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古銅器的鑒別

嚴格來講,要鑒別一種器物,必須對這種器物有整體的認識,這樣才能作出一個全面而又正確的論斷。古代所鑄造的銅器,在當時既沒有準確的記載,后代又沒有流傳下來完整的樣本,考古學家只能憑借著錄中的片段語句,以及破碎不全的零星遺留器物作為鑒別的依據,如此而已。而有些人說自己對古代器物的實際情形能全面而又徹底了解,恐怕是毫無道理的。因此,鑒別古代銅器是極為繁瑣而又困難的。所謂精于鑒別古代銅器的人,也不過是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罷了,與外行人相比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如果說無所不知,知道的又都能確定,純粹是欺人之談。這不僅是能力達不到這個程度,而是事實本身就不存在這種可能。本編所說的鑒別方法,也不過是按照常理來說,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給初學古玩知識的人指明一個方向罷了。如果認為根據這些知識就能遍識古代銅器,恐怕是作者自己也不敢承認的事。

鑒別銅器的方法,必須從銅質、名式、銹色、花紋、款識、字體、裝飾、做工、氣味、聲音等幾個方面入手。真正的古代銅器自然都是符合標準的,如果是偽制品,無論做得如何精巧相似,也必定有能夠指出來的瑕疵。只要細心去辨別,就可以很快辨別出真偽。

尊古齋掌柜黃伯川

赫達·莫里遜拍攝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琉璃廠尊古齋的掌柜黃伯川對古代銅器有很高的鑒別能力。

首先,要注意銅質。因為古代沒有黃銅與白銅,所有的銅都是紅色的,因為純銅就是紅色的。如果兌入鉛、鋅、鎳,則會變成黃銅;如果兌的量過半,則會變成白銅。黃銅和白銅在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已經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宋以前所有的銅器都是紅銅,絕對沒有黃銅或白銅制成的銅器。鑒別時,可以檢視器物的底足,如果露出有黃銅的質地,其他一切不必過問,就可以斷言它就是近代偽造的銅器。

其次,必須要知道各代銅器的名稱、樣式。因為各代銅器的名稱、樣式均不相同,所以必須知道某器鑄成于某代,某代鑄有某器等,才算有鑒別的資力。比如說用于飲酒的器具,夏代稱為,商稱為,周稱為爵。、爵三者的形式基本相同,用途也相同,但其鑄造的朝代不同。如果有人把夏、商的酒器稱為爵,不問就可知道它是偽造的,因為夏、商時是沒有叫這個名稱的器具的。也有的將其稱為鈁,其銹色、做工都和三代時的器具相同,也可以判定它是偽制的。因鈁從漢代才開始出現,三代時是沒有鈁這種器具的。再比如同樣是,三代的都有把和足,而漢代的是無把無足,平底。如果有兩種這樣的,其銹色、做工完全相同,其中必有一個是偽制器。因為鑄造時代不同,其變化也肯定不相同。所以,對時代、式樣的檢視與鑒別有密切關系,一定不可忽視。

虎食人卣

商代晚期制作,通高35.7厘米。

日本泉屋博物館藏。

出土于湖南省安化縣,形制復雜,鑄造技術高超,虎噬人的場景被表現得動人心魄,觸目驚心,使之成為造型藝術品的杰作。

至于山西出土的銅器也是各地不同。西南一帶銅器的銹堅實,紅銹較多,藍銹、綠銹較少,大多是東周時期的銅器。北部地區出土的銅器紅銹和綠銹都有,只是沒有玻璃綠及孔雀石綠,大多是漢代的銅器。

河南出土的銅器都是綠銹,而且滿綠的占了十之八九,只是顏色很淺,質地不佳,絕對沒有玻璃綠銹及孔雀石綠銹,全部是東周時的銅器,做工粗陋,而且大多是素器。

山東所出土的銅器,都是“干坑器”,綠銹很多,不過硬綠的較少。其銹色極其糟朽,用指甲輕刮就會掉屑。

河北易州、曲陽一帶所出的銅器,銹色較佳,紅銹的多,藍銹和綠銹較少,大多是東周時期的銅器。

至于北京一帶,如古北口、張家口所出的銅器,全部與山西北部出土的銅器相同。

鑒別銹色的真偽,方法是極為簡單。凡是偽制的銹色,不論是何種顏色,如果用加堿的開水一刷,其銹即落,偽跡便暴露無遺。如果用加堿的開水刷真銹,真銹反而會更加明顯。這是鑒別銅器真偽的絕妙方法,屢試不爽。不過對于偽造的玻璃銹,這種方法就不適用了,必須用燒紅的鐵去燙它。如果是偽制品,則會散發出松香與膠味,真品則毫無變化。如果是用硝鏹水與鹽鹵混合制造的偽銹,這種方法也不適用,但用舌頭舔一下即可辨知。凡是有鹽鹵味的都是偽制品,而且偽銹大多深淺不勻,粗糙不潤,銹與銅器本身有較明顯的分界,終究不如真器那樣深淺適度,堅實勻凈,銹與銅器融合為一體,具有自然之美妙。

至于黑漆古與水銀沁的真偽,就很容易辨認了。真正古代銅器上的銹色與器體同樣堅硬,即使用利刃刻劃也毫不墜落,即便有墜落的,遺留下的痕跡仍是黑漆古與水銀沁。偽制品用指甲輕劃就能剝落銹屑,而且會顯露出銅質,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從外面貼上去的皮色。偽造的流金,色浮而黃,光耀鮮亮,與真銹的沉實有差別。

花紋是鑒別銅器很重要的方面,對此絕對不能不知道。夏、商、周三代以前的銅器,花紋少而且質樸簡陋。夏朝初年,社會進步了,工具改進,做工也精細,銅器從這時才稱得上珍貴。不過,夏初銅器仍有以前遺風,花紋還很簡樸,都是簡單的式樣,成章、成幅的大段花紋還不多見,花紋的痕跡還很細淺。到了商代時,做工精細,花紋繁多,滿花紋的銅器居多,而且花紋的痕跡比以前寬而深。周朝的銅器與商朝的相同。

總之,夏、商、周三代銅器的花紋雖然前后略有不同,但其內寬外窄的特點都是相同的。至于做工都是剔透玲瓏,像是先鑄成銅器胚胎,然后鏤刻花紋鑲嵌在上面。

秦、漢時期的銅器樸素的居多,帶花紋的比較少。即便偶然有帶花紋的銅器,其花紋也是淺而粗糙,不過三代時內寬外窄的特色還能仿制得惟妙惟肖。自晉代以后,花紋大多粗劣,不僅三代的特色見不到了,就是秦、漢時仿作的精美之處也見不到了。鑒別者根據這些知識來辨別真偽,雖然未必完全準確無誤,但也差不太遠了。

款識也是鑒別銅器的重要依據。古代金石之上的文字,凹者為款,凸者為識,款在內而識在外。如今則無論凹凸,無論內外,統稱為款,已經不再談及識了。夏、周兩朝的銅器大多是款、識兼有,商朝的銅器大多是無款而有識,秦、漢的銅器有款者少,有識者更少。古代銅器上有沒有款識是不確定的,鑒賞古玩的人不能完全把這作為證據來判斷真偽。但是,古代鑄器是極為精細的,任何方面都很用心,有款識的必定布置合理,字體勻整,筆畫明凈,無絲毫模糊跡象。而款識不清,字跡模糊,深淺不一,粗細不等,排列不勻整,樣式不端正的,都是野鑄偽制的銅器,無須進行考證了。

字體的變化也是極為重要的。三代以前沒有文字,所以器物上只有圖形;夏初逐漸出現了陽文古字,以后演變為象形鳥跡篆;商朝時雖仍用象形文字,但鳥跡篆字已經很少,大多為蟲魚篆;周朝時雖然仍用蟲魚篆,但已經間雜有大篆,而東周之后又改用小篆,象形文字也就見不到了;秦朝時大、小篆兼用;漢初仍沿用小篆,以后則純粹使用隸書;三國時期,篆書絕跡,只存有隸書;自晉代以后至前清時期,除仿制銅器選用原來的字體外,其余的都使用楷書了。按照上面字體的變化,銅器真偽很容易就可以判別出來了。

古銅器的做工非常規律勻整,與現在的機器制品毫無差別。如果是重要的器具,則更為精妙雅致,所謂“鬼斧神工”,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即使是不懂銅器、不愛銅器的人見了,也必定知道是寶貴之物,也必然愛不釋手。一般人常有古銅器為何珍貴、為何可愛的疑問,凡是這樣發問的人,都是因為沒有見過真正的古代銅器。真正古代銅器的精美,見到以后自然就明白了。偽制品雖然在許多方面都可以欺騙世人,不過在做工方面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前人的水平。鑒別者只要在做工方面多加小心,就不會輕易被世人欺騙了。

古代銅器的裝飾物多用珍寶,如金塊、珍珠、寶石等,這是秦始皇以獨特手法取勝的方法,絕對不會使用平常的物品來鑲嵌。后世進行偽造時沒有如此實力,只能以孔雀石、青金石充當,其差距真有天壤之別。所以凡是遇到鑲嵌銅器,如果沒有珍貴物品,就可以判定為偽制品,不用進行考證了。

古銅器中的真品,無論是用入水、入土或傳世哪種方式流傳下來,只要流傳的時間久,其器聞起來都沒有任何氣味。不過,古代銅器新出土時還帶一些泥土氣味,時間一久也會消失。偽制者無論偽制何種器物,在器物上裝飾何種顏色,只要用手或貓皮擦拭后聞一下,必定有一種刺鼻的銅腥氣味。但真品不管如何抹擦,也不會聞到任何氣味。這種方法最簡單,經試驗也是最靈驗的,考古的人應該知道。但如果偽制品中摻入水銀,則制成后銅器的腥味就被水銀掩蓋了,無論怎樣抹擦也不會產生銅腥氣味。如果是這樣,則從聲音也可判斷出真偽。古代銅器的聲音微細而清脆,新制銅器聲音濁重而雜亂。一經敲擊,銅器的新、舊即可判明,考古的人必須知道這個道理。

銅器上凡是有天干字樣的,都不是商代的器物。商代總共有二十八個君主,除成湯外,都以天干等字命名。考古者見到銅器上有天干字樣時,都認為是商朝的器具,實際并上不是這樣。經查證,商朝國君以“甲”命名的共有六人,除湯的父親外并沒有以“癸”命名的。為何銅器上有“癸”字者占據多數,反而沒有見到一個有“甲”字的器具呢?所以,有天干字樣的未必都是商代銅器。即使屬于商代銅器,其天干字樣也不是記年,而是記日期的。在古時,國家大事主要有祭祀與征伐。祭祀是內部事務,征伐是對外事務。外部事物選擇剛日,內部事務選用柔日。甲、丙、戊、庚、壬,這些都是剛日;乙、丁、己、辛、癸,這些都是柔日。銅器上刻柔日的占十分之九,因為國家征伐之事不常有,而祭祀之事則每年都有。鑒別者必須將全部條件歸納到一起來作結論,不可以偏執一端而論真偽。

古代字體繁雜,必須考證確切后才能論斷,不可以隨意曲解。如古時巳、子二字最容易混淆,“子”字古作“”或作“”,“己”字作“”,不知道的人往往解釋錯誤。如周代戢敦上的銘文為“乙子”,史伯碩文鼎的銘文是“惟王六年八月初吉己子”,商代元癸彝銘文是“丁子”。以干支相配的順序來推斷,丁字、乙字、己字與子字都不相配,這里的子字應該是巳字之誤。

方彝

西周中期制作,高22.8厘米,口長14.4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該方彝陜西省眉縣李村出土,蓋和鈕作五脊屋頂形,四隅皆扉棱,腹兩側上卷曲象鼻形耳。器腹和蓋正中飾圓渦紋,兩側為變體夔龍紋,口沿和圈足飾竊曲紋,通體云雷紋填底。器內銘文108字,記載周天子對的賞賜和任命官職之事。

上古的甲骨文多半都是干支等名,循環的次序與現在并無差異。即使三代其他器物上的記載,在干支相配上也沒有不相符的。為何只在銅器上出現了紊亂呢?這必然是不可能的事。之所以出現不相配的情況,是后人錯誤地把“巳”解釋為了“子”字,如果換成巳字,則沒有不通順的。

還有“戊”、“戌”二字,大多解釋為戈形、立旗形的。古字大多是象形的,即模擬事物形象,象形字即是古字,但模擬事物形象的并不都是字。而這樣解釋戊戌,是沒有道理的。“戊”作“”或作“”,“戌”作“”或作“”,或作“”,前人不認識,誤以為是所象之形。因此前人之說,也未必都是可信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和田县| 达孜县| 城市| 公安县| 织金县| 宁武县| 常山县| 广汉市| 亚东县| 东丽区| 双辽市| 常德市| 花垣县| 措美县| 富宁县| 青河县| 蒙阴县| 京山县| 巨野县| 淮北市| 舒兰市| 浦江县| 长垣县| 徐汇区| 柳河县| 永寿县| 新建县| 科技| 鲁甸县| 林口县| 岚皋县| 安西县| 遂溪县| 静宁县| 石狮市| 巴中市| 巴彦县| 阿图什市| 岑巩县|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