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技術與藝術
-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3443字
- 2016-11-17 21:36:30
兩千年前古羅馬的學者馬庫斯·維特魯威·波里奧(Marcus Vitruvins Pollio)在《建筑十書》中提出:“建筑還應當造成能夠保持堅固、適用、美觀的原則。”17世紀初,亨利·伍登(Herry Wotton)在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的原則基礎上也提出優秀建筑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其實。這兩種說法是一致的,因為建筑的基本原則是不會改變的。
建筑首先需要堅固。這是和一定的技術相聯系的。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但是原始初民還是做出了最初的發明和創造。由于尼羅河兩岸缺少良好的木材,古埃及勞動者使用棕櫚木、蘆葦、紙草、粘土和土坯建造房屋,結構方式是梁、柱和承重墻相結合。巴比倫由于氣候炎熱,一般房屋在土坯墻頭排樹干,鋪蘆葦,再拍一層土。中美洲和南美西岸的一些土著人,他們的窩棚很簡陋,用樹枝編壁,涂泥土、搭禾秸作兩頂坡。而在印度,早期的竹子和茅草(棕櫚和稻草作屋頂)建筑物雖然現已蕩然無存,但在梵文寫成的城市史中仍有關于竹、草結構建筑的記載。而后來最普遍的是采用石頭。石頭是埃及的主要自然資源,因而他們的建筑主要是采用石頭來建造,如神廟和金字塔建筑。石頭也是印度造寺廟的“神圣”材料。而在古代美洲人們早就用大量的石塊來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和宗教建筑物了。在希臘、羅馬,建筑可以說是一種石頭的建筑,因為石頭可以用來表現永恒。
印度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這些木材大多是從緬甸和西藏運來的軟木和上等的麻栗木。窮人用的是生長在印度河谷的麻栗木,從山林里采伐后順流漂下。中國古代的建筑,以木材作為材料。梁思成認為,木材“是中國建筑自古以來采用的主要材料。這是由于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盡的木材。”而李澤厚也說,“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等處來看,方形或長方形的土木建筑體制便已開始,它終于成為中國后世主要建筑形式。與世界許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為中國一大特色,為什么?似乎至今并無解答。”但是后來許多學者都試圖對此做出解答。石頭和木材是作為一種自然資源而存在的,它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因此人類發明了磚。原始初民的建筑材料除了石頭之外就是磚。在鋼筋水泥預制構件出現前,磚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圣經》上說: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早期的磚是成形后曬干使用,后來才開始放進磚窯里燒制而成。古埃及和巴比倫最初用它來造房屋。到了羅馬人那里,制磚的技術就非常高明了。中國古代也采用曬坯、版筑以及后來燒制成的磚、瓦等建造房屋。
在磚的基礎上,人類發明了拱。拱是用楔形磚或石料建成的一種弧形結構物,每一塊磚和石料都相互依靠,側向壓力由柱子導入地下。其中任何一部分拿掉,拱就會倒塌。古代巴比倫人的空中花園引水槽就是用拱形支撐結構;埃及人和希臘人也采用拱的技術;印度用拱來建造磚砌的貯水池;而中國則在公元前3世紀用它來建造穹隆式墓穴。拱在古羅馬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后來又發明了拱頂。拱頂是由若干個拱形成的,比圓柱和過梁結構能夠跨越更寬的距離。古羅馬人采用圓拱頂,而哥特時代則發展成尖拱頂。
用石頭和磚砌的建筑相對容易留存,而用木材建造的房屋則相對比較易毀。因為迄今為止,西方的石結構建筑留存了大量的遺址,如古埃及金字塔、阿蒙神廟,古希臘的帕提農神廟。勝利神廟、埃比道拉斯劇場,古羅馬的萬神廟、大角斗場、戴克利先浴場等。而中國的木結構建筑,如秦漢時期的阿房宮、長樂、未央等宮殿,都不復存在。因為木頭建筑容易被火燒,而一旦被火燒著,往往是毀滅性的。
其次建筑必須適用或者說實用。這是人類的實用行為所決定的。建筑是人類最基本的沖動。從農村的農民來看,一旦有了條件,首先是造房子,而住在城市中的人,不能自己造房子。那就以裝修房子為能事。同時,建筑與人的關系最為密切,我們在談論建筑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人的存在,其實不同時期的建筑都與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相關。同時建筑也是根據實用的需要而產生。這種情況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國也是如此。根據需要而產生的建筑是基于人類的實用行為,而這種實用行為也存在于動物身上,如蜜蜂筑巢。但蜂巢再精美,也只是蜜蜂的一種本能的活動,而再差的建筑師,也是有明確的意圖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建筑,是按照物質的需要和美的規律進行生產。確實,建筑的目的是為了實用,關鍵是在于形成內部空間,以便于人在其中居住。美國著名建筑師賴特指出:“一個建筑物的內部空間便是那個建筑的靈魂,這是一種最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間則應由室內居住的原狀中生長出來。”他的這段話似乎是受到老子的影響,因為他曾經研究過老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室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容器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空的部分,而空又必須是形成容器的實體包圍才得到的。建筑也是如此。
同樣是“圍空”,但是“圍空”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帕瑞克·紐金斯指出:“縱觀整個歷史的發展,到本世紀建筑物結構的形成只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組砌式,即把一塊砌塊疊加到另一塊上面;另一種是框架式,即制作一個框架或骨架再外加包皮的方式。”他還說,“無論多么精巧的建筑物,其柱和楣石(梁)都是世界各地建筑物上所使用的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埃及以圓柱支承柱盤的形式,希臘建筑上的古典柱廊形式,中國運用斗栱來支撐屋檐的形式,都是基本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與實用功能的關系,到了現代發展成了一種沙利文提出的‘形式隨從功能的’的功能主義。”
第三,建筑必須美觀或者說歡愉。這是從藝術的角度提出來的。人類在獲得了基本的生活滿足以后,就會有藝術的要求和美的要求。對于建筑是不是藝術,或者說是否具有美,不同的理論家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古典主義建筑中,“建筑”(Architecture)或“建筑物”(Building)一詞,是與雕塑和繪畫相提并論的。康德認為美是純主觀的情感判斷,美的本質在于非功利性。他說道,美的花朵,美的家具,美的風景等的理想(典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一個附庸于一定的目的的美,譬如一座美的住宅,一顆美的樹,美麗的花園等等也無理想可以表象。建筑一方面為“感情真相的藝術”,另一方面又“松散自由地像在空洞的美那里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康德對于建筑是否具有美,是否是藝術是困惑的。這是一種“二律背反”。而黑格爾將藝術分成象征藝術、古典藝術和浪漫藝術,象征藝術的主要類型是建筑。黑格爾把各種藝術的發展序列劃分成了這樣一個進程: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詩歌。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指出:“藝術的序列通常從建筑開始。因為在人類所有各種多少帶有實際目的的活動中,只有建筑活動有權利被提高到藝術的地位。”反過來說,在所有的藝術中,建筑藝術是最接近于實用的藝術。它是一種中介形態的、邊緣性質的藝術。
但是人們有時繞開建筑是否是藝術的話題,而采用比喻的方法,如德國詩人弗列德里希·施萊格爾曾經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樂”,黑格爾將其寫進《美學》以后,這個比喻幾乎人人皆知。但是除了這個著名的比喻之外,還有人將建筑用“史”和“詩”來比喻的。如上所述,在埃及、巴比倫以及希臘、羅馬乃至整個西方建筑是以石頭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有人說西方建筑是“石頭的史書”。而中國的建筑則是以木材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稱之為“木頭的詩篇”。但是,我們如果將“石頭的史書”改為“石頭的史詩”,將更有意味,因為西方的史詩和中國的抒情詩篇是相對應的。史詩往往是一種鴻篇巨制,而抒情詩篇則往往是精美雅致。這樣“史”和“詩”就變成了“史詩”,這種比喻在西方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那里,就以“詩意地棲居”出現了。
人們對于建筑的審美,往往是通過“視覺”而感受到的。但是要真正理解建筑,還必須通過“觸覺”。本雅明說:“建筑物以雙重方式被接受:通過使用和對它的感知。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觸覺和視覺的方式被接受。”在本雅明看來,一個旅游者面對著名建筑物常常采取“凝神專注”的方式去“構想”,但是真正了解建筑則要通過“閑散的方式”去接受。它不是“存在于一種緊張的專注中,而是存在于一種輕松的順帶性觀賞中”。所謂美觀是從“視覺”的“看”來得出的。但是,建筑物是人居住其中的空間,因為建筑活動的終極目標,就像舒爾茨所說的,是“幫助人找到存在的根據地,并領悟到其含義”。這就牽涉到建筑與環境和文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