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于海娣編著
- 1820字
- 2019-01-03 14:21:30
統一規制
秦國是消滅其他六國而統一起來的,但是由于七雄并立時間長久,各國在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異。秦統一六國后,為加強統治、維護統一,實行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措施。
漢字產生后,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急劇變化,各地文字的形體和讀音都有所不同,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當時,同樣的字,不同的國家往往寫法不同。典型的例子是“馬”的諸多字形:在齊國有3種寫法,在楚、燕國有另外2種的寫法,在韓、趙、魏還有2種不同的寫法。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各地人民間的交流,而且給秦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巨大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于公元前221年發布“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小篆為統一書體,與小篆不同者全都廢掉。為了在其他六國推廣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書寫《乏頡》、《爰歷》、《博學》3篇,作為文字范本。
李斯等人所書的小篆字范,其實是對中國幾千年來文字自然發展的一次總結。盡管上述3篇范本早已失傳,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時的紀事石刻中。據記載,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筆,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嶧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瑯玡臺刻石》尚存86字。這些小篆字形結構有較大的變化:字體整齊劃一,布局緊湊,筆劃勻稱,很明顯地糾正了六國文字結構繁雜、難寫難認的缺點。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隸書。這種字體,以前認為是程邈創造的,但是實際上是人們在抄寫公文獄訟時,倉促中用不規則的草書篆體,漸漸創造出來的。這種“草篆”最初主要由獄吏使用于德隸,所以叫隸書。秦始皇對隸書也進行了整理,經過整理后的隸書,筆劃直線方折、結構平整、書寫方便,不僅民間使用甚廣,而且各級政府的官方文體也多用隸書,只有少數重要詔書除外。
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此,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的國家,鑄幣也往往不同。但是,銅幣已成為當時流通領域里的主要貨幣,各國的銅幣在形狀、大小、輕重以及計算單位上卻有很大差異。從形狀上看,當時各國的銅幣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四類。布幣的形狀類似金屬農具(布),主要在趙、魏、韓等國使用。刀幣的形狀像刀,主要在齊、燕、趙國流通。圓錢分為外圓內有方孔和圓孔兩種,主要是在秦、東周、西周以及趙、魏的黃河沿岸地區使用。銅貝形狀類似海貝,俗稱“蟻鼻錢”,主要是在楚國使用。
幣制的不統一,嚴重阻礙著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財政收支。所以,秦統一后,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對于私自鑄幣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幣,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幣者。其次,明確規定貨幣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黃金屬于上幣,銅錢屬于下幣。銅錢為圓形方孔錢,上面鑄有“半兩”的字樣,每錢重十二銖。再次是廢除原來六國使用的布幣、刀幣、銅貝等各種貨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等充當貨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消除了各地區間的幣制上的不統一狀態。秦王朝制定的圓形方孔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統一前,各國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亂,計量單位不統一。單以長度而論就有數種傳世銅尺可以為證,如長沙楚國銅尺兩邊長度分別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壽縣楚銅尺長為22.5厘米;洛陽金村銅尺長22.1厘米。1尺的長度相差多達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國的差異更大。齊國自田氏以來,實行以升、豆、登、種為單位,即“五升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為種”,而魏國則以益、斗、斛為單位。至于衡制方面則更加混亂,單位名稱差別更大。楚國的衡器是天平砝碼,以銖、兩、斤為單位;趙國則以鎰、單位;東周、西周以孚、
為單位。
度量衡是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標準。秦統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具體措施是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標準器上。這樣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標準器,又可以宣傳秦始皇的功績。統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為維護中國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