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司馬遷
- 哪位才子能考100分
- 姚未希 高麗丹
- 1755字
- 2018-06-01 20:17:33
才子自述:
我出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相當于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有三十年,他經常給我講故事,還帶我四處游歷。受他的影響,我從小就對史學很感興趣。
20歲時,我已博覽群書。隨后,我開始行萬里路,到全國各地踏訪,考察古代流傳下來的遺聞軼事。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了我的胸襟;沿路尋訪,使我搜集了許多古籍中沒有記錄的歷史材料,為以后編寫史書打下了基礎。
在外游歷幾年后,我回到了長安。漢武帝對我的學問和修養很是欣賞,就給了我一個官職——郎中(即帝王侍從官)。
后來,我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的地區,處理西南少數民族和朝廷的關系。因為我說話從不咄咄逼人,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方上的人都非常信服我,武帝也很滿意最后的處理結果。
沒過多久,父親去世了。父親臨終前,叮囑我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志,編著一部通史。在父親死后的第三年,我做了太史令。站在“皇家圖書館”里,面對浩如煙海的歷代典籍,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一部上起黃帝,下至大漢盛世的華夏通史,實現父親以及我自己的夙愿。
但沒想到,理想才開始起步,災難就降臨了。大將李陵在外領兵打仗,因寡不敵眾,被匈奴人活捉。沒過多久,朝廷就知道了他投降的消息。武帝氣得破口大罵,文武百官也爭相彈劾李陵貪生怕死,要求嚴懲他的家人。而我卻一言不發,武帝就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作為李陵的多年好友,我深知他的為人,相信他絕對不會做出叛國投敵的事情。在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不卑不亢地回答:“李陵帶領區區五千步兵和幾萬匈奴兵對抗,殺掉了不少敵軍,一直奮戰到彈盡糧絕。投降也許是他的權宜之計……”
武帝驚呆了,他沒想到我會為一個叛徒說好話。等反應過來,他氣得立刻命人將我押入大牢。
獄吏們為逼我認罪,使用了各種酷刑。可憐我一介文弱書生,何時受過這等苦???我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自始至終都沒說過半句違背良心的話。最后,武帝狠毒地下了將我處以宮刑(割去男性生殖器)的命令。
在酷刑和屈辱面前,我好幾次都想自殺,但是一想到還未完成的志愿,便咬牙挺住了。我勉勵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被關押了幾年之后,我被放出來,接任中書令。雖然這個職位比太史令要高,但只有太監才會擔當。大家都恥笑我,而我只能忍辱負重,默默承受。我深居簡出,窮盡一生心血,完成了史學著作——《史記》。
文藝分:100
該生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前四史除《史記》外,還有《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之首。因此,該生被后世尊稱為史圣。
政績分:100
該生任職期間,勤懇努力,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漢武帝交付的本職工作,還發憤著書,全力寫作了《史記》。此項滿分!
品德分:100
該生堅持正義,敢于直言;監禁期間遍嘗酷刑,卻沒有低頭求饒過一次。受宮刑之后又忍辱負重,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埋首著作,可敬可佩!
綜合得分:
(100+100+100)/3=100
漢武帝閑話:
本來,我很欣賞這個滿腹經綸的白面書生,委他以重任。沒想到,他竟然不識好歹,替一個叛徒說好話,真把我給氣壞了!
打入大牢后,他還死不認罪。我本想處死他,念他是個人才,最后還是留了他一條活命。大赦天下時,他也被放出來了。再次看到他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回事,我開始對他有些佩服了。我是知道酷吏杜周的手段,在他的審訊下,沒有幾個人能活著回來,而司馬遷一個文弱書生卻能挺過來,著實不易啊。朝廷正需要人才,司馬遷還是可以委以官職,為我效力的!
何圓圓悄悄說:
他編著《史記》的執著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哪怕學到了他十分之一的毅力,堅持理想、持之以恒,都能取得不小的成績了。
趣聞大插報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詳細追述了自己的家世淵源。他的祖先可是很有來頭的哦,是顓頊(黃帝之孫)時期的天官。
相傳,那時掌管天的官叫南正,由神巫重擔任;掌管地的官叫北正,由神巫黎擔任。從唐虞到夏商,這兩個職位一直由重和黎的后代承襲。到周宣王時,重、黎的后代對掌管天地沒有興趣了,他們轉而做了叫“司馬”的官,掌管軍政、兵役和軍用物資,由此獲得了“司馬”這個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