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玩指南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趙汝珍
- 5字
- 2019-09-29 14:32:01
第三章 瓷器
第一節 瓷器源流
中國人使用的一切器物,都是由演化而來的,是積累多年的進步、屢次改良才達到現在的水平的。這并不是像西洋所謂的“發明”,發明前與發明后截然劃分一個界限。在發明之前并沒有這個器物,也沒有這個名詞,而在發明之后全都出現了。
中國瓷器的起源與發展也是這樣,瓷器乃是由陶器演進變化而來。如果一定要問是什么人創造的、在什么時候創造的,一定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即使有也肯定不正確。考查陶器的創興時間,遠在人類進入文明之前的野蠻時代,人們就能夠制造陶器,不過見于史書記載的,最早的是“燧人氏范金合土為釜”,于是后人便把燧人氏作為中國陶器制作的鼻祖。
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器具的需要數量增加、品種增加,陶器的制造技術歷代都有進步。從唐虞時期、三代時期一直到秦、漢,統治者沒有不把陶器制作當做關系到人民生計的大事的。那時制作的器物,見于經、史、子、集的有:甓器、缶、土、土刑、泰尊、
、甑、盆、瓦、
等,這些都是陶器,不過各代的名稱不盡相同。在這兩三千年的時間里,雖然各代所制作器物的式樣、名稱略有不同,但是陶器的質量絕對沒有進步。
漢代時期發明了釉料,人們開始在陶器的表面刷上釉作為裝飾。因為刷上釉的陶器外觀與普通的陶器不同,所以不叫陶而稱為“瓷”,從此中國就有了瓷器。“瓷”字也是漢代創制的,漢代以前并沒有“瓷”字。只是漢代所謂的瓷器,并不是后來所說的瓷器,而是有釉的陶器。這種瓷器燒制時溫度既低,質地又脆。到了唐代,真正高窯溫的瓷器才燒制成功。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漢代為瓷器的始創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實際上是出現在唐代。

綠釉天雞壺(一對)
漢代制作,高22厘米。北京嘉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1萬元。
雖然帶釉陶器出現得很早,但真正得到發展是在漢代,瓷器的名稱也是在那時期確定下來的。
唐代以前,因制作的陶器粗糙簡陋,而且沒有花紋裝飾,只能在生活中使用,并不值得賞玩,所以沒有著名的瓷器。而且由于燒制簡單,也沒有名窯。到了唐代,制瓷技術已經成熟,著名的瓷器產品相繼問世,社會上的人都十分珍視這些東西,因此便直接促進了名瓷的大批生產。當時著名的瓷窯,如越州窯、邢窯等,有數十處之多,都有珍品問世。這時制作的瓷器的顏色主要以青、黑、白、褐等為主,用這幾種顏色混合變化出來顏色的也很多。而用鉛黃、綠、青等三種顏色在沒有色釉的白地胎上描繪上花紋,然后燒制出來的產品是最好的,即世人所稱的“唐三彩”。
總之,唐代以前的瓷器在當時可以算得上精美絕妙,但和后來的瓷器比較就相差很遠了。唐之前瓷器所具有的價值,多半是文人騷客吹噓出來的,并不是符合實際的評論。古玩的真正價值,都是由其本身價值所決定。如今貴重的古玩,在制作的時候就已經很珍貴,因年代的久遠、數量的減少而更能增加其價值。并不是古玩本身沒有價值,而因制作年代久遠而顯得珍貴。因此,唐代以前的瓷器真品本來就不多,即使偶然得到,也不必認為是稀世之寶。
五代時期,雖然兵荒馬亂,但是制瓷技術仍繼續進步。當時著名的瓷器有吳越地區越州窯所生產的秘色瓷器,其質地和色澤都很好,是人們公認的精品。不過其數量不多,早已見不到了。故宮里雖然有留存下來的越州窯秘色瓷器,但是否是真的也是個疑問。而五代最著名的瓷窯是后周時期的柴窯,它是中國古代瓷窯的代表。現略述如下:

淡青釉剔劃花執壺
據傳為五代柴窯燒制。真正的柴窯瓷器現在很難見到,即使是真正的柴窯瓷片,其價值也非常昂貴。
柴窯是后周時期柴世宗所創設的,所以用其姓來命名。柴窯窯址在河南鄭州,所燒制的瓷器青如藍天,亮如明鏡,薄如薄紙,聲如響罄,釉質滋潤細膩,上有細紋,制作非常精細,顏色精妙絕倫,是古代諸多磁窯中燒制的最好的。相傳當時請世宗評定瓷器式樣,他對柴窯瓷器評價說:“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謂“雨過天青”,是指淡藍色的青瓷。柴窯瓷器以天青色為主,其余的有蝦青、豆青、豆綠等顏色。還有一種不上釉的瓷器呈黃土色,就是后代所說的“銅骨”。
柴窯瓷器流傳到現在的很少,在故宮中還可見到,但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柴窯瓷器很難確定。至于外面流傳的真品柴窯瓷器,非常稀少。即使是柴窯瓷器的碎片,也像珍寶一樣價值不菲。甚至有人稱佩戴這種瓷器的殘片可以祛除妖毒,抵御箭炮,這種說法雖然荒誕不經,但是足以證明社會上對柴窯瓷器的重視。
到了宋代,制瓷業進步最快,在瓷器的質料、顏色、裝飾、做工等方面都有很神奇的造詣,在我國陶瓷史上可謂登峰造極,數百年以來人們均以宋瓷為楷模。雖然經過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極力摹仿,但還沒有能超過宋瓷的,宋瓷的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珍珠地人物橄欖瓶
宋代登封窯燒制,高36厘米。中恒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11萬元。
登封窯始燒于晚唐,燒瓷品種較多,以白釉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畫黑花等。珍珠地劃花在同類瓷器中居首位,遺物有瓶、枕、罐、洗、碗等。
宋瓷的顏色大都是敷單彩釉,表面顯示出各種各樣細碎花紋。也有表面平滑而沒有碎紋的,其顏色或純正或駁雜,有各種不同的色彩,如白色、藍灰色、鮮紅色、暗紫色及各種窯變色。至于宋瓷表面裝飾方面,有劃花、繡花、印花、錐花、堆花、暗花、法花、嵌花、釉里紅、兩面彩、釉里青等。劃花就是凹雕,在瓷器表面用刀刻上圖案;繡花就是在瓷器表面用針刺成圖案,就像刺繡那樣;印花就是用印模在瓷器表面印出圖案;錐花就是用錐在瓷器表面鑿上圖案;堆花就是用筆蘸上泥在瓷器表面堆成圖案;暗花就是平雕,用刀在瓷器表面刻去一層,使有花紋的地方比地稍薄一點,看起來好像沒有花紋,但對著光線一照,花紋非常明顯;法花就是在瓷器表面凸堆起圖案;嵌花就是先另外刻好花紋,然后嵌入瓷胎表面;釉里紅就是釉下有紅色花紋的瓷器;兩面彩是指瓷器的內外有同樣的花紋,拿著它對著陽光看,就可以見到兩面有完全相同的花紋;釉里青是宋代瓷器制作技術中最重要的發明,用阿拉伯人販來的顏料,有蘇門答臘的蘇泥、檳榔嶼的勃青、印度的佛頭青等,在薄質的泥坯上畫上花紋,再施一層薄釉,瓷器燒成后呈現出美麗絕倫的青花。釉里青開創了從來沒有過的燒制瓷器的先例,稱得上宋代瓷器的最大特色,其精美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鳳首壺
宋代定窯燒制,高36.5厘米。
中恒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25萬-50萬元。
該壺為白色定窯瓷器,頭部作鳳首,長頸,頸下部突起五道弦紋,長弧腹,圈 足。通體白釉,釉色晶瑩剔透。劃花蓮花紋飾布滿全身,器身開較大紋片,古樸典雅。
由于宋代帝王極力提倡制瓷業,社會上的人爭相仿效,于是官窯層出不窮,私窯蜂擁而起。其中著名的有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鈞窯等名窯,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定窯 定窯有南、北之分。最初的定窯設在今天的河北定縣,所以用地名命名瓷窯。到了金人南侵的時候,定窯也被摧毀了。宋朝南渡以后,又在景德鎮開設瓷窯,完全用定窯的方法燒制瓷器,便將河北定縣窯稱為“北定”,景德鎮窯稱為“南定”。
定瓷質地很薄,并且有光澤。定窯瓷器中以色白而滋潤的為正宗,白色胎骨上加以水而有淚痕的是最好的。定窯瓷器上的釉為白玻璃質,質地好的雪白似粉,所以又名“粉定”,也叫“白定”;質地粗糙而且色澤稍黃的定窯瓷器為下品,俗稱“土定”。
定窯瓷器燒制時倒著放置,所以上邊口沒有釉,并都罩上銅圈作裝飾以掩遮。器身上的花紋大多模仿古銅鏡上的花紋,以牡丹、萱草、飛鳳、雙魚之類為主。裝飾花紋的方法,有劃花、堆花、印花、繡花等,其中以劃花最好,繡花最差。此外還有紫色、黑色、紅色等瓷器,都是白色瓷器的窯變,是火候不適而造成的,不能看成是正宗的定瓷顏色。
汝窯 宋朝的人認為定窯瓷器有芒口,又在河南汝州,也就是今天的臨汝縣建青色瓷器窯,這就是汝窯。汝窯瓷器將瑪瑙碾碎制成釉,釉汁晶瑩潤澤,像堆起來的油脂。顏色和柴窯瓷器差不多,以淡青為主,也有豆青、蝦青和茶葉末等顏色。釉汁中有棱眼及蟹瓜紋,其底部有芝麻花一樣細小掙釘的為佳品。其中沒有上釉的汝窯瓷器稱為“銅骨”,這是因為燒制的原料中摻有金屬,所以呈淡紅色,和羊肝的顏色一樣。

官窯弦紋瓶
南宋修內司燒制,高16.8厘米。
中恒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330萬元。
修內司官窯窯工是汴京官窯的窯工,燒造技術比原來的更好更完美。該器瓶口略收,呈盤口狀,長頸,鼓腹。頸腹間有弦紋,釉汁下流,釉色厚瑩潤亮。薄胎厚釉,紫口鐵足,色澤古樸,器型典雅。器身布滿縱橫交錯的開片,晶瑩透亮。
汝窯瓷器的釉質最厚,而且大多凝聚在瓷器的上部,像融化的膏脂一樣但不流淌,凝結在半途。但因釉質像融化堆積起來的油脂,所以汝窯瓷器上經常有沒有釉質的地方,其胎骨的顏色像羊肝一樣。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釉汁不均勻的瓷器很美觀,所以很看重汝瓷。
官窯 宋徽宗親自在汴京——即現在的河南開封設置瓷窯燒造瓷器,稱為“官窯”。官窯出產的瓷器,其胎與釉都像紙那么薄,有月白、粉紅、粉青、大綠、油灰等顏色。在當時,人們以月白色瓷器為上品,粉青色瓷器次之;而后來,人們則以粉青色瓷器為上品,月白色瓷器次之。油灰色瓷器是最差的。

龍泉窯五管瓶
宋代燒制,高23厘米。
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04年拍賣,成交價4.4萬元。
該瓶外壁刻花卉紋,肩部有5個六面形管流,有蓋,表面施淺綠色釉。
官窯瓷器的表面多開片,其中以冰裂紋為最好,梅花片稍次,細碎紋最差。上面的釉斑以繕魚血為最好,墨紋稍差。可惜官窯存在時間不長,出產的瓷器不多,宋室南遷后金人毀壞了官窯。
后來,南宋又在修內司——即今天的杭州鳳凰山下建窯燒瓷,完全承襲官窯傳下來燒制瓷器的方法,所以也被稱作“官窯”,又稱“修內司窯”或簡稱“內窯”。為了和汴京的官窯加以區分,稱汴京窯為“舊官窯”,杭州窯為“新窯”。新窯燒制的瓷器因借鑒了舊窯的經驗,所以出產的瓷器質量更好,足色如鐵,器口上仰,釉汁下流,所以器口上的釉質極為稀薄,而且帶著淡淡的紫色。當時稱這種瓷器為“紫口鐵足”,并認為很珍貴。
新、舊二窯均有窯變,光彩耀眼,特別奇異。后來南宋官府又在鳳凰山的郊壇下開了一個新窯,但燒制出來的瓷器質量很差,不能與前二者相提并論。
哥窯、琉田窯、龍泉窯、弟窯、章窯 浙江省龍泉縣本來就有瓷窯燒制瓷器,但因為出產的瓷器質量不好,所以名聲不是很顯赫。到了宋代,有姓章的兄弟兩個人,都喜歡燒制瓷器并獲得成功。兄長燒制瓷器的瓷窯叫“琉田窯”,又名“哥窯”;弟弟燒制瓷器的瓷窯叫“龍泉窯”,或稱“弟窯”,又稱“章窯”。

龍泉窯三足爐
宋代燒制,高11.2厘米。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2004年拍賣,成交價41.8萬元。
該爐仿青銅器鬲而制成,口外侈微折,頸短且直,腹扁圓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釉,釉質瑩潤。
這兩個窯都是民窯中的佼佼者,所制瓷器的質量可以和官窯瓷器相媲美。哥窯的瓷器釉色以青色為主,也有淡紫色或鮮黃米色,鐵足紫口,很像官窯瓷器。其中又以表面有碎紋的最為名,有的上面有斷紋數百條,號稱“百圾碎”,也有的將其稱為“魚子紋”。不過,哥窯瓷器仍然以釉汁上面沒有一點斷紋的為最好。弟窯瓷器的胎像紙一樣薄,表面光潤如玉,有粉青、翠青兩種顏色,以粉青色且沒有斷紋的為最好。弟窯瓷器和哥窯瓷器的最大區別,也在于弟窯瓷器上沒有斷紋。
鈞窯 河南禹縣從前稱為鈞臺,宋代時叫鈞州。宋代初年在這里開設瓷窯燒造瓷器,所以叫做“鈞窯”。

哥窯雙耳香爐
宋代燒制,口徑12.5厘米。
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03年拍賣,估價10萬-12萬元。
該爐腹部鼓起,兩側有耳、口略外撇、圈足。表面釉質肥厚,布滿黑色網狀開片,底足露胎處顯出褐色胎。
前面所講過的各窯燒制的都是單純顏色瓷器,有的專門燒制白瓷,有的專門燒制青瓷,偶然也燒制其他顏色的瓷器。而鈞窯卻很特別,專門燒制彩色的瓷器,所燒制的瓷器五色斑斕,光彩奪目,艷麗絕倫,色彩多種多樣,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梅子色、驢肝與馬肺混合色、深紫米色、天藍、胭脂紅、朱砂紅、蔥翠青(或叫鸚哥)、豬肝紅、火里紅燈,蔥翠錯雜如垂涎。墨色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相傳以紅如胭脂色的為最好,蔥翠青與墨色的瓷器稍微差點。而瓷器鑒賞家則認為,顏色純正且底部有一二個數字的瓷器是上品,即紅紫色的為單數,青藍色的為雙數,以雜色的為最差。
鈞瓷的釉質較厚,紅釉之中有兔絲紋與蟹爪紋,呈現出華麗雅致之美,沒有上釉的地方也是羊肝色。考察鈞窯瓷器的顏色,紅紫色最美,這種顏色也比其他顏色多。明代的祭紅估計就是受它的影響而制成。
其他著名的民窯還有湘湖窯、磁州窯、吉州窯、建窯等,所出產的好瓷器也可以和各名窯瓷器相媲美。但是,這些民窯瓷器數量不多,現在所能見到的都是劣質瓷器。此外,還有所謂的小窯,規模很小,出產的瓷器數量也很有限。不過,也有的能夠燒制出精美的瓷器,如唐邑窯、鄧州窯、耀州窯等的,共有二十多處。總的看來,宋代制瓷業發達,所制瓷器色彩的變化、形式的精巧、產量的豐富、質量的優良,實屬空前絕后,是我國瓷器最發達的時期。
元代是蒙古族統治中國,蒙古統治者不重視文化藝術,而且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百年,完全過著征剿不止的軍事生活,沒有時間享樂,所以元代的制瓷業沒有很大的發展,和宋代比起來反而退步了。
元代制作的瓷器大多模仿鈞窯瓷器,以天藍色兼帶紫斑的瓷器最為貴重,不帶紫色的為一般瓷器。元瓷表面的釉質較厚且向下流淌,釉濃的地方有條紋,釉淺的地方可見水浪,這是元瓷的特征。其式樣大多奇特,如壺上附有很大的耳,或者模仿奇獸、怪鳥的形態制成花紋,采用印花、劃花、雕花等方法,而以印花瓷器為最上品。

“鬼谷子下山圖”青花罐
元代燒制,高27.5厘米,直徑33厘米。倫敦佳士得拍賣行2005年7月拍賣,成交價1568.8萬英鎊,合人民幣2.67億元。
該青花罐創下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價。罐子素底,寬圈足,肩豐圓,短直頸,唇口稍厚,器腹以濃艷的鈷藍描繪鬼谷子下山的情景。
元代官窯只有景德鎮一處,但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年年燒造,只是接到朝廷命令時才燒制,沒有命令就不燒,所以元代官瓷留存在世上的最少,有青瓷、白瓷、印花、劃花、雕花等。進貢給皇帝的瓷器也很精妙,里邊都燒印有“樞府”字樣。當時的民窯雖然也有仿制官窯瓷器的,但質量始終比不上官窯的質量。民窯中最著名的,有彭均寶在霍州開設的瓷窯,仿照宋代的白定燒制瓷器,當時被稱為“彭窯”,又名“霍窯”,也稱“新定器”。彭窯瓷器比白定稍青,很脆,釉色也不是那么滋潤,詳細觀察能看出與白定的差別。此外,還有四五處小窯,如宣州窯、臨川窯等,但出產的瓷器質量都很一般,沒有記述的必要。
到了明代,瓷器制作業無論在工藝上、形式上都達到完美的頂峰。且永樂以后,與外國的通商漸漸擴大了,外國的藝術形式及顏料的輸入,都有助于中國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從明代開始,歷朝皇帝都把制瓷業作為顯示功業、紀念政績的第一要務,不像以前那樣,制瓷業可有可無。所以,各朝皇帝都把發展制瓷業當做最重要的事情,在瓷器制造上爭奇斗異,常有創新。而此后開始以帝王年號來命名瓷器,不再以某窯、某器來命名。

青花五彩蓮池鴛鴦圖碗
明宣德年間燒制,高8厘米,口徑16.4厘米。
該碗2005年在青島拍賣,起拍價為160萬元。
明朝以前,民窯瓷器可以與官窯瓷器相媲美,民窯瓷器有很多精品,瓷窯的分布地域也很廣。到了明代,國家傾全力在景德鎮發展制瓷業,所制的器物當然不是私人的力量可以相比的。所以,許多民窯雖然還存在,但出產的瓷器僅為民用,不再追求進步。因此從明代開始,以后歷代都以景德鎮為惟一出產瓷器的地方。
明代主要的瓷窯主要有洪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正德窯、嘉靖窯、隆萬窯等。
洪武窯 洪武二年在景德鎮建窯二十座,專門用來燒制御用的器皿。燒制時只追求瓷器的質量,不考慮成本的多少,所以制瓷業的進展很快,幾年間就完全恢復到了宋代制瓷業繁榮昌盛的地步。這時期,所有的宋代瓷器都能仿制,而青、黑兩種顏色的瓷器又超越前代,以純素色的瓷器為最好。永樂窯 永樂窯是沿用洪武時期的舊窯,瓷器的質量有了更大的進步。永樂窯創制的瓷器有脫胎素白器,最薄的能映出手指上紋絡,可謂頂級瓷器。還有所謂的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有“大明永樂年制”或“永樂年制”的小篆落款,文字細小如粟米,為最好的產品。鴛鴦心的瓷器稍次一點,花心的更差一點。杯外繪有青花,顏色深翠,圖案非常精美。杯底內繪畫的瓷器是以前所沒有的,所以壓手杯是杯內底部繪畫的開始。此外,還有影青瓷,胎質極薄,暗雕龍形花紋,里外都可以映見。其花紋微現青色,是永樂時代特有的產品。

青花輪花綬帶紋葫蘆瓶
明永樂年間燒制,高31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1995年拍賣,成交價550萬元。
此瓶著錄于《集古珍賞》,器足矮,綬帶為耳,葫蘆形器口細長,器形古樸稚拙。瓶周沿、綬帶身及葫蘆形器口分別飾以纏樹花卉及云紋,腹部繪輪花為主題紋飾,繪法肆意舒展,流暢自如。通體青花發色濃艷而不失典雅,為永樂典型官窯器。
宣德窯 宣德時期是明代制瓷業最繁盛的時期,這段時期內一切典章文物都臻于完善,所以瓷器制造業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白瓷中的精品足以和定窯、汝窯的瓷器相媲美,青花瓷器的精美程度更是空前絕后。因為制造青花瓷器的原料,從明朝初年開始采用外國進貢的蘇泥、勃青,洪武、永樂時候配比使用不當,所以制作出來的青花不夠精美。到宣德年間,制作青花的配方才研制成功,但宣德窯也把原料用完了。成化窯以后即使有青花瓷,但所用原料已經不是蘇泥、勃青了。所以青花瓷以宣德窯生產的為最好。
此外,宣德年間還創制了“祭紅”,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所謂“祭紅”,歷來的書寫不同,對它的解釋也都不同。“祭紅”究竟是什么意思,應該怎樣書寫,都僅僅是推測而沒有根據。正宗祭紅的顏色有鮮紅、寶石紅兩種,至于豇豆紅、美人祭、娃娃臉、楊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蘋果紅等,都是由祭紅變化而來。

寶石紅釉盤
明宣德年間燒制,直徑15厘米。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22萬元。
祭紅就色彩來說中來很多,包括寶石紅、大紅、抹紅、礬紅等,其中寶石紅最為鮮艷,因其有寶石釉而得名。此其口崩,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五彩瓷器也是從宣德年間開始制作。有在白地上畫彩的,有內外夾彩的,有漏空花紋填上五彩的,有彩地畫彩花夾彩的,有廓外填色釉或錦紋而廓內畫彩花的,也有在黑白地畫綠、黃、紫三色的素三彩的,或者用窯變紅、綠、紫三種天然三彩的,這些瓷器都是變幻莫測,五彩繽紛,前所未有。

青花龍紋盤
明正德年間燒制,直徑23.4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19.8萬元。
該盤底部有“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敞口,淺弧壁,圈足。以青花為飾,里外均繪龍穿花紋飾,釉面瑩潤,白中閃青。

五彩鳳尾瓶
明萬歷年間燒制,高32.5厘米。
中恒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19.8萬元。
該鳳尾瓶形制優美,頸上繪蕉葉紋,肩上花卉為飾,腹以紅色繪龍和花卉,顏色搭配得當,色彩鮮艷,繪工流暢,是五彩瓷器中的精品。
成化窯 成化窯以五彩瓷器為上品。這個時候,蘇泥、勃青顏料已經用完,便用平等青來制作青花,所以成化窯青花瓷器比不上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但成化窯的五彩瓷器最為精美,圖案以草、蟲、魚、藻、瓜、茄、牡丹、葡萄、優缽羅花、五供養、一串金、西番蓮、八吉樣、子母雞、人物等為主,所畫的人物大多筆意高古,非常像程夢陽的筆法。至于花草,則畫得非常整齊,顏色、光澤都很深,具有古意,后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明神宗時,一對成化杯價值十萬。其價值如此之高,瓷器的精美程度就不言而喻了。過去人們品評明代瓷器的優劣:最好的是宣德瓷,其次是成化瓷。持不同意見者則認為,成化窯只是在青花瓷器上稍次于宣德窯,五彩瓷器則勝過宣德窯。
總之,明代瓷器以宣德窯、成化窯為最好,而宣德、成化二窯各有特長,各有精品,不可以主觀地斷定哪個更好。
正德窯 正德窯瓷器以祭紅為最好。此時因蘇泥、勃青已經用完,正好遇上大管轄云南,大
從外國得到一種叫“回青”的顏料,其價格高過黃金一倍,顏色呈古青色,便用來制作青花。所以正德窯的青花有很多精品,幾乎可以與宣德窯的青花瓷器相媲美。
嘉靖窯 嘉靖初年,改變御窯了管理體制,加上土質越來越不好,所以瓷器的質量也越來越不好。再加上紅土用完,祭紅不能燒造,便把精力全放在青花瓷和彩色錦地瓷器的制作上,所以嘉靖窯瓷器的花紋繁瑣,內容豐富,其精妙的程度為明代之最。
隆萬窯 隆萬是隆慶和萬歷兩朝的合稱。隆慶帝執政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常常與萬歷帝合稱。瓷器制作發展到了這個時候,制作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巧,花紋的變化也越來越多。瓷胎薄厚均勻,顏色青色和彩色都有,釉質瑩厚像堆積的脂肪,呈現雞皮、棕眼、橘皮形狀。但此時回青已用完,所以青花比不上前朝的青花瓷。因為土質變差,一切瓷器都比不上前期瓷器。所以隆萬窯注重在瓷器花紋方面下工夫,想用這方面來取勝。因此它們的花紋式樣之多,配合之巧,前代無法與之相媲美。
除了上述官窯外,在景德鎮尚有幾處民窯,如嘉靖、隆慶時的崔公窯,制造的瓷器多仿制宣德、成化年間的瓷器,其精品和真正的宣德窯、成化窯沒有什么區別。明穆宗時有個叫周丹泉的人,專門仿制古代瓷器,仿制得非常逼真。明神宗時有個叫吳十九的人,仿制的瓷器與官窯沒有什么差別,他還擅長制作瓷壺。有個蝦蟆窯,專門制造小碗,頗為珍貴。此外,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有建窯,開始在建安,后移到建陽,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甌縣。建窯制作的瓷器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都很精美,其中白建是最好的,像定瓷但沒有開片,表面像牛乳一樣滑膩,宛如象牙,光色如絹,釉水瑩厚,大多是神佛像。歐窯就是宜興窯,明代人歐子明始創,所以用其姓命名。歐窯瓷器大多仿造哥窯、官窯、鈞窯各種瓷器,還制作紫砂器等。此外,橫峰窯、處窯、廣窯、許州窯等也經常有精品出世,但數量很少。
總體來看,明代瓷器確實可以算作制瓷業最繁盛的時期。制造的大型瓷器有魚缸,其薄器有脫胎。當時制作的器物顏色很多,五彩斑斕,精美絕妙,花紋品種繁多,式樣奇特精巧。明朝可以說是我國瓷器工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我們今天回想當時情景,仍然很是羨慕。

青花纏枝蓮罐
清順治年間燒制,高28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1.1萬元。
清順治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較少,也沒有什么特色,主要沿用了明代青花瓷的制法,但工藝不如明代。
清代時期的制瓷業仍然以景德鎮為中心。不過,自明末農民起義以后,景德鎮制瓷業完全被毀壞。清朝初年兵荒馬亂,無暇顧及。到了順治十一年,開始設法恢復景德鎮制瓷業。沒有經過多長時間,朝廷擔心增加人民負擔,順治十七年便又中止,所以順治時期的瓷器不是很著名。到了康熙時期,景德鎮瓷業完全恢復,所以清代瓷器應該以康熙時期為起點。因皇帝御用的瓷器都出自于景德鎮,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清代瓷器不以窯來命名而以帝王年號命名。例如康熙時期生產的瓷器,稱“康熙瓷”而不叫“康熙窯”。
康熙瓷 康熙在位時,專門派官員督造燒制瓷器。在這段時間里,一方面仿制古代瓷器,只要是過去的有名瓷器都進行仿造,制作得惟妙惟肖;一方面發明創新,推廣瓷器的用途,凡是可以用瓷制造的器物應有盡有。所制造的瓷器中,仿古禮器有尊、、彝、卣、觶、爵之類的東西,硯屏、墨、床、畫滴、畫軸、秘閣、鎮紙、筆管、筆洗、筆床、筆格、筆筒、印章、印盒、尊、觚、膽瓶、截半、掛器、瓷床、燈等無不俱備,而且都精巧美觀。

五彩麻姑獻壽圖盤
清康熙年間燒制,直徑40厘米。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25萬-35萬元。
該盤康熙年間燒制,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楷書款,這是康熙瓷器的一種形式。盤心繪五彩“麻姑獻壽圖”,為康熙六十壽辰所制,傳世品罕見。
康熙時新創制的瓷器有素三彩,即在素燒的瓷胎上施以綠、黃與淡紫色,其顏色繁多,超過了以前各代。如祭紅、樊紅、珊瑚、桃花、粉青、蔥青、豆青、天青、鸚哥綠、羊肝、豬肝、茄瓜、葡萄、鵝黃、蠟黃、鱔皮、蛇皮、綠金醬、老僧衣、海鼠、鱉裙、古銅、烏金、虎皮、鐵棕、鼻煙、茶花、月白、甜白等各種顏色,數不勝數。眼、橘皮、蟹爪,各種花紋也都具備。各種顏色中天青色是最著名的,灑藍、祭藍也在此時發明。灑藍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釉,最后再繪上金彩云龍,栩栩如生;祭藍是將顏色與水融合后掛在瓷胎之上,釉比灑藍厚而顏色大致相同。
總之,康熙瓷的各種色釉都比較濃厚,釉敷在它的上面微微凸起,這在術語中稱作“硬彩”。康熙瓷的裝飾花紋也很精美,其金銀、漆黑及雜色之地瓷器上,山水、人物、花鳥等各種寫意性的繪畫,與凸花、暗花、花果、象生等雕刻手法無不具備。此外,琢玉、髹漆、戧金、螺鈿、竹木、匏蠡等各種形狀也能仿制得非常精致。

黃地綠彩龍紋碗
清康熙年間燒制,直徑14.5厘米。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68.2萬元。
黃地綠彩出現于明代早期,一直沿襲至清代并成為傳統的品種。該碗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內素,外壁施淡黃色地,再以青彩灰彩描黑邊繪云龍趕珠紋,龍身矯健,四爪有力。
康熙瓷上的繪畫位居各代之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與紙質的繪畫作品沒有什么差別,其名稱也相同。不過,瓷器上所描繪的戰爭故事,術語叫“刀馬人”,似乎不雅。以前人們對于在瓷器上寫字都不注意,而康熙瓷卻非常講究。如康熙瓷大筆筒,上面大多書寫古代著名的文章,如《滕王閣賦》、《歸去來辭》、《蘭亭序》、《赤壁賦》等,看面積的大小來選擇詞賦書寫在上邊,書法的精美程度能躋身于虞、柳、歐、褚等名家之中,而且還有作四體書的,都是以前沒有見過的。
在瓷器上題款,宋代以前都不這樣做,明代時有的題寫有的沒有,康熙瓷卻對此很講究,形式也很多,款識有字和圖兩種。其字外還有單圈、雙圈、雙邊、單邊、正方、長方、堆料、凹雕、地掛白釉字掛黑釉、地與字掛同色、白地藍字、白地紅字、綠地紅字、紅紫色、天青色、湖水色、楷書、篆書、行書、虞永興體、宋槧體、歐王體、漢文、滿文、回文、蒙古文等裝飾,非常齊全。圖形款識包括雙圈、秋葉、梅花、團龍、團鶴、團螭、花形、物形等。其落款文字為“大清康熙年制”或“康熙年制”兩種,寫成二行、三行的都有,至于書寫“景鎮康熙年制”的瓷器,是普通瓷器,絕對不是御用瓷器。當時制瓷業的督理官為臧應選,所以有稱康熙瓷為“臧窯”的。江西總督郎廷佐所制造的瓷器,模仿成化窯、宣德窯,都非常相似,被稱為“郎窯”,其中以玉紅最著名,可與宣德窯的祭紅相媲美。
雍正瓷 雍正時期仍沿用康熙瓷的制法,所生產的各種瓷器都可以和康熙瓷媲美。新創的有一種叫“胭脂水”,胎極薄,里釉極白,因外釉映照發出一種美麗的粉紅色,嬌嫩欲滴,就像胭脂水,其名稱由此而來。雍正時期還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軟彩顏色,這是以前所沒有的。軟彩就是粉彩,艷麗雅逸,風靡一時。
自唐代以來,人們一直崇尚青瓷,如越窯、秘色、柴窯等,青瓷被歷代所看重。自從定瓷以白色而著名、鈞瓷以彩色而著稱于世后,青瓷的地位漸漸被其他瓷器所取代。到了明代,瓷器發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色彩和花紋上,人們只追求華美和富麗,青瓷的地位進一步衰落了。康熙時雖然仿造青瓷,但都不太精美。雍正時期,仿制的青瓷能與宋代汝窯的瓷器相媲美,超過康熙青瓷,是最成功的作品。
在這段時間里,瓷器上的裝飾花紋及圖案也得到很大發展,所有繪畫足可以與康熙時制作的瓷器相媲美,并增添了描繪當時生活裝束及劇場裝束的現象,這是以前所不允許的。過枝花卉也很流行。過枝,就是所畫的花枝由這一面接連到另一面,且不間斷。成化時期已發明了這一技法,但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雍正時才開始盛行。
總之,雍正時的瓷器喜歡仿造成化窯,康熙瓷喜歡模仿宣德窯,成化窯、宣德窯都是制瓷業最發達的時期。雍正瓷器所有款識都取法于康熙瓷,所以與康熙時所制的瓷器款識相差不遠。康熙、雍正時期都有仿冒書寫明代題款的瓷器,這是仿照明瓷的緣故。一般而言,康熙仿造明代瓷器大多落款“宣德”,雍正仿照明代瓷器大多落款“成化”。雍正瓷器中有仿造明代花內隱藏落款方法的,在外脂水內粉彩的杯底畫一桃形,內藏“雍正年制”四字,這是很少見的。

斗彩纏枝花卉蕃蓮紋瓶
清雍正年間燒制,23.5厘米。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120萬-150萬元。
雍正皇帝在位時間雖短,但制瓷工藝卻發展到新的高度,以精細著稱于世,造型新穎的瓷器很多。此瓶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長頸豐肩,圈足微外侈。胎質堅硬細膩,器形規整,胎薄體輕,制作精細。通體均在釉下以青花勾勒輪廓線,釉上粉彩添繪。釉質瑩潤,表面光潔,先以淡描青花勾勒紋飾輪廓線,再填以各色細潤的彩料,施彩薄而淺淡,圖案排列設計精細整齊,賞心悅目,脛部繪覆蓮瓣紋。紅色釉潤,綠色似水般晶瑩明澈,紋飾布局簡潔素雅。
乾隆瓷 乾隆承繼康熙、雍正的余蔭,天下安定,物阜財豐,于是他便恣意享樂,對于典章文物,竭力弘揚,對于制瓷業,更是特別重視。過去所有的著名瓷器、特異品種,都去模仿。這時西洋藝術傳到中國,除了模仿古代名瓷外,還模仿西洋瓷器上的繪畫,如圣母像、碧眼卷發的人物等,這是以前所沒有的。以前的繪畫,五彩人物都是用藍筆先畫好面貌、衣褶,再填上五色。到乾隆時期,則采用寫照法,用淡紅顏色描繪面部的凹凸之處,所以比以前的人物形象更傳神。據唐英的《陶成紀事碑》記載:“乾隆朝,每歲例貢御用瓷器五十七種,其萬壽年節,各種慶賀特別用器尚不在內,即五十七種,已將從來所有名窯各器包含無遺,誠集瓷器之大觀。”所以中國的瓷器,都可以在乾隆瓷中看到它們的樣本,乾隆時真可以說是瓷業盛世。
乾隆時期的制瓷業還有一項特別的發明值得大書特書,就是創造了古月軒瓷。對于古月軒瓷,世人議論紛紜,并沒有統一的結論。即便關于“古月軒”這一名詞的來歷,說法也不盡相同。有人說是清宮中的一座軒名,有的說是圓明園中一座軒名,還有人說是人名。說它是軒名,但遍查清宮及圓明園,并沒有叫古月軒的;說是人名,也不能夠詳盡得說個所以然。據《詞源續編》記載:“清乾隆時,蘇人胡學周在蘇自設一小窯,制瓷瓶、煙壺等,甚精美,自號‘古月軒主人’。乾隆南巡,見而好之,因攜之至京使管御窯,仍用‘古月軒’之名。尤以鼻煙壺著稱。”這樣的說法似乎可以相信。
另外,對古月軒瓷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說法。在古玩行里,人們不能很好地給古月軒下個定義,但看見它就能分辨出來。而許多資料中說,凡是堆料款式的就是古月軒瓷,但究竟是何情形也沒有說出來。我經過詳細的研究查證,稍微明白了一點。查清代《瓷器庫底冊》,里面并沒有“古月軒”這個名稱,今天所說的古月軒瓷,在底冊中寫的都是“瓷胎畫琺瑯”。且當時的畫琺瑯器除瓷胎外,還有料胎及銅胎兩種。現在的人把瓷胎與料胎上畫琺瑯的稱為古月軒,而銅胎的仍叫琺瑯。

“古月軒”款草蟲花果料圖煙壺
民國時期制作,高5.5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5萬-7萬元。
“古月軒”不僅只在康熙、乾隆年間制作,此后所制作的琺瑯彩瓷器、料器,都被稱為“古月軒”。該鼻煙壺落款為“古月軒”,制作于民國年間。
畫琺瑯器中的瓷胎、料胎除了用琺瑯繪畫外,上面的釉也不是普通的瓷釉,而是原色琺瑯。琺瑯的顏色本來就是白色。凡是如今所說的古月軒瓷,上的都是琺瑯釉,所以《勇廬閑話》中說古月軒瓷的質地是硨磲。硨磲自然不能作釉,是說琺瑯釉的顏色很像硨磲,而且琺瑯可以配成各種顏色,以紅、藍兩種顏色最好。所以古月軒雖然是畫琺瑯,但實際上也只是限于藍、紅二色及其深淺之間的變化色用的是琺瑯,其他的顏色仍是用彩色顏料,而不是整個器物都是用琺瑯畫成的。琺瑯釉和琺瑯畫與以前的瓷釉及彩色都不同,特別美妙,后人便命名為“古月軒”。所以說,古月軒是指使用琺瑯釉及琺瑯彩的瓷器或料器。不過,用琺瑯為彩不是從乾隆時期開始,康熙時就有了。所以康熙、雍正年間制作的上了琺瑯彩、釉的瓷器和料器也可叫做古月軒。不過,乾隆時期這種產品的數量多而且質量精,才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因為琺瑯彩、釉瓷器上有“古月軒”題款,人們便用“古月軒”來稱呼它。
現在,古月軒已經成為琺瑯彩及琺瑯釉瓷器、料器的專門名詞,凡是琺瑯彩、釉的都可以稱為“古月軒”。所以,康熙、雍正以及其他時期所造的同類瓷器都稱為古月軒。如果不是琺瑯釉或琺瑯彩,即使確實是古月軒所制作的,或有“古月軒”款的瓷器,也不能稱為“古月軒”。弄清了這個道理,就會搞明白古月軒主人是乾隆時期的人,而康熙、雍正時期都有古月軒瓷器的原因。
嘉慶瓷 嘉慶時期是清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瓷器制造業也是這樣。因為這一時期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對制瓷業無暇顧及,所以制瓷業逐漸顯露出衰落的跡象。當時的御窯數量雖然沒有減少,但是生產方法因循守舊,窯場都支差應付,所以生產出來的瓷器精品不多。只有萬花瓷器,俗名叫“百花到底”,算是當時的佳品。

黃地粉彩纏枝花卉八寶紋雙耳爐
清嘉慶年間燒制,高27.3厘米。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2004年拍賣,成交價49.5萬元。
嘉慶年間燒制的瓷器精品以萬花瓷器最為著名。該雙耳爐仿古銅器的樣式,造型精美別致。黃色的底釉嬌嫩鮮艷,繪制的花卉繁瑣精美,是嘉慶瓷器中的精品。
道光瓷 道光皇帝素以節儉著稱,剛剛即位時,首先減裁宮內脂粉費達數百萬兩,對于瓷器也力求儉樸,消減費用。所以這段時期內制造的瓷器沒有多少精品,只是在瓷器上描繪草、蟲圖案的作法比較盛行,其他方面沒有什么可敘述的。
咸豐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十多年,制瓷業中心景德鎮完全被毀滅,所以根本沒有新瓷器產生。同治時期,太平天國被鎮壓以后,制瓷業才稍微有了一點轉機,但是制作的瓷器質量平平,沒有特別值得稱贊的。此后的光緒、宣統兩個朝代,國家多災多難,財力、人力都呈現凋敝的景象,所以制瓷業沒有精品出世。
清代官窯是帝王的私人產業,傾注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來燒制瓷器,所以產品質量的精良是任何私窯都達不到的,所以民窯在清代很不發達。值得一提的民窯有廣窯、博山窯、建窯、宜興窯四處。廣窯的瓷器一般都銷往海外,其他三處窯場因為生產的是景德鎮沒有的特殊瓷器,所以能夠殘存下來。至于燒造民用的各種器具,則各省都有出產,其質量粗劣,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總的看來,清代制瓷業從任何方面來看,都可以說是已發展到極點,其瓷器數量之多也是以前各代都達不到的。如果論瓷器的古雅渾樸固然不如前代,然而要論精巧華麗、美妙秀俊,清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出類拔萃的時期。
洪憲瓷 清朝滅亡以后,民國建立起來,隨后出現了袁世凱的洪憲瓷。袁世凱為稱帝做準備,按照封建專制時代的慣例,登帝位時必須要制造瓷器作為紀念。袁世凱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郭葆昌任九江關監督兼陶務監督,管理瓷器燒造。當時只是瓷土、人工出自景德鎮,顏料則取自于宮廷內,制造的各種瓷器全部仿照古月軒,而底款則一律用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因胎質太薄,燒制時損失很大,所以沒有多少精品。
燒成后,分別賞賜給簡任官吏各一件,這就是世人所傳下來的洪憲瓷。到帝制失敗,瓷窯也瓦解了。當時,剩下的材料都被景德鎮工人得到,工人們便用這種材料仿制洪憲瓷,但也以最先那部分瓷器最好。制瓷的人看到洪憲瓷受到人們的重視,全都以“洪憲年制”、“洪憲御制”或“洪憲元年”等假款題在瓷器底部,以吸引世人。實際上,真正的洪憲瓷并沒有“洪憲”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