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地理之謎

百慕大“魔鬼三角”
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這樣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由于這一片海面失蹤事件迭起,世人便稱它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在20世紀海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最令人難解的當屬發生在這一地帶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據說自從1945年以來,在這片海域已有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只神秘的無故失蹤。失蹤事件之多,使世人無法相信其盡屬偶然。
1945年12月,美國第19飛行隊的隊長泰勒上尉帶領14名飛行員駕駛著5架“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的勞德代爾堡機場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泰勒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有著在空中飛行2599小時的飛行記錄,他的飛行技術對完成這樣的訓練任務應該是根本不成問題的。但當飛行的機群越過巴哈馬群島上空時,基地突然收到了泰勒上尉的呼叫:“我的羅盤失靈了!”“我在不連接的陸地上空!”以后兩個小時,無線電通信系統斷斷續續,但是還能顯示出他們大致是向北和向東飛。下午4時,指揮部收到泰勒上尉的呼叫:“我弄不清自己位置,我不知在什么地方?!苯又姴ㄐ盘栐絹碓轿⑷酰敝烈黄良?。指揮部感到這事不大對頭,立即派一架水上飛機起飛搜索。半小時后,一艘郵輪上的人看見一團火焰,那架水上飛機墜落了。
在短短的6小時,6架飛機、15位飛行員一下子都不見了,他們消失得莫名其妙。這件事使美國當局受到極大的震動,軍方決心查個水落石出。次日,在廣達600萬平方千米的海面上,出動了300架飛機和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21艘艦艇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搜索。搜索范圍從百慕大三角到墨西哥灣的每一處海面,時間達5天之久,可仍沒能找到那6架飛機的蹤影。
多年來,人們對這次事件眾說紛紜,百慕大三角海域也就隨著這次事件的披露而出名。然而,該地區無法解釋的船只或飛機失蹤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早在1840年,一艘名叫“洛查理”的法國貨船航行到百慕大三角海面時,人們就發現船上食物新鮮如初,貨物整齊無損,而船員卻全部神秘地失蹤了。
1935年,意大利籍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眼看著美國籍帆船“拉達荷馬”號一點點的被海浪吞沒。但5天后,他們又親眼看到這艘帆船居然又漂浮在海面上。水手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是他們連同被救起的“拉達荷馬”號船員一起跳到這艘船上,他們還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白日夢。
另一個突出事例是裝載著錳礦的美國海軍輔助船“獨眼神”號在1918年3月失蹤。這艘巨型貨輪擁有309名水手,并有著當時良好的無線電設備,竟沒有發出任何呼救信號就無影無蹤了。1951年,巴西一架水上飛機在搜尋他們一艘在這片海域失蹤的軍艦時,發現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水面下有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正以驚人的速度掠過。
1977年2月,有人駕駛私人水上飛機飛過百慕大三角海域,發現羅盤指針偏離了幾十度,正在吃飯的人發現盤子里的刀叉都變彎了。飛離這里后,他們還發現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噪聲。

不祥之海
大約有1000名飛行員、水手和乘客在100多種不同的飛機或船只失事中消失在百慕大。
百慕大三角發生的事件,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和有關方面的注意。人們對此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巨大的磁場,因此會造成羅盤失靈。1943年,一位名叫裘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以兩臺磁力發生機做了一次實驗。磁力發生機開機后,船體周圍涌起綠色煙霧,船和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有些人經治療恢復正常,事后裘薩卻自殺而死。因此結果也就不了了之。
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區域有著類似宇宙黑洞的現象。但“黑洞”是在太空中的一種狀態,在地球上是否有黑洞,還有待于證明。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域海底有一股潛流與海面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會造成海上事故。但這股海底的潛流又是怎樣形成的,沒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此外,還有次聲破壞論、空氣湍流論等種種說法。但這些解釋也都只是一種假說,既缺乏足夠的依據,也未能為人們普遍接受。
197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織的聯合考察組,在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海底發現一個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據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巨大。塔身上有兩個黑洞,海水高速從洞中穿過。
水下金字塔的發現,使百慕大三角謎變得更為神秘莫測,它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它與百慕大三角海域連續發生的海難和空難有什么關系?這些都有待于人們去進一步探索。百慕大三角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看見底。
日本龍三角區:幽深的藍色墓穴
地球上有一片比百慕大三角區更加令人畏懼的海域——日本龍三角區,這一片深藍色的海域里潛藏著種種危險,船只在這里神秘沉沒,飛機在這里離奇失蹤。日本龍三角區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日本龍三角區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區有很多相似點:兩者幾乎處于同一緯度,雖然經度不一樣,但它有點像兩個對應的點;兩地發生的奇異現象非常接近,比如空無一人的船只或是飛機進入了這個地方以后就消失了,甚至很多年以后都沒有找到尸體或者殘骸等。
龍三角第一次得到惡名是1989年查爾斯·伯利茲出版了《龍三角》一書后。而伯利茲正是《百慕大魔鬼三角》的作者。
一般認為,日本龍三角區的邊界,北起日本海中部,南至關島的馬里亞納群島。發生在龍三角區的神秘失蹤以及其他奇怪現象,數量之多,情形之奇,令人震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據說有1500多艘船只,數百架軍用、商用和民用飛機在這里離奇失蹤:
1949年4月19日,“黑潮丸1號”商船連同23名船員失蹤。
1952年6月8日,“儲福丸5號”金槍魚打撈船連同29名船員消失。
1955年7月26日,美國空軍F3B噴氣飛機與其基地失去了聯系,兩名機組人員失蹤。
1957年3月12日,美國空軍KB-50加油運輸機上8名機組人員報告失蹤。
1963年6月7日,“同南丸號”船骸被發現漂浮在海面上。
1980年9月9日,“德拜夏爾號”及全體船員失蹤。
面對這個神秘地帶,科研人員相信,唯一可以解開一切秘密的方法就是找到這些失事飛機和輪船的殘骸。然而,沒有失事船只留下的準確位置,沒有參照物。面對茫茫大海,科研人員可以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嗎?
莫恩·大衛(一名失事船只搜尋專家)和他的小組遭遇了空前艱巨的挑戰——揭開“德拜夏爾號”沉船之謎。
1980年9月8日,“德拜夏爾號”裝載著15萬噸鐵礦石來到了距離日本沖繩海岸約360千米的地方。這艘相當于“泰坦尼克號”兩倍大的巨輪,船體長度超過3個足球場,設計從頭到尾堪稱完美。它已經在海上航行了4年,正是機械狀況最為理想的時間。駐足在這艘輪船的甲板上,任何人都會感到非常安全。
但在9月9日,“德拜夏爾號”及全體船員失蹤了。如此一個龐然大物,是怎樣在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的情況下,憑空消失的呢?
大衛在確定沉船地點方面業績斐然,人們希望他能夠找到“德拜夏爾號”的殘骸,并給予科學的解釋。也許,“德拜夏爾號”可以帶領我們找到日本龍三角區眾多離奇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德拜夏爾號”巨輪沉沒后的十幾年中,大多數人都認為殘骸是不可能被找到的,一份官方報告認定這是自然的力量,事件也就此終止。然而,“德拜夏爾號”遇難船員的家人絕不希望他們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進黑暗,他們需要更合理的解釋。
大衛率領的海洋科技探險隊向日本龍三角區進發,堅信可以揭開事實的真相。但事實上,他們全部的希望只懸于一條渺茫的線索:“德拜夏爾號”失蹤的時候,搜救飛機曾經報道說,在它最后出現的不遠處發現了油漬。
把它打撈上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打撈本身難,而是要知道沉船具體的位置,定位非常難。因為海底和陸地一樣,陸地上有風,海底有暖流、寒流等情況。這個時候,即使知道這艘船當初在哪個海域沉沒了,那么經過幾百年之后,很有可能這艘船就不在原來的地方了。
面對這重重困境,探險小組的成員將信心全部寄托于聲吶掃描裝置。使用這種裝置唯一的遺憾是必須爭分奪秒。每天的搜索都會花掉成千上萬美元,搜尋小組的全部經費只夠在海上維持8天。確定了具體的沉船位置之后,還要確定這個沉船非常詳細的坐標,甚至包括船頭、船尾、船艙的一些準確數據,當時它斷裂程度等,這樣才能便于打撈。
大衛他們將聲吶掃描裝置下潛到日本龍三角區兇險的海水之下,然后它開始從駭人的滔天海浪中傳送出令人恐懼的圖像??墒鞘虑椴⒎且环L順,就在大衛他們開始探測不久,聲吶掃描裝置的繩索斷了。這個價值不菲的機器沉入深深的海底。與日本龍三角區的第一輪較量,時間所剩無幾。修復工作進行之前,颶風的威脅已經開始顯露,探險小組不得不擱置修復工作的計劃,全力應對即將到來的颶風沖擊。
在1980年9月9日上午10時19分,這艘船的船長報告“德拜夏爾號”的情況:它現在正在同100千米/時的風速和9米高的大浪作斗爭。但是船長對此并不擔心。他自信地認為,像“德拜夏爾號”這樣巨大且設計精良的船,對付這種天氣毫無問題。他通過廣播告訴人們:他們會遲一些到達港口,但是最多不過幾天而已。然而,這艘巨大的“德拜夏爾號”卻消失得無影無蹤。自信的船長怎么會犯下如此悲劇性的錯誤呢?難道答案就這樣永遠地被埋在海浪底下了嗎?
毋庸置疑,這里是世界上最接近死亡,最為神秘的海域之一。日本龍三角區已經挫敗了一次試圖揭開失蹤的“德拜夏爾號”之謎的行動。當探險小組現在開始傳送海底可疑的巖石圖片時,他們丟失了聲吶掃描裝置。探險小組將發起一項挽救行動——不顧一切地試圖取回聲吶掃描裝置并確認水下的目標。小組準備投放更加現代化的操作工具——水下機器人,這項任務將挑戰它的極限。被送入海床以下后,究竟水下機器人的鈦金屬結構能否承受它所遇到的沖擊壓力?
維系這個高科技水下作業裝置與艦船聯系的只是一些細小的電纜,一旦4000米的水下發生狀況,海面上沒有任何人能夠解決。就在最后的時間里,水下機器人突然搜尋到了一條線索,那是一堆發光鐵礦石,而鐵礦石正是當年“德拜夏爾號”沉船時所裝載的物資。他們一直所向往的時刻終于來到了。最終,證據還是表明巨輪并非簡單的消失,至少在謎團背后有一個我們可能找到的答案。
“德拜夏爾號”的殘骸終于在它沉沒14年之后被找到了。那么,究竟是什么災禍將它打入海底的呢?探險隊的發現幫助了海事專家,使他們能夠將遭遇厄運船只的最后瞬間復原起來。
“德拜夏爾號”遇上了臺風,無法逃脫,并且颶風所造成的海浪波長與船身長度幾乎相等,所以當下降到波谷,船身隨即又會被推入下一波巨浪,隨后,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完全困住了它。
大型船舶最怕的就是涌浪,就是那種橫向滾動的海浪,它可以很高。然后,把船頭和船尾同時舉起,這樣船身就會被托出水面,缺乏支撐的船身很有可能從中間斷裂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一個個貨艙開始進水,最后整艘船都處于下沉狀態。這時對整艘船而言,已經回天乏術了。船員們沒有任何逃生機會,只能無助地祈禱這艘船能夠挺過去。但是最多10分鐘之后,船員們就已經徹底明白這次是在劫難逃。無情的涌浪將“德拜夏爾號”撕成三截,并且在它下沉時將它擠壓變形。
恐怖的是,如果遭遇到這些超強風暴中出現的三角形海浪,那么它的威力足以使任何噸位的航海工具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德拜夏爾號”巨輪的沉沒原因最終被找到,但是這個理由不能解釋所有在這里發生過的怪現象。日本龍三角區究竟還隱藏著什么秘密呢?
俄羅斯“利雅迪三角”
俄羅斯的普斯科夫地區隨時都充滿了一種神秘感:這么一個貌似平常的谷地自古以來卻老愛鬧“惡作劇”,使利雅迪及其附近的居民極度不安。這里成了與“百慕大三角”一樣的恐怖地區——“利雅迪三角”。
2003年7月13日,67歲的采蘑菇老人葉甫蓋尼因找雞油菌在“利雅迪三角”迷了路。老人是個善于辨認各種蹤跡的人,因此在路邊等他的伙伴一開始并不怎么著急,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們一直等了一天一宿,老人還是不見蹤影。到了第三天,此事驚動了戰士、專家和警犬,不過警犬也只是無奈地搖搖尾巴。戰士們雖然把所有的蕨科植物叢都搜過一遍,還邊搜邊大聲呼叫,可就是找不到老人。
帶隊的軍官們急了,懷疑他很可能早已溜回家,于是下令撤走戰士們和警犬??墒聦嵣?,這些日子老人一直都是不知所措地在“利雅迪三角”里轉著圈兒,餓了就吃籃子里的鮮蘑菇,邊走還邊禱告上帝,時間仿佛都停滯了。在高大挺拔的松樹和大片的蕨科植物中間,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到了第五天早上,老人眼前開始出現幻景。一會兒他像是在一個被遺棄的少先隊夏令營里漫步,一會兒又像是聽到小丘后面有運木材車駛過的軋軋聲響。到了第十天,老人耗盡最后的氣力,蜷著身子躺在軟乎乎的苔蘚上,有氣無力地等死。
可是老人的親人和朋友并沒放棄找到他的希望,他們相信他還活著。他的親屬及來自利雅迪村的醫務人員和當地的孩子,都加入了尋找他的行列。他們的吆喝聲震撼了利雅迪的大地,可老人就是聽不見。
終于,礦石村的尼娜老奶奶聞到谷地里有一種蘑菇的腐爛味道。老奶奶嚇得跑回家,將這一情況告訴了孫子安德烈,安德烈趕快下谷地去尋找。7月22日晚上,他聽到從樹叢里傳來微弱的呼哧聲,原來老人干瘦的身子就蜷縮在樹叢里。安德烈安慰了老人幾句,馬上回村去搬援兵,1小時之后老人被送往醫院。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對“鬼谷”一再有人失蹤感到好奇和憂慮,決定2004年復活節前夕派出記者尤里和薩沙前去探秘。
兩位記者對這次探險做了充分準備:寫下了遺囑,還了債,到澡堂去洗了個澡,換了一身干凈衣服。因為歷史上曾有20多人都在這個“利雅迪三角”失蹤。為了不重蹈前人的覆轍,他們買了最好的國產指南針,帶了足夠吃10天的干糧,準備了一根5000米長的采蘑菇者專用的尼龍繩。他們想,如果將尼龍繩拴在路口的一棵樺樹上,不管魔鬼把他們帶到哪里,最后總能回到這個地方。
最初的5小時,他們仿佛置身在一個魔幻的童話世界里:一個個小山坡,一條條溝壑,湍急的春水、小溪,奇形怪狀的老樹干,被伐得亂七八糟的樹林。不久,他們開始有些忐忑不安起來,因為發現所帶的國產指南針不是那么老實,指針一個勁兒地朝四面八方亂擺,其誤差大概得有90度,有時甚至100度,最后干脆停擺。更糟糕的是,后來他們還發現手機也沒有了信號,森林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現在要想走出“利雅迪三角”,唯一的希望就是那根指路的尼龍繩了。他們把腳步放到了最慢的程度,邊走邊用棍子杵腳下的地。等繩子到了盡頭,他們可真是嚇壞了:繩子是中間斷開的,另一頭找不著了……
不知從什么地方飛來一只黃色的蝴蝶。它在他們跟前左右翻飛,一會兒飛開去,一會兒飛到臉前,像是要領著他們朝前走。
“瞧!那可是少先隊夏令營??!”薩沙突然叫了起來。
那是少先隊夏令營無疑!薩沙甚至看到了夏天能住的小屋,貼了標語的宣傳陳列架,還有一尊掉了一只胳膊的女少先隊員石膏像。奇怪的是,尤里卻沒看到什么夏令營。當他們走過這個海市蜃樓般的夏令營時,發現只有一塊堆著木頭的林中曠地。
天漸漸黑了下來。他們只有在森林里過夜,搭起帳篷,生起篝火,可是心里并不踏實,天剛亮他們又往前趕路。
一直到快接近中午,他們才碰到一個人,向此人詢問了所在方位后,看了一眼地圖,不禁一陣狂喜。原來他們在這一帶轉了一個大圈。
俄羅斯科學院歷史學、博物學和工程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工程學博士亞歷山大·克賴涅夫說:“從附近的那個‘礦石村’名稱來看,這一帶有豐富的鐵礦層,所以指南針才會胡亂擺。這里的地形特點又造成了能讓人迷路的音響效果。如果沒有方位物可供參照,人永遠就只會在一個地方轉圈兒,因為右腿邁的步子總是比左腿要大一些?!?/p>
這位科學家的說法是無可挑剔的,但又怎么解釋不同人所看到的那座廢棄的少先隊夏令營呢?不錯,右腳邁的步子是比左腳要大一些。于是,人在森林中迷路之后,便會逆時針在5~12千米的半徑內轉來轉去。但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尤里他們這次離最近的住家也就只有1500米遠。“利雅迪三角”的奧秘還是沒有完全揭開。
海底“濃煙”之謎
1979年3月,美國海洋學家巴勒帶領一批科學家對墨西哥西面北緯21°的太平洋進行了一次水下考察。當科學家們乘坐的深水潛艇“阿爾文”號漸漸接近海底時,透過潛艇的舷窗,他們看到了濃霧彌漫下的一根根高達六七米的粗大的煙囪般的石柱頂口噴發出滾滾濃煙“。阿爾文”號向“濃煙”靠近,并將溫度探測器伸進“濃煙”中。一看測試結果,科學家們不禁嚇了一跳,這里的溫度竟高達近千攝氏度。
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濃煙”原來是一種金屬熱液“噴泉”,當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時,便立刻凝結出銅、鐵、鋅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煙囪”的周圍,堆成小丘。他們還注意到,在這些溫度很高的噴口周圍,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存環境,這里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生活著許多貝類、蠕蟲類和其他動物群落。
巴勒等人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極大興趣。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奧溫認為,這種海底“噴泉”可能與地球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奧溫在研究了從東太平洋海底獲取的沉積物和巖樣以后,發現在2000萬~50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鐵的含量為現在的5~10倍,鈣的含量則為現在的3倍。為什么沉積物中鈣、鐵等的含量這樣高呢?奧溫認為,這可能與海底噴泉活動的增強有關。
據此,奧溫又進一步認為,當海底噴泉活動增強時,所噴出的物質與海水中的硫酸氫鈣發生反應,析出二氧化碳。已知現在的海底噴泉提供給大氣的二氧化碳占大氣中二氧化碳自然來源的14%~22%。因此,當鈣的析出量為現在的3倍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將大大增加。估計相當于現在的1倍左右。眾所周知,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將會產生明顯的溫室效應,從而使全球的氣溫普遍升高,以至極地也出現溫暖的氣候。
在海底“濃煙”中還隱藏著什么秘密呢?仍然無人知曉。
好望角的風暴
好望角在非洲的西南端,北距開普敦48千米左右,西瀕大西洋,北連開普敦半島。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之前,是歐洲通往亞洲的海上必經之地,至于特大油輪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以此道航行。
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探險隊從里斯本出發,尋找一條通往“黃金之國”的道路,當船隊駛至大西洋和印度洋匯合處的水域時,頓時海面上狂風大作,驚濤駭浪,幾乎整個船隊都遭到覆沒。最后巨浪把船隊推到一個未知名的岬角上,這支艦隊幸免于難。迪亞斯將此地命名為“風暴角”。1497年11月,另一位探險家達·伽馬率領船隊沿著好望角成功的駛入印度洋,滿載黃金、絲綢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將“風暴角”改為“好望角”,從此好望角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標。好望角海域幾乎終年大風大浪,常常有“殺人浪”出現,海浪前部猶如懸崖峭壁,背部如緩緩的山坡,浪高近20米,遇難海船難以計數,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1500年,“好望角之父”迪亞士再度行經好望角,碰到災難,葬身于此。
在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鑿以前,這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航運的必經之路。即使在今天,37萬噸以上的巨輪也還是要繞道好望角。西歐和美國所需要的石油,一半以上需用超級油輪經好望角運送。好望角一帶屢出意外引起了世界的震驚。
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來到好望角附近,調查研究這里風急浪高的原因。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科學家將造成好望角附近海域風浪大的原因歸納成以下兩種說法。
1.西風帶說
有些人認為,好望角附近海域風浪大是由西風造成的。好望角位于非洲大陸的西南端,它像一個箭頭突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匯合處。因為好望角恰恰位于西風帶上,所以當地經常刮11級以上的大風,大風激起了巨浪,經過的船只就處在危險之中了。
“西風帶說”的理論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存在一個致命缺點。因為這種學說不能解釋在不刮西風的時候,為什么海浪還是如此之大。一年365天,并非天天刮西風,刮西風時海浪可能被風激得很高,但不刮西風時呢?海浪還是那么大,那又該如何解釋呢?
2.海流說
美國一位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學說——“海流說”。這位科學家分析了多起在好望角附近海域發生的海難事件。他們發現,每次發生事故時,海浪總是從西南方撲向東北方,而遇難船只的行駛方向是從東北向西南。也就是說,船行的方向正好和海浪襲來的方向相反,船是頂浪行駛的。科學家還實地調查了當地的海流情況。他發現,好望角附近水下的海流與船只行駛的方向是相同的,換句話說,海底的海流推動船只頂著海浪前進,幾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就造成了船毀人亡的結果。
海水是流動的,很難斷定,在一年的365天中,海流的方向也保持恒定。然而,不管是什么日子,船一到好望角附近的海面,馬上就陷入危險的境地,這又是為什么呢?
美麗的海底“花園”
20世紀80年代,一些科學工作者在格拉普高斯海嶺及東太平洋海隆進行考察。他們乘坐深潛器潛到海底,當打開探照燈時,通過潛望鏡及海底電視,他們看到一幅神奇的畫面:在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上,生長著海葵一類的生物,還有各種動物,長達5米的鮮紅色蠕蟲、西瓜一般大的海蚌、菜盆似的蜘蛛、手掌大小的沙蠶等,它們自由自在地游弋著,還不時地以驚詫的目光瞅瞅它們從未見過的人類??茖W家稱這個美麗奇妙的世界為“海底玫瑰園”。
科學家們又發現,在離“海底玫瑰園”稍遠的地方,有一個個粗大“煙囪”正在“咕嘟咕嘟”地冒煙,“煙囪”直徑約為2~6米,熱水在其中上下不停地翻騰著,還不時噴射出五光十色的乳狀液體。在“煙囪”的周圍,凝結著一堆堆冷卻了的火山熔巖,形狀如同一束束巨大的花束,姿態萬千。
在如此深邃的“暗無天日”的海底,為什么會有這么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呢?
經過測量,科考工作者發現這一海域的海水深達2600~3000米,“煙囪”噴出的熱泉水溫高達350℃~400℃,這里不僅含有豐富的金屬物質,而且還含有硫磺等氣體。由于硫磺的存在,導致了硫磺細菌的繁殖。正是這些硫磺細菌的繁殖,加上海底“煙囪”里獨特金屬物質的存在,造就了這個地方奇特的生物群落。
那么,這海底“煙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這一海域所獨存的嗎?
1977年,英國地質學家乘坐“阿爾文號”深潛器,首次觀察到太平洋格拉普高斯海嶺正在噴溢的海底“煙囪”。1979年,美國的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們再一次乘坐“阿爾文號”深潛器,對東太平洋海隆及格拉普高斯海嶺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同時還拍攝了電視紀錄片。他們在第二年夏天繼續考察時,又發現了許多新的含礦熱泉水及氣體的噴溢區。這些水下的溫泉、海底火山噴發的噴孔里溢出的熱泉水溫度高達56℃,豐富的鐵、銅、鋅、錳、鉿、金等金屬物質隨著熱泉水噴出海底之后,在“煙囪”周圍沉積下來,形成礦泥。這些物質是人類潛在的礦物資源,也是地質學家們期待研究的對象。

幾千米以下的深海,是一個少有人探尋的神秘世界,色彩斑斕、生機盎然。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東亞和西亞大陸之間的紅海海底,就發現了多處類似“煙囪”的“熱洞”。目前,人們已在紅海海底找到四處“熱洞”。紅海的魚類有15%是其他海洋里所沒有的。以往,人們總是以海水的鹽分、溫度較高和氣候干燥等原因來解釋紅海海域特有的海洋生物群存在的現象?,F在看來,紅海特殊生物群落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大量特有金屬物質的供應以及海底“煙囪”的存在。
在很長時間內,地質學家們對礦產的形成和地殼運動有著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一種解釋是把地殼先劃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板塊,熔融物質在地殼以下很深的地方,沿著一定方向從海底噴溢出來,為板塊運動提供動力,致使海底急劇擴張,并且形成不同的礦產。海底“煙囪”的發現是對這種觀點的一個直接證據,這個發現對生命科學的研究也具有重大價值。在深邃的海底,在沒有陽光和光合作用的情況下,存在如此五光十色、充滿魅力的生物世界,實在令人不敢相信。生活在這里的海底動物的食物是一些與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較為接近的菌類,這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通向大海的四萬個臺階
有這樣一個神話,愛爾蘭巨人麥科爾砌筑了一條路,從他在愛爾蘭北部安特里姆郡的家門穿過大西洋,到達他的死敵蘇格蘭巨人芬哥爾所在的赫布里底群島。但狡猾的芬哥爾先發制人,在麥科爾還未采取行動前先來到愛爾蘭。麥科爾的妻子機智地騙芬哥爾說,熟睡中的麥科爾是她襁褓中的兒子。芬哥爾聽了很是害怕,心想襁褓中的兒子已如此巨大,他的父親一定更加巨大。于是驚慌地逃到海邊安全的地方,并把走過的路拆毀,令砌道不能再用。
另一種傳說則要平和、浪漫得多。傳說,中古愛爾蘭塔拉王的武士芬恩·麥庫爾愛上了內赫布里底群島中斯塔法島上的一位身材高大的美女。為了把這個美人腳不沾水地娶回阿爾斯特,芬恩建造了這條通往斯塔法島的石路……
今天,在愛爾蘭北部海岸的賈恩茨考斯韋角,我們看見的數以萬計的多角形樁柱,據說就是巨人麥科爾砌筑的。這些樁柱大部分高6米,拼在一起成蜂巢狀,構成一道階梯,直伸入海。從高空望下去,砌道就像沿著270多千米長的海岸,由人工砌筑出來的道路,往北一直延伸到大西洋。這些屹立在大海之濱已有數千萬年之久的巖層,以其井然有序的排列組合及美輪美奐的造型,令無數游人嘆為觀止。

“巨人之路”的石柱林
密密麻麻的玄武巖石柱鱗次櫛比地從海里凸出,有些呈灰色并已嚴重風化,其他則呈漆黑或是深黛色。
賈恩茨考斯韋角的樁柱可分作大砌道、中砌道和小砌道三組,人們饒有興趣地給這些樁柱起了些古怪的名字,如被峭壁隔開的“煙囪頂”和“哈米爾通神座”觀景臺。
早在17世紀,學者們就開始研究它的起源,“巨人之路”及其周圍海岸也很快發展成為一個科學家們頻繁光顧的地質學研究場所。撇開神話不談,關于這條砌道是怎樣形成的,就有多種認識。曾有人認為這些樁柱是海水中的礦物沉積所成。
今天,大部分地質學家都認為砌道的形成源自火山活動。約在5000萬年前,愛爾蘭北部和蘇格蘭西部的火山活動活躍,從火山口涌出的熔巖冷卻后僵化,在新爆發之后,另一層熔巖又覆蓋在上面。熔巖覆蓋在硬化的玄武巖層土上冷卻得很慢,收縮也很均勻。熔巖的化學成分令冷卻層的壓力平均分布于中心點四周,因而把熔巖拉開,形成規則的六角形。這個過程發生一次后,基本形狀就確定下來了,于是便在整層重復形成六角形。冷卻過程遍及整片玄武巖,這樣就形成一連串的六角形樁柱。在首先冷卻的最頂上一層,石頭收縮,裂成規則的菱形,當冷卻和收縮持續,表面的裂縫向下伸展到整片熔巖,整片玄武巖層就被分裂成直立的樁柱。千萬年來,堅硬的玄武巖柱不斷被海洋侵蝕,就成了高低不一的模樣。石柱的顏色則受到冷卻速度的影響,石內的熱能漸漸散失后,石頭便氧化,顏色由紅轉褐,再轉為灰色,最后成為黑色。不過,地質學家的這種觀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神奇的南極威德爾海
在南極,有一個極為神秘的海叫做威德爾海,它是南極的邊緣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南極半島同科茨地之間,最南端達南緯83℃,北達南緯70℃,寬度在550千米以上。它因1823年英國探險家威德爾首先到達于此而得名。許多探險家因為它的魔力而視其為畏途,那么,威德爾海到底具有什么魔力呢?
流冰的巨大威力是威德爾海最大的魔力。南極的夏天,在威德爾海北部,經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出現。這些流冰群首尾相接,像一座白色的城墻,連成一片,有時還會有幾座冰山漂浮于其中。有的冰山有一兩百米高,方圓兩三百平方千米,就像一個大冰原。在流冰群的縫隙中船只航行異常危險,說不定什么時候流冰就會把船只撞壞或者使船上駛入“死胡同”,再也無法沖出,航船便永遠留在這南極的冰海之中。1914年,威德爾海的流冰就吞噬了英國的探險船“英迪蘭斯號”。
在威德爾的冰海中航行,風向對船只的安全意義重大。在刮南風時,流冰群會散向北方,這時就會有一道道縫隙在流冰群之中出現,在縫隙中船只就可以航行。如果北風刮起,流冰就會擠到一起,船只就會被包圍。所以,在威德爾海及南極其他海域,一直有“南風行船樂悠悠,一變北風逃外洋”的說法。至今,各國探險家們還不敢違背這一信條,足見威德爾?!澳ЯΑ敝罅恕?/p>
威德爾海的另一魔力就是絢麗多姿的極光和變化莫測的海市蜃樓。船只航行在威德爾海中,就像飄游在夢幻的世界里。它那變幻莫測的自然奇觀,既使人感到神秘,又令人恐懼。有時,船只正在流冰縫隙中航行,突然陡峭的冰壁出現在流冰群周圍,好像冰壁將船只包圍,擋住了去路,似乎再沒有出路,使人驚慌失措。霎時,這冰壁又不復存在了,使船只轉危為安。有時,船只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間好像開到冰山頂上,船員們頓時被嚇得一個個魂飛膽喪。不知有多少船只被大自然演出的這一場場鬧劇引入歧途,有的受幻景迷惑而進入流冰包圍的絕境之中,有的竟為避虛幻的冰山而與真正的冰山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