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代希臘概況
-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1497字
- 2016-11-17 21:41:55
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諸多島嶼和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沿海地區,比現代的希臘共和國所轄面積稍大。
希臘半島僅次于地中海的東部,地處巴爾干半島的最南端,東瀕愛琴海,西接愛奧尼亞海。從希臘半島出發,向東可達小亞細亞半島的西海岸,往東北則可穿越赫勒斯滂(今達達尼爾海峽)到達黑海。希臘半島按自然地理條件可分為三個部分,即北希臘、中希臘和南希臘,北希臘包括伊庇魯斯山地和色薩利平原。中希臘境內群山綿延,將該地區分為阿提卡、彼奧提亞等8個自然區。其中阿提卡是雅典城邦的所在地,在古代希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希臘亦稱伯羅奔尼撒半島,包括阿哥斯、拉哥尼亞等地區,著名的斯巴達城邦就在拉哥尼亞境內。
古代希臘由于境內多山。除少數平原地區宜于種植谷物外,其他地區只能種植適于山地生長的葡萄、橄欖等。因此,古代希臘半島居民所需的糧食,有很大部分需要從西西里島、黑海沿岸,甚至從埃及舶入。但是,希臘半島擁有豐富的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又為其冶金、建筑等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希臘半島的東部沿海地帶,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利于航海經商。愛琴海海上散布著數百個大小島嶼,其中最大的島是克里特島。該島扼西亞、北非和南歐海上交通之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同時也是古代希臘與外部世界聯系的橋梁。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有與希臘半島東海岸同樣曲折的海岸線,也有許多優良的港灣,附近海面上散布著星羅棋布的島嶼。這一地區距西亞等文明最早發生的地區較近,是古代希臘與這些地區聯系的中介地,對希臘古典文明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根據傳統說法,古代希臘半島最早的居民是皮拉斯古人,海島上的居民是勒勒吉人,他們是非希臘語族人。大約在公元前2000至前1200年左右,屬于印歐語系的希臘語人從北方先后分三批進入半島的中部和南部。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臘語人的諸部落占據了希臘各地。其中愛奧尼亞諸部落占據了中部希臘的阿提卡、小亞細亞西海岸的中部地區以及愛琴海中部諸島,多利亞人占據了伯羅奔尼撒半島、小亞細亞西海岸南部地區以及愛琴海南部諸島。阿卡亞人則分布于伯羅奔尼撒的阿卡亞和阿卡地亞地區,希臘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漸被同化。
全部古代希臘史可以劃分為五大階段:愛琴文明(公元前2000—前1200)、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前9世紀)、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公元前8—前6世紀)、古典時代(公元前5—前4世紀)和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時代(公元前4世紀—公元2世紀)愛琴文化是指愛琴海地區早期奴隸制城邦文明(或青銅文化),它包括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為主的兩個階段,又稱克里特·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00年前后,希臘語種的一支多利安人侵入希臘半島和克里特島,毀滅了僅存在于愛琴海局部地區愛琴文明,導致希臘歷史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暫時局部曲折。這個過程在歷史上稱為“荷馬時代”。
希臘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希臘人建立了許多城市國家,同時又通過廣泛的殖民運動在海外建立許多殖民城邦。斯巴達和雅典是兩個典型。
古典時代是希臘奴隸制城邦繁榮時代,希波戰爭是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戰后,希臘大多數工商城邦的奴隸制經濟、文化和民主政治出現了繁榮景象。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希臘城邦由盛變衰的重要歷史轉折。戰后,由于奴隸制進一步發展,自由民貧富分化加劇以及城邦間的混戰,使希臘城邦陷入危機而趨于衰落,終于被北方新興的馬其頓王國征服。
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是亞歷山大率希臘馬其頓軍隊進行侵略波斯的戰爭,結果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制大帝國。亞歷山大死后,帝國分裂為三部分:托洛密埃及、安條克敘利亞、馬其頓統治下的希臘本土,直至最后被羅馬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