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大家(5)
-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典故
- 文淵主編
- 4940字
- 2016-08-16 16:48:16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稱為唐宋八大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因其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所以世稱柳河東。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卒于柳州任所。他交往廣泛,劉禹錫、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詩歌創作主要分為永州和柳州兩個時期,其山水詩也主要創作于這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山水詩在形式上是從五言到七言,從以古體為主到以近體為主,從意象上是從清秀澄明到奇崛險怪,從情感上是從憂傷到絕望,由此也就構成柳宗元山水詩的演變軌跡。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他的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于戰斗性,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并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內人。他8歲喪父,母親鄭氏親自教他讀書寫字,加上他自己的聰明好學,25歲就榮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又曾任監察御史、江陵府士曹參軍、通州司馬、虢州長史、膳部員外郎、中書舍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尚書左丞等職。
在文學上,元稹非常推崇杜甫的詩歌,善于模仿杜甫而又有新的變化,并且做到于平淺明快中呈現麗艷華美,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于情趣。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他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二人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他所寫的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后世戲曲作者均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
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河南宜陽縣),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雖家道沒落,但李賀志向遠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然而由于競爭者毀謗,和官員的昏庸草率,終究沒能應試。李賀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三年的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
李賀是中唐重要的詩人。因為政局混亂及自身失意,其詩多揭露時弊之作和憤懣不平之音。既有昂揚奮發之氣,也有感傷低沉之情;既有熱烈奔放的抒懷,也有凄冷虛幻的意境;既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有及時行樂的頹唐。李賀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苦吟,形成非常獨特的風格,因而被稱為“詩鬼”。由于其詩屬意創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維奇譎、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在同時代的韓、孟、元、白諸家之外別樹一幟,啟迪了晚唐的詩歌創作。但由于過分標新立異,也有的作品晦澀險怪。
李賀詩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較多地寫古體詩、樂府,但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現存詩作無一首七律。李賀在樂府詩的繼承和創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借古寓今,或諷或嘆,靈活多變,煥然有新意。在同時代的“元白”、“張(籍)、王(建)”兩派樂府外,別開境界,獨樹一幟。他特別擅長短篇,如《天上謠》、《夢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稱為“長吉體”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隱、溫庭筠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辟的道路。宋人賀鑄、周邦彥、劉克莊、謝翱、文天祥,元人薩都剌、楊維楨,明人湯顯祖,清人曹雪芹、黎簡、姚燮,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
杜牧
杜牧(803—約852),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杜牧是晚唐杰出詩人,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溫庭筠
溫庭筠(約801—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我國著名詩人、詞人。《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鄠縣(今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稱為杜陵游客。他的詩辭藻華麗,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他早年以詞賦知名,但卻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后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于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他的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他的詩詞工于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清新明快。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于河南滎陽。唐文宗開成三年(847)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的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李黨的王茂元欣賞他的才華,于是將女兒嫁給他,他也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當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終身。
李商隱的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由于他的詩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以致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晚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的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作為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義山詩集》傳世。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他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屢試不第。黃巾之亂時,杜荀鶴躬耕在家,后來得到朱溫的重視。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才華橫溢,仕途坎坷,終未酬志,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他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反對浮華,其詩作語言通俗、平易自然,樸實明暢,清新秀逸,后人稱“杜荀鶴體”。
他善長于宮詞。因其長期置身于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他在客居他鄉時寫的《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棄官歸隱九華的心情和身在異地戀鄉之苦。此外,他的部分作品還反映了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如在《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均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等景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蓬居士。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繼位,史稱后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卻具有非凡的藝術才華。李煜工于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李煜詞的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后,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這些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后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
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節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200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150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而且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族。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大都關于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在《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