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上行下效,上級領導行為不正,下面跟隨的人也跟著做壞事。這句俗語出自晉代楊泉的《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其本意是,蓋房時,上面的梁如果沒有放正,下面的梁參考上梁擺放,必然就放歪了。
關于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曾經談論過。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即“端正”,自身的行為端正,下面的人誰敢不端正呢?如果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又怎么能端正別人呢?可見,儒學的政治思想強調領導人的表率作用,這與我黨推行的廉政建設思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