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千年軍事強國(1)

拜占廷的軍區制

拜占廷軍區制又稱塞姆制,是7至12世紀在拜占廷帝國境內推行的一種軍事和行政制度,即按軍區、師、團、營等軍隊序列管理帝國各級行政區域。這種軍政兼容、兵農合一的制度促進了拜占廷農兵階層的形成和發展,對加強拜占廷國防力量,穩定社會經濟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拜占廷軍區制的發展大體經歷了試行和推行兩個階段。7世紀中期以前,軍區制還僅在拜占廷個別地區試行,此后便在整個帝國境內推行。

軍區制是由6世紀末拜占廷的“總督區”演變而來。當時,帝國大部分地區推行省區管理,僅有迦太基和拉文納兩城由總督統轄。這兩個總督區是拜占廷中央政府控制西地中海霸權的立足點和重要的貿易港口。

早在4世紀,迦太基即發展成為僅決于羅馬的西地中誨第二大城市。公元533年,拜占廷軍隊重新控制該城以后,它更一躍成為非洲大政區的首府和當地谷物出口的集散地。而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納在4、5世紀日耳曼各部族入侵西羅馬帝國的戰亂中逐步取代羅馬和米蘭的地位,成為意大利首府和拜占廷帝國在意大利的前哨站。公元540年,拜占廷軍隊重新控制拉文納之后,更確定了該城在西地中海的重要地位。由于兩城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們都于6世紀中期被確定為總督區。其管理上的特征是軍政權力合一,由總督區首腦“總督”控制。這種體制有別于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拜占廷地方軍政權力分離的省區管理。

總督區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軍區,并在拜占廷全境廣泛推行,其原因在于當時拜占廷帝國面臨周邊民族軍事入侵的巨大威脅、邊關吃緊等各種不利形勢。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拜占廷邊疆地區,特別是東部邊境便遭到外族不斷入侵。查士丁尼一世死后,局勢進一步惡化。當時,波斯軍隊從東面侵入拜占廷帝國的亞洲屬地,先后奪取了敘利亞、大馬士革、耶路撒冷等重鎮,兵抵博斯普魯斯海峽。同時,阿瓦爾人和斯拉夫部落從北面大舉南下,侵入帝國腹地。西哥特人則在西面奪取了拜占廷帝國的西班牙屬地,倫巴德人也迫使拜占廷人在意大利的勢力僅限于拉文納城內。

7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人的興起和擴張,拜占廷帝國的東部局勢更加緊張,四面告急,戰事不絕,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終日。在當時的情形下,人們以為“世界末日來臨了”。

正是在這緊急情況下,皇帝伊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開始逐步建立軍區。最先建立的軍區有亞洲領土上的亞美尼亞和奧普西金軍區,其后,基維萊奧冬、阿納多利亞、色雷斯等軍區也分別建立。上述幾個亞洲軍區在反擊波斯人入侵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皇帝伊拉克略一世屯兵東征、最終擊敗波斯人的基地。

自7世紀中期,軍區制在帝國境內逐步推行。至8世紀中期,拜占廷大部分國土均被置于軍區制管理之下,全國共建立六大軍區,即除了上述五個軍區外,還有位于巴爾干半島的希臘軍區。此后不久,又逐步組建起海上軍區,用以管轄愛琴海上大小島嶼。

拜占廷軍區制的推行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僅僅是通過皇帝的一道命令完成的,它是經歷了摸索和試行的過程。軍區制在行政管理和軍事指揮方面的優勢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為統治集團所認識。當時,拜占廷帝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原駐守北非、兩河流域、巴爾干半島北部地區和意大利的軍隊紛紛撤向帝國腹地。這就促使帝國必然對其京城附近地區的駐軍和防務重新進行部署,軍區制的推行由此孕育而生。

同時,7世紀前半期的邊疆危機和拜占廷帝國在北非、西亞和巴爾干部分領土的喪失,也使拜占廷帝國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不僅作為國家稅收和兵力主要來源的小農大量破產,小農經濟全面衰退,而且作為國家統治階級基礎的貴族及其大地產也遭到毀滅性打擊。

因此,軍區制的推行同時還意味著拜占廷社會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在此過程中,拜占廷王朝采取了三項重要步驟,最終確立了軍區制,也完成了社會經濟的調整。

第一,各地區分別建立新軍區。

第二,建立軍區內部組織系統,理順軍事等級關系。

第三,以田代餉,建立軍役地產,進而形成農兵。這一步驟是軍區制最終形成的關鍵,因為軍役土地制造就了一個農兵階層,他們成為軍區制的基礎。

軍區制的推行使拜占廷帝國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的疆域逐步穩定,國力有所恢復,不僅在對波斯人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而且迫使已經進入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臣服,成為拜占廷帝國的臣民。同時,拜占廷人憑借逐步恢復的經濟實力和外交活動,實現了與阿瓦爾人等其他民族之間的和平。以此為起點,拜占廷帝國在其中期歷史中獲得多次重要的軍事勝利。

拜占廷軍區制從其出現到瓦解共經歷了大約500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軍區制對拜占廷歷史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軍區制適應拜占廷帝國對外戰爭頻繁、邊防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的國情,通過地方統治機構軍事化,部分地解決了兵源和財源枯竭的困難,緩和了外族入侵的危機,為拜占廷軍事力量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7世紀,拜占廷軍隊擊敗波斯人,打垮阿瓦爾人,征服斯拉夫人,并將處于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大軍擴張的勢頭阻止在小亞細亞和東地中海一線,使危如累卵的形勢發生根本好轉。這一系列軍事上的成就不能不歸功于軍區制的推行。不僅如此,以7世紀的勝利為基礎,拜占廷軍事力量得到調整和加強,因而,8、9世紀期間在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中獲得多次重要勝利。同時,拜占廷軍隊在防御斯拉夫人入侵和征服保加利亞人的長期戰爭中也屢屢獲勝,并最終擊垮稱雄一時的保加利亞王國。

第二,軍區制的推行促使小農經濟勃興,國家稅收增加,有力地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軍區制帶來的安定局面又為以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城市為中心的工商業的繁榮發達創造了有利的內外部環境。

小農經濟是拜占廷國家的基礎經濟部門和稅收主要來源,學者們估計,拜占廷國家收入的95%來自農業,僅5%來自城市工商業。縱觀拜占廷歷史,國家年收入的數量時有起伏,但以軍區制推廣的幾百年為收入最高的時期。在拜占廷歷史的早期,稅收是以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為基礎的,主要包括土地稅和人頭稅。這兩種稅收直到拜占廷帝國末期仍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征收的形式有所變化。作為國家主要納稅人的小農除定期繳納土地稅和人頭稅外,還負擔各種不定期征收的非常規稅。軍區制促進了小農生產率的提高,使他們有能力完成苛捐雜稅。在年景不利的時候,連保制也能幫助經營不善的農民渡過難關。軍區制的推行使拜占廷帝國在較小的領土上獲得了較多的收入,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軍區制對拜占廷農業經濟產生了有利影響。

軍區制的推行對拜占廷工商業發展也起了間接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小農經濟的復興為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拜占廷農村與帝國境內大小城鎮均保持密切聯系,小農經濟不僅從城鎮市場上獲得必需的手工業品,而且為城市手工業者提供農副產品。小農經濟的復興意味著城鄉間更頻繁的物資交流,同時也意味著工商業獲得了更大的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軍區制下相對安定的環境有助于工商業的發展。拜占廷工商業在8世紀以后趨于繁榮,城市發展更加迅速,君士坦丁堡、薩洛尼卡、特拉比仲德等城市都名列中世紀歐洲最大城市之列。特別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其工商業投資環境得到改善,這座連接東西方貿易的橋梁充分發揮出它的地理優勢,成為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業中心。一時間,君士坦丁堡百業俱興,商賈云集。到9、10世紀,商業活動處于鼎盛。

第三,軍區制通過推行軍役土地制和屯田穩定了拜占廷社會各階層,使人口流動中的無組織狀態得到控制,緩和了尖銳的社會矛盾。

查士丁尼時代,拜占廷政府便采取措施限制人口流動,以穩定社會各階層。《查士丁尼法典》嚴格規定軍人的后代只能當兵,農民的子孫必須從耕,并以削奪隸農遷徙自由的方式將他們固著于土地。但是,這一政策并未奏效,破產的小農大量逃亡,或涌入城市尋求生路,或避走山林結草為寇,或鋌而走險聚眾起義,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當時規模最大,幾乎推翻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的“尼卡”起義的主要力量就是以來自各地的破產農民。類似的大規模起義和暴動在當時史不絕書。軍區制則通過軍事和經濟制度的改革,使農民有地可種,有家可歸,在安定的環境中從事生產。這一制度從解決小農生計和加強地方管理入手,重新調整了拜占廷社會各階層的關系。

如果6世紀中期以后,斯拉夫人各部落從多瑙河一線南下巴爾干半島也被視為一種盲目的人口流動的話,那么,拜占廷政府采取的移民政策便是將這種無組織的人口流動重新組織于軍區中,并通過保留和推行斯拉夫人的農村公社制,因勢利導地化解了由斯拉夫人大規模流動引起的社會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軍區制不是以嚴酷的立法實現社會各階層和居民職業的固定化,而是通過制度的創新改革,著重解決占人口大多數的小農的生存環境問題,從而為社會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軍區制的推行必然會造成以大地產為后盾的軍事貴族的興起,他們形成了與中央集權抗衡的地方分裂勢力,甚至憑借軍事和經濟實力左右朝政或改朝換代。這是軍區制對拜占廷政治生活產生的消極影響。如前所述,大地主對小農土地的侵吞是小農經濟衰敗的重要因素,但是,小農經濟的破產同時也刺激了大地主的發展。這種互為因果的關系在10世紀的拜占廷政治生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一些皇帝認識到保護小農對于維持統治的重要意義,因此采取立法措施限制大地主的擴張。他們往往以小農保護者的形象出現,斥責大地主“像瘟疫和壞疽一樣降臨到不幸的村莊,吞食土地,侵入村莊的肌體,將它們逼近死亡的邊緣”。但由于其階級局限性,統治者不可能會由衷地為了農民的利益疾呼,他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一矛盾不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公元922年的法令明確規定,小農及其所在公社享有優先購買、租用田產和農舍的權利,嚴禁大地主以任何方式,包括遺贈、捐贈、購買和承租等,接受貧困小農的田產;還規定,過去30年期間以任何方式得自于農兵之手的軍役土地必須無條件歸還其原來的主人。

公元996年,拜占廷政府再次頒布類似的法令。從表面看來,是為了保護小農經濟,實際上,這些法令具有瓦解地方分裂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意義。然而,拜占廷統治者未能真正采取措施打擊大地主,一方面,皇帝們要借重大軍事貴族的政治勢力,維護其統治;另一方面,打擊大軍事貴族意味著削弱軍區制,小農經濟也難保存。特別是在大地產貴族勢力已經相當強大的情況下,對他們的真正打擊就等于取消軍區制,以農兵為主的小農亦將走向同歸于盡的道路。

因此,上述立法并未真正貫徹,而皇帝們對小農經濟的瓦解也是不可阻檔。他們對小農處境的惡化聽之任之,只是發布幾項立法而己,并沒什么切實可行的辦法。這樣,小農的地位未能加強,他們在各種災變動亂的打擊下,處于隨時被吞并的境地,即便法令暫時為他們提供種種優先權,這些似乎都形同虛設,最后他們也只能將土地自動放棄或轉讓給大地主。

大軍事貴族憑借經濟實力擁兵自重,直接參與皇室內訌,有的甚至爬上皇帝寶座。自10世紀末,軍事貴族便形成強大的政治勢力,與中央政府的官僚勢力爭權奪利,明爭暗斗。這兩大政治勢力之間的較量就構成了拜占廷帝國晚期國家政治生活的主線。10世紀末,羽翼已豐的軍事貴族就以小亞細亞軍區為基地發動叛亂,其中又以巴西爾二世統治時期的“兩瓦爾扎斯叛亂”影響最大。

11世紀期間,軍事貴族的叛亂愈演愈烈,他們不僅兵臨首都城下,而且推翻當朝皇帝,自立為帝。在這一時期,至少有五位皇帝是以嘩變的方式爬上皇位的軍事貴族。

拜占廷帝國末代王朝統治時期,最有實力的軍事貴族約翰·坎塔庫震努斯(1347~1354年在位)左右朝政數十年,他曾以其雄厚的家資幫助安德羅尼庫斯三世(1328~1341年在位)在王朝內戰中擊敗老皇帝,登上帝位。

安德羅尼庫斯三世死后,他重金雇用土耳其人,擊敗對手,自立為皇帝。

顯然,以大地產為基礎的軍事貴族對中央集權的削弱是晚期拜占廷帝國內亂不斷、最終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軍區制是拜占廷帝國經歷其早期歷史中長期動蕩,軍事和政治經濟管理制度演化的結果,是拜占廷統治階級通過種種嘗試而漸臻成熟的成功改革。軍區制適合當時帝國的形勢發展,緩解了緊迫的危機,成為此后數百年拜占廷強盛的基礎。

軍區制給拜占廷帶來一系列社會穩定發展的顯著效果,所以很快便成為推行于全國的管理方式。但是,軍區制的發展也有助于以大地產為后盾的軍事貴族的產生,這種侵蝕小農經濟、與中央集權相對抗的武裝割據勢力的興起是推行軍區制的必然副產品。因此,軍區制從其形成之初自身就孕育著深刻的矛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阿勒泰市| 沽源县| 济阳县| 贡山| 三门县| 电白县| 安龙县| 竹北市| 宁明县| 民丰县| 邢台县| 大城县| 于都县| 建始县| 岳西县| 镇平县| 开阳县| 巴南区| 德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吉林市| 图们市| 横山县| 井研县| 宝应县| 岚皋县| 福鼎市| 文昌市| 饶阳县| 剑河县| 商河县| 永平县| 义乌市| 陆河县| 文山县| 吉木萨尔县| 邹城市| 台州市| 灌阳县|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