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玩指南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趙汝珍
- 6130字
- 2019-09-29 14:32:06
第四章 銅器
第一節 銅器概說
我們在祭祀、宴享、飲食、烹調及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數量繁多,器質繁雜。但在古代各種質料還未發明的時候,平民百姓使用的惟一器具就是陶器,而帝王及王公將相等上層社會人物為了表示自己地位的優越和身份的尊貴,都使用銅器。
古代銅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那個時候使用的銅器都是原銅制作的。原銅是與金、銀相互混合而存在的,而古代將金、銀分離出來的技術還不成熟,所以原銅內都含有金、銀的成分。因此雖稱之為銅,其實是銅與金、銀的混合物。在當時還沒有純金的時候,人們眼中的銅就像我們現在眼中的金、銀一樣珍貴,所以人們都認為銅器是獨一無二的貴重物品,不是國家最重要的典禮不能使用銅器,不是上層社會的人也沒有財力使用銅器。古代銅器就像我們現在的金銀器具一樣貴重,在用途上和制作時非常注意,這就是古代銅器之所以精妙絕倫的原因。

金面罩人頭像
商代時期制作,橫徑12.7厘米,縱徑14.3厘米,通高41厘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該頭像四川三星堆出土,表明商代巴蜀地區還存在另一種和中原地區截然不同的文化。
銅器的開始使用年代史書中沒有確切的記載,因此無法考證,一般認為起自黃帝時期。據《子華子》記載:“黃帝之治天下,百神受職于明堂之庭,帝乃采銅于首山,作大爐鑄神鼎于山上。”這段話雖然并沒有說明使用銅器是這時候開始的,但在此之前并沒有制作銅器的記載,因此說銅器的啟用始自黃帝也是極其合理的。但還有人認為銅器的發明遠在黃帝以前,理由是現今出土的銅器的質地、花紋、顏色都與黃帝以前的遺物相符,這種觀點也有一定道理。
不過,中國任何器物都是經過循序漸進的改進,最后形成比較固定的形態。這并不像西洋那樣,重大發明在期前期后都有截然不同的明顯區分。即使黃帝以前確實存在銅器,其用途也不很重要,其質地及做工也不是很精良,所以在中國銅器史上并沒有太大的價值,舍棄不說也無不可,故將銅器的創始定于黃帝時期是合理的。
黃帝鑄鼎之后,銅器開始引起國人的重視。在其后的二三千年中,國家舉行重要典禮使用的器具以及上層社會使用的器具,無不以銅器為主。只是自黃帝到唐虞這段時期,禮制尚不完備,需要的器具并不繁縟。又因當時文字尚未普及,史書記載也不詳細,國家鑄造何種器物、社會使用什么器具也無明確記載,只能憑后來出土的器物作一概說,但深究起來又多不正確。并且后人對出土的器物也各有看法,很少有論斷一致的,更兼出土的器物只是全貌之一斑,因而始終不能根據出土的器物對其作一系統的說明,只能就器物而論,無法說明那個時期銅器的全貌。
根據現在所能見到那個時期的銅器,其花紋多淺而粗糙,器具上的銘文都是用刀刻的陽文,字體與現在出土的牛骨、龜甲上的文字完全相同。各種器具的用途及制作的本意大多不能推究,而流傳到現在的也為數極少,并且大都破碎不完整,在考古研究及器具鑒賞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對銅器進行研究都是以夏、商、周三代時的東西作為起點。雖然中華文明始于黃帝,但一切典章制度、文物器具都是到三代時才趨于成熟。
夏、商、周三代時期,一切的重要器物幾乎全為銅器,銅器的重要性比以前更突出,銅器制作也比以前更精良。夏禹鑄有象征九州的九鼎,每只鼎上都刻有州名,即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個州。一般都認為九鼎是江山社稷的代表,國家也將它定為傳國之寶,銅器的重要性在這時達到了極點。至于日常的祭祀、宴飲等活動,也全部使用銅器。當時使用的器具中最高貴的莫過于銅器,而在器具制作中傾注心力最多的也莫過于銅器制作者,因而銅器的做工之精良,式樣之美觀,尺寸之合度,花紋之秀麗,無不佳妙至極。
三代時的銅器在名稱、式樣、尺寸、花紋、字體及款識方面,也多有改變,各代不盡相同。
夏朝初年制作的銅器上只有陽文古字,還沒有制作大段花紋。各種銅器上有款有識,款居內而凹陷,識居外而凸出。款是凹陷的,則字體為鳥跡篆。也有以花紋作為款的,也有無款無識的。大概古人在制造銅器時非常慎重,凡是用心鑄造的重要器具上都有款,國家大事所需要的銅器上也有款。用以稱功頌德的鐘、鼎之類的祭器上則有識,盤、盂用于儆戒的器具上也有識。而普通且不重要的典器則一般是無款無識。夏朝崇尚忠誠,所制作的銅器也反映了這種精神,都是樸直精美、中規中矩的。
相比較而言,商代的銅器上的花紋更為精細,只是仍不深入字體,純是象形蟲魚篆體,筆畫雖淺,但比以前的稍寬。到商朝中期,銅器上的花紋雖然仍和從前一樣,但字畫變得深而寬,然而仍沒有精花壓細花的制作方法,各種器具上大多是只有識而無款。商朝崇尚質樸,所以銅器大多樸素而沒有文字,花紋繁密、款識布滿銅器的種類則很少。
到了周朝初年,銅器上開始有了粗花壓細花的制作方法。其字體雖然大多仍是象形之蟲魚體,但已經間雜有類似大篆的字體了,且筆畫由深而寬變得深而窄了。到東周初年時,字體完全變成了大篆,象形文字已經看不到了。但上面的花紋顯得粗糙,反而不如以前精細了。至周朝末年,雖然花紋沒有變更,但字體已經參用小篆了。周朝尚文,所以那時制作的銅器雕刻細密,款識與夏器略同。

利簋
西周時期制作,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
陜西省臨潼縣博物館藏。
簋同鼎一樣是重要的禮器。簋在商時無蓋,西周、春秋時常帶蓋,戰國之后便很難見到了。利簋內底有字體近商末文字的銘文4行32字,記述“牧野之戰”的具體日期,填補了我國古史研究的一項空白。
總之,夏、商、周三代時期,銅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所以對銅器制作格外精心。所鑄造的銅器都以蠟為模,花紋和款識精細如發,工整清晰。識文的筆畫好像凹面朝上的瓦一樣不深峻,字體大小、深淺如一,潔凈清晰,毫無纖毫模糊的痕跡。雖然字體、花紋前后有深淺寬窄之分,但內寬外窄卻是同一格調。至于做工方面,全都玲瓏剔透,規矩工整,即使和今天的機器制品相比也毫不遜色。當時鑄造時對銅的選擇極其嚴格,絕無砂礫等雜質摻雜其間。而且,制作銅器的工人被列入“四民”中,并不像后世那樣被視為地位低下之人,所以他們大多具有相當高的知識水平。再加上國家對銅器的制作不計成本并投入大量時間,只追求精美,這三個條件促成三代銅器名垂千古。
秦始皇蕩平六國,統一天下,謀萬世功績于一身,極力銷毀夏、商、周三代遺傳下來的東西,企圖以此轉變人民的觀念。凡是三代遺留下來的合理制度、道德準則、勝跡名物等,都想方設法進行銷毀,使民眾沒有比較好壞的機會,以便于自己專政。銅器是國家重要的器物,合理的政策和言論多在款識中表露出來,于是銅器也成了秦始皇竭盡全力毀壞的目標。所以,銅器發展到秦朝時,不但沒有將三代時的成就發揚光大,反而慘遭摧毀,遭到滅頂之災,即便是夏禹王所鑄造的九鼎也未幸免于難。
九鼎流傳下來已有幾千年了,各代都奉為至寶,視若神明,但此時也慘遭毀滅。至于其他銅器,既然沒有九鼎重要,也不像九鼎那樣巨大偉岸,被毀滅的更是不計其數。三代苦心經營兩千余年的重要器具,在秦代幾乎毀亡殆盡。銅器遭受的劫難以這一次最為慘重。
在毀壞三代遺物的同時,秦始皇為了顯示銅器是自秦朝創始而不是以前流傳下來的,因而另辟蹊徑,發明了在銅器上鑲嵌東西的方法,如鑲嵌金銀絲、金銀片、金銀塊、大小珍珠、各色寶石及孔雀石等,設計還算精巧,圖案也極自然,做工也很佳妙。在款識方面,和周朝末年相同,也是大、小篆參用,但此時以小篆為多。隸書雖然已經行世,但還沒有以之作款的。銅器鑲嵌之法屬于創制,能取得如此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漢朝興起后一改秦制,效仿先王,取法前代,對于夏、商、周三代的規章典制極力恢復,不僅將三代銅器重新置于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其基礎上又多創新意。如在銅器上鍍金、鍍銀、包金、包銀、畫漆、雕刻等,這些創作手法均始于漢朝,且都取得了成功,因此十分值得稱道。所說的鍍金,現在的人大多將其與流金混為一談,不知道二者完全是兩回事。流金的顏色并不是器物原有的顏色,也不是以真金施于銅器之上特意求得的金色,而是由于銅器內所含的某種物質與空氣或水反應后而發生的一種顏色變化。導致發生變化的究竟是何物質,人們暫時無法確定,只知道凡是做工精細、質地光亮平滑的銅器表面容易產生流金,猛地一看,就像是從銅中溢流出來的真金一樣,所以名曰“流金”。但是,從現代人化驗的結果來看,流金內是不含絲毫黃金的。如果擦拭過多,或者出土年久,金色也會自動剝落。如果是真金,顏色怎么會經常變化呢?

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
秦代制作,通長225厘米,高152厘米。秦俑博物館藏。
秦始皇陵發現的銅車馬是秦代銅器制作技術的代表。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后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銅御官俑。制作極其復雜,也異常精美。
至于鍍金,則的確是將真金用火鍍在銅器上。其金質很厚,粘合之力也很強。如果再用極大的力量將它與銅器在一起壓合,則接合處的金和銅就會相互混合,渾然一體。真不知古人是采取何種方法使金和銅達到密不可分地步的。其色澤青而亮,沉而實,就像以純金制造的一樣,美觀絕倫。

鎏金銀高柄博山爐
西漢制作,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
陜西茂陵博物館藏。
該博山爐陜西興平出土,系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竹節長柄,柄下接圓形底座,底座上有兩條鏤雕的龍,龍仰頭張口,上承爐柄。爐柄作五節竹節狀,柄上端鑄出三條曲體昂首的長龍,龍頭上托爐身,龍體鎏金,爪鎏銀,體態矯健,形象生動。
漢朝中期,人們又發明了鍍銀的技術,其方法和鍍金相似。另外,還發明了包金、包銀的方法,就是將金、銀制成的殼包裹在銅器之上。這種外殼很厚,制作也很精良,與銅器原件沒有絲毫凸凹不符之處。如果不是精于鑒別的人,經常會把它誤認為鍍金或鍍銀的銅器。
畫漆的方法也興起于這個時期,就是用漆在銅器上添畫各種花紋。畫漆選擇的銅器多是素器。如果在銅器上刻鑄花紋,自然是不需要漆畫的。所繪的花紋完全是仿三代遺制,筆跡極為工整,寬窄也很有規律,是仿造古代器具上黑漆的古色古香而制作的。
漢朝中期,人們還發明了用刀在銅器上雕刻花紋并用陰文刀刻字體等技術,事情雖然簡單,但卻是前所未有的。此時的款識采用的多是隸書,以小篆作為款識的全是漢朝初年的銅器。秦朝創制的鑲嵌之法,這時候也非常流行,用這種方法所制作的銅器足以和秦朝的相媲美。無論是嵌絲還是嵌片,其邊口都非常整齊,而原器與鑲嵌沒有絲毫長短不齊、粗細不直的情況。后世雖有仿制的這種銅器,但都達不到那種純熟的技藝,所以人們談論鑲嵌時,往往將秦、漢并稱。
三國時期,各國戰爭不斷,征伐不休,以至于統治者無暇顧及銅器的生產,因而這時期銅器的產量也極為有限。在銅器款識方面,都統一使用了隸書,篆字也從此絕跡了。兩晉存在時間很長,應該在銅器發展上作出較大的貢獻,但事實相反,這段時期的銅器產量也極為有限。導致這種結果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主要原因是國內庸君輩出、提倡不力所導致。而南北朝時期,戰事不斷,兵連禍接,古代名器因四處轉移而導致失蹤的事不絕于書。這個時期不僅沒有發展新的銅器,就連流傳下來的古代銅器也遭受了大規模的摧毀。
唐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文治武功足以和漢朝相媲美。只是此時赤金、黃金的界限也分得很清楚,重要的器具多以赤金制造,一般人對待銅的態度也不像以前那樣將它和赤金等同了。于是,使用銅器的人沒有了以往那種榮耀感,鑄造銅器的人也沒有了以往那種興趣。所以,當時制造的銅器雖然沒有減少種類范圍,但也不過是虛應了事、敷衍塞責罷了,并沒有生產出幾種名器。并且這個時候瓷器又開始萌芽,人們重視銅器的心理漸漸轉移到了制造瓷器方面。
到了五代及宋朝時期,高窯溫瓷器的燒制已經獲得成功,其適用的范圍不亞于銅器,并且外觀也比銅器漂亮。因此,整個社會舍棄了銅器制造,把精力轉到了燒瓷方面。所以,這時期名窯興起,佳瓷日出,全國上下都改用了瓷器,以致在三千年中占據優勢的銅器日漸衰落,走上了滅絕之路。從事實上來說,銅器時代至此已完全宣告結束。因為以前的銅器完全是使用的器物,國家有規定,家庭也必須使用,因此制造銅器成為一種必然。而這個時候,除少數為必需的祭祀器具外,其余的只作為文玩陳設,可有可無,制作與否隨心所欲,不再像以前那樣,遵照國家規定必須制造。
按常理來說,宋代銅器的產量最大限度也不過和晉、唐時期的產量相當,而事實上宋代銅器產量極多。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由于宋徽宗個人大力提倡的結果。據考證,宋徽宗嗜古成癖,凡是古代名器無不進行仿制,而其中又以仿制銅器為多,而且惟妙惟肖,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所仿制的三代銅器,除筆畫內寬外窄的特點未能完全相似外,像銹色、式樣方面完全與原銅器相同。所仿制的秦、漢鑲嵌銅器,更是與原銅器達到了驚人相似的地步,完全可以欺騙世人。
除仿制外,又發明了在銅器上燒藍釉的方法,因為用燒藍釉方法而制造出來的銅器,其光澤、顏色都勝過了古代銅器。
宋代距今也僅千年光景,其間沒有發生長期的戰亂,所以宋代制器大都能流傳至今,并且大都是仿古之作。雖然在做工、花紋方面不及遠古銅器,但式樣、尺度均與古器沒有差別。我們雖不能見到遠古銅器的真面貌,但因宋代銅器流傳了下來,我們也可從中窺見遠古銅器的真面貌,對研究遠古銅器來說有極大的價值。

仿青銅簋
宋代制作,高14.5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3.85萬元。
簋是夏、商、周三代時期重要的禮器。該簋完全按照古代簋的形制仿制,青銅制作。

景泰藍雙聯瓶
清代晚期制作,高19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2.2萬元。
該器落款為“大明宣德年制”款,其實是后世仿造。景泰藍發明于明景泰年間,是在銅胎用金、銀、銅絲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然后施以琺瑯釉燒制而成。
元代統治中原不到百年,且征伐不止,文治未修,除了敷衍塞責鑄造一些不必要的銅器外,幾乎沒有制造其他銅器。到明朝時期,國運昌隆,文化、物資全都齊備,銅器制作也稍微復興。雖然制作的普通器具極其簡陋,但皇家使用的器物卻極其講究。對以前的古器全力仿制,鍍金、鍍銀、包金、包銀及鑲嵌各器,也都盡力鑄造。其煉銅技藝之精純,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真正體現明代特色的是宣德爐,其精美、佳妙的程度空前絕后,在古玩史上獨占一頁,其成就之偉大可想而知。所鑄的其他器物,也是精妙絕倫,被后世視作和金、銀一樣珍貴,只是件數太少不易得到。景泰年間,又發明了在銅器上焊絲、作花并燒五色料釉,也就是世人所稱的“景泰藍”。如今景泰藍已名揚海外,譽滿全球,這不僅是明代人的榮耀,也是所有中國人的自豪。
清代繼承了前朝的一切,并仿制明代流傳下來的各種銅器,仿制品應有盡有,做工、花紋等足可以與原銅器相媲美。只是到了乾隆中期時,西洋器物進入國內,優質的貨物將劣質的貨物擠出社會,我國數千年來日漸退步的手工制品自然也遭到了淘汰。平民從事銅業的也都改行了,國家的造辦處也實行裁減和撤銷,此后鑄治的只是普通使用的器具,所以清代的銅器也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
如今科技發達,制作銅器的工具、質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銅器的成本很高,除了不能代用的少數銅器外,即使是粗劣的銅器也不多見,更不用說精美銅器或仿制銅器了。西洋制造的器物,都是現在的比古代的精美。而中國的器物,則多是古代的比現代的略勝一籌。是國人不努力,還是智力不如古人呢?看著中國銅器制作的日益退步,其原因真是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