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鄭成功抗清
鄭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縣石井鄉人,是鄭芝龍的長子。鄭芝龍原本是個海盜,后來投降明朝,任都督同知。鄭成功年少時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并考中秀才。清兵入關,明朝覆滅,使他改變了“學而優則仕”的理想。隆武政權建立后,唐王朱聿鍵非常寵愛人才,親賜朱姓,并為他改名成功,授御營中軍都督。因此,朝中文武大臣都很尊重他,時人也敬稱他為“國姓爺”。
清兵攻入福建以后,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哭諫不果,便出走金門。

鄭成功像
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鄭成功在家鄉安平鎮(按:另一種說法是在南澳島)招集數百人起義,抗擊清軍。其父鄭芝龍的老部下、隆武皇帝手下的文武官員,以及閩浙一帶的抗清義士紛紛來投,大大增強了鄭軍的力量。
軍隊組建工作完成后,鄭成功立即命部下攻擊清軍。第二年四月份鄭軍攻打海澄,未遂;八月,又與鄭鴻逵聯合進攻泉州,也以失敗告終。順治五年(1648年)五月,鄭成功奪取了同安,但時間不長,便又被清軍奪回。此后,就把兵力轉移到粵東地區,由于那里尚未被清廷控制,他得以占領揭陽、普寧和惠來等縣,并在這一帶招集地方勢力,征繳糧餉,以備軍需。
此間,鄭成功得悉,桂王朱由榔于廣東肇慶稱帝,非常興奮,認為自己從此就有了君王了。他隨即遣部下前去賀喜,并遵奉為正朔。十月,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威遠侯。從此,東南沿海的抗清運動就和西南地區連成了一片,共同打擊清廷的民族高壓政策。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鄭成功揮師東下,想奪取廈門,作為抗清基地。當時廈門由建國公鄭彩兄弟駐守。他聽取了部將施瑯的計策,抓住鄭彩率領部分官兵遠征海外的機會,于中秋節的晚上親領戰將甘輝等人乘船寄泊鼓浪嶼,并下領把其余船只裝扮成商船,分別寄泊在島美、浯嶼、大擔、白石頭、水仙宮等港口候命。第二天一早,鄭成功邀安遠侯鄭聯相見,二人談得相當投機。鄭成功有意設宴招待鄭聯,將其灌醉后,殺害于歸家途中。鄭聯的軍隊驟亂,鄭成功乘機占領廈門,盡收鄭氏兄弟的部下。鄭彩知道后方有變,急忙向沙埕的朱以海求援,其部下主將張名振非但沒有伸出援手,反倒落井下石,乘勢襲擊鄭彩,無奈之下,鄭彩降于鄭成功。
順治八年(1651年)三月,鄭成功率部南下勤王,福建巡撫張學圣獲悉,下令漳州、泉州清軍合師攻取廈門。駐守廈門的鄭芝莞不戰而逃,清軍輕易攻下廈門。入城后,他們大肆搶掠,攫得米谷幾十萬斛,黃金90余萬兩,珠寶數百鎰。鄭成功急返廈門,殺其族叔鄭芝莞,又以放走清將馬得功之罪,迫其堂叔鄭鴻逵,由金門退隱白沙。金廈兩地完全掌握在了鄭成功一人之手。同時,鄭芝龍的舊部也基本歸附。鄭軍隊伍日漸壯大,成為東南沿海地區最主要的抗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