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細說大清大全集
  • 李翠香
  • 15399字
  • 2018-11-08 19:56:06

9.施瑯收復臺灣

(1)施瑯首次出兵臺灣

康熙帝即位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鄭成功命其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等地,他親自指揮大軍進攻臺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是為中國在歷史上立下不朽的功勛的人。但由于鄭氏政權堅持抗清立場,遂成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滴趵^位以來,一直以收復臺灣為己任,為此,他采取了種種措施。其策略總的來說是剿撫并用,但前后期有所不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以前,以撫為主;以后則以剿為主。

清對鄭氏采取以撫為主策略,是由多種因素決定。首先從清朝自身看,陸軍強大而水師薄弱。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底,清廷依靠強悍的八旗兵和為數眾多的綠營兵,統一了大陸,平定了中原,但對盤踞于海島的鄭氏則一直無能為力。順治年間,連年征戰,軍費支出浩大,國家財政極為困難。大陸初步實現統一之后,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發展水師一時還提不上日程;并且清廷不信任那些脫離鄭氏集團而向清廷投誠者,所以也無意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清廷對鄭氏的戰略基點不是主動進擊,而是消極防御。

順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順治帝批準福建總督李玄泰建議,開始了遷海政策。次年六月,海澄公黃梧又獻消滅鄭氏集團的五條策略。其中第一、二兩條即是遷界、禁海,議將“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以防沿海百姓與鄭氏集團接觸勾結;“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凡溪河,豎樁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望,違者死無赦。如此半載,海賊船只無可修葺,自然朽爛;賊人馬眾多,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供應,其勢力自然會瓦解。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清廷立即采納,從七、八月開始,清廷在江、浙、閩、粵等省進行了大規模的遷界與禁海,分別下令將各省沿海居民內遷三、五十里,設界防守,不許人民越界下海。

招撫鄭成功部下詔書 清

清廷對鄭成功部采用“剿撫并用”的策略。這就是為招降鄭軍將士而頒發的詔書。

遷界和禁海,目的在于割斷鄭氏與大陸之聯系,使其失去接濟,出現暫時的困難,但它除了使一部分人產生動搖而投降清朝外,并無太大作用,并未如黃梧所料,半年之內即可致敵人于死地。而清廷因遷界、禁海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沿海各省大片良田荒蕪,國家稅收減少,對外貿易停頓,百姓背井離鄉。將沿海島嶼遷空,正好使鄭氏船只自由出沒,買通守邊士兵后,他們照樣可以得到所需的物資。因此,遷界禁海是清廷在不得已情況下采取的防御措施,而且未達到預期目的。

稍后,鄭氏內部出現矛盾,為清廷推行剿撫策略提供了有利的機會??滴踉辏?662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于臺灣病逝。臺灣事務暫由其弟鄭世襲管理,鄭世襲因受人挑拔,想掌握整個鄭氏集團。而鄭成功死后,其子鄭經即在廈門即承父位,從此叔侄二人勢同水火,諸將互相猜疑,人心動搖。清福建總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繼茂乘機于七、八月間遣效用總兵林忠等前往廈門,致書鄭經,對其進行招撫,這是清廷對鄭經的第一次招撫。鄭經本無和談誠意,只因其退路臺灣已被其叔占據,如果斷然拒絕清朝和議,“則指日加兵,內外受困,豈不危哉?不如暫借招撫為由,茍延歲月,俟余整旅東平,再作區處”。于是他假意與清談判,并上繳明朝敕命、公伯爵印及所繳獲的清朝各州縣印和海上軍民土地清冊,以換取清朝信任。次年五月,在內部矛盾平息后,鄭經“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剃發易衣冠”,拒絕招撫,和談因而失敗??滴醵辏?663年)十月,清軍攻克廈門、金門,鄭經退守銅山。清廷于是又派人去招撫鄭經,鄭經仍要求按照朝鮮藩國待遇,甚至表示:“若欲削發登岸,雖死不允。”

清廷并未因鄭經對招撫的拒絕而動搖其政策。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鄭經用計殺害支持鄭世襲的鄭泰,鄭泰之弟建平侯鄭鳴駿于是帶領鄭泰子永勝伯鄭緒昌及大小文武官四百余員、船三百余號、眾萬余人,從金門駛入泉州港投降清朝。十月,清兵三路攻廈門、金門,開始時鄭軍獲勝,但很快被擊敗。盡管泉州一路擊殺了清軍提督馬得功,但因鄭經派去防守高崎陸路的將領陳秘密降清,使清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瑯得以從海澄順利攻占廈門,鄭經只得退守銅山。銅山鄭軍在清廷的招撫政策下土崩瓦解了,“各鎮紛紛離叛,日報無寧晷”??滴跞辏?664年)三月初六,清兵進攻銅山之前,有“偽威遠將軍翁求多率兵民六萬余人納款”。在三月十四日,又有“偽永安侯黃廷、偽都督余寬等,率偽官兵并家屬人等三萬二千四百余名出降”,鄭經僅率數十只戰船,乘風逃到臺灣,他安排斷后的兩員大將周斂武、黃廷也向清廷投降了。至此,鄭氏沿海據點被清廷一一拔除。據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于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疏報:“自康熙元年至三年(1662至1664年)止,合計投誠文武官三千九百八十五員,食糧兵四萬九百六十二名,歸農官弁兵民六萬四千二百三十名口,眷屬人役六萬三千余名口,大小船九百余只?!贝撕?,從臺灣、澎湖兩地逃奔大陸的不計其數。如:康熙三年(1664年)十月,臺灣商人蘭英“帶貨物投誠”;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臺灣偽左都督朱英自澎湖率眾投誠;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臺灣“偽都督李順自澎湖來到浙江洋面,率偽官兵船進關投誠”。

對臺灣投誠來的官兵,清廷給他們作了適當的安置,同來其余大小文武官亦分別授職。封周全斌承恩伯,黃廷慕恩伯,朱英被任命左都督;授其下屬都督僉事翁貴等四人、總兵陳琦等三人并為都督僉事,其副將、參將、游擊等,均仍任原職,“并給全俸,賞賚有差”。有的降者仍在前線領兵作戰。如康熙五年(1666年)十一月,向清廷投降的楊富被任命為浙江水師右路總兵官。投誠武官中有人適合并愿為文職,康熙應允兵部題請,并令地方督撫察明之后具題斟酌使用。鄭氏親族來降者,予以優待。鄭成功親弟左都督鄭世襲降后,不僅授予精奇尼哈番世職,給全俸,而且還將鄭芝龍已被沒收的田產發還給他。

對于臺灣問題,由于荷蘭殖民者的貪婪與野心,清王朝決定自己去解決它。荷蘭人自被鄭成功從臺灣驅逐后,并不甘心失敗,欲借鄭成功逝世、鄭氏內部混亂之際與清廷聯合奪取臺灣,并取得與中國“自由貿易”特權。為達到此目的,在康熙元年、二年(1662、1663年),荷蘭殖民者一再派遣艦隊,打著“支援大清國”的旗幟,抵達福建沿海。恰值清、鄭第一次和談破裂,清廷便想借助荷蘭海軍的力量,消滅鄭氏沿海據點,于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荷組成聯軍,進攻廈門、金門。金、廈戰后,清、荷雙方產生嚴重分歧。清廷招撫銅山,同時也準備武力攻取,“邀荷蘭船助剿”;荷蘭人拒絕助剿銅山,主張立即進取臺灣,企圖將臺灣據為己有,荷蘭殖民者的狼子野心此時暴露了出來。靖南王耿繼茂在奏疏中提醒說:“外夷稟性貪利,察其來意,一則欲取臺灣,二則以圖通商?!币虼?,清廷賞賜給荷蘭人緞匹、銀兩,并準其定期來華貿易,以此作為對其助攻金、廈的回報。但是,康熙對荷蘭時刻保持警惕,當其推托不前時,便斷然下令:規取廈門、金門,迅速掃平海寇,“不必專候荷蘭舟師”。荷蘭人見目的難以達到,便喪失了聯合攻臺的興趣。從此,清、荷雙方未再進行合作。

臺灣地圖 清

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清廷收復銅山,欲乘勝一舉收復臺灣,于是任命福建提督水師總兵官施瑯為靖海將軍,以承恩伯周全斌、太子少師左都督楊富為副將,以左都督林順、何義等為佐,命他們“統領水師,前往征剿”,并告誡部下說:“凡事會議酌行,勿謂自知,罔聽眾言?!笔┈槪=〞x江人,原為明總兵鄭芝龍部下左沖鋒,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隨芝龍降清,參與平定廣東之役。因他拒絕抗清,其父大宣,弟顯及子一、侄一皆被鄭成功戕害??滴踉辏?662年),施瑯升任福建水師提督。他自幼生長海上,深悉水性及鄭氏情形,一貫主張以武力消滅鄭氏,攻取臺灣。這次清廷第一次出兵臺灣,主要將領均由鄭氏集團投誠的人充任,并無荷蘭人參加,這是一個突破。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四年(1665年)三月和四月,施瑯、周全斌等三次進攻,都因遭臺風襲擊而被迫中途返回。據檔案記載,當時經過多方核實,確實遭遇臺風。但實際上這次進兵受挫,主要并非由于天災,而在人事。因為這些將領都有著豐富的海上經驗,如果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清政府之間確實能精誠合作,臺風是完全可以避開的。后來施瑯提到這次征臺失敗原因時,主要強調“人謀亦未允臧”。因為“投誠官兵,眷口多在彼處”,所以,他投石忌器,不敢太過認真;并由于他們臨時湊在一起,未經選拔和訓練,各部“參差不一”,號令不一;且將領無決策之權,“奉有成命,勉應擊楫”。可見這幾次出兵,準備是很不充分的。在武力攻取條件不成熟情況下,或求助荷蘭人,允許他們占有臺灣,或與鄭經對話,以求和平解決,二者必居其一。對于前者康熙帝斷然拒絕予以考慮,選擇后者,則體現了與民休息和排除外國干涉、獨立處理國事的思想。

(2)清廷招降失敗

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清廷派遣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攜帶鄭經舅父親筆書到達臺灣,對鄭經進行招撫,提出沿海地方與臺灣通商,鄭氏稱臣納貢,并遣子入京為質等三項要求。鄭經厚待元章,但對招撫一事卻嚴加拒絕。

孔元章于八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二十五日再次赴臺和談,雙方各執己見,仍未達成任何協議。

鄭經的冥頑不化引起了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的不滿。他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上疏,建議“乘便進取,以杜后患”,并就選練士兵、籌集船餉、前線指揮、攻戰機宜等重大問題提出看法和主張。翌年正月初十日,康熙降旨:“渡海進剿臺灣逆賊,關系重大,不便遙定。著提督施瑯作速來京,面行奏明自己的意見,以便定奪。”四月,施瑯進京陛見,再上《盡陳所見疏》,對用武力統一臺灣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作了詳細論述。后來歷史證明,施瑯這些意見都很正確,但因當時條件尚未成熟,暫時無法實行。主要是清、鄭對峙以來,五省遷界,大量駐軍,連年征戰,東南地區生產完全遭到破壞,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因此,自鄭經東渡,大規模戰事基本停止,廣大人民迫切要求廢除禁海令,裁去駐軍,以減輕人民負擔。對于撤軍問題,清廷已在考慮,只是等待有利時機。早在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福建總督李率泰即在遺奏中說:“閩海余氛,遠竄臺灣,奉旨撤兵,與民休息,洵為至計。惟是將眾兵繁,若撤之太驟,不無驚惶;太遲,又恐貽患?!辈⑶遥⑷约暮艽笙M诤推浇y一臺灣,為防止干擾,促其早日實現,而寧愿將武力解決這一途徑暫行擱置,以進一步推行以撫為主的方針。于是,清廷否定施瑯建議,裁撤福建水師提督員缺,將水師戰船全部焚毀,次第催撥海上投誠官兵到外省墾荒,授施瑯為內大臣,編入漢軍鑲黃旗,留于京師。同時“嚴戍守界,不復以臺灣為意”。

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在鏟除了鰲拜集團后,康熙帝命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到福建,與靖南王耿繼茂、總督祖澤沛齊集泉州府,商議招撫臺灣辦法,旋派太常寺卿慕天顏、都督僉事李,帶著康熙詔書及明珠信件,往臺灣招撫鄭經。七月初六日,慕天顏等人到達臺灣,鄭經雖禮待二使,但不肯接詔。他表示:“茍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住十余日,雙方仍未能達成一致。鄭經派禮官葉亨、刑官柯平隨慕天顏往泉州,繼續談判,試探“免剃發不登岸”“照朝鮮例入貢”的可能性。對鄭經的態度,康熙帝于八月敕諭明珠、蔡毓榮等:“若鄭經留戀臺灣,不忍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來未為中國所有的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若因住居臺灣不行剃發,則其歸順的誠意何在?今命內弘文院學士多諾前往。爾等會同靖南王耿繼茂及總督、巡撫、提督等,傳諭鄭經來使,再差官同往彼地宣示:果遵制剃發歸順,高爵厚祿朕不惜封賞,即臺灣之地亦從彼意,允其居住。”至此,為實現臺灣的和平統一,康熙帝作出了重大讓步,表示了最大的誠意。

慕天顏等奉命再往臺灣,指出稱臣而不剃發于情理不通,勸鄭經遵制削發。明珠等在信中寫道:“夫稱臣納貢,既已遵國制,定君臣之義,就同父子一般。從無父子而異其衣冠,豈可君臣而別其章服!此剃發一事,所當一意仰從,無容猶豫者也?!蹦教祛伄斆鎰裾f:“今既欣然稱臣,又欲別其衣冠制度,此古來所未曾有?!钡嵔浫灶B固堅持,“茍能如朝鮮例,則敢從議若欲削發,至死不易”。根據慕天顏的匯報,明珠知道鄭經是依恃臺灣有海峽作為屏障,拒不應招,遂同蔡毓榮進京復命。自康熙元年至八年(1662~1669年),清、鄭共進行四次會談。唯有這次是皇帝親自降諭,委派重臣,指授方略,對鄭經的讕言進行批駁,充分顯示康熙機智、敏捷和處理國事的卓越才能。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耿精忠向康熙帝上疏奏請撤藩,康熙帝立即允準并派欽使到福州協助辦理撤藩事宜。耿精忠一見同意其撤藩的上諭,便馬上與親信密謀叛亂。此時他想到了占據臺灣的鄭經,如果能說動鄭經參與他的反叛活動,無疑會大大增加他的聲勢。

于是耿精忠派了一個叫黃鏞的漳浦人給鄭經送了書信一封,在信中,耿精忠大加奉承,并煽動鄭經:“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繼述;奮威中原,舉大義以應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會師,共成萬世勛業?!编嵔泴Υ舜笙策^望,總算又有了重返大陸的機會了。他立即整船興師。可耿精忠當時還在準備和觀望,鄭經只得在澎湖一帶屯兵,靜等局勢的變化。吳三桂反叛后,康熙帝曾發上諭停撤耿、尚兩藩,耿精忠又趕緊派黃鏞二次到澎湖,讓鄭經停止進兵,恰逢島內有事,鄭經便又轉回臺灣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揭起反叛大旗,于是派黃鏞第三次到臺灣,讓鄭經率領臺閩全部水師,攻取江浙。

鄭經統率幾乎全部水軍渡海到廈門。這時耿精忠已率主力北上爭奪江西和浙江,沿海一帶幾乎沒有兵丁布防,鄭經趁機在廣東、福建沿海搶占地盤,搶占了原屬耿精忠的泉州、漳州、汀州、興化、邵武等府和屬尚可喜鎮守的潮州、惠州二府及廣州所屬一些州縣,并將搶掠所獲不斷運往臺灣。此情形對耿精忠而言無異于引狼入室,他極為惱怒,多次與鄭經發生沖突。耿精忠也不再北上了,鄭經更沒執行吳三桂讓他率舟師攻南京或天津的指令。叛亂各部各懷鬼胎,勾心斗角,反而使得康熙帝抓住了機會,急命康親王杰書赴浙江猛攻耿精忠,并指示當時的福建總督朗廷佐利用耿、鄭之間的矛盾,仍招撫鄭經??滴跏迥辏?676年)十月,當清軍自浙江攻入福建,耿精忠兩面受夾擊,進退失據,他不得已投降清軍,并與清軍合兵一處來攻打鄭經,結果只用幾個月的時間,清軍便收復福建各地,鄭經只得又退守廈門等沿海島嶼。

如果說康熙帝在三藩亂前確實打算用和平手段統一海峽兩岸,當三藩亂時他考慮更多的只能是如何對鄭經加以安撫,使其不致增加麻煩。他的主要注意力是吳三桂,招撫任何反叛力量均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是一種策略??滴醯墼诳滴跏辏?677年)時,更關注的是廣西、廣東和湖廣方面合圍吳三桂,福建方面已交給康親王杰書鎮守。杰書雖有心徹底擊敗鄭經,但是滿洲八旗不習水戰,雖廈門等島嶼近在咫尺,杰書也徒喚奈何。五月,他派遣僉事道朱麟、莊慶祚到廈門招撫鄭經。鄭經仍然堅持說,只有照朝鮮例,才能同意,并在回信中說:準備率一旅之師“向中原共逐鹿”。杰書見到鄭經的狂妄之語,不禁大怒,便下令各府州縣,備造戰船,準備進剿。就在此時,漳州人蔡寅詐稱“朱三太子”,聚眾造反,數萬人向南靖、長泰、同安等縣發起攻擊,聲勢很大,杰書出海的計劃擱淺了。

這年秋天,杰書再派泉州知府張仲舉、興化知府卞永譽等再往廈門,說鄭經如果退出沿海各島,可以照鄭經期望的“以朝鮮事例稱臣納貢”向皇帝題請。鄭經的手下馮錫范卻無理提出:清廷要想息兵安民,各守海島,必須以漳、泉、惠、潮四府作為臺灣的糧餉基地。杰書擅作主張,以為如果申明利害,鄭經有退回臺灣的可能,于是再派監生吳公鴻去廈門送信:提醒鄭經要審時度勢,不要太狂妄,“要地請餉”。結果馮錫范仍堅持:“茍以生民為念,邊所海島悉為我有,資給糧餉,則罷兵息民?!笨涤H王杰書雖放寬了招撫的條件,鄭經的要求反而更加離譜??滴醯凼欠窠邮芙軙淖尣缴形纯芍?。至此,鄭經的意向已昭然若揭??滴跏吣辏?678年)正月,康親王杰書向康熙帝報告說:“鄭錦(即鄭經)無降意?!笨滴醯叟荆骸班嶅\雖無降意,其附逆人民有革心向化者,大將軍康親王仍隨宜招撫?!焙髞淼氖聦嵶C明,康熙帝的這一決策有很大的可行性,而推行這一策略的是杰書薦舉的姚啟圣,他后來成為福建總督。

姚啟圣原為浙江會稽人,后隸籍漢軍鑲紅旗。康熙二年(1663年)以舉人出任廣東香山(今中山縣)知縣。因有人參劾平南王尚可喜而受牽連被革職。三藩叛亂后,他投充到康親王杰書門下,為他出謀劃策,深受杰書的倚重,不久被杰書推薦為署福建布政使。當杰書與鄭經和談失敗后,鄭經突然襲擊清軍,派手下大將劉國軒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初十率主力猛攻漳州,并圍海澄(今龍海),清軍措手不及,接連吃敗仗??涤H王杰書認為時任總督的郎廷相指揮無能,便令郎廷相單騎入京,同時推薦姚啟圣出任福建總督。康熙帝也以為郎廷相軟弱無能而導致喪師失地,馬上將其革職,批準了對姚啟圣的提升。

五月初五日下午,九龍江口戰船林立,鏖戰近兩個月的海澄攻防戰激戰正酣,外城正受到劉國軒軍的猛烈攻擊,姚啟圣等清軍滿漢步卒卻無能為力,只能在筆架山等處,扎下營寨固守。副都統穆赫林、陸路提督段應舉自殺,海城總兵黃藍下落不明。攻陷海澄后,劉國軒與另一鄭軍將領吳淑分兵北進,攻占同安,圍泉州,并派部將先后攻占南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數縣及長泰、漳平等地。

清軍將領對福建形勢的惡化和劉國軒的兇猛攻擊都感到恐懼和不安,可姚啟圣卻暗暗高興。他認為劉國軒不攻漳州,是“舍近圖遠,棄瑕攻堅”,他已無力攻下漳州了。當州縣被攻占后,姚啟圣更有了克敵的信心。他對部下說:“賊兵不過三萬,慮其聚而勢雄。今既得諸邑,必當分眾把守。眾分,則勢弱;勢弱,則破之易也。”果然,劉國軒很快就陷入困境。為了鎮守各地,劉國軒在當地征兵駐防,但為防止這些士兵逃亡,他將新兵家屬強行遷往臺灣,結果惹得當地百姓怨聲載道。加之泉州之久攻不下,鄭軍不停地向當地人民征派軍需,人民的反抗情緒極濃。當康熙帝看到姚啟圣的破敵之策后,他高興地對群臣說:“閩督今得人,賊且平矣!”對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至八月,泉州已被圍近兩個月,形勢危急,姚啟圣組織數路兵馬增援泉州,劉國軒抵擋不住,二十三日撤圍退往長泰死守,誰知耿精忠也指揮大軍向鄭軍發起猛攻,鄭軍大敗,奔逃到九龍江云英渡一帶,因無船渡河,萬余人被淹死。“旗幟盔甲,布幔輜重,棄滿山野”。劉國軒在長泰失利后,率軍隊退到海澄一帶,深壕高壘,堅守不出。姚啟圣派人前往廈門招撫鄭經,勸其“解甲釋兵,縱數千萬子弟盡還耕漁之樂;身享裂土分王之榮”。鄭經表示他接受招撫的條件仍舊是駐守沿海島嶼,征餉四府,且“海澄為廈門門戶,不肯讓還”。姚啟圣再派人議撫,鄭經再度拒絕。姚啟圣奏準康照帝,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將整個福建沿海的百姓再次內遷,或十里、或二十里,在近水險要之地添設炮臺,稽查防范。

盡管如此,但鄭軍仍據著海澄,嚴重威脅著福建,這令姚啟圣坐臥不安。這時一個投誠官員黃性震向他建議道:“倘能高位厚祿,收買人心,不用干戈,立可收其績效。”姚啟圣聞聽之后大喜。因此,將漳州衛改為“修來館”,由黃性震管理,招降鄭軍兵民、對來降的文武官員仍以原官職銜使用。兵民如頭發全長者,每人賞銀五十兩;頭發短者,每人賞銀二十兩?!霸溉胛檎撸茉跔I,給以戰餉;愿歸農者,立送回籍,飭府縣安插,不許豪強欺凌,宿怨報仇”。此政策推行后,由臺灣等地來降的軍民絡繹不絕。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下半年到十八年(1679年)初,便招降鄭軍文武官員1600余名,士兵23700余人,鄭經軍中有不少的總兵級的高官都投降了清朝。這無疑使鄭經對部下產生了不信任感,軍中猜疑之風甚行,以致軍心渙散,士氣土崩瓦解。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月,清軍進行小規模出擊,被劉國軒擊敗??涤H王杰書又自作主張派人與鄭經議和,他同意鄭經可照朝鮮事例,不剃發。但馮錫范仍加兩項條件:把海澄留為往來公所;每年給臺灣提供餉銀六萬兩。杰書對此打算接受,但考慮到事關重大,不敢自作主張,經福州順路到漳州見姚啟圣征求意見。姚啟圣見鄭經仍是老一套論調,當即回絕說:“寸土屬王,誰敢將版圖封疆,輕議作公所?”并指明康熙帝從未作出允許這樣處理的決定。但姚啟圣已深知鄭經不會投降,便加緊了招撫和瓦解鄭軍的工作,一面加速建造艦船,選拔熟悉水戰的得力將領,準備收復海澄、金門、廈門等所有沿海島嶼。

當時,福建水師提督空缺,姚啟圣反復衡量后認為唯有施瑯能當此大任,于是他便向康熙帝舉薦施瑯做福建水師提督??滴醯蹍s并未同意??滴跸仁侨蚊偨瓕④娡踔楦=ㄋ畮熖岫?,以為他曾任漳浦總兵,熟悉福建的情況。可王之鼎由于不知水戰,到任后一再請求辭職。于是康熙帝只得將他改調為四川提督,同時升湖廣岳州總兵萬正色為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到福建后加緊督造戰船,訓練水軍,準備同鄭經的軍隊作戰。

在清軍調兵遣將的同時,鄭軍投誠者日見增多,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鄭軍中已是人心惶惶,“有識者知其將亡也”。十一月,鄭軍驍將吳淑在守城時,被城墻壓死,鄭經和劉國軒均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滴跏拍辏?680年)二月,鄭軍得到情報:萬正色自福州率清軍水師進攻鄭軍。

臺灣風俗圖之一 清

鄭經派林升為水師提督,率江勝、朱天貴等將帶領水軍北上抵御萬正色;劉國軒則在陸上布置防御,對付姚啟圣所率滿、漢各路大軍的進攻。鄭經以為可以穩操勝券,結果林升所率水軍在海壇與萬正色稍有接仗,便找不到地方停船,一直退往金門料羅灣。這一下使鄭經大為恐慌,而與此同時,清軍正從陸上向鄭軍撲殺過來。鄭經連令劉國軒退軍。劉國軒接到退軍令,只得將海澄等陸上防兵撤回。清軍迅速地占領了失去了防守的據點。從二十五到二十七日僅3天,清軍便占領了鄭軍經營的19個營寨以及海澄城。二十七日中午,廈門“全島人民鼎沸,攜男挈女,各自逃竄,莫能禁遏”。鄭經見勢不妙,急令撤回臺灣。在內亂中,幾個欲投誠獻功的水軍官員差點將鄭經擒住?!捌浒傩諢o船可渡者,遍滿海灘。號啕之聲,與澎湃相和焉!甚至慘遭擄掠,情極赴水者,難以指數”。第二天,姚啟圣率領清兵登上廈門,安撫百姓。接著朱天貴率文武官員600余人、精銳水師兩萬余人、戰艦300艘在銅山投降了清軍。到此,沿海諸島平定。

鄭經等只帶了千余人逃竄,他無顏回臺灣,在澎湖居留數日后,才被兒子鄭克接回。數年的閩海爭奪,鄭經以大敗而歸,損失了大量的軍隊。不久后,康熙帝終于平定三藩之亂,鄭經不僅再也沒有實力和機會反攻大陸,而且臺灣島內也發生了嚴重的危機,康熙帝收復臺灣的日子已為時不遠了。

(3)重新啟用施瑯

由于鄭經多次拒絕招降,康熙帝便積極進行武力攻取的準備??滴跏四辏?679年)正月,康熙恢復福建水師,調鎮江將軍伯王之鼎為福建水師提督。王之鼎以未經水戰,海島不熟,恐誤封疆,有負朝廷為由,多次上疏請求朝廷免去其水師提督一職。因而,于同年四月改調王之鼎為四川提督,提升湖廣岳州水師總兵官萬正色為福建水師提督,統轄全閩水師營務,以專職掌。萬正色,字中庵,福建晉江人,也系投誠之人,后改姓黃,駐防山東。由于在平叛戰爭中立有戰功,任陜西云安鎮左營游擊。在朝天關一戰中,擊殺吳三桂叛軍千余人。被困于盤龍山,萬正色率眾人殺出重圍。敵人聞其勇猛而稱他為“黃大刀”。出任山西平魯衛參將時,他又改回萬姓。后調任湖廣岳州水師總兵官,在洞庭湖蕩平賊寇,功勞頗大??滴醯垡姾V戰場收復岳州后,水師并非急需,于是將萬正色調往福建任水師提督,準帶岳州全部鳥船和水手,并從江南、浙江“選戰艦百艘攜往”,以加強福建水師;又調撥1.4萬人充實水師實力,令將湖廣所有西洋炮20具調撥福建,“用資剿御”。

萬正色到任后,即積極籌備攻取金、廈,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萬正色見時機已到,立即發兵進攻金廈等地。姚啟圣見無法阻攔,積極予以策應。于是,遣將渡海,先克海壇,隨后又攻占金門、廈門,并在銅山招降朱天貴。康熙帝認為,進剿金、廈事宜,系提督萬正色首先題請,“自當從優議敘”,但總督姚啟圣對此全力支持,“可仍著議敘”。

克取金、廈,澄清沿海之后,康熙帝立即于十九年(1680年)四月底派兵部侍郎溫代前往福建,會同尚書介山、侍郎吳努春及總督、巡撫、提督等,就福建沿海設防及撤兵事宜進行商討。經過反復商議,至八月初四,康熙決定在福建只留二千滿洲兵,由將軍喇哈達統轄,分別防守福州、漳州,其余2400余名全部撤回北京。福建留駐五千綠營兵,分設五營,撫標下轄1500名兵丁,分設二營。至通省防守兵,照原來的定制留5.1萬余人,將其余的1.9萬人全部裁撤。水師留2萬人,裁撤5000人。提督駐鎮海澄,其銅山、廈門諸處,分設總兵官、副將鎮守。次日,康熙諭令兵部:“臺灣、澎湖,暫停進兵。令總督、巡撫等招撫賊寇。如有進取機宜,仍令明晰具奏?!?/p>

裁撤部分軍隊和“暫停進兵”,并不意味著放棄了臺灣。當時尚之信已死,耿精忠已調離到北京,圍剿云南叛軍的大部隊正在圍攻云南,叛亂指日可滅。“三藩”問題基本解決,臺灣問題擺到了康熙帝面前。裁撤軍隊可以減輕百姓的負擔,使社會安定,兵精餉足,更有利于進取。這時的康熙已經十分成熟老練,在戰事上絕不貿然行事,而是積極準備,捕捉有利戰機,再定決戰。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姚啟圣先后接到臺灣傅為霖、廖康方的密報,正月二十八日,鄭經病故,其長子監國鄭克在三十日被殺死,年僅12歲的次子鄭克即位。傅于密信中指出:“主幼國虛,內亂必萌,內外交并,無不立潰,時乎不可失也?!绷斡谛胖幸螅骸百\勢必發生內亂,此時正有機可乘,速懇發兵,救民于水火?!币⑹擞谖逶率湃丈鲜枰?,“會合水陸官兵,審機乘便直搗巢穴”??滴跤诹鲁跗呷张c大學士等會議后,當即發布諭旨。

“鄭錦(經)已死去,賊人必亂了陣腳,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提督諾邁、萬正色等,其與將軍喇哈達、侍郎吳努春,同心合力,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并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這是康熙帝發出的進兵收復臺灣的命令。

康熙決定進攻臺灣,引起了朝臣們的不同反應。水師提督萬正色上奏:“臺灣斷不可取?!背⒏呒壒賳T討論“進剿方略”時,“咸謂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閩海前線最高軍事長官,鑲黃旗滿洲都統寧海將軍喇哈達對進攻臺灣也表示反對。支持以武力進剿臺灣的,有內閣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圣、福建巡撫吳興祚等人。李光地,福建安溪人。他深知不收復臺灣,東南永無寧日,不用武力,平定無期。他們支持武力征剿臺灣鄭氏,反映了閩浙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渴望消滅戰亂,在沿海地區恢復和平與安定的社會秩序的愿望。

在康熙任命萬正色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前后,姚啟圣曾一再上疏舉薦施瑯擔任此職。但施瑯因有長子施齊(化名王世澤)、族侄施亥(明良)都在鄭氏集團供職,所以朝廷對他不甚信任,遲遲未予任用。后來姚啟圣查實施齊、施亥因謀“擒鄭逆獻廈門以報本朝”,于十九年(1680年)二月事泄被殺,兩人滿門滅口,從而解除懷疑,使清廷恢復了對施瑯的信任??滴醵辏?681年)七月,李光地也推薦施瑯:“他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形。其人還有謀略,為海上所畏。”此時,萬正色對康熙進取臺灣的策略依然表示反對,但是康熙帝毅然采納李光地的建議,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代替怯懦的萬正色。他于七月二十八日向議政王大臣等宣布:

“今諸路逆賊俱已殲除,應以現在舟師破滅海賊。原任右都督施瑯系海上投誠,且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熟悉彼處地利、??芮樾?,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與將軍、總督、巡撫、提督商酌,期統領舟師進取澎湖、臺灣。其萬正色改為陸路提督,諾邁還京候補。”

對于啟用施瑯,那些不同意進攻臺灣的朝臣們堅決反對,“以為不可遣,去必叛”??滴鮿t堅信:施瑯不去,“臺灣斷不能定”。于是排除一切阻力,作出正確決擇,表現了超人的膽略和見識。

(4)嚴密部署

三藩之亂后期,康熙帝在穩操勝券的情況下,把注意力轉向了臺灣。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在臺灣問題上,他同意大學士明珠所奏,“閩疆新定,逋逃殘寇應靜等它消亡,再若梗化,進剿未晚”。但君臣這一問答,已提出了用武力統一臺灣問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姚啟圣向康熙帝奏報鄭經已死,臺灣出現內亂的情況,康熙帝認定時機成熟,諭督撫提商討平定臺灣一事,毋誤事機。七月,他決策進攻臺灣,迅速調整人事,根據學士李光地、總督姚啟圣的推薦,他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與將軍督撫商議克期進取臺、澎,原水師提督萬正色改任陸路提督以配合水師收復臺灣的工作。

當時,收復臺灣問題引起了大臣們的爭論,當康熙帝決定武力征討后,“重臣宿將,至于道路之口,言海可平者百無一焉”。當康熙問及剿取方略時,廷臣就都推說海波難測,沒有可以制勝的辦法。陸路提督萬正色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臺灣難攻,且不必攻”。比較起來,總督姚啟圣對于進攻臺灣最為支持。但他對清朝自己的水師信心不足,因而信奉“吾但以賊攻賊,賊亡無日矣”。在此情況下,他沒有把精力放在訓練水師之上,而是主張引荷蘭殖民者參戰,甚至提出派間諜、刺客去臺灣的建議。大臣們的退縮不前,極不利于收復臺灣的工作。

康熙作為最高決策者,他以堅定的決心與必勝的信心推動著整個事情向前順利發展。

施瑯自受命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后,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抵廈門視事,對于攻臺一事,他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整頓水師。選拔將領、訓練水兵、修造海船、準備甲仗。施瑯所挑選的將領有侍衛吳啟爵、同安總兵吳英、興化總兵林承、金門總兵陳龍、平陽總兵朱天貴、海壇總兵林賢等人。這項工作,施瑯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完成。

第二,再三申明進征臺灣的必要性和取勝的必然性??滴醵荒辏?682年)夏,給事中孫蕙、坐塘筆帖式譚木哈圖連續上疏,反對進攻臺灣。七月,施瑯上《決計進剿疏》,指出鄭氏絕不會投降,內應又因無法得到及時的支援而不敢公然發難,只有進兵臺灣才是唯一的破敵之法。

第三,要求清廷給以專征臺灣的兵權。施瑯作為加銜提督主持攻臺事宜,仍要受督撫的節制,一旦雙方意見出現分歧,便有可能被掣肘。當時福建督撫都決意進兵,平臺建功,但施瑯對此仍然有顧慮。從上任伊始,他就連續上疏,提出獨任征剿的問題。這里反映出他與姚啟圣等的矛盾。因他與總督意見不和,原定于二十年(1681年)五月的出兵計劃落空了。事實證明,事權歸一才能避免扯皮,能更加順利地開展征剿工作。施瑯在《決計進剿疏》中重申要求獨任,而令督撫為他提供物質供應,攻臺不要有出兵的時間限制,只要順風,他將出師臺灣,如果不能收復臺灣就治他的罪。他終于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明珠、李光地的有力支持,康熙看出問題癥結,同意由“施瑯相機自行進剿”,施瑯終于可以大展拳腳了。

第四,制定作戰方案。清軍水師經過近一年整頓,已有精兵二萬余人、戰船三百艘,與鄭軍在數量上不相上下,作戰本領也大有提高,而且士氣正旺,但海戰經驗不如鄭軍豐富,而且鄭軍是以逸待勞。因此,施瑯提出南風盛發的五、六月出兵,首先攻取澎湖的作戰方案:“夫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在澎湖決戰,一舉殲滅鄭軍主力,可知明鄭虛實,直取臺灣,或“暫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使其不戰自潰,內謀自應”??傊?,占據了澎湖就進可攻退可守,事半功倍。

準備過程每一步都異常地艱辛。總督姚啟圣反對施瑯的作戰方案。姚啟圣堅持乘九、十月北風起時兩路出擊,或先打臺灣,后攻澎湖。在此方案被否定后,他又重彈“剿撫并用”老調,并派人渡過臺灣海峽,對臺灣進行招撫。施瑯反對,撫局失敗。

施瑯全力準備征進??滴醵辏?683年)四月,他向姚啟圣要求調捐膳船兵。姚啟圣顧全大局,拋棄前嫌,分撥平陽總兵朱天貴統捐膳兵1100名、船61艘隨同施瑯出征,興化總兵吳英統捐膳兵和陸師駕船43艘出海策應。

在姚啟圣的全力支持下,六月十四日,施瑯在銅山港誓師,統水師3萬余人、戰船300余艘進攻澎湖。

(5)施瑯收復臺灣

當時澎湖、雞籠都有鄭軍重兵把守??滴醵辏?681年)冬,武平侯劉國軒出任總督守澎湖,左武衛何任北路總督守雞籠,在那里修筑城池炮臺,開溝浚濠,架設火炮,加強防御。澎湖是防守重點。劉國軒在此集中了官兵2萬余人、戰船200余艘,但與清軍相比,澎湖守軍在數量上處于明顯劣勢,而且糧餉不足,形勢對鄭軍不利。但是鄭軍畢竟是一支久經戰爭考驗的部隊,其士兵英勇善戰。右武衛林升、左虎衛江勝、宣毅左鎮丘輝、戎旗二鎮吳潛等都表示要死守。因此,清軍能否攻下澎湖是關系到整個戰爭的關鍵。

施瑯水師于十五日出發,直駛澎湖。劉國軒聞訊戒備,但他懾于清軍兵威,放棄了主動進攻,只作死守,幻想康熙四年(1665年)施瑯征臺歷史重演,等候臺風起,以逸待勞,不戰而勝。他由此而喪失了戰機。劉國軒命令陸上和各島要口、戰船都嚴密警戒。丘輝建議先發制人,乘清軍戰船停泊未定之際,發起攻擊,被劉國軒拒絕。當日傍晚,清軍從容進泊鄭軍防守力量薄弱的八罩島、貓嶼、花嶼。丘輝再次請戰,提出乘晚上潮落時奇襲清軍,又遭拒絕。劉國軒期望夜半風起,會把清軍掃蕩無遺。劉國軒最終失望了。

第二天清晨,清軍水師開始進攻澎湖。劉國軒趕忙指揮各部迎戰。清軍因戰船密集,互相擠靠在一起,不得施展。在船尾指揮作戰的施瑯被流炮擊中,他為穩定軍心,站起來繼續指揮。藍理見提督坐船被困,直沖過來,連續擊沉幾艘敵船,總算解圍。激戰中,藍理中炮,血流不止,仍高喊督戰,后又被炸傷左腿,施瑯見攻擊不利,便下令全軍暫時退出戰斗。

丘輝此時又提出要夜襲清軍,劉國軒仍堅持扼險守隘,坐等風起。十八日,清軍進取虎井、桶盤兩嶼,向鄭軍主力逼近。施瑯親自視察島嶼形勢,準備與鄭軍決一死戰。

二十二日,澎湖決戰爆發。清軍吸取了上次作戰的教訓,改變戰術,主力分路進擊:戰船50艘從東路攻雞籠嶼,派50艘戰艦從西路入牛心澳,以牽制敵人;56艘均為八股,各作三疊,施瑯領一股居中調度,總兵、游擊等官分領其余七股直撲鄭軍大營,余船分股后援。劉國軒指揮迎戰,一場血戰開始了。清朱天貴喊話招降,中炮陣亡。林賢的戰艦遭丘輝、江勝等的包圍,林賢四面應戰,身負重傷。清兵援艦到達,與林賢內外夾攻。炮火矢石交攻如雨,煙焰張天。清軍東、西兩路奮勇夾擊。雙方都奮不顧身,自辰至申,持續激戰。清軍8條船圍攻丘輝,丘輝左足斷右足傷,但他堅持督戰,直到自己被炸犧牲。施瑯在組織和使用力量方面,充分發揮數量上的長處,集中優勢兵力,將鄭軍戰船一只一只地消滅。他命令實行“五梅花”,即“遇賊船一只,即會數只合攻”, “以五船結一隊,攻彼一只”。這一戰術十分有效,基本殲滅了鄭軍的有生力量。鄭軍被擊沉、焚毀戰船百余艘,征北將軍曾瑞、水師副都督左虎衛江欽等將領陣亡,江勝、吳潛等自殺,1.2萬名士兵陣亡,將軍果毅中鎮楊德等將領165人率余部4800余人投降。劉國軒僅帶30只船逃回臺灣。

澎湖大戰以清軍的勝利宣告結束,隨后澎湖三十六島皆降。清軍官兵戰死329人,傷1800人。幾天來,施瑯一面出告示安民,一面向總督姚啟圣和康熙帝奏報澎湖大捷。

澎湖大戰的勝利,基本上消滅了鄭軍的有生力量,無論和、戰,臺灣都已經是清軍的囊中之物。

澎湖激戰,鄭軍主力盡滅,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奠定了基礎。

清軍取得海戰的勝利有其必然性。清軍在政治上以統一對割據,在軍事上、經濟上處于優勢地位,這決定了其將取得最后的勝利。交戰雙方在戰爭指導思想和戰術運用上,施瑯的正確、劉國軒的錯誤導致了鄭軍的失敗。這之間也有偶然性,施瑯不可能擁有科學的氣候預測手段,“稽古以來,六月時序,澎湖無五日和風,即驟起颶臺,怒濤山高,變幻莫測,三軍命懸,悉聽于天”。在這點上他又有些冒險,他此次“抵澎旬余日,海不揚波”,劉國軒期待的臺風竟沒有到來,是偶然性幫助了清軍成功。

澎湖失守后,馮錫范令臺灣各港嚴加防備。但北路總督何等卻秘密向清軍通謀納款,并將淡水港的守軍撤走。明鄭內部發生了嚴重分裂。閏六月初,當鄭克集議戰守時,馮錫范等主張南走,而劉國軒力主投降。

施瑯大軍仍駐澎湖,一面因臺灣港道深淺莫辨,到北風起時再進軍,就有更大的把握。在這段時間里,施瑯乘機做進軍臺灣的準備。一面派劉國軒舊部曾蜚乘勝去臺招撫。鄭克、劉國軒上表請降。

七月,臺灣兵民剃發投降。八月,施瑯抵臺料理善后。九月,劉國軒等相繼進京陛見??滴醯凼趧幪旖蛐l總兵、鄭克正黃旗漢軍公、馮錫范正白旗漢軍伯,賜鄭、馮第宅居京師,并安置了其余投降的官兵。十一月,施瑯將臺灣交興化總兵吳英把守,自己班師回福建。

康熙認為施瑯收復臺灣,立下了大功,于九月初十“加授靖海將軍,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以示酬庸”。征臺官兵,除照云南例加級、賞賚外,康熙考慮到出海作戰難度更大,因而決定“在事官員著再各加一級,兵丁再賞一次,以示特加優渥至意”??滴跗吣辏?668年)施瑯上《邊患宜靖》遭否定,并被撤去福建水師提督職,任內大臣,隸漢軍鑲黃旗,留住北京十余年。收復臺灣后,他于是又“疏辭侯爵,乞如內大臣例賜花翎”。兵部認為無此先例,拒絕了施瑯的要求??滴跽嫘捏w會施瑯的心情,命毋辭侯爵,“并如其請,賜花翎”,仍享有內大臣的殊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二月,鄭克等奉旨到京??滴蹩隙ㄠ嵖?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2B0DF/4722314703872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76_0002.png?sign=1752615530-QXS6roGEL0VOIhH25GSEYlDAgFYEvDep-0-4cca214f2c42f407139bc74308aced68">等“納土歸誠”有功勞,授鄭克公銜,劉國軒、馮錫范被封為伯,都被抬入旗籍,隸屬上三旗漢軍,命戶部分別“撥給房屋田地”。其他投誠武職1600多人,文職400多人,兵4萬余人,也都被妥善安置。劉國軒因主張降清而得到康熙帝的親自召見,特實授直隸天津總兵官,還賞賜他白金二百兩,表里20匹,內廄鞍馬一匹,以示特殊恩寵。后康熙得知劉國軒“家口眾多,棲息無所”,又特意賜給劉國軒宅第,“俾有寧居,以示優眷”。

在康熙統一臺灣的過程中,如何使用“海上投誠人員”,成為了一個重大的政策問題。最初清廷并不信任“海上投誠”者,不授予他們官職,也無餉銀,并把他們派到他省墾荒,另從外地向福建大量增兵;后來才開始信任和重用“海上投誠人員”,不僅沒有向福建派兵,而且還裁兵,而平定海疆也正是依靠這些“海上投誠”者,最后完成統一大業。事過20年,對“投誠”者的功績,康熙帝仍無法忘記,對臣下說道:“昔之海上投誠者,習于水戰,今亦不可多得矣。”臺灣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康熙的知人善任,他既沒有御駕親征,也沒有具體的作戰方略作出指示,而是選用了幾名得力官員。姚啟圣、萬正色、施瑯三人,就其出身而論,是三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滴醢阉麄儚谋姽賹⒅羞x拔出來,大膽使用,且用而不疑。他們得到皇帝支持,都為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普洱| 含山县| 舟曲县| 北安市| 中阳县| 嘉定区| 临颍县| 安顺市| 毕节市| 惠安县| 屏东市| 尼木县| 社旗县| 岚皋县| 麻城市| 鹤山市| 临潭县| 沐川县| 福州市| 宾川县| 巢湖市| 资阳市| 密云县| 南丰县| 司法| 望城县| 彰化市| 隆昌县| 墨竹工卡县| 威海市| 修文县| 金沙县| 修武县| 遂溪县| 济宁市| 马龙县| 龙陵县| 广水市| 荆州市|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