺脫了對貴族的依賴,是第一位為自己、為情感創作音樂的作曲家,因此他的音樂不再只是音樂,我們可以聽到更多作曲者所要傳達的情感、意念、景象和情緒。
貝多芬在音樂上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他像是一位揮舞著旗幟的領導者,在音樂領域上拓展了許多的可能性。在音域與力度方面,他將音樂擴展到極致;在旋律方面,他的旋律單純但具有絕佳的情緒表達功力;在和聲上,他所使用的和弦能由簡單的手法創作出最震撼的效果;最后在情感的表達上,他的音樂往往有最直接的表白,將痛苦、喜悅、驚恐、歡愉、悲痛與幸福的情緒自由自在地呈現于音符中。
他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將所有時代與他個人所遭遇的不幸,都凝聚成不朽的樂章,這片音樂的光芒是人類的珍寶,他通過音樂好像在告訴我們:“奮斗吧!不管能不能戰勝命運之神,只要你曾用盡全力與之搏斗,就已盡了做人的本分,肯定了人類的尊嚴。”他用有力的臂膀戰勝命運中的不幸——這就是樂圣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