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波斯入侵巴爾干希臘
-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5199字
- 2016-11-17 21:41:55
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最大的伊奧尼亞城邦米利都的僭主阿里司塔哥拉斯因挑唆波斯進攻愛琴海的那克索斯失敗,懼怕波斯人的懲罰,利用人民反抗波斯統治的情緒,發動伊奧尼亞各城邦起義。米利都首先發難,其他各邦紛起響應,波斯在各邦扶植的僭主接連被推翻。以米利都為首的伊奧尼亞城邦的起義,揭開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之間的戰爭的序幕。
伊奧尼亞城邦起義后,阿里司塔哥拉斯到斯巴達和雅典請求援助。沒有海外經濟利益又沒有什么海軍力量的斯巴達,在權衡利害得失之后,以路程太遠為理由拒絕過援助。雅典則不同。雅典人基于自身的利益,同時還因為拒絕過薩爾迪斯的波斯總督要雅典獻出“土和水”(即表示降服)的要求,也拒絕過他要雅典迎回被放逐的僭主希庇阿斯的“命令”,深知與波斯的戰爭在所難免,為了幫助同胞的解放,決定派出20艘戰艦前去援助。曾經是米利都的同盟者的埃列特里亞派出了五艘戰艦。
公元前499年夏,雅典和埃列特里亞的援軍到達小亞細亞,會同伊奧尼亞城邦的起義隊伍,從以弗所出發,攻占了波斯總督的駐地薩爾迪斯,焚毀了城市之后便撤退,但在以弗所為追蹤而至的波斯軍所敗。雅典和埃列特里亞撤回援軍,伊奧尼亞城邦繼續堅持斗爭。不久,赫勒斯滂地區和卡里亞地區的希臘城邦,以及塞浦路斯人也都起義反抗波斯的統治。
波斯在鎮壓塞浦路斯和赫勒斯滂地區的起義后,于公元前497年集中海陸軍隊進攻米利都。伊奧尼亞各邦的聯合艦隊由于意見不一致,行動不協調,以致在拉德島附近被腓尼基艦隊所消滅。米利都旋即被圍,居民英勇防衛了一年多,公元前495年終于陷落。城市遇到焚毀,公民絕大多數戰死,剩下的幾千名婦孺,被俘到波斯的都城蘇薩。米利都的陷落,給雅典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他們用各種方式哀悼自己同胞所遭受的災難。當雅典劇院上演弗呂尼霍斯的悲劇“米利都的陷落”時,全體觀眾嚎啕大哭,弗呂尼霍斯因此被罰1000德拉赫麥的罰金,并且禁止任何人再演這出戲。
米利都陷落后的第二年,其他起義的城邦也都先后被波斯鎮壓下去。歷時六年之久的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起義完全失敗了。
大流士在鎮壓小亞細亞希臘城邦起義之后,決定用強力征服巴爾干希臘。雅典和埃列特里亞對米利都的援助成為波斯進攻的借口。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的女婿馬爾多尼奧斯帶領一支龐大的海陸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沿著海岸水陸并進,出征巴爾干希臘。陸軍沿途征服了近海地帶的希臘殖民地和色雷斯部落。馬其頓國王還沒有遭到進攻便再次宣布降服。海軍在占領塔索斯島后繼續西進,在繞航阿陀斯海角時,遭到颶風的襲擊,大部分船只沉沒,而駐扎在馬其頓的陸軍又遭到色雷斯一個部落的攻擊,死了很多人,馬爾多尼奧斯本人也受了傷。波斯軍隊不得不返回亞洲。波斯第一次對巴爾干希臘的侵略就這樣失敗了。
接著,大流士又準備新的入侵,公元前491年,他一方面命令沿海地區建造新的戰艦和運輸船只;另一方面又派使者到巴爾干希臘各邦去索取“土和水”。懾于波斯的淫威,大陸上的許多城邦和波斯使者們所到達的島嶼都獻出于“土和水”,而決心抵抗波斯侵略的雅典和斯巴達,則處死了使者。在雅典,波斯使者被拋入深淵;在斯巴達,則被扔下水井,說是讓他們“自己去取土和水”。
公元前490年,大流土派將領達提斯和他的外甥阿爾塔弗列涅斯率領大軍在小亞細亞南部的基里基亞沿海地區集中,乘上600艘艦船,駛向伊奧尼亞沿岸,然后從薩摩斯出發,由以前的雅典僭主希庇阿斯當向導,向巴爾干希臘迸發。波斯軍隊在占領那克索斯后,進達優卑亞島,迫使卡里斯托斯降服,進而圍攻埃列特里亞。埃列特里亞人頑強抵抗,終因叛徒的出賣而被攻陷。城市遭到劫掠和焚毀,居民被賣為奴隸。
9月間,波斯軍隊在攻下埃列特里亞后,渡海到達阿提加,在雅典城東北部的馬拉松平原登陸。消息傳到雅典。雅典迅即派人向斯巴達求援,并派1萬重裝步兵急赴馬拉松。前來援助的有普拉特亞重裝步兵1000人。斯巴達雖然決定派兵援助,但又說必須在月圓時才能出兵。率兵到達馬拉松的雅典十將軍,推舉米爾提阿德斯為戰斗的總指揮。
米爾提阿德斯熟悉波斯的戰術,他根據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和波斯軍隊慣于中央突破的特點,把重裝步兵重點布置的兩翼,中央兵力較弱。雙方軍隊對峙了數日之后,雅典軍隊以快速急攻的戰術,主動出擊。戰斗一開始,雅典軍隊中央一線且戰且走,波斯軍隊尾追。然而,雅典軍的兩翼,很快就突破對方的陣線,旋即迅速封合,猛攻尾追的波斯軍。波斯軍隊首尾失援,狼狽逃竄,雅典軍隊奮力追殺。潰敗的波斯軍竄上艦船,急速駛離海岸南逃。雅典軍隊獲得全勝,俘獲戰艦7艘,打死波斯士兵6400人,雅典軍隊犧牲192人,這就是希波戰爭史上有名的馬拉松戰役,雅典人在戰地為陣亡戰士建陵合葬,世代垂念,陵墓迄今猶存。
雅典人在馬拉松戰役中,為保衛國家的獨立和自由,英勇奮戰,以弱小的兵力,戰勝強大的入侵者,在世界歷史上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勝利凱歌。這一空前巨大的勝利,鼓舞了希臘城邦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斗志,而雅典獨力戰勝強大之敵,大大提高了它在希臘城邦中的威信。
逃離馬拉松南下的波斯艦隊,還企圖從海上乘虛進攻雅典,但見到雅典軍已及時趕回,只得返回亞洲。波斯第二次對巴爾干希臘的入侵終于以失敗而告終。
波斯軍隊在馬拉松的大敗并沒有使大流士放棄征服巴爾干希臘的野心,他在全帝國的范圍內,進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準備。但是,公元前486年10月,埃及爆發了起義,大流士不得不延緩西侵。然而,他還來不及鎮壓埃及起義,便于是年死去了。
登上波斯王位的薛西斯(公元前485—前465年),繼承他父親大流士的西進擴張政策,征服整個希臘以至整個歐洲的野心更加強烈。他在鎮壓埃及起義之后,從公元前484—前481年,整整四年,做了西犯的準備:在阿陀斯挖掘橫穿地峽的運河,使艦隊可以避免海上風暴的襲擊;在色雷斯的斯特律蒙河上架橋,以便于陸軍的通過;在色雷斯和馬其頓的沿途,修建倉庫,存儲糧草。公元前481年,波斯軍隊在薩爾迪斯集結。薛西斯一面派人到巴爾干希臘各邦(雅典和斯巴達除外)索取“土和水”,一面下令在赫勒斯滂海峽架設兩座浮橋。
在馬拉松戰役后的十年間,巴爾干希臘的主要城邦也在加強戰備。在雅典,它的內部發生了有利于增強國力的變化。以特米斯托克列斯為首的民主派,在派別斗爭中接連取得勝利,國家政治生活進一步民主化,第四等級公民的地位得到提高。特米斯托克列斯極力主張建造戰艦、發展海軍的計劃得到通過,開采羅立溫銀礦的收入用于建造戰艦。到波斯再次入侵前夕,雅典擁有三列漿新式軍艦200艘,一躍而成為希臘城邦中海軍力量最強的國家。雅典強大艦隊的建立,以及大批下層公民的服役海軍,是日后希臘城邦能夠徹底戰勝波斯以及雅典得以進行海外擴張的重要條件之一。
雖然希臘各邦之間互有仇隙,對于波斯的入侵,態度也不一樣,但嚴峻的局勢,使31個不甘遭受奴役的城邦在公元前481年秋天,在斯巴達集會,彼此放棄前嫌,“結束他們之間的一切不和和互相之間的戰爭”,組織了全希臘的同盟,并推舉斯巴達為海陸軍統帥,以對抗波斯的入侵。
公元前480年春,薛西斯親率海陸軍從阿比多斯出發,進入歐洲,沿著海岸水陸并進。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陸軍總數170萬人(其中騎兵8萬),戰艦1200艘。這些數字顯然是夸大了,但隊伍確是空前龐大。薛西斯妄圖一舉蕩平巴爾干希臘。
當波斯軍隊進入歐洲的時候,希臘同盟各邦代表在科林斯地峽集會,商量對策。當時同盟兵力總計:重裝步兵4萬人,輕裝步兵7萬人,戰艦400艘。同盟應帖薩利亞人的請求,由海路派出一萬重裝步兵守衛馬其頓進入帖薩利亞的鐵姆佩通路,但很快就撤回來。隨后,為了阻止波斯軍隊進入中希臘,同盟會議決定,水陸同時布防,派出陸軍扼守天險溫泉關,海軍駐守阿爾特米西昂。
守衛溫泉關的統帥是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兵力共約7200人,其中包括斯巴達公民300人。波斯軍隊逼近關隘,薛西斯原以為希臘守軍會害怕而逃跑,一連等了四天。第五天,忍耐不住的薛西斯發起了進攻。希臘守軍借著有利的地形,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沖鋒。薛西斯出動了稱之為“不死隊”的精銳部隊,也潰敗下來。次日又血戰了一天。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當地的一個希臘人叛國投敵,在夜間帶領波斯軍隊從一條小路迂回到溫泉關背后。面臨圍困并受到兩面夾攻的列奧尼達斯,指揮自若。他命令大部分部隊安全撤走,只留下一小部分人,其中包括300名斯巴達人,堅守陣地。第二天上午,迂回的波斯軍隊從山上向下發動猛烈進攻,希臘守軍進行了殊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列奧尼達斯和他率領的士兵,臨危不懼,忠于職守,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希波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由斯巴達另一國王埃弗里比阿德斯率領的希臘同盟艦隊,戰艦共271艘(其中包括由特米斯托克列斯率領的雅典艦隊127艘),駐守在阿爾特米西昂。當溫泉關失守的消息傳來,希臘艦隊便南撤到薩拉米斯灣。
溫泉關戰役后,波斯陸軍長驅直入中希臘,直逼阿提加,沿途的城市遭到劫掠和焚毀。波斯艦隊也從阿爾特米西昂沿海岸向阿提加駛來。雅典危在旦夕。
面臨著嚴重局面的雅典人,對于特爾斐神托關于以“木墻”自衛的神諭,解釋各有不同。特米斯托克列斯巧妙地把“木墻”解釋為船只,說服了絕大部分雅典人撤離雅典,準備海上作戰。在他的安排下,婦孺老幼有計劃地撤退到薩拉米斯、特羅伊津和埃基那,丁壯則登上戰艦。
薛西斯的軍隊蹂躪了阿提加,進入了雅典城,搶劫了神殿,焚毀了衛城。接著,波斯艦隊也到達了雅典的法列隆灣。
一場海戰在所難免了。聚集在薩拉米斯的希臘同盟將領,對于進行海戰的地點問題發生了意見分歧。伯羅奔尼撒各邦基于自身的利益,主張艦隊撤到科林斯附近的海面戰斗,與陸戰互相配合,以保衛伯羅奔尼撒。以特米斯托克列斯為代表的雅典、埃基那和墨加拉則主張在薩拉米斯灣海戰。具有深邃謀略的特米斯托克列斯設法說服了艦隊統帥埃弗里比阿德斯,又從戰略高度分析了戰爭形勢,比較了在薩拉米斯灣與在科林斯海面作戰的利害得失,從而使同盟各邦將領留在薩拉米斯。
戰斗迫在眉睫。工于心計的特米斯托克列斯派了一名心腹奴隸到敵艦去,報說希臘艦隊正在準備大戰的結束。他認為只有擴大海軍力量,才能排斥波斯的海上霸權,保證雅典海外貿易和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當他的海洋綱領在公民大會上通過后,就積極地發展造船事業,建造了150艘“三列槳座艦”。從此,雅典艦隊成為希臘最強大的艦隊。泰米斯托克利還開辟了可容巨艦出入的新海港。
在雅典人積極備戰的同時,大流士仍未放棄征服希臘的念頭,他決心重整旗鼓,準備再征希臘。但在公元前485年(一作486年),他突然患病而死。同時,埃及的反波斯斗爭也因此劇烈起來,這就迫使波斯統治者不得不推遲侵略希臘的計劃。
大流士的王位由他的兒子薛西斯繼承。薛西斯平定了埃及各地的暴動,并積極準備第三次遠征希臘。他召募海陸大軍、征集糧草、開鑿運河。當一切準備就緒時,薛西斯襲用他父親的老辦法,一面派大批使臣到希臘各邦要求“土和水”;一面修建連接赫勒斯滂海峽兩岸的渡橋。誰料渡橋剛修好,忽然狂風大作,將橋摧毀。他在一怒之下,便下令殺盡造橋的人,給大海帶上腳鐐,并命士兵鞭打海水以泄氣憤。接著,他又用674只大船聯成浮橋,等候大軍渡海。
出兵前,薛西斯為了分化希臘,孤立雅典,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接連召開誓師大會,宣布雅典的“罪狀”,聲稱:為了“天下萬民的公共利益”,“不把雅典攻克和燒毀決不罷休”。其實,他雖揚言只攻打雅典,而真正的目的卻在于征服整個希臘,要“使波斯的領土和蒼天相接”。
薛西斯為這次遠征作了四年的準備,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兵力。步兵、騎兵、水兵、駱駝兵、戰車兵、運輸兵,應有盡有。據希羅多德記載,薛西斯侵入希臘大陸的水師和陸軍總人數是2641610人,另有200多萬隨軍的雜務人員;戰艦1207艘和附屬船只3千。這些數字是極端夸大了的,但無論如何這是一次空前規模的遠征。無怪乎薛西斯在檢閱大軍之后驕傲地說:“縱然全體希臘和所有其他西方的人們集合起來,也經受不住我的進攻。”而“小國寡民”的希臘各邦,確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強大的敵人。
公元前480年春,薛西期率領海陸大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歐洲。波斯王家的監督官,手執皮鞭,驅趕著那些不愿前進的士兵,沿著色雷斯海岸浩浩蕩蕩向西進發。這是一支從數十個民族中強征而來組成的軍隊,他們的服裝五光十色;武器各不相同;語言互不相通。其中,以從波斯兵中選擇出來的1萬名“不死隊”待遇最好,裝備齊全,戰斗力最強。
波斯大軍為了獲得給養,沿途搶劫,強拉壯丁,胡作非為。當他們到達狄薩利亞時,波斯的大批使臣,紛紛回報希臘的情況,說許多貴族執政的希臘城邦,已經聞風喪膽,情愿屈膝投降。但是雅典的領導人泰米斯托克利卻在科林斯召開大會,把三十多個希臘城邦聯合起來,組成軍事同盟,公推擁有最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統率海陸大軍北上迎敵。一場激烈的大戰就將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