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社區概論

命題熱點歸納

1.社區的概念、要素和結構;

2.社區的功能和基本類型;

3.社區發展。

考點知識精講

第一節 社區的概念、要素和結構

一、社區的概念和特征

(一)社區的概念

社區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社區”概念源于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社區的含義:

1.社區成員是一個特定地區內的人口集團;

2.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紐帶是共同語言、風俗和文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合感和歸屬感;

3.每一個社區都有共同的活動場所和活動中心;

4.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組織和制度;

5.每一個社區都有其特有的自然條件或生態環境。

真題鏈接

“社區”概念源于德國社會學家()的著作。

A.滕尼斯

B.莫爾

C.韋伯

D.帕克

【解析】社區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故本題選A。

(二)社區的特征

1.社區是社會的縮影

由于社區是社會成員的生活基地,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活動都是在其所處的社區內進行的,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消費各種生活資料,解決最基本的社會生活需求問題,以此建立多種社會人際關系,通過社區共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因此,社區不僅包括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這些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不僅包括人們的經濟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僅包括一定的地域空間,而且包括人們賴以進行社會活動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總之,社會有機體的最基本的內容全部包括在社區的定義之中,社區就是一個社會實體。

2.社區是聚落的承載體

聚落是指各種形式的人類居住場所。它不僅是簡單的房屋建筑的集合體,而且是與居住地相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和勞動用地的集合物。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是最早以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尋求適合自己的居住場所和各種活動的場地,并逐漸由臨時的、移動的向著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轉變,并最終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為主體的居住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恰恰說明了聚落是人類改造環境的產物。聚落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交活動的處所,又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我國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鎮、縣城和城市等,它們都是社區的承載體。正是這些不同的承載體,造就了不同類型結構的社區。

3.社區是多功能的集合體

從組織學的角度來看,社區與其他目標和功能單一化的社會組織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國城市社區的狀況而言,社區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1)協管功能

社區是類行政組織,具有對城市基層社會的管理功能。社區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結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社區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協助政府做好基層社會的工作,維護社區的治安、調解民間糾紛、辦理社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基層社會的穩定。

(2)民主自治功能

社區是群眾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行之有效的載體。所謂的民主自治,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人民群眾依法自治。社區是承接政府剝離出來的社會事務的載體,是推進“政企、政社、政事”分離,塑造“小政府、大社會”格局的動力。

(3)監督功能

社區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場所,居民作為社區的正式成員,在本社區范圍內享有參與社區管理、選舉人民代表、選舉社區工作者的權利。社區自治組織是代表群眾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組織機構。社區是擴大基層民主、推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的載體。

(4)文化功能

我國的基層社區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功能。社區文化是基層社會對群眾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務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5)場域功能

社區為人們探學求知、發明創造、成家立業、結親訪友等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提供了機會和舞臺。

4.社區是可持續發展的

確切地說,自從有了農業,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區。最早形成的社區形式是農村。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農村社區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區。城市社區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其內部結構、社會性質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這些變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進入現代化社會以后,社區的發展隨著先進生產力的進步而步入良性的運行階段。因此,社區是可持續發展的。

二、社區的要素

社區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社會實體,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場所,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聚落的承載體,所以,構成社區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根據我國的社會概念,社區的主要構成因素有以下五個方面。

1.一定的地域

社區是地域性社會,也就是說,社區具有一定的邊界。脫離一定地域的社區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區概念中的一個重要要素,它是社區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決定社區變遷的重要條件。社區的地域要素為居民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及所需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社區的地域面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相對而言,面積小的社區,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空間就小。同時,社區的地域要素影響著社區的發展速度。首先,地理位置影響著社區的發展。在民政部的26個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中,起步較早和最初發展較快的社區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促進社區發展的重要條件。其次,地質、地形也較大影響著社區的發展,這是城市和社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地質較差的地區,不利于聚落的建設;相反,在平坦的地形區,聚落的建設較容易,有利于社區的擴大,便于交通和經濟的發展。當然,地域要素對社區發展的作用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設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廠、學校、醫院等。另外,社區既然是一個地域性的社會,那么,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村莊、一個居委會都可以被稱為社區。然而,在實際工作者的操作和學者的研究過程中,社區往往被確定為較小的范圍,至于這個較小的范圍應該有多大,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國目前把社區定位在調整規模以后的居委會轄區,這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體現中國特色的一種選擇。

2.一定的人群

社區的人口是具有穩定的社會交往關系的一定數量的人群。他們因長期聚居在同一個地方而逐漸形成了多層次、成系統的內部交往關系,群體成員因共居一地而擁有共同的歸屬感。沒有一定的人群,就沒有社區。社區人群是社區的主體,是社區構成的第一要素。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群是社區存在的第一個前提。在社區人群中,社區居民是社區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明生活等的主體,是社區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在社區中,社區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是社區居民進行社區活動的保障。談到社區人群的要素,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群的構成和形式。人群的構成是指社區內不同類型人口的特點、數量的比例關系;人群的形式是指社會關系的組成。

(1)社區人口

社區人口的構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和社區建設的性質、任務。由于人口本身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特征,社區人口構成也相應劃分為自然構成和社會構成兩大部分。自然構成是指人口的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其中性別構成也稱為性別比例,是指男女人口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社會構成是指社區內人口的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構成、文化構成、職業構成和階層結構等。其中,職業構成是指社區內各職業人口的比例關系,標志著社區產業的構成狀況、分工發達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職業分化程度。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區內職業人口的構成也就越復雜,反之亦然。社區人口的文化構成是衡量社區人口素質的重要標志,反映著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

(2)社區人群

社區人群的形式是多樣的,其中家庭、鄰里是最基本的社區群體。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鄰里是以居住地為紐帶形成的一種社會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兩個特點:①每一個鄰里都有一個特定的地域,形成了鄰里間各個家庭在同一地域上的靠近,居住區位的接近是形成鄰里的基本條件;②它是一個非正式群體,因為鄰里沒有永久、固定的成員,遷出與遷入是鄰里的一個特點。鄰里之間的活動是自發的,在這些活動中起領導作用的往往是一些經驗豐富、組織能力強、威望極高的群體成員,他們沒有明確的職務,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所以鄰里群體對成員也沒有規范化的約束。鄰里是基層社區組織的自然基礎和中間環節,若干個鄰里就構成了一個社區組織,因此鄰里和社區組織有著內在的聯系。發展鄰里關系是社區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

3.一定的組織管理機構

社區既然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地域性社會,那么,社區就是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區實體。社區中的公共事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事糾紛等需要處理,所以社區的組織管理機構成為社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社區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的屬于黨組織,有的屬于政權組織,有的屬于群眾性自治組織。這些組織大都承擔著基層社會的管理職能,他們在動員社區成員參加社區建設、根據社區成員的共同愿望和社區發展的需要支配社區公共資源和財產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黨和政府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社區成員意見的轉達者,是社區依法自治的基礎條件。

4.一定的認同感

所謂認同感,是指居民的社區意識,也就是居民對自己所處社區在感情和心理上產生的一種認同感。人們在特定的社區里,過著長期的共同生活,從而會產生一種認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個地方的人”的觀念。尤其是在傳統社會里,這種“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鄉土觀念就更為顯著。甚至人們還會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識,包括共同的榮辱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倫理觀念,以及某些共同的習俗等。因此,認同感也是衡量一個社區的重要標準。

5.一定的社區文化

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積淀而成的,是許多社區相對獨立、相互區別的一個主要標志。社區文化包括一定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社區意識、語言等,它融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區文化是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上述五個方面是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城市的興起,社區在結構上愈發顯得紛繁復雜,在類型上呈現出千姿百態,在地域上變得大小不一。所以,社區的要素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社區中的完整程度和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但是,無論怎樣,這些基本要素是各種社區共同具有的。

三、社區的結構

社區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系統。社區結構是指社區內各要素的內部及其相互間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或構成方式。社區的各種要素本身具有一定的結構,互相之間也形成一定的結構,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社區結構。社區的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經濟結構

社區的經濟結構,包括生產力結構和生產關系結構,是社區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系統,制約著其他方面的發展。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職業結構、所有制結構、交換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社區經濟的空間分布結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構成都屬于社區經濟結構的范疇。

2.政治結構

社區的政治結構指社區居民在政治活動中形成的關系,反映了社區居民的利益和地位的分化。一定的社區政治結構與社區經濟結構相適應,主要表現為階級與階層的結構,各種政治組織、政黨之間的關系,社區權力結構和政治制度結構等。

3.文化結構

社區的文化結構是多層次的,成分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社區內存在的各種倫理道德、價值觀、宗教信仰等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社區內的語言、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各種文化載體或設施、機構等。此外,還可從社區的人口構成,即自然構成和社會構成來分析社區結構,例如: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民族和信仰構成、知識結構和群體結構等。

社區結構中的成分各自承擔一定的社區功能,彼此間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社區既是這些成分相互作用構成的地域共同體,又是它們與外界更大社會系統保持聯系的重要場所。雖然社區結構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整體的相對穩定,但各成分內部及彼此之間也會出現失調和沖突,直至演變為結構重組。對社區結構的分析已經成為當代社區研究的重要趨勢。

第二節 社區的功能和基本類型

一、社區的功能

1.政治功能

(1)社區居民享有選舉權、監督權,通過其選舉、監督行為參與社會政治生活。

(2)社區自治組織是代表群眾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組織機構,是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建設的載體。

(3)社區管理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人民群眾依法自治的管理。社區自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實現“小政府,大社會”政府改革目標的主要標志。

2.文化功能

(1)社區文娛功能。即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2)社區體育功能。即利用社區體育設施,吸引群眾積極參與全民健身運動。

(3)社區教育功能。即利用社區內的各類教育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形式的教育服務。

3.維系功能

(1)心理維系功能,指生活在社區的人們,因共同的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而具有一種地緣上的歸屬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認同感。

(2)社會維系功能,指社區作為聯系社會的橋梁,可以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紐帶,將社區居民組織起來,統一、協調社區成員的行為及思想,保持社區乃至社會的穩定。

4.服務功能

社區的服務功能,是指社區通過基礎性保障和福利性保障,來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社區的基本類型

(一)社區的分類

1.按社區的功能劃分

社區可以分為經濟社區、政治社區、文化社區、軍事社區及特殊社區。其中,經濟社區是指經濟活動集中,經濟功能明顯的社區;政治社區是指省、市、縣等各種行政區域領導、管理中心的所在地;文化社區是指高等院校、科研、文化藝術單位比較集中的社區;軍事社區是指以軍事目的為中心所形成的社區;特殊社區是指以除基本功能以外的其他特殊功能為主的社區。

2.按社區的空間劃分

社區可以分為法定社區、自然社區、專能社區。其中,法定社區即地方行政區;自然社區即聚落;專能社區即人們從事某些專門活動而形成的一定區域。

3.按社區內部組織形式劃分

社區可以分為整體社區和局部社區。整體社區是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基本上具備了人類社會生活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并能解決大多數居民主要需要的比較完整的社區,如一個城市,一個獨立的村落;局部社區是整體社區的一部分,如一個街區。

4.按社區的規模劃分

社區可以分為巨大型社區(上百萬人口)、大型社區(幾十萬到百萬人口)、中型社區(十萬到幾十萬)、小型社區(一萬到十萬)、微型社區(一萬以下)。

5.按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時間要素劃分

社區可以分為傳統社區、發展中社區、現代社區。

6.按社區的多元標準劃分

社區可以分為鄉村社區、集鎮社區和城市社區。鄉村社區,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人口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相對較小的社區。集鎮社區是指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居民主要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社區。城市社區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由從事非農業生產勞動的密集人口所組成的社區。

7.按其他標準劃分

按社區的地理環境劃分,社區可以分為平原社區、山區社區、牧區社區。

按社區的發展歷史劃分,社區可以分為流動性社區、半固定型社區、永久型社區。

(二)社區的基本類型

1.鄉村社區

(1)鄉村社區的定義和特征

鄉村社區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區的一群人,以農業生產為主,根據血緣和地緣關系結成的人類生活共同體。

鄉村社區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域依賴性強;②人口密度較低;③經濟活動簡單;④家庭發揮多種重要作用;⑤鄉村文化具有較多的地方色彩;⑥村民的心理趨于保守型和情感型。

(2)鄉村社區的類型

①按聚落形態來分,鄉村社區有兩個基本類型,即集村和散村。

②按經濟活動的性質來分,可以把鄉村社區分為農村、山村、牧村和漁村等。

③按人口規模來分,可以把鄉村社區分為大村、中村、小村。

④按行政組織關系來分,可以把鄉村社區分為自然村和行政村。

(3)鄉村社區的變遷

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社區與外界的聯系日益增多,鄉村社區在三個領域正在發生著變化:第一,地方自主權下降;第二,地方單位的服務區與自然社區的一致性程度發生變化,社區外的服務區在擴大;第三,對社區心理認同感的變化,個人對當地越來越缺乏認同意識。

2.集鎮社區

(1)集鎮社區的定義和特征

集鎮社區泛指各種規模不及城市大,但具有城市性質的、介于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型居民點。

集鎮社區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融合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集鎮社區中既有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業人口,也有從事非農產業的非農業人口,還有同時從事兩種活動的兼業人口。

第二,集鎮社區的經濟結構往往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兼而有之,而且各行業之間的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集鎮社區的文化較多體現了城鄉兩種文化的交融,既有地處農村地區所特有的“鄉土文化”,也有從城市接受的城市文化。

第四,從生活方式來看,集鎮社區既表現出明顯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點,又具有農村生活方式的特征。

(2)集鎮社區的類型

①按照行政級別和規模劃分,可以把集鎮分為區級鎮、鄉級鎮、村鎮等三種類型。

②根據集鎮的主要功能劃分,可以把集鎮分為行政鎮、商業鎮、工礦鎮、交通鎮、旅游鎮、衛星鎮等。

3.城市社區

(1)城市社區的定義和特征

城市社區是一個以非農業人口為主,人口密度高、專業分工細致、社會流動性大、異質性高的人類生活共同體。

城市社區具有以下特征:高密度、大規模的人口集中;人口異質化程度較高;城市社區的空間領域形成了物質外貌、社會群體、人文生態環境不同的功能區;文化的多元化、現代性。

(2)城市社區的類型

①按人口數量劃分,城市社區可分為:特大城市,指市區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大城市,指人口在50—100萬的城市;中等城市,指人口在20—50萬的城市;小城市,指人口在20萬以下的城市。

②按職能劃分,城市社區可分為:以幾種職能為主的綜合性城市;以某種經濟職能為主的城市;以特殊職能為主的城市,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邊境城市等。

第三節 社區發展

一、社區發展的概念

1960年聯合國出版的《社區發展和經濟發展》一書中指出,“社區發展”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習慣用語,用以指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當局的努力,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并把這些社區整合進國家生活,使其全力以赴地對全國進步作出貢獻的過程。

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來看,社區發展是指社區居民在政府機構的指導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區的力量,改善社區經濟、社會、文化狀況,解決社區共同問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

二、社區發展的原則

為了使社區發展更符合我國社區工作的原則,社區發展中應遵循如下工作原則:

第一,民主過程原則。民主過程原則是指社區發展目標的確定以及實現目標的步驟與方法是民主的,是由社區居民的自由意志決定的。

第二,自下而上原則。自下而上原則是需求導向原則的體現,這一原則要求真正從社區居民的需要出發,創造適合他們需要的社區發展項目,避免行政部門或某些高層人士為了個人或者某些群體利益損害多數居民的利益。在社區發展中,推進社區自治,必須建設自下而上的政治軌道。社區的領導人要依據居民的意見,提出社區發展目標,先由居民進行討論,然后做出決策并貫徹執行。

第三,協調發展原則。協調發展原則,主要指社區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社區建設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社區發展的最終目標。為實現發展目標,社區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最大限度地兼顧各方利益,平衡各方關系,不能顧此失彼。社區協調發展原則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宏觀方面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區和社會協調發展等,微觀方面如社區發展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的關系、社區資源配置和利用、居民自治與政府主導的關系協調等。和諧社區是現代社區發展的目標。

第四,全體參與原則。全體參與是指社區全體居民參與本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是社區居民對自己社區責任的分擔和對自己社區成果的分享。居民參與不僅是社區發展的主導動力,也是衡量社區發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沒有居民的廣泛參與,也就無所謂社區發展,社區成員的參與狀況決定著社區發展的效果。

第五,問題解決原則。問題解決原則也是需求導向原則,社區發展應該指向解決社區問題,促使社區能夠自主地解決問題,否則發展就不能有效地改進社區的現實生活,也難以合乎社區的迫切需要。社區的問題復雜多樣,首先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評估,因為對社區居民而言這些問題有大小、輕重和緩急之分。從長遠看,社區發展目標應該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在短時間內人力、財力、物力及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原則上先解決居民迫切需要的問題,就是那些如果不解決就會較嚴重威脅到多數人利益的問題。

第六,廣泛合作原則。廣泛合作原則也是民主精神的體現,社區自治不是拒絕援助和支持,而是廣納資源,不僅包括社區內部的資源整合,外部資源也需要吸收進來為社區發展服務。社區發展需要多種合作途徑才能實現,這是由社區發展的內部需要和外部條件所決定的。

真題鏈接

關于社區發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和諧社區是現代社區發展的目標

B.社區發展工作的評估以居民的滿意度為核心

C.制定有效的社區發展計劃必須讓全體居民都能了解并廣泛參與

D.社區發展的廣泛合作原則就是指充分整合社區內部資源

【解析】社區發展的廣泛合作原則是民主精神的體現,社區自治不是拒絕援助和支持,而是整分資源,不僅包括社區內部的資源整合,外部資源也需要吸收進來為社區的發展服務故本題選D。

三、社區發展的程序

根據社區發展的原則,社區發展的程序應該是自下而上、全民合作的民主過程。

第一,了解社區。了解社區是制訂社區發展計劃的首要步驟,主要了解社區的四個方面:(1)社區的基本情況;(2)社區的需求;(3)社區的問題;(4)社區資源。

第二,制訂發展計劃。為了對社區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安排,必須制訂周密完善的發展計劃。制訂有效的社區發展計劃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讓全體居民都能了解并廣泛參與;

(2)必須考慮其適合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3)必須做到目標明確與整體規劃;

(4)必須考慮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5)必須考慮到社區各機構、各組織之間的協調,計劃各階段的銜接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實施計劃。實施計劃是社區發展方案在實際工作中的執行過程。如果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發現計劃不當或有偏差時應立即討論、研究并改進計劃。作為居民,要積極參與、推動和監督計劃的實施,也可推薦合適的人才來實施計劃。作為實施計劃的工作人員,則不能違背居民的意愿而獨斷專行。專職社區工作者要從專業化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調控計劃實施進度;居民委員會應起到組織和協調的作用;街道辦事處起到指導與協調的作用,共同推動社區計劃的實施,促進社區發展。

第四,評估工作成效。評估是檢驗社區發展成效的重要方法,評估內容主要包括發展目標是否實現、工作方法是否得當、經費使用是否合理等。社區發展工作的評估以居民的滿意度為核心,社區發展工作的評估主體是社區居民,社區組織的評估人是居民和街道辦事處,也可以請其他社區主體作為評估人。評估有利于隨時修正方案,使發展計劃更加完善;有利于客觀地觀測社區工作的成效與不足,便于未來工作的開展與方案設計。

四、我國社區發展的歷程

我國的社區制度是1949年以后逐步建立的,至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推薦閱讀
  1. 2020年青海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2020年安徽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傾向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2020年河北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4. 2020年湖北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5. 2020年廣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6.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系列教材:判斷推理模塊寶典(第10版)(2016)
  7.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8.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配套題庫:常識判斷考前必做1000題(第11版)(2017)
  9. 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讀本
  10. 2020年浙江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21升級版)
  12. 江蘇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2021華圖版)
  13. (2016)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系列教材:數量關系模塊寶典(第10版)
  14. 2020年甘肅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真題系列: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2018互聯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维西| 台北县| 泰来县| 凉城县| 施甸县| 普陀区| 江川县| 温州市| 施秉县| 房产| 塔城市| 上虞市| 安阳县| 大荔县| 曲阳县| 乐陵市| 南召县| 九江市| 孟津县| 乐平市| 菏泽市| 喀喇沁旗| 旅游| 泗洪县| 三河市| 兴仁县| 府谷县| 武威市| 罗甸县| 枞阳县| 奉化市| 民乐县| 奉化市| 电白县| 丹阳市| 合山市| 宣城市| 图片| 长春市|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