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南山集》案
從消弭民族矛盾、鞏固清朝統治出發,康熙帝對于漢族士大夫始終采取以拉攏為主的手法,但是有些人的行動由于對其皇權有所威脅,因此他也堅決鎮壓。當時最使康熙帝不安的,就是漢族知識分子懷著民族感情,有復明的傾向。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都察院左都御史趙申喬上奏皇帝,彈劾現任翰林院編修戴名世私刻《南山集偶鈔》,有很多有悖于清朝皇室的話語,于是請求嚴加處分,康熙看后立即派人嚴查。這樣,戴名世被投入監獄,從而引出清初又一起文字獄案——《南山集》案。
《南山集》作者戴名世,江南桐城人,生于順治十年(1653年),自幼好學苦讀,尤擅長古文(即散文),因家世零落,20歲起即授徒養親。康熙十九年(1680年),戴入縣學為諸生,二十六年(1687年)以選貢生取補正藍旗教習,又考授知縣,但是放棄了。此后,他一直穿梭在京師、山東、江南、浙江和福建之間,為人充當幕賓,以賣文為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戴名世應順天鄉試,取為舉人,四十八年(1709年)又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這時,他已是57歲的人了。戴名世在古文經學方面造詣頗深,主張振興古文,改造時文(八股文),是桐城文派的先驅。出于對歷史的興趣,尤其因為一直非常注意明史,于是他便想仿照《史記》的形式,廣泛搜集材料,決心寫成一部有價值有意義的力著。
在戴名世搜集明史資料過程中,同鄉中有個叫方孝標的,把他游歷滇黔時候所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明季清初的“彼邦時事”,寫了一本《滇黔紀聞》。戴看到了這本書,把所談的南明歷史并弘光、隆武、永歷年號,引用到自己的著作里。正在這時,戴名世又聽得前桂王宮中宦官犁支和其門人余石民談及桂王政權的消息,因此急忙前去訪問,可犁支已走,沒有見到,戴名世遂請余石民將聽到的情況寫出寄給他。戴名世將此材料與方孝標《滇黔紀聞》對照后,遂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再次給余石民寫了書信,指出弘光、隆武、永歷三個朝廷,方圓千里,共十七八年,應該有一部歷史著作,并要求余石民為之聯絡,召來犁支與他談論此事,這就是戴名世的《與余生書》。同年,戴名世參加鄉試,被選拔為貢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入京師國子監。
在京城這一時期,是戴名世學術思想和品格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他結交當時名士朱書、方苞、王源、萬斯同等,研討古文,縱論當時政治,并寫了很多雜文,猛烈抨擊社會時弊。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戴名世受聘于浙江學政姜棣,于署中任職。康熙四十年(1701年),其學生龍云鶚將平日藏抄戴名世一百多篇文章,刊刻出來,以戴名世故居南山岡命名,取名為《南山集偶鈔》, 《與余生書》一文也收在這里,并請方苞、朱書等人為之作序(其中龍云鶚序為戴名世自作),同時還成《孑遺錄》一書,由王汪灝、方正玉為之作序。《南山集偶鈔》一經發行,文人士子都想盡辦法獲讀此書,其影響遠遠大于同類其他私家著作。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戴從浙江回到家鄉居住在南山岡。門生龍云鄂和方氏族人方正玉,把包括上述內容的文章、書信收集在一起,取名《南山集》,正式刊刻發行于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戴名世從蘇州回到京城,參加順天鄉試,中第59名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參加會試,中第一名貢士,殿試后獲一甲第二名進士,于是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編修,參編明史。
戴一向為人直率,喜歡結交朋友,但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這在文壇、政壇上很容易得罪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左都御史趙申喬根據《南山集》中的內容,對戴提出奏劾。康熙帝覽疏后十分重視,立即指示刑部嚴察審明具奏。于是,開始了一場文字獄。刑部接旨后即提審戴名世,戴名世稱《與余生書》內方學士即方孝標,其所寫南明永歷人物傳記材料大多源于方孝標《滇黔紀聞》一書,于是由戴名世案引出方孝標《滇黔紀聞》一案,整個方氏家族由此受到牽連。
方孝標,安徽桐城人,原名玄成,字孝標,為避康熙帝之諱,改字為名,別號樓岡。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授經筵講官。順治十四年(1657年),江南科場案發,因其弟方章鉞考試舞弊受牽連,一同流放到寧古塔,順治十八年(1661年)釋放,返回故鄉。康熙九年(1670年),受平西王吳三桂之邀到云南。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撤藩,吳三桂在云南造反,貴州巡撫曹申吉也相附叛亂,并把外籍在滇者全部扣留。方孝標裝成瘋子,趁防衛疏忽的機會逃開,削發為僧,名方空,間道奔湖南衡州,拜謁大將軍順承郡王,順承郡王以其忠孝兩全授以國書龍牌,因此方孝標才回到了故鄉。
返回故里后,方孝標將其在云南、貴州所記的民間士民傳說,特別是永歷皇帝的死、南明忠臣義士、遺民政老舊聞掌故,以及大西農民軍李定國北伐等史事,進行整理成篇,稱為《滇黔紀聞》,收入所撰《鈍齋文集》中刊行。戴名世立志修纂明史,遍訪遺書。他在研究了《滇黔紀聞》后,認為其關于史事的記載準確、屬實,于是在寫傳記、筆記的時候,凡是有關晚明史事,都采用了此種資料。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正月,刑部審查戴名世案,以《南山集偶鈔》刪除本朝年號,尊稱故明亡君等罪名,決定凌遲處死戴名世。方孝標因著《滇黔紀聞》中也有以上的話語,亦被其尸骸。二人之祖父子孫兄弟及伯叔父兄之子年16歲以上者都被判以立斬之罪;15歲以下者及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給功臣家為奴;方氏族人擬發往烏喇、寧古塔;所有為戴名世的書籍寫序的人也都要處以斬刑。其實,《南山集偶鈔》中并未直接毀謗和藐視清王朝,它只是在有關南明人物傳記中使用了南明各朝年號,說明南明三朝在歷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因此,康熙帝看到刑部奏議后,對書中承認南明一事并沒有放在心上,卻十分重視案內方姓族人。吳三桂反叛時,安徽歙州方光琛為其宰相,其子侄九人均被吳三桂授以要職,其子方學詩、方學禮最為著名。吳三桂病死后,方光琛輔助吳世
與清廷對抗。“三藩之亂”平定后,方氏家族皆伏法,只有方學詩一人逃掉了。刑部在奏南山集案時,引用《南山集偶鈔》原文,對方孝標只稱方學士,但東北方言“士”與“詩”同音,翻譯為滿文為同一字。康熙帝審閱之后,以為方孝標就是方學詩,是方光琛的族人,因此批旨道:案內方姓人俱系惡亂之輩,伊等族人,不可留本處也。既然方氏族人曾任叛逆吳三桂所授之職,自然是與叛逆為伍,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偶鈔》中引用方孝標書籍,也就有與叛逆同謀之罪,罪不可赦,這樣就使《南山集》案帶有了政治問題的性質。

《南山集》清 戴名世撰
在趙申喬參劾戴名世的同時,在江南又出現了督撫互參案,《南山集》案越加復雜。江蘇巡撫張伯行參劾兩江總督噶禮攬賣舉人,索取賄賂50萬兩。噶禮身為康熙乳母之子,又是皇太子胤黨羽,勢力強大,被張伯行所參并不甘心,遂發動其智囊搜羅張伯行7條罪狀反加彈劾,包庇為《南山集偶鈔》作序之方苞、致使此書在蘇州私自印行3000余部,就是其中的一條,企圖把張伯行打入戴名世、方苞一黨。這樣就使《南山集》案與朋黨之爭混在一起,更為復雜。
方苞,字靈皋,號望溪,為戴名世同鄉,為《南山集偶鈔》作了序,與方孝標是同一家族,是方孝標的孫子。其實康熙當時并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處理《南山集》案上,太子之間爭奪皇位問題正使康熙焦頭爛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廢皇太子胤,各皇子隨即展開激烈的角逐,皇八子胤
最為積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被迫重新立胤
為皇太子,讓其他諸子死心。但胤
復立后,不思悔改,仍拉幫結黨,企圖早日登基。《南山集偶鈔》案既與朋黨之爭絞在一起,使康熙皇帝必須慎重處理此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皇太子胤再次被廢,同時,其黨羽兩江總督噶禮亦被革職。《南山集》案張伯行雖被牽涉,但因曾是康熙親譽的“天下第一清官”,又與太子黨人互為參劾,故康熙對張伯行特別偏袒,將他繼續留任,令他將方苞押送刑部處理;《南山集偶鈔》刻板在江寧起出,其余免議;明確表示張伯行與《南山集》案無關。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南山集》案有了結果。戴名世從寬免凌遲,即處斬,燒毀《南山集偶鈔》《孑遺錄》書板,其家人等均加恩寬免;由之而發的方孝標案,此時康熙已知方孝標并非方光琛族人,遂降旨將其子方登峰、方云旅、孫方世樵都從寬處理;為《南山集偶鈔》作序的汪灝因在內廷纂修多年,職務被革,也從寬處理,但令家口入旗;免去了方苞的死罪,家口入旗,后因其篤于經學,對古文十分精通,康熙特命其入值南書房,以備文學顧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負責編校御制樂律算法諸書。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初十,處斬了戴名世,他的弟弟戴輔世把他的尸首葬在南山岡,《南山集》一案于是結束了。
乾隆年間對于修史時有關南明政權的稱謂,進行了專門的規定。乾隆四年(1739年),詔修明史成,幾年之后皇帝又專門下令:修明史的時候,可使用南明諸朝的年號,這方面的文字之禍從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