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海上墳地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又稱薩加索(葡語葡萄果的意思)海,是大西洋中一個沒有岸的“洋中之海”,覆蓋大約500萬~600萬平方千米的水域。馬尾藻海的位置大致介于北緯20度~北緯35度、西經30度~西經75度之間,由墨西哥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圍繞而成。它的西邊與北美大陸隔著寬闊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廣闊的洋面,沒有海岸的海,也沒有明確的海區劃分界線。

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經過這片海域時,船隊發現前方視野中出現大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他們驚喜地認為陸地近在咫尺了,可是當船隊駛近時,才發現“綠色”原來是水中茂密生長的馬尾藻。馬尾藻海圍繞著百慕大群島,與大陸毫無瓜葛,所以它名雖為“海”,但實際上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海,只能說是大西洋中一個特殊的水域。

馬尾藻海的海水透明度非常高,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清澈的海。但是,在航海家們眼中,馬尾藻海是海上荒漠和船只墳墓。在馬尾藻海的海面上,布滿了綠色的無根水草——馬尾藻,仿佛是一派草原風光。在海風和洋流的帶動下,漂浮著的馬尾藻猶如一條巨大的橄欖色地毯,一直向遠處伸展。在這片空曠而死寂的海域,幾乎捕撈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魚類,海龜和偶爾出現的鯨魚似乎是唯一的生命,此外就是那些單細胞的水藻。

除此之外,這里還是一個終年無風區。在蒸汽機發明以前,不知有多少船只,因為誤入這片奇特的海域,而被馬尾藻死死的纏住,最終因缺乏航行動力而被活活困死。所以自古以來,馬尾藻海被看做是一個可怕的“魔海”。1492年8月3日早晨,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率領的一支船隊,就在那里被馬尾藻包圍了。他們在馬尾藻海上航行了整整3個星期,才擺脫了危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奧茲明少校曾親自去了馬尾藻海,海上無風,“綠野”發出令人作嘔的奇臭。海藻表面有極大的黏性,吸住人的手后,竟留下了血痕。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樣爬上船的甲板,似乎要將船裹住不放,為了航行,他只好把海藻掃掉,可是海藻越來越多,像潮水一樣涌上甲板。經過一番搏斗,筋疲力盡的他僥幸得以逃生。

自古以來,人們把馬尾藻稱為“魔藻”,可是“魔藻”為什么會“吃人”呢?

在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馬尾藻海“詭異的寧靜”和船只莫名被困的原因被找出來了。原來,這塊幾百萬平方千米的橢圓形海域正處于4個大洋流的包圍中,西面的灣流、北面的北大西洋暖流、東面的加那利寒流和南面的北赤道暖流相互作用的結果,使馬尾藻海以順時針方向緩慢流動,這就是這里異乎尋常“平靜”的原因。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才會使古老的依賴風和洋流助動的船只在這片海域徘徊不前。由此,馬尾藻海鹽分偏高、海水溫暖、浮游生物眾多的問題,也都紛紛迎刃而解。

雖然馬尾藻海中的海藻被證實了并非是阻擋船只前進并吞噬海員的“魔藻”,但籠罩在它頭上的神秘光暈卻并未因此而消失。

挪威海底為何成“公墓”

1980年,一場高難度的懸崖跳水表演正在挪威沿海的一個寸草不生的半島上進行。這個半島一面是山,三面環水,懸崖下的海水深不可測。來此觀看表演的人非常多。

發令槍響后,30名跳水運動員縱身飛下懸崖,做著各種精彩的空中動作,鉆進了大海之中。觀看者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運動員的精彩表演。可是,半小時過去以后,卻沒有一人從水面露出。人們大為驚慌,運動員的親屬傷心痛哭。表演的組織者派出救生船和潛水員尋找運動員,可是連下海救生的潛水員也一去不復返。

第二天,一名配有安全繩和通氣管的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下海探索。當安全繩下到距海面只有5米時,潛水員、安全繩和通氣管以及船上的潛水救護裝置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全部拖進海底。表演的組織者又向瑞典搶險救生部門求援,該部門派來一艘瑞典的微型探察潛艇。可令人驚異的是,這艘微型潛艇入海后也無影無蹤了。

美國派來了一艘海底潛水調查船,地質學家豪克遜主持調查工作。在電視監視器前豪克遜不停地對海底進行搜索。突然,他發現有一股強大的潛流在離船不遠的地方,那30名運動員、2名潛水員的尸體和那艘微型潛艇就在那股潛流中,在海底還有不少腳上拴有鐵鏈的人的尸體。

豪克遜非常吃驚,覺得難以置信,但監視器錄像機也錄下了這一奇景。

是什么造成了運動員和潛水員不能返回水面而被淹死呢?那些腳上拴著鐵鏈的尸體又是來自何處?他們是些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尸體沒有腐爛?這些奇異現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關于這個海底“墳墓”人們議論紛紛,說法不一。

經過調查以后豪克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在這里暖流和寒流進行交匯,因而一股強大的旋渦在此形成,附近的人和物體都被卷入渦心,帶到水下。這里水質純凈,沒有各種生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所以尸體不會腐爛。至于那些腳上拴著鐵鏈的尸體的來源,豪克遜認為,曾經有一座大監獄在這個半島上,死去的犯人不斷被監獄的看守們投入海底,逐漸聚積了這么多尸體。豪克遜還認為,這里寸草不生是因為半島上的巖石能產生一種看不見的射線,這座大監獄被遺棄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但豪克遜也沒有搞清楚究竟是一種什么射線。

這只是豪克遜的個人觀點。對于海底“公墓”,別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想知道海底“公墓”是如何形成的,還得等待更為深入的研究。

阿爾沃蘭海域之謎

地中海的阿爾沃蘭海域,位于直布羅陀海峽與阿爾梅里亞之間,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可是這里卻充滿了神秘和災難。

阿爾沃蘭海域是西地中海“死亡三角區”,在這片多災多難的區域,不斷發生著飛機遇難和失蹤事件。1969年5月15日18時左右,海軍的一架“信天翁”式飛機也在阿爾沃蘭海域莫名其妙地栽進了大海。據目擊者說,那架飛機當時飛行高度很低,駕駛員可能是想強行進行水上降落而未成功。機長麥克金萊上尉僥幸還活著,他當即被送往醫院搶救。盡管傷勢并不重,但他根本說不清飛機出事的原因。

人們還在離海岸大約一海里的出事地點附近打撈起兩名機組人員的尸體。后來幾艘軍艦和潛水員又仔細搜尋了幾天,另外5人卻始終沒找到。

1969年7月29日,西班牙一架“信天翁”式飛機也在同一海域失蹤。人們得到消息后,立即到該海域進行搜索。軍事當局一共動用了10余架飛機和4艘水面艦船。當人們搜尋了很大一片海域后,只找到了失蹤飛機上的兩把座椅,其余的什么也沒發現。而機長博阿多上尉在失蹤前發出的最后呼叫“我們正朝巨大的太陽飛去”至今令人們無法破譯。

有人透露,5月15日的飛行本來是派博阿多上尉擔任機長的,臨起飛才決定換上麥克金萊上尉。這樣,博阿多有幸躲過了那次災難。然而好運并沒能一直照顧他。時隔兩個月,也就是7月29日,已被獲準休假的博阿多再次被派去擔任“信天翁”式飛機的機長。這次,他沒有回來。

西地中海“死亡三角區”的三個頂點,分別是比利牛斯的卡尼古山,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共同接壤的延杜夫,再加上加那利群島。這片神秘的海域,一直是飛機的噩夢,飛行員們都十分害怕從這里飛過。

1975年7月11日上午10時30分,西班牙空軍學院的4架“薩埃塔”式飛機正在這一海域進行集結隊形的訓練飛行。突然一道閃光掠過,緊接著,4架飛機一齊向海面栽了下去。附近的軍艦、漁船以及潛水員們都參加了營救遇難者和打撈飛機的行動。他們很快就找到了5名機組人員的尸體。但是這4架剛剛起飛幾分鐘的飛機為什么要齊心合力朝大海撲去呢?西班牙軍事當局對此沒有作任何解釋,報界的說法是:“原因不明。”

據統計,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69年的20多年和平時期中,阿爾沃蘭海域竟發生過11起空難,229人喪生。每當飛機經過該海域時,機上的儀表和無線電都會受到奇怪的干擾,甚至定位系統也常出毛病,以致搞不清自己所處的方位。該海域被飛行員驚恐地稱之為“飛機墓地”。

神奇的雙層湖

在美國阿拉斯加半島北部伸向北極圈內的巴羅角上,有一個奇妙的湖,叫努沃克湖,但人們卻習慣叫它為雙層湖。顧名思義,此湖應為雙層。一池湖水分上下兩層,上淡下咸,其界限如刀切一般,從不混淆,從不摻和。兩層水中生長著迥然不同的生物體,上層是淡水區的動植物,下層是海洋類的動植物。

努沃克湖長180米、約深6米,水層的分界線位于距湖面2米處。由于受北極冷空氣的影響,在一年之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努沃克湖處在冰雪覆蓋之下,兩米多厚的淡水層,被凍結為一個大冰塊。

據科學家研究認為,這座湖是由一條把海和地逐漸隔開了的海灣形成的,冬季降大量的雪,在春天融化后,成為大量的淡水流入湖中,而每當海上風暴驟起時,風浪又將海水灌入湖中,由于海水比淡水重,自然就沉積在海底了。

位于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咸海也是一個雙層湖,在咸海海面以下300~500米深度以下的湖中出現了另一層湖,這層湖的水與白堊紀沉積層混合在一起,并與天山山脈之間有暗河相通,湖水從沒枯竭過。

在巴倫支海的基丁島上,有個水層結構比努沃克湖更奇異的湖泊。湖水成分可分為五層:第一層是淡水,生活著普通的淡水魚,種類繁多;第二層含有微量鹽類的水,棲居著節肢動物和甲殼動物,如水母、蝦、蟹等;第三層是咸水,棲息著海葵、海星和海魚;第四層水呈紅色,宛如新鮮的櫻桃汁液,是水色最美麗的一層,里面生活著許多紫細菌,它們以湖底產生的硫化氫氣體作為自己的養料;第五層水是由湖中各種生物的尸體殘骸混合泥土而成,生物沉淀、腐朽后產生劇毒的硫化氫氣體,除了燃氣性細菌外,幾乎沒有生物的蹤跡。由于湖中5層水層次分明,故又有“五層湖”之稱。

奇妙的努沃克湖

美麗的海洋生物與淡水生物,自由地生活在這個奇特的湖泊中,雖然科學家們對這種奇異的現象做出了種種解釋,但這個湖泊仍然以其神秘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那么,這個湖泊的水為什么保持有明顯的分界線呢?湖里為什么又生活著海洋生物呢?

科學家經過觀測研究后,作了這樣的解釋:這個湖位于北極地區,淡水是冰雪融化而來的。淡水較輕,因此處在最上層,而湖面是終年凍結著的,擋住風的吹拂,湖水就很難溶合起來。它們都距離海洋很近,由于地殼的升降,海岸線的變遷,小片的海水被封閉起來,變成湖泊,因此湖里棲息了各種海洋生物。

“起死回生”的圣泉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結果卻一無所獲。然而,在法國比利牛斯山脈中有一個叫勞狄斯的小集鎮,鎮上有個巖洞,洞內有一眼清泉長年累月不停地流淌,泉水以其神奇的治病功能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這就是聞名全球的神秘“圣泉”。

傳說1858年,一位名叫瑪莉·伯納·索畢拉斯的女孩在巖洞內玩耍,忽然,圣母瑪麗亞在她面前顯圣,告訴她洞后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洗手洗臉,并且告訴她這泉水能治百病,說罷倏然不見。

100多年過去了,神奇的泉水經年不息。前來圣泉求醫的各地人也絡繹不絕。據統計,每年約有430萬人去勞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疾病,甚至是病入膏肓,已被現代醫學宣判“死刑”的病人。他們不遠千里來到這兒,僅在圣泉水池內浸泡一下,病情便能減輕,有的竟不治而愈!

有個意大利青年,名叫維托利奧·密查利,他身患一種罕見的癌癥,癌細胞已經破壞了他左髖骨部位的骨頭和肌肉。經X光透視發現,他的左腿僅由一些軟組織束同骨盆相連,看不到一點骨頭成分,輾轉幾家醫院后,他的左側從腰部至腳趾被打上石膏,但被宣告無藥可醫,而且預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親的陪伴下,經過16小時的艱難跋涉到達勞狄斯,第二天便去圣泉沐浴。

密查利在幾名護理員的照顧下,脫去衣服,光著身子被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著石膏的部位卻未浸著,只是用泉水進行沖淋。沐浴后奇跡果然出現了,打這以后,密查利開始有了饑餓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數月來所未有過的。

從圣泉歸家后僅數星期,他突然產生從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強烈欲望,而且果真拖著那條打著石膏的左腿從屋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此后幾個星期內,他繼續在屋子里來回走動,體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醫生們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進行X光透視,片子上清晰顯示出那完全損壞的骨盆組織和骨頭竟然出人意料地再生。同年4月,他已能行動自如,參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廠就業。這一病例,現代醫學竟無法解釋。

圣泉這種“起死回生”的奧秘究竟何在呢?不知誰能解開這個謎團。

神秘莫測的間歇泉

在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種神奇的泉水——間歇泉。間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噴發之后,隨著一陣震人心魄的巨大響聲,高溫水汽突然沖出泉口,即刻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高達20米左右的水柱,柱頂的蒸汽團繼續翻滾騰躍,直沖藍天。它的噴發周期是噴了幾分鐘、幾十分鐘之后就自動停止,隔一段時間才再次噴發。

間歇泉噴發原理圖

間歇泉與溫泉不同,溫泉不僅水溫高,而且少含硫;間歇泉水溫一般比較低,且含大量硫和碳酸氣。間歇泉的通道上層狹窄,并且上層的冷水像個蓋子,使下層沸水受壓力越來越大,終于沖開蓋子噴發出來。

除了中國的間歇泉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還有一眼舉世聞名的間歇泉——“蓋策”泉。這個泉在間歇時是一個直徑20米、被熱水灌得滿滿的圓池,熱水緩緩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滾暴怒,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隨之有一條水柱沖天而起,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這條水柱最高竟可達70米。

科學家經過考察指出,適宜的地質構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間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條件:首先,間歇泉必須具有能源,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地區的熾熱的巖漿活動是間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淺的地區。其次,要形成間歇性的噴發,還要有一套復雜的供水系統來連接一條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熾熱的巖漿烤熱,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壓水柱的壓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滾沸騰。同時,由于通道狹窄,泉水也不能進行隨意的上下對流。這樣,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斷地加熱中積蓄能量,當水道上部水壓的壓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壓力時,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壓、高溫的熱氣和熱水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噴發后,壓力減小,水溫下降,噴發因而暫停,為下一次新的噴發積蓄能量。

“巨人島”催人長高之謎

從1948年起,島上出現了一種令人們疑惑不解的奇異現象,所有成年人的身材像麥苗拔節似的呼呼往上直竄,成年男子的身高平均達1.90米,成年女子的身高也超過1.74米。而且不光本地土著居民會長高,成年的外地人到該島來居住一段時期后也會很快長高。

為了對“巨人島”進行科學考察,64歲的法國科學家格萊華博士和57歲的理連博士開始在島上居住下來。兩年以后,兩人發現他們的身高分別增長了6厘米和5厘米。此后,又有外來老年人增高的例子出現。英國旅行家帕克夫人已經年近花甲,她在該島旅居一個月后意外地發現自己增高了3厘米。更讓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是,不僅人會長高,島上的動物、植物和昆蟲的增長也比較迅速。從1948年起約10年時間里,島上的蒼蠅、螞蟻、甲蟲、蜥蜴和蛇等都比通常增長了約8倍。特別是該島的老鼠,竟長得像其他地方的貓一樣大。

這些奇特的現象讓科學家們興奮不已,但也讓他們陷入了困惑之中。關于引起這些現象的原因,科學家們意見不一。

有些科學家認為,1948年比利山區可能有一只飛碟或是其他天外來物降落了,這個埋藏在地下的天外來物放出一種性質不明的輻射光,正是這種光使該島生物長高。但一些科學家對上述說法持懷疑或否定態度,因為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世界上有飛碟或其他天外來物。

有些科學家認為,這種“催高”身體的放射性物質來自該島蘊藏的某種放射性礦物,但這種放射性物質究竟是什么,科學家們至今也不知曉。

“巨人島”的奧秘究竟在哪里仍是一個有待于科學家們去解開的謎。

踩在“火球”上的冰島

冰島約有75%是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原,其余為平原低地。被冰雪覆蓋的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13%,境內有許多冰川,其中東部的瓦特納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冰島不但寒冷多雪,還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因此,冰島又被人們稱為“冰與火共存的海島”。

公元7世紀時,愛爾蘭僧侶最早抵達冰島,他們視此為隱修之地,一直到9世紀初期。傳統上,874年~930年之間被定義為冰島的“墾殖期”,當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政局動蕩,迫使許多北歐人向西流亡。最先來此墾殖的是挪威人,他們于公元874年安身于一個有溫泉熱氣的地方,他們給它起名為雷克雅未克,意為“煙籠灣”,就是現在冰島的首府。

冰島地形特殊,雖然國名為“冰島”,島上卻有200多座火山,幾乎整個國家都建立在火山巖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開墾,是世界溫泉最多的國家,所以被稱為冰火之國。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在冰島呈現出溫柔、粗獷、奇特、怪異、虛幻、甚至殘酷、無奈,在這個島上可以欣賞到冰川、熱泉、間歇泉、活火山、冰帽、苔原、冰原、雪峰、火山巖荒漠及瀑布。冰島地質與洋底相似,其基巖以玄武巖和火山巖屑為主。大陸的基巖上還有一層花崗巖,但冰島卻基本沒有。冰島目前的巖石,大部分早在6000萬到4000萬年前凝固而成。由于冰島長期有火山活動,化石極為稀少,所以鑒定地質年代差不多只限于利用巖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

冰島的200多座火山中,有30多座為活火山,史上曾記載的爆發次數就多達150多次。冰島位于大西洋的海溝上,每次海溝擴張,都會引發火山爆發和地震。18世紀時,頻繁的火山爆發毀壞了冰島1/4的土地,讓冰島人多年看不到太陽。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紅外線探測器已找出5個地溫上升的地區,表示可能有火山爆發的危險。自從12世紀以來,冰島最有名的火山——赫克拉峰每個世紀都約有兩次大爆發。

1947年,赫克拉峰開始了最猛烈的一次爆發,整個地區的天色變為一片昏暗,風把一些火山渣和火山灰吹到冰島以東1600千米外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熔巖一股一股地從峰頂的火山口流出,一直流了一年多。熔巖停止流出后,加上新噴出的巖層,赫克拉峰的火山錐加高了130多米。第二年春天,火山爆發停止后,深厚的火山氣還繼續沿山坡流下,凝聚在附近的山谷中,導致放牧的牲畜常被熏死。

位于冰島南端的威斯特曼群島,大約1萬年前在火山噴發后,它們才從北大西洋海底升起成為今天的樣子。威斯特曼群島由16個小島組成,其中最大的一個叫海姆依島,在冰島語里是“故鄉的島”的意思。海姆依島碧波環繞,重巒疊嶂,綠草如茵。但海姆依島上的兩座活火山隨時有爆發的危險,埋在冰層底下的火山,一旦蘇醒,則掀開冰蓋,將大量冰塊噴發出來,造成奇特的噴冰現象。1973年火山突然爆發,四處蔓延的巖漿和直沖云霄的火山灰,毀了島上1/3的村落,湮沒了數百幢民宅。但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活火山,當地人卻并沒有表現出恐懼和逃避,他們依然安居樂業,生活得悠閑自在。同時,火山也成為海姆依島最吸引人的景觀之一,游客們來此不僅是為了欣賞當地的美景,還盼望能探尋當地奇特的火山地貌,體會與火山為伴的感受。

為了降低火山噴發的危險,科學家們一直在對冰島進行密切觀測,哪一天火神會發威呢?

墓葬之島

位于太平洋的波納佩島的東南側,有座名叫“泰蒙”的小島。“泰蒙”小島有許多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淺灘。在這長約1100米、寬約450米的珊瑚礁基上,矗立著89座大大小小的高達4米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系用巨大玄武巖石柱縱橫交錯壘起來的。據當地人說,這島是歷代酋長的墓葬重地,因而被人稱為墓島。

墓島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墓島上的建筑物半浸在海水中。人們只有在海潮時才能駕小船進去;而在退潮時,那兒是一片淤泥,人們無法進去。當地人說,這是死者的意愿,不讓外人侵擾亡靈的安寧。

墓島的氣候變幻莫測。陽光明媚的日子,瞬間可能傾盆大雨,其變化之快,令人百思不解。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海洋生物學家白井祥平曾領略了這種天氣的變化。當時,他和兩位助手在去墓島的途中,陽光普照,碧波蕩漾;在當他們正進入墓島的時候,忽然烏云密布,陰風四起,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當他們不得不撤出墓島之時,風停雨止,云散日出。

據當地人說,這些墓島建筑物有神秘的毒咒,只有酋長才知道古墓的來歷及其秘密機關。酋長年老之后將這些內容口授給繼承人,受傳者不得向外人泄漏,否則將遭到詛咒。據說,日本占領波納佩島期間,一位日本科學家威逼當時的酋長說出古墓的秘密。結果這位泄密者突遭雷擊身亡,而這位科學家在披露古墓秘密的寫作過程中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之后,一位繼續整理遺稿的科學家也忽然暴死。而到墓島去掘墓盜取文物、財寶的人更是難逃厄運。

雖然科學家們不相信這是咒語的靈驗,但發生在墓島上的許多神奇的事件確實使科學家們感到費解。

此外,古墓上的建筑物也讓科學家們感到不可思議。據科學家測定,古墓建筑物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筑物用了100萬根玄武巖石柱。這些石柱采自該島的北岸,再運到墓地。以當時有1000名壯勞力參加建筑的話,整個建筑過程至少需要1550年。因此,科學家認為僅靠人力,這項工程很難完成。到底這一宏大的工程是怎樣完成的呢?這還是一個謎。

吃人的“死神島”

在距北美洲北半部、加拿大東部的哈利法克斯約100千米洶涌澎湃的北大西洋上,有一個不毛孤島叫賽布爾島。島上草不生長,鳥不歇腳,沒有任何動物和植物,光禿禿的,只有堅硬無比的青石頭。奇怪的是每當船舶駛近小島附近,船上的指南針便會突然失靈,整只船就像著了魔似的被小島吸引過去,使船只觸礁沉沒,好像有死神在操縱。許多航海家“望島生畏”,叫它“死神島”。

據考證,幾千年來,由于巨大海浪的猛烈沖蝕,此島的面積和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最早它是由沙質沉積物堆積而成的一座長120千米、寬10千米的沙洲。在最近200多年中,該島已向東遷移了20千米,長度也減少了將近大半。現在東西長40千米,寬度卻不到2000米,外形酷似狹長的月牙。賽布爾島發現于1898年7月4日,當時法國拉·布爾戈尼號海輪不幸觸沙遇難。美國學者別爾得到消息,自認為船員們可能已登上賽布爾島,便組織了救險隊,可在島上呆了幾個星期,連一個人影也沒有發現。

賽布爾島位于從歐洲通往美國和加拿大的重要航線附近。幾百年來,有很多船舶在此島附近的海域遇難,從一些國家繪制的海圖上可以看出,此島的四周密布著各種沉船符號,估計先后遇難的船舶不下500艘,其中有古代的帆船,也有現代的輪船,喪生者總計在5000人以上。人們曾親眼目睹幾艘排水量5000噸、長度約120米的輪船,誤入淺灘后兩個月內便默默地陷沒在沙灘中。賽布爾島因此獲得一個綽號——“死神島”。在西方廣泛流傳著有關“死神島”的許多離奇古怪的神話傳說,令人聽而生畏。

由于島上淺沙灘經常移動位置,因此人們偶有機會發現沙灘中航船的殘骸。19世紀,一艘美國快速帆船下落不明,直到40年前,那柚木船身才從海底露出。然而3個月后,船體上又堆上了30米高的沙丘。

1963年,島上燈塔管理員在沙丘上發現了一具人體骨骼、一只靴子上的青銅帶扣、一支槍桿和幾發子彈,以及12枚1760年鑄造的杜布朗金幣。此后,又在沙丘中找到厚厚的一疊19世紀中葉的英國紙幣,面值為100萬英鎊。由于航船在賽布爾島不斷罹難,船員們紛紛要求本國政府在島上建造燈塔,設立救護站,可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在這微不足道的孤島上付出代價。

“死神島”給船員們帶來的巨大災難,促使科學家們努力去探索它的奧秘。有的學者認為,由于“死神島”附近海域常常掀起威力無比的巨浪,能夠擊沉猝不及防的船舶;有的學者認為,“死神島”的磁場異于其鄰近海面,且變幻無常,這樣就會使航行于“死神島”附近海域的船舶上的導航羅盤等儀器失靈,從而導致船舶失事沉沒。

較多學者認為,由于此島的位置和面積經常遷移變化,島的附近又布滿流沙和淺灘,許多地方水深只有2~4米,加上氣候惡劣,風暴常見,船只只要觸到四周的流沙淺灘,就會遭到翻沉的厄運。

直到今天,“死神島”的秘密都沒有完全解開。關于“死神島”之謎,仍需今后深入探索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扶沟县| 盖州市| 习水县| 密云县| 嘉荫县| 锡林郭勒盟| 迁西县| 集安市| 防城港市| 新郑市| 谷城县| 临城县| 柯坪县| 贵南县| 政和县| 石家庄市| 宜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商南县| 上虞市| 治县。| 栖霞市| 大渡口区| 什邡市| 乌海市| 诸城市| 滨海县| 商都县| 泰安市| 景东| 涿州市| 桃江县| 甘洛县| 福鼎市| 石门县| 宜兴市| 茌平县| 始兴县| 闵行区|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