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漢字
漢字源流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漢字是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的。倉頡是黃帝時代的史官。他相貌奇特,長臉大口,狀若龍形,生有四只眼睛,頭頂高高隆起。
有一次,倉頡發現一只大龜的背上有許多青色花紋。他覺得稀奇,認為這些花紋是有意義的。他想,如果確定花紋的意義,豈不是人人都可用它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嗎?
倉頡模仿星宿的分布、山川的脈絡、鳥獸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確定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驚動了天地鬼神,天上的谷子像雨水一樣灑落人間,鬼魂們也因為這件事嚇得在夜里啼哭不止。因此,有“天雨粟,鬼夜吟”的說法。
倉頡被后人尊為“造字圣人”。事實上,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倉頡作為史官可能只是文字的搜集和整理者。
彩陶上的符號
彩陶發源于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它們大部分是生活用品。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有的比較完整。在這些彩陶上刻有一些符號,它能夠顯示半坡時期的文化水平。經過研究,這些形似文字的符號共有112個,符號的形狀各異,按形狀分可以分為22類。這些彩陶上的符號基本上是刻在同一個部位的,并且刻有相同符號的彩陶基本出土于同一遺址或是它的附近,這說明這些彩陶上的符號不是一種簡單的修飾圖畫。最后經過研究發現,這些符號和甲骨文的字形基本相同,所以很多專家把這些符號看作是原始階段的漢字。
王懿榮服藥識甲骨
據說,甲骨文是由王懿榮發現的。王懿榮是山東福山古縣村人,生于官宦世家,光緒六年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
甲骨文的發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患了瘧疾病,于是請太醫給其醫治,太醫診脈后開了一張處方,其中有一味藥是龍骨。王懿榮派人去宣武門外菜市口的一家老中藥鋪達仁堂買藥。藥買回來以后,王懿榮在準備煎藥的時候發現龍骨上刻有文字,這些文字和篆文相似。由于他是一位金石學家,所以就對這些文字非常感興趣。于是他又派人去那家藥鋪以高價把所有的龍骨買下來,開始對這些文字進行精心的研究。最后王懿榮猜測這些文字是非常古老的文字,經研究斷定其時代是商代。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劉鶚、孫詒讓的甲骨文專著
劉鶚,字鐵云,博學多識,是一個金石學家,喜歡古物,他知道王懿榮以高價買回了一批古物,就來到他家,經他們一起研究,斷定這些刻有符號的龍骨是殷商時代的遺物,并且這些符號與他研究的金文很相似。經過考證,終于證實了這是一種比金文更老的文字,就把這些刻在龜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后來王懿榮為了償還父債,變賣家中文物,劉鶚聞訊前來將這些龍骨全部買走,又到處收集,最后他擁有了5000多片甲骨文。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九月,劉鶚拓印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云藏龜》,這也是第一次將我國的甲骨文資料公開。
劉鶚出版了《鐵云藏龜》以后,清末經學家、古文學家孫詒讓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1904年,他寫成了《契文舉例》一書,這是我國第一本甲骨文考釋專著。
“甲骨四堂”的甲骨文研究
“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他們分別是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
郭沫若是四川樂縣人,1928年開始研究甲骨文。他在日本的書庫中花了一段時間讀完了所有的有關甲骨文的著作,并且還通過走訪尋找了實物資料。他先后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卜辭通纂》等著作。他使甲骨文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董作賓是河南南陽人,他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并且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專家。他創立了甲骨斷代學,這是他對甲骨學的最大貢獻。
羅振玉是浙江上虞人,從小喜歡文物古董,他是最早發現甲骨文出土地的人。他對甲骨文研究的成果有《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考釋》等著作。
王國維有《觀堂集林》、《考釋》等著作,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他不光研究甲骨文本身,而且還根據甲骨材料對照歷史進行研究。
青銅器上的銘文
在商周時期,人們為了紀念祖先、記錄賞罰、記述戰功等,經常會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銘文分為鑄銘與刻銘兩種,而這些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被稱為“金文”。古代人們稱祭祀為吉禮,而在祭祀時用的銅器就稱為吉金,鑄刻在上面的文字則稱為吉金文字,簡稱為“金文”。
齊國文字
在春秋時期,出現的第一位霸者是齊桓公,而以齊國為中心的魯、邾、莒、杞、滕、薛、紀等諸侯國的銘器文字,逐漸通過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字體系,被人們稱之為“齊系文字”。其中以齊國文字為盛。
齊國文字與西周文字相比,其書體為高長型,筆畫為直線并且較纖細。這些文字的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都逐漸失去了西周文字的特點,而呈現出東方的特色。齊國文字大都記載典章制度的條文、計功行賞等,為以后人們對齊國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們可以通過對文字的研究,了解春秋時期齊國的職官制度及其沿革變化。
晉國的“欒書罐”
“欒書罐”是春秋中期的一件銘文錯金銀青銅器,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金銀青銅器。該青銅器高48.4厘米,是用來祭祀的酒器,有金錯銘文5行,總共40個字。它是由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欒書制作的,其銘文的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欒書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長壽,子孫永寶用。
戰國秦漢時期的銘文大多是刻的或鏨的,其銘文與銅器的本質基本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但是,從春秋時期以后,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閃閃發亮。所以在青銅器上銘文金光閃動,會首先進入你的眼睛,特別是當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它的表面變成了“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的光輝雖經過數千年,但是絲毫不減,閃閃發亮,非常美觀。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是在1965年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的,是寫在石片、玉片上的盟誓辭文,共有5000余件,那些文字都是用毛筆寫上去的,大多都是朱紅色,只有小部分是黑色,它們的字體與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相似。
侯馬盟書是晉國人的真跡,它是能直接而且真實地反映春秋時期古人書法藝術的一批書法珍品。由于盟書是來自多人之手,所以字體風格具有多種特色。盟書筆鋒清麗,其書法犀利簡約,熟練纖巧,灑脫飄逸。
這批文字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筆書寫的并且篇章完整的古人手寫真跡。它既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是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通過對它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東周文字,并進一步研究我國的書法歷史。
南方特有的字體——鳥書體
鳥書也稱為“鳥篆”,是文字和鳥形融為一體的字體,或者在字的旁邊和字的上下加一個鳥形作為修飾,這種書體以錯金的形式出現,它高貴并且華麗,具有裝飾作用。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戰國時代盛行于吳、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諸侯國的一種特殊文字。
鳥書主要見于一些兵器銘文,這個書體給人一種秀雅多姿、渾然一體的美感,每個字看起來都飄飄欲飛,富麗堂皇,猶如花紋圖案。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劍身上有兩行銘文,使用的就是這種書體。
鳥書主要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它的影響波及中原一帶,能夠體現南方的文化特色。
通關文書——鄂君啟節
所謂“節”是指古時由帝王或政府頒發的用于水陸交通的憑證。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馬形、龍形、竹節形。早期節的材質大都是竹子,后期有的雖然是青銅鑄造,但也做成竹節形狀。
鄂君啟節是1957年在安徽省壽縣邱家花園里出土的,分為舟節和車節兩種,而此次出土的共5件,車節3件,舟節2件。它們是戰國中期的楚國節器,青銅制成的,形狀和剖開的竹節相似。鄂是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城縣,啟是鄂君之名。
鄂君啟節是楚懷王發給當時被封在湖北鄂城鄂君啟的水陸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它們詳細規定了鄂君啟水路、陸路交通運輸的路線、運載額、運輸種類和納稅情況。它們為研究戰國時楚國交通、地理、賦稅制度和商業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今天這5件珍貴的鄂君啟節分藏于合肥市的安徽省博物館與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上的文字
編鐘是把頻率不同的鐘按照大小依次懸掛在鐘架上組合而成的一種樂器,它是用來在祭祀或者是宴會上演奏音樂的。而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編鐘,可以稱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的所有者是曾國的領主,名字叫做“乙”。這套編鐘共有65件,其中的64件分3層懸掛在木質鐘架上,另一件楚惠王熊章镈鐘懸在木架下層的中間。每個鐘體上都刻有錯金篆體銘文,這是當時流行的美術字體。鐘背上的文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和音律知識,是中國先秦樂律學的珍貴文獻。
刻在石鼓上的詩
石鼓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唐初出土于天興三疇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它是由十只形狀像鼓而上細下粗頭微圓的石頭構成,每塊石頭直徑約為三尺。這些石鼓上分別用籀文刻有一首四言詩,其格調與古代《詩經》中的作品相似,內容所記述的是秦王游獵之事,所以石鼓又可以稱為獵碣。因其保存不善,而字跡磨損嚴重,現在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石鼓上的文字為大篆,形體特征獨特。
秦公簋上的文字
秦公簋是春秋時期出土的青銅器,出土地不詳,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它是秦公之祭器,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
秦公簋上的銘文分別鑄于器及蓋上。器上有5行、蓋上有10行,總共120多個字。銘文均由印模打造而成,青銅器的此種制作方法,只見這么一例。秦公簋上的銘文字體整飭嚴謹,微曲中求勁健,表現出強悍的雄風,也是春秋時期秦國的傳神寫照。這些銘文的大體內容是:“秦公謹遵先祖遺命,導萬民于正途,討伐逆秦之國”等等,該文與石鼓文相似。
終結圖畫文字的小篆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后,實行了“書同文”的政策,便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變字體。在統一六國之前的文字是大篆,統一后稱為“小篆”或者是“秦篆”,它是在大篆上簡化的一種文字。小篆以李斯碑刻為代表,現在存于西安碑林。當時秦始皇身體力行推行小篆,為此他巡游各地制作石刻。
“小篆”比“大篆”更加整齊,它的象形意味逐漸削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范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的刻石
秦始皇的刻石用于炫耀他統一六國的功業、作為帝王的威嚴與自信、長治天下的意愿以及頌揚秦國的偉大歷史。全國共刻有7處。
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峰山(山東嶧縣境)時刻立了第一塊石刻——《嶧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同年,秦始皇親自登上泰山舉行了“封禪”大祭(只有至德帝王才有資格舉行“封禪”),同時立了《泰山刻石》。這些刻石上的文字全由李斯所書,都是標準的小篆字體,小篆字體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梁。
秦始皇刻石從容鎮定、強勁有力的風格與當時秦王朝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它不僅表達了秦國的強大和秦始皇的威嚴,而且創立了一種使書法長期留存的方法,并開辟了藝術的新天地。
程邈發明隸書
隸書是漢字中一種比較莊重的字體,它是為了書寫方便而改進小篆后的字體,就是將小篆的曲線改為直線。它分為“秦隸”(也稱“古隸”)和“漢隸”(也稱“先隸”)。
相傳隸書是由秦朝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創造的。他起初是個小官,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里。在監獄里,程邈覺得當時用的篆書寫起來很麻煩,就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創立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還給他封了官。因為程邈是個徒隸,這種書體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雖然程邈創造隸字的傳說不完全可信,但應該承認他所做的編纂整理工作。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以及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并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
王次仲發明楷書
相傳楷書是王次仲發明的。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是東漢的書法家。他在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認字,聰明好學,志向遠大。長大以后就在篆字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后,得知王次仲發明了簡易的楷書,就派人請他來做官,可是王次仲不想出山。秦始皇又連著下了兩道旨意,都被王次仲拒絕。秦始皇大怒,就下令將王次仲押解咸陽。
在押送的路上,王次仲變成一只大鵬鳥,展翅飛向天空,在不斷抖動翅膀的同時掉下兩根翎毛,然后遠去,翎毛落地后變成了兩座山峰,被人們稱為大翮山和小翮山。
這個神話傳說說明王次仲對楷書的產生起了一定的作用。
云夢秦簡
云夢秦簡又可以稱為睡虎地秦簡,是由于1975年在湖北的云夢縣睡虎地第11號秦墓被發現而取名。它是一些記載秦朝法律的竹簡,這些竹簡是墓主人生前的文書。墓主人死后將它們作為陪葬品。
云夢秦簡總共有1100多枚,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面也比較廣,主要記載的是秦國的法律制度,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也最完整的法典。云夢秦簡的發現為我們研究秦代的法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有利于深入地了解秦國的文化。
此外,云夢秦簡的文字是我國最早的隸書,但是仍留有篆書圓筆的筆法,它對我們研究書法的演變也有一定的價值。
馬王堆的帛書
帛書是指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在1973年,湖南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的3號墓中發現了數量巨大的帛書和2卷醫簡,它們都是用長方形漆盒存放的。
馬王堆的帛書大都寫在整幅的幅帛上(寬48厘米),只有小部分寫在半幅的幅帛上(寬24厘米),總共有28種。由于年代久遠,出土時已經破損嚴重,因此帛書的內容不全。
帛書的內容涉及面廣,有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這些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它不僅是漢代簡帛文獻中的一次重要的發現,而且是研究我國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資料。其中《周易》、《老子》和《戰國策》都是流傳至今的寶貴資料。此外,我們還看到了“古隸”的真正面目,這為我們研究書法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證據。
瓦當文字“漢并天下”
在古代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當”。瓦當上面既雕刻花紋,也刻有文字,這些文字就叫做“瓦當文字”。這些文字改善了瓦當的單調形態,形成了一種藝術。它是當時最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字載體,內容豐富,書法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通過對瓦當文字的研究可以推知歷史上的建筑,因此它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有一種瓦當上刻有“漢并天下”,這四個字凸起,用的是篆書體;這個瓦當的直徑約為17厘米,圓形,材質是灰陶,邊輪較寬,里邊有一圈弦紋,中心寫著“漢并天下”四個字。它出土于陜西省櫟陽,項羽滅秦后就定都于此地,而漢高祖劉邦在此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該瓦當也正是劉邦為了紀念自己打敗項羽、統一天下而制作的。
戍邊軍人的文字——居延漢簡
在1930年,考古專家在甘肅北部的額濟納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區發掘到漢簡1萬余枚,所以稱之為“居延漢簡”。這些被稱為“舊簡”,而1971年至1976年在破城子、肩水金關等地方發現的稱為“新簡”,它們大部分是木簡。這兩部分漢簡加起來共有3萬多枚,是國內出土的數量最大、涉及內容最廣的簡牘,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居延漢簡是20世紀中國古文明四大發現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甲骨文、殷墟、敦煌遺書。它可以算是“國寶”。
《倉頡篇》與《急就篇》
《倉頡篇》最早是教人識字的書,是由李斯創作的。它的年代較早,使用于小篆通行初期。春秋戰國時期字體各異,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李斯作《倉頡篇》。《倉頡篇》一直流傳到東漢,后來收藏在《三倉》中。
《急就篇》以63字為一章,總共是32章,是西漢史游著作的。它的內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應用字,那些應用字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都是重要的歷史資料。《急就篇》的實用性很強,包含有豐富的知識,簡易并容易掌握,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它是一本典型的識字課本。
除此之外還有趙高《爰歷篇》、胡母敬《博學篇》等都是用小篆書寫的識字課本。它們都為識字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人們可以用這些書本教育自己的孩子,提高教育水平。
“古文經書”與“今文經書”
“古文經書”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那些儒家經書。當年秦始皇焚書時,一些儒生把一些經書藏起來,以至于一部分的古文經書沒被銷毀,而在后來被相繼發現。魯國恭王在改建孔子府時,從孔子故宅的宅壁間發現了大量的古文經書,這就是當年沒被焚燒的一部分。有《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數十篇。
“今文經書”是指漢初由儒生口傳,并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書。
后人把當年沒被焚燒的使用早于漢代隸書的經書叫做“古文經書”;把當時用隸書書寫的儒家經書叫做“今文經書”。這是互相對應的兩個詞語。它們不僅在字體上不同,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它們為經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許慎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由許慎編著的,許慎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和語言學家。許慎根據文字的字形,創立了540個部首,總共收錄了9300多個字。
《說文解字》首先列出小篆,然后再解釋字的本義,并且這些本義保留著最古老的含義。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檢字法編排的書,也是第一部研究文字字形和字源的工具書。本書收錄有漢字的形、音、義,而且漢字是按照字形相似或者字義相近的原則安排的。
《說文解字》有著對各種文字含義的解釋,其中的內容也能夠反映古代的經濟、文化等,是我們對古代社會研究的重要資料,也為后來的研究開辟了道路。
蔡邕刻石經
石經就是古代人們刻在石頭上整篇的經書。在古代,儒家經書是口口相傳的,有很多版本。國家為了統一教材,就將經書刻在石碑上來提供標準的范本。于是,在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間,由蔡邕用隸書八分體在石碑上書寫了許多經書,然后由石匠刻制,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石刻刻有7部完整的儒家經典著作,刻在46塊石碑上,共20萬字,因為是由一種書體刻成,所以稱為“一體石經”。
《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典的石經。該經書的經文是由右向左書寫的,字體優美。它為人們提供了準確的校對范本,也對后來人們的刻石具有一定的啟發,同時它還是后來研究書法的珍貴資料。
李柏的書信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出土了大量的古代竹木簡和紙帛文書,其中出土于新疆的《李柏文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時,李柏擔任西域的地方長官,在他攻打高昌時,為了打探敵情,給高昌附近一個小國的國王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總共有三張,是三次草稿,其中有兩封是完整的。20世紀初,列強在我國新疆進行大掠奪時,日本人橘瑞超得到了《李柏文書》,所以現在此書收藏于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
李柏雖然是和王羲之處于同一個時代,但李柏書信上所寫的字屬于行書,仍然帶有隸書的筆法,所以《李柏文書》的出土對研究東晉時代的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前涼惟一有史可證的重要人物的文書遺跡,它不僅是重要的史學資料,也是書法史上的珍寶。
不朽之作——《蘭亭序》
《蘭亭序》也稱為《蘭亭集序》,是近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的。在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約謝安等41人在山陰“蘭亭”作詩。“蘭亭”的風景優美,氣候溫和,王羲之和這些詩人們飲酒作賦,在這樣的環境中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
《蘭亭序》中描寫了當時周圍的美麗景色和當時的快樂心情,而且還抒發了王羲之對人生真諦的感慨和認識。并且文章的結構嚴謹、書法飄逸、內容清新。這是王羲之書法中最著名的一篇。正因為如此,此序在歷代的書法作品中堪稱極品,被稱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也被稱為“書圣”。
唐太宗的書法——《溫泉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僅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而且還使唐代的書法在書法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
《溫泉銘》是李世民傳世的兩件書法作品中的一件,另一件是《晉祠銘》,它們都是石刻。《溫泉銘》是李世民為記述驪山溫泉美麗風景而撰寫的一塊行文碑文,此碑立于貞觀二十三年,第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就逝世了。李世民是歷史上用行文刻碑的首創人。
《溫泉銘》的書風高雅柔和,飽滿潤朗,字勢磅礴。據記載,《溫泉銘》的拓本有幾十部,后來拓本失傳。在光緒二十六年,有人發現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里面有3件拓本,其一就是《溫泉銘》。現在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
少年卜天壽的《論語》抄本
歷史上在新疆地區流行過很多種文字,大致可分為三大系統,即漢文字、阿拉美文字和婆羅米文字系統,其中漢字為新疆發現的時期最早的古文字,這些漢字文獻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阿斯塔那唐墓先后出土過許多件《論語》手抄本,其中一件是景龍四年的12歲私塾學生卜天壽的抄本。這個抄本是卜天壽在景龍四年三月份寫的,也就是唐玄宗即位之前抄寫的。這說明了在那個年代,那么小的少年就開始學習《論語》了。并且從抄寫的文字來看,當時有許多字與現在的楷書字形不同。
則天新字的創制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她不僅改朝換代,而且還相信文字能夠統治思想,因此就發明了一些屬于自己朝代的文字,為的就是炫耀自己的權力,這些新創的文字就是“則天文字”,或者也叫“則天新字”。
據史書記載,這些文字的創造者不是武則天自己,而是他的堂外甥宗秦客,最初頒布的則天文字只有12個,而關于則天文字總共有多少個有很多種說法,最終沒有定論。
則天文字在武則天稱帝的15年間一直盛行,很多碑刻和經書都使用了則天文字。后來,隨著武則天的宣傳,該文字不光在國內流傳,還在外國流傳。
漢字注音的由來
在明朝萬歷年間,在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后來又一個傳教士金尼格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便于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在鴉片戰爭后曾任駐華公使職務的的英國人威妥瑪擬定了“威妥瑪式”拼音法。在1931年,中國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制定了中國通行的字音,當時使用的是“注音字母”,方法是是將漢字筆畫的一部分符號化,后來這種符號被改為“注音符號”。
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該方案不僅使用了羅馬字以外的文字和符號,還吸取了所有注音方法的精華。它在推廣普通話,促進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文字改革委員會
一個國家的成立往往會伴隨著文字的改革,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文字的整理以及改革的工作也相應增多。一些進步之士探索著語言的改革,在民間形成了一些協會。于是,在民間力量的影響之下,在1954年12月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文字改革機構,直屬于國務院。在1985年12月16日又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在中國政府的中樞機構設置語言和文字的專門機構,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漢字的簡化
簡化漢字的歷史是悠久的,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漢字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但簡化一直是漢字發展的方向。現在見到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戰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為隸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由古代篆書到近代漢字隸書的隸變是質的飛躍。東漢后期出現了楷書,從此字體才穩定下來。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這樣我們的文字才稱為“漢字”,到現在為止總共使用了一千八百多年。而在解放之后,出臺了很多關于文字的政策,其中一項就是簡化漢字。以前的中國人大部分是文盲,原因就在于漢字書寫太復雜,不太好學。1956年我國正式規定了《漢字的簡化方案》,這個方案分為三部分,此方案使得許多繁體字變得簡單了。
敦煌文書
在我國甘肅的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很多的古文字抄本,包括5~11世紀的古代文獻,這些就是敦煌文書。當時,有位叫王圓箓的道士流落到敦煌為當地人作法驅邪,有一天他所雇的一名男子,把吸剩的煙頭插進洞壁的裂縫里,結果發現煙被吸進去了。他覺得很奇怪就把王道士叫來。把洞壁撬開一看,發現是一個洞窟,里面有一些卷軸,這就是“敦煌文書”。文書總數達到4萬多件,其中漢文寫本達到3萬件以上。敦煌文獻中最具有價值的是“官私文書”。敦煌遺書的發現,推進了中國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宗教學、文學、歷史地理學的相關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獻學價值。
印章的歷史
印章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產物,是用于印在文件上表示鑒定的文具,是身份或者職權的象征。它的材質多種多樣,有金屬、木頭、石頭等。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印章最晚在春秋時就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經被廣泛使用。一開始印章只是用于秘封傳遞的行政文書,基本上是官方封印。起初,印章上的字是凹進去的,印章蓋在封泥上之后字就可以凸顯出來;但是后來印章都改在紙或者絹之類的材料上,所以為了凸顯文字,陰文就轉化為了陽文。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文字,很多是連考古學家都不認識的。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頭發,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
漢字究竟有多少?
我國文字從古代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的漢字,中間經歷了許多次變化和改革;所以漢字越積越多。我國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萬多個漢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撰的《中華字海》有85000多個漢字,1990年出版的《辭海》中有14872個漢字;1716年編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郭沫若生前曾經估計,大約有6萬多個漢字。近來,根據北京漢字庫公布,共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有人估計漢字實際約在10萬個以上;也有人估計在13萬個以上;究竟有多少漢字至今尚沒有定論。
《漢語大字典》共收錄漢字56000多字,是迄今為止收錄漢字最多的字典,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全的漢語字典。
從何時起,漢字開始橫著寫?
中國古代漢字是豎著寫的,這與漢字初期的書寫材料是木簡、竹簡有關。漢代以后紙發明了,但漢字書寫方式已有很久的歷史,人們已經習慣豎寫。到了隋唐雕版印刷出現,宋代活字印刷發明后,文字仍是豎排。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力主改變傳統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右的“橫行”排列方式。1909年中國已有了用“橫行”排版的書,它就是提倡拼音文字改革的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一書。但是,這本書并沒有對人們的書寫習慣起到很大的影響。
1955年1月1日,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剛剛收到《光明日報》的老訂戶們驚訝地發現,他們熟悉的報紙變了,昨天還是從上到下豎著排列的文字今天竟然一行行橫著走了起來。這樣一來,看報紙的狀態從原來的一邊讀報一邊點頭,變成了一邊讀報一邊搖頭。
在這一天的《光明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
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橫排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從此,開始了漢字橫排的歷史。
漢字發展的一個規律
漢字發展的過程中有一條規律就是“化異為同,化同為異”。
“化異為同”就是將原來不同形體的字用相同的筆畫來表示。如“馬”“鳥”“魚”它們的繁體字都帶有四個點,這四點是代表不同的事物,這幾個字在隸書以前是形態各異,但是后來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形態就都用四個點來代表了,這就是筆畫的化異為同。漢字簡化后,這四點都用一橫來表示。
“化同為異”就是將相同的形態化為不同的筆畫。比如“燒、然、赤”這幾個字原來都是帶有“火”字的,但是“然”的“火”變成了四個點,“赤”字也慢慢發生了改變,這就是化同為異了。
古代測天象的“天書”之謎
在1979年11月,江蘇連云港的錦屏山發現了很多人頭和圓窩的巖畫,這是遠古人民觀測天地的遺跡,也被稱為古代測天象的“天書”。經過鑒定,那些人頭是東夷人,圓窩是記載當時天文圖像的符號。根據一些記載可知,連云港天象圖是女和時期或者是羲和之國時留下來的。這幅古圖是由中間的十字架構成,十字架有四個端點,其中三個端點刻有圓窩符號,這就是我國古代的《河圖》和《洛書》中的“北斗星”符號。而《河圖》和《洛書》是古代最古老的文字符號,因此連云港的古書就是古代測觀天象的“天書”。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女性文字——“女書”
女書起源于中國南部湖南省江永縣,又可以稱為“明江永女書”。“女書”又可以稱為“女字”,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
“女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它一般是寫在手帕、扇面或者布上的七言詩體唱本,在湖南省永縣及其附近的瑤族女性中流傳。那里的婦女們常常聚在一起做女紅、唱歌,然后互相學習女書。就這樣,女書靠母女相傳,老少相傳,一代代被傳承下來。
女書的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新婚第三天的祝賀詩、自己訴說心事的歌、敘事歌、民謠等內容,不過以訴苦為主,是用來自娛自樂的。女書具有自己的特性,它是一種標音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現在記載的女書約有七百個。這些女書的字體秀麗,結構特異。
王安石發明“囍”字
關于“囍”字的發明,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王安石年輕時,到京都趕考,在路過馬家鎮時看到馬員外門外掛著一對燈籠。旁邊貼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看見后覺得寫得很好就是沒有下聯,但由于時間較緊而只能趕路。而在考場上主考官面試他時出了上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而他立刻用“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來對。考官聽了贊嘆不已。
在回來時,王安石用考官出的對聯對出了馬員外的上聯,馬員外很高興就將女兒許配給了王安石。在新婚時,報子報來王安石得中進士,這使得王安石喜上加喜,于是王安石在紅紙上寫下了“囍”字。
從此以后“囍”字用來表示對新婚喜慶的祝福和添加喜慶之意。
劉半農發明“她”字
劉半農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曾經擔任北大的教授,在現代漢語中代表女性的“她”字就是他首創的。
在古代第三人稱代詞都是不分男女的,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非常不便,起初人們以“伊”作為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稱。劉半農精心研究后,創造了這個“她”。在1918年8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中暗暗透露劉半農想推出“她”這個字,但是引起了很大的騷動。而在1920年的時候,劉半農發表了《她字問題》,該文章表達了他對推出“她”的想法,后來就又發表了一首愛情詩《教我如何不想她》,最后被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曲,經唱片公司發行,成為了一首流傳至今的歌曲。由此“她”字也被人們所接受。
魯迅發明“猹”字
有位蘇聯的翻譯家想把魯迅的《故鄉》翻譯成俄文,但是其中有一個字“猹”,他翻閱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查到這是一種什么動物。不僅外國人不知道,連中國人都不清楚。由于當時魯迅先生還在世,這位翻譯家便去詢問魯迅先生。原來,這個字是魯迅先生自己創造的,過去的字典里沒有這個字。其實“猹”和“渣”字音相同,就是“獾”一類的動物。后來有人向閏土的原型去考證,發現“猹”是一種獾豬,它喜歡偷瓜吃,和魯迅書里寫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