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巴赫
- 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7821字
- 2016-11-17 21:35:20
借月光抄譜的小巴赫
夜已經深了,家人都睡得很沉。這時候,小巴赫(bach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小溪)躡手躡腳地從房間里溜到客廳,偷偷打開柜子,拿出一疊羽管鍵琴樂譜來。這些樂譜的作者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師:弗羅貝格、克爾、帕海貝爾……小巴赫輕輕念著他們的名字,眼睛都發亮了,接著他把樂譜拿到窗邊,借著流瀉進來的月光,一點一滴地抄錄著。月光照亮了在樂譜里沉睡的音符,也照亮了這位未來“音樂之父”小小的心靈。
這一年是1694年,巴赫只有10歲,由于父母親相繼病故,年幼的他只好到奧德魯夫投靠在教堂當風琴師的哥哥。這段時間,哥哥親自教導他演奏管風琴與羽管鍵琴,除了讓他接受內容廣泛的學校教育外,也為他安排了一套樂曲的學習課程,酷愛音樂的小巴赫,對于哥哥交代的功課總是很快就能熟練,他希望能一窺大師堂奧,翻翻那些重量級的樂譜,不料卻三番五次被哥哥厲聲拒絕。后來小巴赫實在克制不了自己旺盛的學習欲,便趁著夜闌人靜,一個人在月光下埋頭苦干熬夜抄譜。他時常因為過度投入在美妙的樂曲世界中而忘了時間,沒有察覺夜色已漸漸退去,往往等到晨曦劃破天際,才萬般難舍地將樂譜放回去。由于長時間睡眠不足,他的身體也日漸消瘦。
半年下來,他幾乎要將柜子里的樂譜都成功地拷貝出來了,不幸卻偏偏在這一刻被哥哥發現。盛怒的哥哥嚴厲地訓斥他說,學習音樂應該循序漸進,不該好高騖遠,更不該日夜顛倒、糟蹋自己的身體。說著,還順手將從小巴赫手里搶下的樂譜,用力丟進正在燃燒的壁爐里。小巴赫辛苦6個月的成果,就這樣一瞬間化為灰燼。不過,無時無刻不渴望著音樂的巴赫,也因此體會了哥哥的用意。他更加虛心地學習,打下了扎實而穩固的創作基礎。
當時,醉心于音樂的巴赫還參加了教會合唱團,在團里擔任一個有趣的職務——童聲女高音。
森林中的音樂世家
音樂成為巴赫靈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跟他的遺傳基因和生長環境關系至深。1685年,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的全名)在德國的埃森納赫出生。那是一個位于森林地帶、坐落于奈塞河畔的小鎮,鎮內有一個叫做“瓦特堡”的古堡,古堡周圍經常徘徊著一些手執豎琴,不時仰頭向天、突然就唱起詩歌來的怪人。不過,這群其實就是流浪漢的怪人卻有個浪漫的稱號,即是聞名中世紀的“吟游詩人”。吟游詩人還經常在城堡內舉行歌唱比賽呢!另外,16世紀的時候,城堡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有名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在瓦特堡內將圣經譯成德語。巴赫就在這種充滿虔誠信仰和浪漫生活情調的美好氛圍里成長,日后也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音樂和宗教。
巴赫的父親是一位小提琴手,母親則是市政委員之女,這對夫妻一共生下8個孩子,而巴赫是最小的那一個。巴赫的家族從16世紀開始,到巴赫誕生,200年內共出了數十位音樂家,真是人才輩出!這個音樂世家向來頗負盛名,巴赫接任第一份管風琴師的工作時,就曾因家族之名而博得信任,當時巴赫只有15歲,從來沒有在正式場合演奏過,他的推薦人貝姆卻信心十足地對不怎么放心的牧師說:“沒什么好擔心的,他是巴赫家的人!”
巴赫的音樂啟蒙和初步訓練,的確是在家庭中進行的。10歲之前,巴赫一直跟隨著父親學習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并向他的伯父學習他一生最熱愛且擅長的樂器——管風琴。10歲時巴赫父母雙亡,他只好去投靠自己的大哥。
從天而降的鯡魚頭
10歲起在教堂擔任“女高音”的小巴赫,用可愛稚嫩的純凈童音吟詠著贊美上帝的曲調,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5歲。后來哥哥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為了不使自己成為兄長的負擔,他便獨自到呂訥堡(Lueneburg)生活,并且在當地的圣米夏埃爾教堂繼續唱童聲部的女高音。在那里,人們極度喜愛他那優美清脆的嗓音。不料才過一陣子,他卻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的聲音,說話唱歌的時候常常從一個八度音走到另一個八度音——可憐的巴赫遭遇了變聲期的沖擊,迫不得已放棄了女高音的工作。此時的巴赫陷入生命的低潮期:離開合唱團一方面使他失去經濟的依靠,另一方面也必須告別他衷心喜愛的音樂工作。
所幸這段時間非常短暫,過不久他就重拾了生命的歡樂。巧合之下,他接替了教堂管風琴師貝姆的職務,這是一個突然出現的契機,上帝的窗向醉心音樂的巴赫開啟了,而借由管風琴,巴赫開展出一段輝煌的音樂生命。
這段時間,全心練習管風琴演奏的巴赫,仍然沒有忘卻小時候在月光下抄譜的精神,為了聆聽管風琴大師蘭肯每年在漢堡的演奏會,他曾經完成好幾次“徒步走完半個德國”的壯舉。蘭肯是貝姆的老師,由于貝姆曾經告訴巴赫,如果要成為偉大的管風琴師一定得聽聽蘭肯的演奏,巴赫把這句話謹記在心,等到蘭肯的“夜晚音樂會”將要舉行時,便帶著微薄的旅費出發了。
年輕的巴赫簡直是個健行高手,他一路省吃儉用走到北方的漢堡,晚上就睡在草堆和人家的屋檐下。這樣不辭辛勞果然非常值得,沿途優美的風景和不同城市所展現的音樂文明大大拓展了巴赫的眼界,尤其沐浴在蘭肯像光一樣璀璨輕盈的琴聲之下,他的心靈整個被引領著,見到了前所未見的音樂風景。
在巴赫當行腳旅人的時候,還發生過一件匪夷所思的趣事,某一次巴赫又在聽完蘭肯的音樂會后走回呂訥堡,大概是天氣太冷的關系,這回蘭肯的琴聲和他帶的盤纏都沒辦法支撐他走到家,幾天幾夜之后,他已經又累又餓,就要走不動了。勉強再走一段路,前面終于出現了一個小城鎮,由于已經是薄暮時分,家家戶戶的窗子都透出淡淡的黃色燈光。這時巴赫突然靈機一動,想起小時候只要在大街小巷唱圣歌,就會有人賞餅干或錢幣,所以他就餓著肚子開始唱起洪亮的贊美歌來。
唱了半天也沒人響應。正當他覺得白白花了力氣,失望地準備走開時,前面突然“砰”一聲掉下一個東西來。他撿起來一看,是個鯡魚頭——一個不能吃的鯡魚頭對饑腸轆轆的他根本沒有幫助!他正想要把它扔掉,卻又發現里面塞著一團白紙,打開白紙,居然掉出兩枚金幣來,微弱的星光照在白紙上,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兩排小字:“謝謝你的贊美歌,愿神祝福你!”
欣喜若狂的巴赫抬起頭來看一看上面,每一戶的門窗都緊閉著,這個鯡魚頭到底是誰丟下來的呢?他相信一定是上帝聽到了他的贊美歌。
1705年的時候,巴赫已經完成高中學業兩年,并正式開始創作和演奏家生涯,到魏瑪的阿恩施塔特新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和合唱隊長了。那年10月,另一位知名的管風琴大師巴克斯特胡德在盧比克開演奏會,很希望能聆聽大師琴聲的巴赫,又發揮他過人的毅力,徒步走了360公里到那里去。當時68歲的巴克斯特胡德在聽過巴赫演奏后,非常賞識這位腳力好、并且懂得他的音樂的年輕人。演奏會后巴克斯特胡德不吝于指點巴赫,教導他更多豐富的音樂思想和彈奏技巧。心靈相通的兩人,從此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
三個輝煌的時代
不過,巴赫也因為過度熱衷于學習,常常在外地流連忘返而耽誤了教會的工作,他又不愿意作政府要求的劣質音樂,以致跟教會和市政當局的沖突愈演愈烈,終于在兩年后離開阿恩施塔特。同年到米爾豪森的教堂去任職,依然常常和教會發生不愉快,最后才在機緣巧合下又來到魏瑪,受到領主的重用,連續當了9年的宮廷管風琴師,這段時期是巴赫的職業生涯綻放光彩的開始,人們稱之為“魏瑪時代”。而進入魏瑪時代的1707年,巴赫也完成了終身大事,與大他一歲的遠房堂姐瑪莉亞·芭芭拉·巴赫結婚。婚后經濟情況雖不寬裕,但妻子也是愛好音樂的巴赫家族成員,兩人心靈相通,幸福和樂。
魏瑪時代
巴赫的職業生涯共分為三個階段——魏瑪時代、科滕時代和萊比錫時代,而這也正是巴赫創作歷程的三個分野。魏瑪時代的巴赫正值青壯年,音樂風格充分洋溢著青春的熱情,絕大部分演奏效果華麗的管風琴曲,如《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A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都是在這時期完成或構想的。當時巴赫對維瓦爾第及許多意大利歌劇作曲家的作品十分著迷,借由抄寫樂譜,他累積了不少創作的養分,也在自己的作品上做了許多新鮮的嘗試。
首先是大膽的改編,巴赫喜歡將為弦樂器所寫的曲子擴大改寫成鍵盤樂器,或者兩者互換,例如,他曾把維瓦爾第的3首協奏曲改寫成羽管鍵琴協奏曲,使羽管鍵琴曲顯得更加豐富。而他也借用其他音樂家的主題來創作賦格曲。所謂的賦格曲(Fugue),就是同一首曲子中有3條以上的旋律線在運作,就像多部合唱那樣,因此曲子聽起來奔放多變,是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也最適合能同時發出各種器樂聲的管風琴演奏。巴赫的管風琴曲中最平易近人的《G小調賦格曲》,就是擷取意大利作曲家雷格連吉和科雷里的曲子元素來創作的,因此很類似優美的意大利風格。此外,巴赫也采用其他曲式的長處,來表現管風琴曲,例如,意大利的協奏曲是由快、慢、快3個樂章組成的,巴赫運用這個形式,譜寫成精彩的《C大調托卡塔、慢板與賦格曲》,而在其他作品的個別樂章中,也有許多使用協奏曲原理的部分。
不僅受到意大利音樂的影響,魏瑪時代的巴赫也很仰慕日耳曼的亨德爾及菲舍爾等人,并且接觸了法國樂派的作品,這期間還發生過一段與法國音樂家有關的小插曲,有一次,巴赫應邀到德累斯頓與大他16歲的法國名管風琴手馬香競演,馬香當時在巴黎宮廷任職,聲望頗高,所以這場王牌對王牌的挑戰未演先轟動,競演當天,滿場座無虛席,馬香卻一大早就落荒而逃,留下不知情的巴赫和觀眾在現場苦苦等候。最后這場競演會成了巴赫的獨奏會。
1717年,科滕的親王延攬巴赫到宮廷擔任樂長,此時巴赫正與年邁的魏瑪大公處于決裂狀態,于是想前往一試。沒想到才開口向大公辭職,兩旁就有侍衛沖上來,把他押去軟禁。不過,鬧脾氣的大公,也因此催生了一部偉大的音樂教育名作——《管風琴小曲集》,這部曲集里共有45首圣詠曲,是自由被剝奪的巴赫為排解郁悶而作的,巴赫還親筆在上面題了字,表示這本集子是特別給初學者練習腳鍵盤和發展圣詠曲用的,并在最下面署名:“安哈爾特科滕親王殿下的樂長: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
科滕時代
后來巴赫到了隸屬加爾文教派的科滕,從此也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這段時間,巴赫開始轉向管弦樂與室內樂的創作,以及樂器制作的指導。這是因為科滕教堂的管風琴設備非常簡陋,加上親王本人又十分精通古大提琴和羽管鍵琴,所以巴赫也乘興作了許多這類的曲子。
在科滕時代,巴赫陸續完成代表作《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和名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其中《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受科滕親王在勃蘭登堡的表兄路德維希公爵之托而作的,路德維希之所以會愛上巴赫的音樂,并邀請他作曲,是因為科滕的親王為了紓解旅途疲憊,很喜歡帶著巴赫到處旅行、參加社交活動,這樣一來,也可以順便夸耀他那出色的樂團。這首曲子的樂器分配、樂章組成方式都很獨特,獨奏樂器繁多,演奏難度很高。
而《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則是標準巴洛克組曲的代表,共包含6首形式簡單,樂段反復短小,節奏明確,感覺很輕快和生活化的組曲,其中以第5曲“布列舞曲”最常被單獨演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是巴赫在創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時的副產品,卻也是空前絕后的小提琴獨奏曲創作,這主要是因為巴赫在這部曲子中大量使用和弦及對位法,使得演奏極其困難,幾乎不可能做到。對位法是賦格曲中常使用的技巧,也就是卡農,同一份樂譜從頭到尾演奏,或是倒過來演奏都可以,也可以一人從頭奏起,另一人從結尾開始演奏,營造參差的效果。要同樣一件樂器奏出一切和弦,并且同時照顧多條旋律線,巴赫這樣的手法,簡直是為難小提琴手!不過,也因此大大提升了小提琴曲的藝術性,第4首最末章的《夏空舞曲》,神乎其技的巴赫就運用了巧思,讓無伴奏的小提琴,發出像管風琴那樣洪亮的聲響。
在科滕的這段時間,巴赫的生命中連續發生過幾次陰錯陽差的事。首先是1719年,巴赫慎重考慮自己在歌劇界發展的可能性,并且特地到亨德爾的故鄉哈雷拜訪,希望能從他那兒獲得一些啟示,沒想到抵達后,卻發現亨德爾前一天剛剛離開,因為這樣的錯過,這兩位巴洛克音樂大師終生未曾會面。
巴赫錯過的還不只此,就在隔年,發生了一件令人傷痛的憾事。那一年他和親王到卡爾巴斯德旅行,迎接他歸來的卻是妻子冰冷的遺體。年僅36歲的愛妻瑪莉亞·芭芭拉,在巴赫旅行期間突然得了急病,來不及與他見最后一面便去世了。傷心的巴赫望著7個幼小的孩子一籌莫展,于是全心投入在自己熱愛的音樂中,企求精神上慰藉,也因為如此,巴赫完成了音樂教育史上的巨著——《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所謂的平均律是指將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調律法,用這種方法,二十四調都可以加入升降記號,任意轉調。這部著作深入淺出,不僅適合初學者,也適合相當程度的熟練者。
1721年,巴赫與小他16歲的女高音安娜結婚,8天后科滕的親王也與其表妹結婚。由于親王夫人不愛音樂,巴赫無法忍受,所以決定離開科滕,轉往萊比錫。
為宗教奉獻的萊比錫時代
38歲那年,巴赫正式來到萊比錫,在圣托馬斯教堂擔任合唱隊長兼所有學校的音樂監督。這個工作非常繁重,他除了教學、指揮合唱團外,還必須安排全市各教堂所要演奏的教會音樂。因為幾乎每個禮拜日和慶典日都必須演唱一首新的康塔塔,這些康塔塔的作曲工作便自然而然落到巴赫這位“總合唱長”身上。巴赫豐沛的創造力在此展露無遺。由于當時作曲家的譜稿都是隨用隨丟的,在萊比錫期間,巴赫每個星期振筆疾書、肆意揮灑的成疊樂譜,一定很受等著包裝紙用的魚販的歡迎。
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都是上帝賦予的,因此致力于將最美的音樂奉獻給上帝。感情起伏劇烈、很貼近年輕人心靈的《約翰受難曲》和成熟完美、容易使成人受到感動的《馬太受難曲》,都是巴赫為教堂演奏而作的音樂。另外,我們圣誕節時常在大街小巷聽到的、教堂望彌撒時用的曲子,很多也都是巴赫創作的。
巴赫同時是一個即興演奏大師,他的手指總是靈思無限,可以隨時彈奏出許多優美、奔放的曲子,就像厲害的爵士樂手隨時可以哼出曲調來那樣,而能夠即興地彈奏。1747年,已屆退休年齡的巴赫和安娜去探望在腓特烈大帝宮中當羽管鍵琴琴師的次子,受到正在吹長笛的腓特烈大帝邀請,即興為他彈奏了許多曲子,這些曲子最后集結成《音樂的奉獻》獻給腓特烈大帝。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完成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第二卷,并且開始撰寫他一生音樂思想的精華《賦格的藝術》。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專心作曲、過度勞累,巴赫的健康逐漸出了問題:他的視力嚴重減退,心臟不太好,兩度手術后,雙眼不幸失明。不過在完全失明前,巴赫依然靠著模糊的視力,一心一意為音樂奉獻,孜孜不倦地繼續創作《賦格的藝術》。
另外,當時由于巴赫的視力每況愈下,萊比錫的市議會也開始考慮遴選他的接班人,德累斯頓的樂長哈賴聞訊跑來,沒想到卻被巴赫吼了回去:“我還活著!”
1750年7月間,在家人虔誠的祈禱下,奇跡真的出現在巴赫身上,隨著竄進眼睛里的一絲光線,他又重新看見了這個世界。不過這只是短暫的回光返照而已,隨之而來的是高燒不退,與死神抗爭了10天之后,這位集巴洛克音樂之大成的音樂巨匠因為心臟病發作而去世。
巴赫的音樂是17-18世紀音樂的匯流,他吸納各種音樂派別的長處,并且勇于突破,成就了華麗奔放又不失莊嚴有序的巴洛克音樂,也為隨后的古典時期開了一道門。貝多芬就曾經說:“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借著源源不斷的創作和學習,巴赫就如同賦格中同時運作的多條旋律線一樣,為音樂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視野。
無影手和飛毛腿
巴赫活著的時候,管風琴演奏家巴赫的名聲大過作曲家巴赫。許多到教會及音樂會聆賞巴赫演奏管風琴的觀眾,除了想要感受動人心弦的樂音,也是為一睹他無影手和飛毛腿的絕技而來的。
被視為教會音樂靈魂的管風琴,內部構造非常復雜,它的發聲系統是由一組一組的管子所組成的,一個管子只能發出一個音,不像笛子那樣,所有的音律都是從同一根管子里發出來的。管子的數量從幾十根到上千根都有,而且大小、形狀、粗細,甚至材質都不一樣,當空氣穿過時,就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不管是小號、雙簧管、長笛的聲音,都可以發得出來。每一根管子上都有栓塞,按下琴鍵就等于拔出栓塞,讓風箱里的風吹到管子里去。而管風琴的腳踏板也是用來發音的,每踏一下,就會發出一個比彈奏的音符還要低一點的音,因此踏板就如同一個小型的鍵盤,負責升降音的演奏。
演奏家彈奏一個音,可以只用一根管子,也可以同時動用上百根,來決定是讓“小提琴”獨奏,或是讓“長笛”、“大提琴”和“小號”一起合奏。當所有的栓塞都被拔開時,可以想見現場情景一定非常壯觀。如此看來,管風琴師演奏時要同時扮演指揮家和好幾種器樂演奏家的角色,以一當百,非得有一定的敏捷性不可。巴洛克音樂中,華麗的“托卡塔”(toccata)最足以展現手腳演奏的高超技巧,這種題材的形式很自由,樂句通常連接著豐富的和聲和快速音群,巴赫年輕時就曾譜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曲》,這首曲子曲式奔放、情感起伏激烈,是一首充滿熱情與朝氣的名作。
巴赫也許因為喜歡徒步旅行,練就了難以匹敵的飛毛腿和無影手,只要光是想像他演奏時,手腳并用、動作輕盈快速地追趕著緊湊樂音的那種刺激感,不由得就要站起來鼓掌了。
至于巴赫所創作的曲子,當他在世的時候,并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甚至連他自己也不怎么在意。這是因為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為教堂禮拜日所作的圣詠歌曲,當時的音樂家通常會為某種特定的場合而作曲,這些曲子都是“隨用隨丟”的,演奏過一次后,樂譜就被拿去包魚和面包了,而巴赫的樂譜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勤于為他抄寫樂譜的第二任妻子安娜功不可沒。
巴赫的曲子是在他死后才被翻出來重聽的,這都要歸功于擅長用手劃破寂靜的指揮家門德爾松。1829年門德爾松首先發現了巴赫《馬太受難曲》以及其他作品的珍貴價值,并且在萊比錫親自指揮演出此曲,使聽眾們重新認識了這些偉大的經典之作,感受到巴赫的卓越和不朽。
創作量驚人的多產作曲家
人們總是喜歡開巴赫的玩笑,形容他是一個“多產”的作曲家。他在家庭生活中的產量的確也不亞于樂曲創作上的質量與數量,在魏瑪時代,除了管風琴曲的創作不斷面世外,他與第一任妻子瑪莉亞還聯手“創作”了7個孩子。與安娜結婚后,嬰兒也一個接一個出世,共生了13個之多。巴赫驚人的創作力,實在不容小覷呢!日后他的子女,也多數踏上音樂之路,延續家族傳統,使得當時的人們提到巴赫家,就等于提到音樂家。
巴赫能盡情在音樂領域上發展,在背后支持他的兩位賢內助居功厥偉。幸運的巴赫兩段婚姻生活都很順遂美滿,家庭氣氛和樂,他的音樂就是從幸福溫暖而又平實的生活里出發的,因此充分展示了人的生活,充滿了生活感和時代感。
因為兩任妻子都是了解音樂、熱愛音樂的人,所以能與他心意相通,共同建立溫馨幸福的家庭。第一任妻子瑪莉亞也出生于巴赫家族,擁有高度的音樂素養,性格又很賢淑、溫和。在巴赫被魏瑪的大公聘用之前,這個家庭雖然被吃穿住的問題窮追不舍,但他們仍相伴相依,一起撐過了最困苦的時期。不過,也許正因為生活的操勞和經濟的壓力,1720年,年輕的瑪莉亞驟然而逝,為巴赫帶來相當沉痛的打擊。
所幸歌聲優美、性格也同樣溫柔的樂團女高音安娜適時出現在巴赫的生命中。安娜不僅有著美妙的嗓音,也精通許多弦樂器,并且經常為巴赫抄寫樂譜,巴赫許多傳世的作品,都是借由安娜娟秀的字跡保存下來的。兩人年紀雖然相差16歲之多,卻能靠著共同喜愛的音樂填補年齡的鴻溝。在她的支持和協助之下,巴赫在音樂事業上更加沒有后顧之憂。在巴赫晚年雙目失明的時候,安娜不僅悉心照料,更以自己甜美的聲音,撫慰著丈夫心靈上的傷痛。
巴赫的愛情和婚姻故事,雖然沒有高潮迭起,卻洋溢著平靜、穩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