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大家(2)

自年輕時就才思敏捷的劉安,好讀書,善文辭,樂于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他曾奉漢武帝之命著《離騷體》,這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還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后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該書包羅萬象,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具有實錄精神。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重視史書記事的真實性,強調文章要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同時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標。

《史記》文筆流暢,描寫細致逼真,把中國古代的傳記散文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文學史和史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揚雄

揚雄(前53—18),一作“楊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自幼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于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故后世有“揚馬”之稱。

晚年的揚雄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他指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并認為自己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這種認識對后世關于賦的文學批評有一定的影響。

揚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稱得上是位模仿大師。如他模擬《易經》作《太玄》,模擬《論語》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圣,以儒家著作為典范,這對劉勰的《文心雕龍》頗有影響。

王充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他的文章擅長辯論,文章開頭的話好像很詭異,最后卻又有實在的結論。王充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做學問,大多都失去儒家本質,于是閉門思考,謝絕一切慶賀、吊喪等禮節,潛心著述。寫作了《論衡》85篇,20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

但是由于王充在書中對傳統的儒學,特別是漢代經學,進行了論難,有時甚至懷疑古經、上問孔孟,著有《儒增》、《書虛》、《問孔》、《刺孟》等專篇,公然向神圣的經典挑戰,向孔孟圣賢發難,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韙,因而被視為名教之罪人。一直以來受到正統文人的口誅筆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稱的唐代大史學家劉知幾,還因《論衡》書中記載了王充父祖橫行鄉里的不光彩行徑,不合乎子為父隱的綱常名教,說王充“實三千之罪人”。清朝著名史學理論家章學誠亦對王充非難儒學的作法,及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質疑。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年少時就很聰明,博覽群書,得到著名學者王充的賞識。東漢建武三十年(54),他的父親班彪去世,班固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期間,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后傳》的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初(76-84)中期基本完成。

他曾任蘭臺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漢章帝時,曾參加論議對西域和匈奴的政策。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故事,在白虎觀召集當代名儒討論五經同異,目的是廣泛動員經今古文學派的力量,促進儒家思想與讖緯神學緊密結合,加強儒家思想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在這次會議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漢書·蘇武傳》、《幽通賦》等。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安定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不僅知人善任,精通兵法,也擅長寫詩。《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皆抒發了他的政治抱負,并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語言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在他和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的共同推動和影響下,形成了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蔡文姬

蔡文姬(177—?),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辯,又妙于音律。”

蔡文姬是建安時代杰出的女詩人,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著錄有一卷,載入《后漢書》本傳的有《悲憤詩》兩篇,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這兩篇作品都是蔡文姬“感傷離亂,追懷悲憤”的產物。另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同樣是敘述她自身的經歷,相傳也是她的作品。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國的開國皇帝魏文帝,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他從小就很有才華,博覽群書,年僅8歲就能寫文章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后,曹丕繼位為丞相,并于同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自立為皇帝。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原許縣)遷至洛陽。

和他的父親一樣,曹丕也愛好文學,并有相當高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但由于行為放任不羈,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于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并于建安二十二年得立為世子。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后不久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被處處受限制,打擊的對象,過著不得志的落魄生活。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他的詩作前期與后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他前期詩歌作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為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后期詩歌則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曹植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于后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他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

嵇康

嵇康(223—263),字叔夜。“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文學家、音樂家,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從小喜愛音樂,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的琴曲,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其作《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

他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鐘會之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趁機進讒,勸司馬昭除掉嵇康和呂安。臨刑時,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遂成千古絕唱。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余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其著作大部分失傳,《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又別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僅存10卷本。明代諸本卷數與宋本相同,但篇數減少。

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就很好學,師從著名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由于不肯附和權貴,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侍御史等職。

公元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開始撰寫《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的歷史。

陳壽敘事簡略,三書中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陸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人(今上海松江)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后死于“八王之亂”,被夷三族。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4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篇》稱:“子建士衡,咸有佳篇。”陸機的賦今存27篇,比較有出色的有《文賦》、《嘆逝賦》、《漏刻賦》等。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

干寶

干寶(?—336),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西晉永嘉元年(307),干寶初任鹽官州別駕,后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滅亡,東晉建立后出現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干寶舉家遷至靈泉鄉。后來他的后代遷到梅園,自此,海鹽成為干氏子孫繁衍的居住地。

干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小說家的一代宗師。他的短篇小說集《搜神記》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小說的鼻祖。干寶學識淵博,著述宏豐,橫跨經、史、子、集四部,堪稱魏晉間之通人。至今有關專家已收集到的干寶書目達26種,近200卷。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一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末、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也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杰出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陶詩今存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陶文今存12篇,計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

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出生于會稽始寧,是南北朝時期與陸機齊名的詩人,我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因其從小被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后來由于性情狂傲,與朝廷發生矛盾,被降至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墓葬于今江西省萬載縣。

謝靈運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他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其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的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皆留下了他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

謝靈運的詩歌雖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帶有玄言詩的遺留。盡管如此,他充滿道法自然精神的詩,仍貫穿著一種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一改魏晉以來晦澀的玄言詩之風。謝靈運以他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諸大家,都曾取法于謝靈運。對于自己的才華,謝靈運曾說過一句很狂放的話:“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獨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合江县| 安溪县| 泾川县| 永靖县| 习水县| 漳浦县| 石嘴山市| 巫山县| 荥阳市| 廊坊市| 绥宁县| 江达县| 廉江市| 徐水县| 平塘县| 班玛县| 兴化市| 天全县| 灯塔市| 义马市| 巫山县| 吉木萨尔县| 中卫市| 隆德县| 吉隆县| 元氏县| 荣昌县| 汉阴县| 玛纳斯县| 陇南市| 凉山| 三江| 五台县| 孝义市| 大名县| 五台县| 东乡| 巴塘县| 平昌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