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本章學習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浙江省事業單位考試中必不可少的考點,并占有相當的分數與比例。這部分主要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內容。這些知識點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聯系性,學會變通,切忌單純地死記硬背。

核心講義

第一節 鄧小平理論

一、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對世界形勢和時代發展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鄧小平理論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鄧小平理論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二、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1.第一階段:鄧小平理論的雛形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這次會議后不久,鄧小平又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開始形成。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十點經驗。這十點經驗,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雛形。

2.第二階段: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

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次會議標志著鄧小平理論開始形成。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改革開放在全國蓬勃發展起來。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從而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更加全面。

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深入研究了我國的基本國情,明確提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括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六條指導方針,并明確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這次會議構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至此,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有了比較充分的論述,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

3.第三階段:鄧小平理論的完善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到南方視察發表重要談話,這個談話在總結和分析國內外發展形勢的基礎上,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三大以來,圍繞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探討,做了新的深刻概括和總結,鮮明地回答了經常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強調發展是硬道理,這次談話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使鄧小平理論的主線和輪廓更加清晰。

在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的指導下,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并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標志著我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中國當代的實際相結合,實現了理論上的第二次飛躍。

4.第四階段:鄧小平理論的確立

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明確提出和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并且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寫進了黨章,這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正式確立和命名。中國從此進入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新階段。

三、鄧小平理論的主題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圍繞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和“三個有利于”的原則,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我們堅持的社會主義必須是符合當代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一個首先要解決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四、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及其意義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的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突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2)突出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是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必然結果。

(3)突出了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總之,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既包括了生產力的問題,又包括了生產關系的問題,同時又包括了社會主義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社會主義發展過程與最終目標的統一。

五、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

鄧小平1992年初視察南方時發表重要談話,他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p>

中共十四大報告又指出,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

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

確立這一根本任務的依據如下:

(1)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2)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

(3)發展生產力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本條件。

七、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

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鄧小平主持制定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成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新的論述,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

(1)我國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這就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經濟基礎。

(2)我國尚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社會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完善與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大量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小生產思想的影響廣泛存在。

(3)作為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是一個上百年的較長歷史階段。從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我國都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構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內容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會生產。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因此,只有通過迅速發展生產力,生產出更多的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決好這一主要矛盾。所以,解決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生產力。

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基本路線簡明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基本路線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的概括和總結,鄧小平一再強調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十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

1.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是指一個時期內全局性的奮斗目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三步走”的戰略步驟

為實現戰略目標,黨的十三大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從1980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把第三步戰略步驟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新三步走。展望21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3.一系列戰略思想和政策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和綱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小康社會的理論和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思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如下:

①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②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鶎用裰鞲咏∪?,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④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

①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質,就是要通過發展科技和教育,推進經濟振興和國家興旺發達,促進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

②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的相互協調中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帶動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從而實現經濟、資源和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③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含義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要把人才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

十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在1979年11月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有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90年12月,鄧小平又指出:“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么回事。”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p>

1992年10月,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后,又經過半年多的集思廣益,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在全黨中取得了共識,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完成了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1.不同制度下市場經濟體制的共同特征

市場機制包括供求、價格、競爭三方面的要求。(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2)市場經濟是平等的經濟;(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4)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經濟。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積極有效的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能夠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3)在宏觀調控上,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十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制度

1.所有制結構

(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黨的十五大明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第二,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概括地說,是總體水平較低,生產社會化程度不高,發展很不平衡,呈現多層次性。第三,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因而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非公有制經濟。

黨的十五大對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做了新的社會定位,即“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蹦壳?,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主要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外資經濟包括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外商投資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

2.分配制度

(1)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分配制度必然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所有制結構上,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結構上,也必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是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的分配形式,是公有制經濟在分配方式上的實現形式。另外,由于存在多種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及多種非公有制形式,與此相適應,必然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的多元化,必然導致分配方式的多樣化。

(2)其他分配方式。

①按勞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福利性分配;資產性分配;經營性分配。

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分配形式:個體經濟的分配;私營經濟的分配;外商投資經濟和港、澳、臺投資經濟的分配。

十四、社會主義改革

1.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鄧小平理論最具特色的內容之—。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理解社會主義改革需要明確以下幾點:(1)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它主要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態。(2)從深度上看,我國的改革不是對原有體制作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原有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體制。(3)從廣度上看,改革要觸動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改革一個陳舊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思想方式。(4)從改革要實現的目標上講,改革將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其宏偉和艱巨不亞于建立一個新中國。(5)改革作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改革的目標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它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建立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宏觀經濟調控,健全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內容。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等主要內容。同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取得了成功,推動了城市改革的進行。1984年以后,我們開始對經濟、政治、教育、科技、文化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取得了世界公認的巨大成就。

開放也是改革。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又一鮮明特點。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實行對外開放,這是鄧小平通過對歷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正確對待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從本國實際出發,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和成功經驗,為我所用,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發展國際勞務合作和國際旅游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主要方式。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不僅限于經濟領域的開放,還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開放。

十五、四項基本原則

1.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及其內容

鄧小平于1979年3月30日在理論務虛會上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報告。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一貫堅持的,雖然不是新的東西,但鄧小平第一個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來,并首次使用“四項基本原則”這一概念。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提出,對于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絕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動搖,并且要用適當的法律形式加以確定。黨的十二大修改了黨章,在總綱中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全黨團結一致的政治基礎”。1982年新修改的憲法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公民的行為標準。至此,四項基本原則載入黨章和憲法。

2.四項基本原則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

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在四項基本原則中,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前進的根本方向,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們事業勝利的保障,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十六、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形成的。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不僅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而且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方面也已取得巨大勝利。面對新世紀,黨中央領導全黨繼續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這個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是: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為實現這個總目標,我們黨必須解決好“兩大問題”,加強“三方面建設”,發揮“三大優勢”。

兩大問題: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黨的拒腐防變的能力。

三方面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

三大優勢: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

中國共產黨,只有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堅持努力奮斗,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才能把黨建設好。

十七、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鄧小平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笔澜缫推剑瑖乙l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鄧小平對國際形勢新發展的準確判斷,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條件,奠定了新時期我國外交戰略的基礎。

十八、我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就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根據時代主題的轉換和國際形勢的新特點,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就是:

(1)堅持把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國家活動的目的是追求國家利益。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同樣也尊重別國的國家主權與利益,平等互利,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2)真正的不結盟。不結盟就是不參加任何國家集團與軍事集團,不同任何國家結成同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獨立自主地處理各種事務。我們同誰都往來,同誰都交朋友,說公道話,辦公道事,誰搞和平,我們就擁護誰;誰搞戰爭和霸權,我們就反對誰。

(3)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干涉、侵犯他國主權的主要根源。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和首要任務。中國永遠不稱霸。

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國人民的愿望。我們主張和平是由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平主要體現在:

(1)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導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

(2)堅持正確處理黨際關系的四項原則。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四項原則建立和發展新型的黨際關系,促進國際關系的發展。

(3)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分歧與爭端。我們主張從穩定國際關系的大局出發,用和平手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各種分歧和爭端。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暫時擱置。求同存異,反對訴諸武力,凌弱侵略,欺負和顛覆別的國家。

(4)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鄧小平早在1974年在聯合國發言時就提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0世紀80年代又提出了應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準則。建立國際新秩序,核心是強調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和維護世界各國的主權獨立和國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國際關系,以促進世界的持久和平與人類的共同繁榮。

十九、“一國兩制”的形成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闡明了中國政府準備用“一國兩制”的辦法來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表明“一國兩制”構想已經成熟。

1982年9月以后,“一國兩制”構想在逐步實現的過程中進一步得到發展并走向法制化。1982年12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增加了設立特別行政區的規定,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1984年和1987年分別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和中葡聯合聲明,1990年和1993年分別通過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都貫徹了“一國兩制”的精神,使“一國兩制”進一步法制化。

二十、“一國兩制”的含義及意義

“一國兩制”的含義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2)實行“兩種制度”。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展。

(3)在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實行高度自治。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依憲法規定在臺、港、澳設置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享有基本法賦予的高度自治權。

(4)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鄧小平多次講到,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統一問題后,對香港、澳門、臺灣的政策50年不變,50年之后還會不變。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意義包括:

(1)“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2)“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

(3)“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創造性地把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來處理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

(4)“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為解決國際爭端和世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徑和新的范例。

二十一、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1)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2)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

(3)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

(4)總起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二十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理論,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1.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指引我們進行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重大轉變,使我國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個大臺階,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2.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盡管現在國際國內的形勢比起當年有很多新的變化,但是鄧小平理論為我們確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今天我們仍然要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思想的解放;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把握時機發展自己、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等等。這些根本性的方針,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動搖。

第二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2)國際局勢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4)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1.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2.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4.“三個代表”的內在聯系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僅是三句話?!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理論。

三、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的活力。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所要解決的實踐課題,以及理論和現實意義,從而完整地概括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推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指南。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體現了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引向深入。這就是黨中央提出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第三節 科學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經歷了一個在實踐中逐步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边@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006年3月,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時期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關鍵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了黨章。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列為黨的指導思想。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未來,科學發展觀不僅將繼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還將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新境界。

二、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外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茖W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茖W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真題鏈接

單選題

1.鄧小平理論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是( )。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B.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C.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D.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答案】C

【解析】“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規劃,“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的確定,等等,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的全部理論活動都是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展開的,并圍繞著這一首要的基本問題構建了一個科學體系。故本題選C。

2.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 )。

A.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C.“三個有利于”標準

D.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答案】D

【解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故本題選擇D。

3.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 )。

A.發展

B.全面協調可持續

C.以人為本

D.統籌兼顧

【答案】C

【解析】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耙匀藶楸尽钡睦砟顖猿至笋R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的唯物史觀,豐富深化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反映了時代進步潮流和歷史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故本題選擇C。

多選題

鄧小平曾從不同角度多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共同富裕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堅持走全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梢?,( )。

A.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

B.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C.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

D.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

【答案】ABCD

【解析】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推薦閱讀
  1. 2020年天津市選調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2.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配套題庫:申論考前必做100題(2016)
  3. 2020年廣東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4. 2020年上海市“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和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預測試卷:申論標準預測試卷(2017最新版)
  6. 2020年陜西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2020年政法干警招錄考試專業綜合Ⅱ《中國憲法學》(碩士類)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天津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19年山東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公務員錄用考試沖刺提分系列:行測速解技巧手冊(2016最新版)
  11. 公務員錄用考試快速提分系列:面試精彩作答101例(2016移動互聯版)
  12.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高分過關·數量關系(2013年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
  13.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15天通關特訓(2016-2017彩印版)
  14. 言語理解與表達解題速度特訓:片段閱讀60秒速解訓練班(一)
  15. 2020年西藏自治區“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舟山市| 三河市| 合江县| 岳普湖县| 乌兰浩特市| 江达县| 明星| 东光县| 杭锦旗| 阜南县| 枞阳县| 正定县| 公主岭市| 津南区| 昌宁县| 石门县| 邳州市| 中卫市| 罗山县| 英超| 闽清县| 中超| 遂平县| 平泉县| 鹤壁市| 乌鲁木齐县| 荔波县| 桦南县| 武定县| 大城县| 舒城县| 天祝| 海口市| 祁连县| 五莲县| 阜宁县| 乐安县| 桂平市| 黑河市|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