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周紀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約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歷經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諸侯立周平王為天子,平王將京都從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西),歷史上稱東遷以后的周王朝為東周。

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采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也是貴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農業仍舊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斷用兵,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但更多的則是與鄰邦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趙魏韓三家分晉

晉國自晉文公之后,國君的權力日漸衰落,晉國的大權掌握在智、趙、魏、韓四大家族的手中,尤以智家勢力最大。當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瑤做繼承人。智果得到消息后就勸他說:“我覺得立智瑤不是最好的選擇,不如改立智宵。雖然智瑤有5個方面超過了一般人,但是他卻有一個方面是致命的缺點。”

智宣子聽到后問“:那你說說看,智瑤有什么致命的缺點?”

智果回答說:“智瑤雖然很聰明,但是做起事來卻不仁不義。我認為,如果讓他繼承爵位的話,恐怕我們智氏就要滅亡了啊!”

智宣子聽后不以為然,沒有聽從智果的勸告。

智宣子死后,智瑤果真成為了智家的族長,并掌握了晉國的大權,稱為智襄子,而晉國也開始走向衰亡。這個智瑤果然像智果說的那樣,雖然具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但是卻專橫跋扈,殘暴無道。有一天,智瑤找來了大夫韓康子和魏桓子,與他們一起在藍臺喝酒。酒席宴間,智瑤不但戲弄了韓康子,而且還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規。

智瑤又提出讓韓康子把地割讓給他,韓康子聽后本來不愿給,可是段規卻說:“先不要著急,我們不如答應他的條件。這個智瑤既貪婪又兇狠,如果我們不給他,他一定會派兵討伐我們的,以我們的實力,肯定會戰敗。”

韓康子覺得段規說得有道理,就把一塊非常好的地給了智瑤。這下智瑤嘗到了甜頭,緊接著又向魏桓子要地。這魏桓子本來也不想給,可是他手下的謀士任章勸他說:“智瑤現在無故向自己的大夫索要土地,一定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不過,現在還不是和他硬拼的時候,不如答應他的要求,助長他的驕橫氣焰。這樣一來,智氏恐怕就離滅亡的時間不遠了。”

魏桓子覺得任章說得有理,也給了智瑤很好的一塊地。于是,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土地。

趙襄子說什么也不答應智瑤的要求。智瑤還從來沒被人拒絕過,一氣之下就聯合韓魏兩家的軍隊一起攻打趙襄子。趙襄子一看形勢危急,就按照他已故父親的指示,投靠了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尹鐸。

智瑤一看趙襄子跑了,馬上帶兵包圍了晉陽。為了逼死趙襄子,智瑤命人引水灌淹晉陽,大水很快就淹沒了整個晉陽城。即使是這樣,晉陽城內的百姓也沒有一絲要造反的意思。智瑤趾高氣揚地坐在車上,冷笑了幾聲,說道:“原來,一場大水也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

⊙三家分晉示意圖

聽到這些話,韓康子偷偷地用胳膊碰了一下魏桓子,魏桓子也用腳偷偷地踩了一下韓康子,兩人都明白什么意思,就謊稱要去引水淹城,紛紛退了出去。

疵覺得事情不對,就對智瑤說:“主公,我看這兩個人一定會謀反的。”

智瑤奇怪地問他:“哦?你怎么知道的?你憑什么這么說?”

絺疵回答說:“我是從他們的表現判斷出來的!你想,他們兩家和我們一起攻打趙氏,眼看趙氏就要滅亡,他們馬上就能分到趙國的土地,可為什么還愁眉不展呢?我覺得,他們一定是有所顧慮,想要謀反。”

第二天,智瑤把絺疵的話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訴了韓康子和魏桓子。兩人聽后嚇出了一身冷汗,趕忙辯解說:“不不!這個家伙其實是在為趙襄子辦事啊!他想挑撥我們之間的關系,使我們不能攻下趙氏。您想,我們難道放著趙家的土地不要,卻偏偏去謀劃什么不可能成功的事嗎?”

智瑤覺得有道理,就放他們兩個走了。這時,絺疵也走了進來,就問智瑤:“您是不是把我的話告訴他們了?”

智瑤說:“是啊,你怎么又知道了?”

絺疵回答說:“我剛才看他們二人神色慌張,不敢看我。可見,這兩個人已經知道我揭穿了他們的陰謀啊!”

可是,這時的智瑤已經完全聽不進勸告了,反而把絺疵派去出使齊國。后來,趙襄子和韓康子、魏桓子聯合起來,用水淹的辦法打敗了智瑤。最后,他們將智瑤和他的族人全部殺死,只留下了輔氏。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晉國遂亡。

豫讓刺殺趙襄子

豫讓,春秋時期晉國人。他曾經侍奉過晉國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但沒有得到重用。后來,他又投靠在大夫智氏的門下。智瑤很賞識他的才華,非常器重他,所以豫讓對智瑤感激不盡。

韓、魏、趙三家消滅了智氏以后,趙襄子為了出口惡氣,就把智瑤的人頭砍了下來,并且用漆把他的頭骨裝飾了一下,制成飲酒用的器皿。每次趙襄子與大夫們飲宴時,都會用這個仇人頭骨做成的酒杯。

逃亡在外的豫讓聽到智瑤被殺的消息后,十分傷心,后來又聽說趙襄子居然用智瑤的頭骨做酒器飲酒作樂,豫讓恨得牙根癢癢,心中暗自發誓,一定要殺了趙襄子,好為智瑤報仇。可是,趙襄子是什么人啊?前呼后應,一呼百應,一個小小的刺客想憑自己的力量刺殺他,簡直是做夢!豫讓冥思苦想,最后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

這天,一個奴隸打扮的人出現在了趙襄子的宮門口。來人聲稱自己因為犯了罪,被判罰到這里來做苦役。還說自己不怕臟,不怕累,別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愿意干。趙襄子見他挺可憐的,就把他留了下來,讓他每天負責為自己整理、清掃和維修廁所。

其實,這個人就是豫讓。為了能夠接近趙襄子,豫讓變賣了所有的家產,然后懷揣著匕首來到了趙襄子的宮中。豫讓是個沉得住氣的人,時機不成熟,他是不會動手的。因此,雖然他在趙襄子宮中潛伏了很長時間,但一直沒有被發現。

這天,趙襄子去廁所,突然覺得心神不寧。趙襄子馬上意識到,這是預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要發生。于是,他下令自己的衛士四處搜索,看看有沒有可疑的人。不一會兒工夫,衛兵們就把正在外面粉刷墻壁的豫讓抓了過來,報告說:“稟報大王,從這個人身上搜出一把匕首。”

趙襄子看了看匕首,又看了看豫讓,問道:“你是何人?為什么要謀刺我?我與你有什么仇恨?”

豫讓知道這次被抓后,自己是難逃一死,于是就大聲說道:“呸!你這個背叛故主的小人,我是智瑤的家臣,今天就是想要殺了你,為主人報仇。”

旁邊的大臣們一聽,全都氣得哇哇亂叫,紛紛表示一定要殺了豫讓。趙襄子想了想,就說:“你的精神我很佩服,我決定不殺你!”

這下連豫讓都被搞糊涂了,他不知道趙襄子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趙襄子看了看左右的大臣,對他們說:“智瑤殘暴無道,最終被我和韓、魏兩家消滅。智瑤死了,他的三族也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可以說他現在已經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了。但是,眼前這個人明知道這樣,還要為他的主人報仇,這難道不是一位難得的義士嗎?我怎么忍心殺害他呢?算了,我以后自己多加小心就是了!”于是,趙襄子就命人放了豫讓。

不過,豫讓對趙襄子的大度并不領情,他還要繼續刺殺他。這次,豫讓考慮到趙襄子已經知道自己的容貌和身世,就用漆涂滿了全身,弄得渾身上下生滿了癩瘡,有的地方還流著膿水。接著,他又生吞下了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啞。這樣一來,當初相貌堂堂的豫讓就變成了一個丑陋不堪的丑八怪。

為了檢驗自己這招是不是管用,豫讓又裝成乞丐,每天都在大街上乞討。結果,沒有一個人認出他來,就連他的妻子也不例外。豫讓覺得很滿意,認為自己已經可以蒙騙過任何人了。一天,豫讓像往常一樣在大街上乞討,突然他以前的一個朋友認出了他。這位朋友見他把自己折磨成這個樣子,非常傷心,流著眼淚對他說:“豫讓啊豫讓,你這又是何苦呢?憑借你的才華,如果去投奔趙襄子,一定可以得到他的寵信。時間一長,他會慢慢放松對你的警惕。到那時,你再找機會刺殺他,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嗎?可是你……你干嗎要把自己的身體摧殘成這個樣子呢?你把自己搞得這么痛苦,卻還想什么陰謀刺殺,這不是更加困難了嗎?”

豫讓搖了搖頭說:“我的做法你是不會理解的。如果說我放棄原則,去投奔趙襄子,做趙氏的家臣,那么,當我以后找機會殺掉他的時候,我就不是替故主報仇,而是變成一個懷有二心的小人了,那樣我還怎么稱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我知道,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是極其困難和痛苦的,可是我必須這樣做,因為我要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凡是對主人懷有二心的人,都應該感到非常的慚愧。”

見他已經下定了決心,朋友只好無奈地搖搖頭走開了。

這天,趙襄子乘車出行,豫讓躲在橋下伺機行動。可是,連老天都在幫趙襄子。當趙襄子的馬車經過橋上時,拉車的馬突然受了驚嚇。趙襄子覺得一定有什么問題,就讓手下的士兵四處搜查。結果可想而知,豫讓又被趙襄子抓了起來。

這次,趙襄子知道豫讓是鐵了心要殺自己,所以就命人把他殺了。

名將吳起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戰國初期有名的將領之一。吳起很聰明,而且非常懂得用兵打仗。最初,吳起離開衛國,去到了魯國當官,但是那時他并沒有得到重用。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齊國派重兵攻打魯國。魯國在諸侯國中是個比較弱小的國家,為了抵抗齊國的進攻,有人向魯國國君舉薦了吳起。其實,魯國的國君也早就聽說吳起是個人才,這次有人推薦他,自然是有些動心。正在魯國國君猶豫的時候,有人告訴他,說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如果重用吳起,恐怕他會有二心。

消息傳到了吳起的耳朵里,為了表示自己與齊國斷絕了關系,吳起把心一橫,一劍砍下了妻子的人頭,獻給了魯侯。這下魯侯放心了,馬上任命吳起為大將軍。就這樣,魯國軍隊在吳起的帶領下,打敗了齊國的進攻。吳起也因此受到了魯王的重用。

正所謂“樹大招風”,吳起一個“外國人”在魯國得到寵信,必然招來了一些小人的嫉妒。于是,有人對魯侯說:“大王,吳起這個人千萬不能重用啊!想當初,他投靠在曾參門下,母親死了都不回去奔喪。正因為這樣,曾參才把他趕跑了。如今,他在我們魯國做官,為了自己將功立業,不惜殺害自己的妻子。您想想,這是一個多么卑鄙無恥的小人啊!此外,我們魯國一直以來很弱小,如今卻打敗了強大的齊國。這樣一來,一定會給我們找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請大王三思啊!”

⊙吳起像

魯侯也覺得這個人的話有道理,心中便開始懷疑吳起。吳起得到消息后,害怕被小人殺害,于是就逃到了魏文侯那里。魏文侯這時正在廣招賢才,聽說吳起來投奔,心中自然是高興。可是魏文侯也聽說吳起的“品行”有些不端,于是找來自己的親信李克,問他吳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李克想了想說“:坦白地說,吳起是個十足的‘小人’。這個人既貪財又好色,品行方面實在不敢讓人恭維啊!”

魏文侯聽到這里,皺了皺眉,說道:“既然這樣,我還是打發他走吧!留這樣一個人在身邊,遲早會出亂子的。”

李克接著說:“您先別急,雖然這個人品行有問題,但是說起用兵打仗,恐怕就連齊國的司馬穰苴也未必比得過他。因此,吳起還是有利用價值的。”

魏文侯點了點頭,采納了李克的意見,任命吳起做了將軍。果然,吳起沒有辜負魏文侯的厚望,帶領魏國軍隊攻打秦國,一舉就攻下了秦國五座城池。就這樣,吳起在魏國得到了重用。

就在吳起在魏國建立了一系列功業的時候,一場災禍又降臨到他的頭上。

魏國的相國公叔娶了魏國公主,這引起了吳起很大的不滿,而公叔也懷恨在心,想除掉吳起。

這天,公叔的仆人對他說:“其實,小人覺得除掉吳起這個禍根也不是什么難事!”

公叔眼睛一亮,趕忙問道“:你有什么妙計快說,辦成這件事我重重有賞!”

仆人笑了笑說:“吳起這個人剛愎自用,而且有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您不妨對大王說吳起是個本事非常大的人,一個小小的魏國恐怕留不住他的心!為了考驗他,我們假裝把公主許配給他。如果他沒有留下來的心思,肯定是不會接受的。”

仆人剛說完,公叔就生氣地說:“你這是什么餿主意,那吳起巴不得呢!”

仆人接著說:“您先別急,當大王傳下命令以后,您可以帶著公主前往吳起那里,并且讓公主當著他的面狠狠地羞辱您一番。這樣一來,吳起見公主如此傲慢無禮,哪里還敢娶啊?

公叔聽后馬上就去覲見魏王。結果,一切都按照公叔的計劃進行,吳起果然推辭掉了婚事。就這樣,魏王也開始懷疑吳起。吳起聽說魏王開始怨恨自己,害怕招來殺身之禍,只好急匆匆地逃到了楚國。

楚悼王早就知道吳起是個難得的人才,如今他逃到了楚國,自然要重用他。于是,楚悼王把吳起請進宮內,并且任命他為相國,掌管國家大事。吳起一上任,頒布了嚴明的法紀,裁掉了很多“吃白飯”的閑官,而且還疏遠了一些不相干的貴族遠親,省下錢來獎勵有戰功的人。就這樣,楚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并且在吳起的帶領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諸侯國中沒有一個不畏懼楚國的。

按理說,自己的國家強大是件好事,而且這第一功臣也應該是吳起。可是,吳起在變法的過程中觸犯了貴族的利益,那些老頑固們一個個對吳起恨地咬牙切齒。

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大臣們趁機作亂,把積蓄很久的怨氣一并發到了吳起的身上。吳起害怕被他們殺害,就跑到了楚悼王的尸體旁邊,伏在上面以求保護。按照楚國的規定,誰敢動國君的尸體是要判死罪的。可是那些大臣和貴族們都殺紅了眼,哪里還管什么規矩不規矩。就這樣,吳起被亂箭射死,楚悼王的尸體也中了箭。

楚肅王即位后,那些射殺吳起的人全被滅了族。

聶政刺韓傀

韓傀(《史記》和《資治通鑒》中稱其為“俠累”)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大臣,也是韓烈侯的叔父,曾經擔任過韓國的相國。

在任韓國相國時,韓傀與當時的另一位重臣嚴仲子(即嚴遂)政見不合,兩人就結下了仇怨。后來,嚴仲子因為反對韓傀唆使韓王攻打魏國和晉國而得罪了他。嚴仲子怕被韓傀報復殺害,所以逃離了韓國,一心希望可以找到能夠殺死韓傀的人。

嚴仲子后來到了齊國,在和齊國人交談的過程中得知,有一位名叫聶政的勇士隱居在齊國軹地深井(今河南濟源南部)。這個人不僅非常勇猛,武藝高強,而且還十分講義氣。他因為在家鄉殺了人,所以就帶著母親和姐姐一同逃到了齊國,靠屠宰牲畜維持生計。于是,嚴仲子準備了豐盛的酒席,請來了聶政和他的母親。

酒席宴間,嚴仲子親自為聶政的母親敬酒,而且還拿出了一百鎰(古代計量單位,一鎰約為二十兩)黃金作為賀禮,給聶政的母親祝壽。聶政對嚴仲子的行為非常感動,但也非常的詫異,問道:“不知你找我有什么事?”

嚴仲子回答說:“當今韓國的相國韓傀是我的仇人,我想讓人前去刺殺他,為我報仇。我游歷了很多國家,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擔當這項任務。我聽說您是勇士,而且還十分重情義,因此想讓你替我完成心愿。”

聶政聽后搖了搖頭,拒絕道:“這件事我現在還不能辦,我知道刺殺韓傀的任務是十分兇險的,很有可能被他殺死。如今我的老母親還健在,需要我贍養,所以我是不能將我的性命交付給你的。”聶政還表示堅決不接受嚴仲子的禮物。

嚴仲子聽后,對聶政十分敬佩。雖然自己報仇的愿望暫時不能實現,但還是熱情款待了聶政和他的母親。

幾年以后,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嚴仲子得知消息后,馬上派人去請聶政。聶政心想“:我只不過是個以屠宰牲畜為生的草民,而嚴仲子卻是韓國的重臣。這么一個有身份的人不惜千里來到齊國和我結交,這是對我莫大的信任,我愿意為他肝腦涂地。”

于是,聶政脫下喪服,來到了濮陽嚴仲子府上,對嚴仲子說“:先前沒有答應您的請求是因為我的老母親還健在。如今,我的母親已經去世了,我也沒有什么好牽掛的了。我愿意替您報仇雪恨。”

嚴仲子聽后非常高興,說道:“你果然是我要找的義士。不過韓傀現在是韓國的相國,而且又是韓王的叔父,所以他的府院有重兵把守,守衛森嚴。我以前曾經派人去刺殺過他,但是都沒有成功。如今你要前往去刺殺,請讓我為您準備足夠的銀兩、車馬和隨從,那樣會增加實現計劃的可能性。”

聶政卻對嚴仲子說:“衛國和韓國的距離是很近的,我們如今要刺殺的是韓國的相國,帶太多人去,出問題的可能性就很大,很可能會泄露行刺的秘密。如果是那樣的話,韓國所有的臣民都會與您為敵,您以后恐怕就很難在韓國立足了。因此,我決定還是我自己去吧,那樣成功機率會大一些。”

嚴仲子聽后覺得有道理,就同意了聶政的意見,讓他一個人前去刺殺韓傀。這樣,聶政帶了一把寶劍,辭別了嚴仲子,趕往韓傀的府邸。

當聶政趕到韓傀府時,韓傀正坐在府中,府邸周圍有重兵把守。聶政心中很清楚,如果現在沖進去,自己恐怕也沒命回來。但是,他這次前來抱了必死的決心,所以他根本沒把那些士兵放在眼里,提著寶劍,徑直闖進了韓傀府,一直沖上了府階。

守衛看到聶政手中持有寶劍,知道他是刺客,馬上過來阻截,但是都不是聶政的對手。聶政來到韓傀近前,不由分手,一劍下去將韓傀殺死,但此時聶政也被韓傀府上的士兵包圍。

聶政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逃脫的可能了,于是就用寶劍劃破了自己的臉皮,挖出了自己的雙眼,毀掉了自己的容貌。然后,他又用劍剖開了自己的肚子,自殺身亡。韓國人對聶政恨之入骨,于是就把他的尸體拋在大街上當街示眾,同時還發下榜文,說如果有人能夠說出這個人的來歷,就能得到很高的賞金。但是,很長時間過去了,也沒有人來認領聶政的尸體。

這時,聶政的姐姐聽說了這件事,知道那個刺殺韓傀的人就是自己的弟弟。于是她來到了大街上,哭著說:“這個人就是軹地深井的聶政,我是他的親姐姐!聶政之所以毀掉自己的容貌,完全是怕我也受到牽連啊!以前我們的母親在世,聶政為了不讓母親擔憂而放棄爭取名爵的機會,甘心做一個市井屠戶。如今母親已經去世,他又為了我而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身為一個女流之輩,我怎么能因為害怕丟掉自己的性命而讓弟弟的英名被埋沒呢?”

說完之后,聶政的姐姐就在聶政尸體的旁邊自盡了。

商鞅變法

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年),原名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年輕的時候就十分喜歡法家的主張,曾經在魏國的宰相公孫痤手下做一名侍從。公孫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國的秦孝公胸懷大志,廣招賢才,于是就前去投奔。

⊙商鞅像

商鞅在和秦孝公的交談中,提出了只有通過變法革新才能使富強國家的觀點,秦孝公也表示贊同。但是當時的秦國人思想很保守,所以都對商鞅提出的變法這件事表示不滿。商鞅就勸秦孝公說:“老百姓的思想是很保守的,他們的目光也是很短淺的。國家做什么事,在一開始的時候百姓是不能理解的,但是等到這件事辦成了他們就會非常高興。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受百姓思想的左右,必須進行變法才能使秦國強大。”

秦國的貴族大臣甘龍堅決反對變法,對秦孝公說:“商鞅的說法是錯誤的,只有按照祖宗定下來的法律治國,百姓們才可以安居樂業。”

商鞅馬上反駁甘龍的說法,陳述變法的好處,指出因循守舊的壞處。秦孝公聽后,覺得商鞅說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商鞅變法的主張。同時,秦孝公還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官職名稱),讓他處理所有與變法有關的事宜。

很快,商鞅的新法就擬訂好了。新法規定,秦國的百姓每五戶編成一組,稱為“伍”;每十戶又編成一組,稱為“什”。“伍”和“什”的成員都必須互相監督,如果有誰犯了法,那么其他成員也要受到牽連,受到處罰。如果有誰告發了罪犯或是把罪犯殺死,那么他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但是如果有誰故意窩藏罪犯或是與罪犯同流合污,那么他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新法同時規定,百姓想獲得名爵,可以通過戰斗實現。如果誰在戰爭中立了功,那么就會按照功勞的大小得到官爵。但是如果有誰是為了一己私利打架斗毆的話,那么就會視情節的嚴重程度而判處刑罰。

此外,新法還規定,如果有誰在耕作紡織等方面做得相當出色的話,那么就可以讓他免除辛苦的勞役,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王室貴族的地位也不是長久的,如果有誰在戰爭中沒有立功,那么他將會被取消貴族頭銜而成為平民百姓。各個不同等級的官吏之間有著嚴格的限制,不同階層的官吏在土地的數量、宅院的大小以及衣服的形式和妻妾的數量上都有規定。

新法制定后并沒有馬上頒布,商鞅為了讓百姓們相信新法上寫的都是真的,就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在秦國國都市場的南門口樹立起一根足足有三丈高的木桿,然后對圍觀的百姓說,如果有誰能夠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的話,那么就馬上獎勵他十金。

開始,秦國的百姓都認為這件事太奇怪了,都不相信這是真的,所以沒有人敢去動那根木桿。商鞅看到這種情況,知道百姓們是不信任他。于是,他又對百姓們說,如果有誰能夠按照他的話去做,就獎勵給誰五十金。

這時,百姓中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走到木桿的面前,很輕松得把它扛了起來,然后一直把它扛到了市場的北門口。商鞅非常高興,并馬上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給了那個人五十金。那人得到金子后非常高興,對其他百姓說:“看來政府說的話都是真的,沒有欺騙我們!”在場的所有百姓也都點頭稱是。

但是,變法還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新法實施一年后,有上千人都跑到秦孝公那里告狀,說新法不如舊法,請求廢除它。秦孝公很為難,但也沒有答應。這時,秦國的太子觸犯了法,按照新法的規定是要判處刑罰的。但是太子是國家的儲君,是不能夠定罪的,商鞅就說:“新法之所以不能很好的實施,關鍵原因是我們秦國的上層人物不重視它,不遵守它。如今,太子觸犯了新法,理應治罪。但是由于他是儲君,所以是不能對他施刑的。那么只好處罰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了。”就這樣,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受了刑罰,公孫賈的臉上也被刺上字。

第二天,太子師傅受到懲罰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秦國,百姓們都相信了新法。就這樣,商鞅的新法開始在全國推行。在新法的推動下,秦國果然變得很強大。秦國的農業和紡織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庫里的財富越聚越多。同時,秦國的民風也變得非常好,即使有人在鬧市丟失一塊金子也能夠找回來,而且那時的秦國沒有山賊強盜,人們更加崇尚的是為國家戰斗。

在那些曾經向秦孝公提出廢除新法意見的人當中,有些人依然不死心,還和秦孝公提出廢除新法。商鞅認為這些人實在太可惡了,就說:“這些人沒安好心,全部都是擾亂國家法度的人,應該狠狠地處罰他們。”于是,這些人就全被發配到了邊疆。

商鞅的新法雖然使秦國強大起來,但是也得罪了很多貴族。秦孝公死后,貴族們聯合起來誣陷商鞅“謀反”,最后把他車裂(五馬分尸),但新法并未廢除,仍然實施。

蘇秦佩六國相印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在齊國上學,后來拜鬼谷子為師,學習縱橫之術。他學成后到處游歷,但沒有國君肯接納他。幾年后窮得過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全家人都嘲笑他說:“我們周人的風俗就是做生意,去追逐的利潤。現在你卻舍棄事業去用嘴巴謀生,你窮是活該。”蘇秦聽到家人這么說感到非常慚愧,從此閉門不出,把所有書都翻出來一本一本地看,說:“大丈夫已經學了這么多東西了,還不能用它們來獲得地位財富,書再多又怎么樣!”不久他得到了一本《陰符》書,日夜埋頭苦讀。一年后他覺得學得差不多了,說“:這下子可以去游說當代的君王們了。”于是他求見周顯王,而周顯王周圍的人都聽說過蘇秦的事,看不起他,所以沒有成功。

蘇秦去了秦國,他對秦惠王說:“秦國地勢險要,乃天府之國。以秦國眾多的百姓和軍事力量,吞并天下都沒有問題。”秦惠王剛剛殺了商鞅,本來就討厭那些游說的人,就沒有用他。

⊙士的崛起

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著名的“戰國四公子”都有養士千人。養士與主人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隸屬關系。張儀、蘇秦便出自于這樣的階層。

蘇秦又去了趙國,也沒有成功。后來在燕國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王,他一番話把燕王說得暈頭轉向,很快就打動了他。燕王給了他許多禮物,讓他出使各國。蘇秦憑借自己的口才把除了秦國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君王全部說動了心。最后六國在蘇秦的幫助下建立了盟約,蘇秦為從約長,當了六國的相國。蘇秦路過洛陽的時候,聲勢浩大,身后跟了一大群六國派來服侍他的隨從,比當國王的還威風。周顯王嚇壞了,趕緊把道路清掃干凈,派人去慰勞蘇秦。蘇秦的家人也都跪在路邊不敢抬頭看他,蘇秦笑著對他嫂子說“:怎么以前你們那么傲慢,現在又這么恭敬呢?”嫂嫂很不好意思,遮著臉說:“是因為弟弟你地位很高,又有很多錢的緣故。”蘇秦長嘆道:“同樣的一個人,富貴的時候親戚怕他,貧賤的時候親戚卻看不起他,更何況其他人呢?如果當初我能擁有洛陽的兩頃土地的話,現在怎么能佩上六國的相印呢?”他取出千金分給親戚朋友。當年蘇秦去燕國的時候,問人借了一百錢當路費,現在富貴了,就給了當年借他錢的人百金。凡是當初對他有恩德的人蘇秦都重重地回報了他們。但跟從他的人中有一個沒有得到報酬,就上前詢問。蘇秦說:“我不是把你忘了。當年你和我一起去燕國,在易水上有好幾次都想扔下我走掉。當時我很窮困,所以對這事耿耿于懷。我想最后一個報答你,現在你也有一份賞賜了。”

蘇秦撮合六國合縱后就去了趙國,被封為武安君。由于六國團結了起來,秦國有15年都不敢出兵。后來秦國派人欺騙齊國和魏國,和他們一起討伐趙國。結果趙王責備蘇秦,他只好請求讓自己去燕國想辦法,他一走合縱就解散了。

不久齊國攻打燕國,燕王很不高興,讓蘇秦想辦法。蘇秦只好跑到齊國游說齊王,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就把齊王騙得團團轉,齊王當即答應停止攻打燕國,并把搶來的城池還給燕國。蘇秦完成任務后回到燕國,燕王恢復了他的官職,對他更好了。不過蘇秦人品不太好,他和燕王的母親有奸情。燕王知道這件事后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對他更好。蘇秦擔心自己被殺,就對燕王說:“我在燕國不能讓燕國強大,而我在齊國的時候反而對燕國好處更多。”燕王說:“就聽你的吧。”蘇秦就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齊國,齊宣王任命他為客卿。

齊宣王死后,蘇秦游說新齊王厚葬齊宣王以表示自己是個孝順的孩子,又花了很多錢來修筑宮殿,實際上是想讓齊國變窮,這樣對燕國就有好處。后來齊國大夫們和蘇秦爭寵,有人就派了刺客去刺殺蘇秦。刺客刺中了蘇秦就跑了,蘇秦雖然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齊王派人查訪兇手,但總也找不到。蘇秦快死的時候對齊王說:“我死后大王要把我的尸體拉到集市上車裂,說我是為了燕國而來齊國搗亂的,這樣殺我的人就會自己跑出來了。”齊王照他的話做了,不久兇手果然自己跑出來承認了,齊王就把他殺了為蘇秦報仇。

蘇秦雖然死了,但他開創了一個靠游說取得官職的時代。在他之后出現了很多縱橫家,包括蘇秦的弟弟蘇代也是靠嘴皮子吃飯的人,這些人的思想對中國影響很大。

圍魏救趙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大舉進攻衛國,希望通過武力迫使衛國稱臣。當時的衛國依附于實力比較強大的魏國,于是魏國以保護衛國為借口,對趙國發動了戰爭。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大將軍攻打趙國,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53年,趙國實在抵擋不住魏國的進攻,就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答應了趙國的請求,打算任命自己十分器重的孫臏為大將軍,前往趙國解圍。

這個孫臏是齊國人,與龐涓是同門師兄弟,曾經一起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后來,魏惠王為了完成自己的霸業,不惜重金在天下招攬有才能的人。龐涓得到消息后,認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時機已到,于是馬上投奔了魏惠王。龐涓杰出的軍事才能很快就得到了魏惠王的賞識,在魏國做了大官。

后來,魏惠王希望龐涓能把孫臏也介紹到魏國來,和他共同幫助自己完成霸業。龐涓雖然嘴上答應,但心中卻十分不滿。原來,龐涓一直很嫉妒孫臏,十分害怕他搶奪了自己的地位。

當孫臏被請到魏國時,龐涓一方面假裝舉薦孫臏,另一方面卻暗地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說他是齊國的奸細。果然,魏惠王聽信了龐涓的讒言,把孫臏投入監獄,并對他實施了墨刑(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和臏刑(挖掉犯人的兩個膝蓋骨),使他成為了殘疾。

不久后,齊國派使臣來到了魏國。孫臏想辦法見到了使者,并說服他幫助自己逃離魏國。孫臏來到齊國以后,受到了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并被他收為賓客。后來,田忌把孫臏引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孫臏談論如何用兵打仗,發現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于是把孫臏留在自己身邊,并且還拜為自己的老師。

這次齊威王想派孫臏前去解趙國之圍,也好讓他建功立業。但是,孫臏聽后卻拒絕了齊威王。他對齊威王說:“兩軍打仗,主將的威儀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是一個受過‘臏刑’的殘疾人,是萬萬不能做大將軍的。如果由我來擔任大將軍,那么一定會讓敵人恥笑的,因此希望大王收回成命。”

齊威王見孫臏態度十分堅決,只好放棄了讓他當大將軍的念頭,改派田忌為大將軍。但是,齊威王要求孫臏與田忌一同前去,做田忌的隨行軍師,好為他出謀劃策。孫臏答應了齊威王的請求。

田忌召孫臏到他的府上,一起商討作戰計劃。田忌認為,他們可以帶領精銳部隊直接趕到趙國的國都邯鄲,然后在那里和魏軍的主力部隊決一死戰,那樣就可以解除掉魏軍對邯鄲的威脅了。

孫臏不同意他的觀點,說道:“如果想要阻止兩個人打架,并不需要直接去阻攔他們落下的拳頭。我們應該做的是讓他們有所顧忌。現在魏國攻打趙國,肯定是把所有的精銳部隊都帶去了,只剩下那些老弱病殘的士兵留在魏國國都。我們不如帶領部隊直接趕往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攻打他們守備最空虛的地方。這樣一來,龐涓看到自己的老巢受到攻擊,肯定顧不上圍攻趙國了。那樣的話,我們一方面替趙國解除了被圍的困擾,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準機會,在半路上阻截魏軍,給他們來個迎頭痛擊,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孫臏擒龐涓》書簡

本篇記述了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方法,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這是孫臏運用他的軍事思想取得勝利的一個著名戰例。

田忌想了想,認為孫臏說的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帶領著大隊人馬直接殺向魏國國都大梁。當部隊走到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北)時,孫臏來見田忌,讓他下令把軍隊停在這里。田忌不明白,就詢問孫臏為什么在這里安營扎寨。孫臏解釋說“:我們攻打大梁的消息很快就會被龐涓知道的,他肯定會日夜兼程地趕回救援。魏國的軍隊自邯鄲返回大梁時,一定會經過桂陵,所以我們在這里設下伏兵,等魏軍鉆進來時,就把他們一舉殲滅。”田忌同意了孫臏的說法,采納了他的計謀,留了很多人馬在桂陵設下埋伏。

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十月,趙國因為抵擋不住魏國強大的攻勢而宣布投降。正當魏軍準備慶賀的時候,突然得知大梁被攻打的消息。于是,龐涓馬上帶齊所有人馬,急急忙忙趕回大梁。

魏軍在攻打趙國時,部隊已經有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著急回家“救火”,一路上長途跋涉,士兵都非常地疲憊,所以當他們經過桂陵被齊國軍隊伏擊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這場戰爭使魏軍元氣大傷,死傷約有兩萬人之多。

不過,魏國并沒有因為這次失利而一蹶不振。幾年后,魏軍重整旗鼓,對韓國發動了進攻。孫臏采用老辦法,又一次攻打魏國。最后,雙方的主力部隊在馬陵(今河北大名)交戰,魏軍大敗,龐涓戰死。

燕昭王求賢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噲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親信子之,而沒有傳給太子。周慎靚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也就是子之做燕王的第三年,燕國太子姬平和大將軍市被合謀,聚集了很多兵馬一同討伐子之。齊國見有機可乘,也馬上大舉進攻燕國。不久后,燕國國都被齊國攻破,大量金銀珠寶被齊國強走,燕王噲也在戰亂中被殺死。

戰爭結束后,燕國一片悲慘的景象,百姓們流離失所,非常痛苦,所以這時的燕國很需要一位賢明的國王來領導他們。燕國的貴族經過商量,最后共同推舉了太子姬平做燕國大王,稱為“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位很有能力而且很賢明的君主。在和齊國的戰斗中,很多士兵和百姓都被齊國軍隊殺死,燕昭王首先對那些死去的人表示哀悼,而且還親自探訪和慰問那些死者的家屬,并給他們發放了一些生活用品。燕昭王以身作則,與百姓們同甘共苦。他取消了所有奢侈的花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衣服也很簡單。但是,燕昭王在一個方面卻是非常舍得花錢,那就是招攬人才。他知道,必須依靠那些有才能的人,才能使燕國恢復并強大起來。

燕昭王聽說國內有一個名叫郭隗的是個有本事的人,于是就親自來到他的府上,燕昭王對郭隗說:“齊國的行為實在太可恨了,它趁我們國家內亂的時候發動進攻,而且還打敗了我們國家的軍隊,使燕國遭受了十分沉重的災難,這樣的仇我是一定要報的。不過,我也知道,我們燕國國家很小,而且百姓和軍隊的數量也不多,所以想報仇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愿意前來幫助我們,就一定可以打敗齊國。先生您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如果您看到有真本事的人,請您一定要幫我把他請過來,我是十分有誠意的。”

郭隗聽完燕昭王的話后,馬上對他說:“大王,您拜托我的事我是不會推辭的,不過請先聽我給您講個故事吧!”

郭隗說:“古代的時候有一個國家的大王十分喜歡馬,而且特別想得到一匹千里馬。于是,他就找來了平時打掃宮廷的人,讓他帶上千金去各地收購千里馬。當那個人找到千里馬時,卻發現馬已經死了。于是就花了五百金,買回了那匹死千里馬的馬頭。大王看后非常生氣,大聲斥他,說他辦事不力,而且還要重重地懲罰他。那人并沒有著急,而是對大王說:‘大王請先不要著急,等我說完后再定我的罪也不晚。我之所以把這匹死千里馬的馬頭買回來,其實是為了您著想。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您愿意花五百金購買一匹死千里馬的頭的話,那么他們一定會自動將千里馬送上門來的。’那個大王雖然沒有完全相信他的話,但是也沒有殺了他。一年后,他的話果然應驗了,那些擁有千里馬的人聽說了那件事后,不遠千里來為大王獻上了三匹千里馬。雖然那個大王花費了五百金買了一匹死馬,但是卻得到了三匹活的千里馬。”

燕昭王聽完郭隗的話后,覺得非常有道理,就問他說:“那么還請先生再講明白一點,告訴我您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呢?”

郭隗說道:“其實我說的這個故事道理很簡單,您就是故事中的那個大王,而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匹死掉的千里馬,而那些真正的有才能的人則是那三匹活的千里馬。您想招攬天下有才能的人幫助你,那么就請您首先從我郭隗開始吧!因為天下人都知道,我的本事是很小的,也沒有很高的才華。如果您對我非常好的話,那么很多人就會知道,他們到燕國來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要比我聰明很多。”

燕昭王聽完后,明白了郭隗的意思,也非常贊同他的說法。于是他把郭隗召進了宮中,給他奉上最好的美食,給他穿最華麗的衣服。這些還不夠,燕昭王還拜郭隗為自己的老師,賜給了他非常高的地位。后來郭隗給燕昭王出了一個主意,讓燕昭王為他建造一座“黃金臺”,并向天下宣布,凡是有才能的人來到這里,都可以得到很高的報酬,而且還會獲得很高的地位。

燕昭王鑄造黃金臺招攬賢才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很多非常有才能的人都爭著投奔燕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古代的中山國是中原諸侯國以外的又一個強國。不過,中山國雖然強大,可是他們在各方面都保留著很濃重的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慣。這樣一來,中山國以及中山國的人就被那些中原地區的“文明國家”稱為了“胡地”和“胡人”(古代中原地區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自然也招來了那些“文明人”不齒的態度。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趙國的國君武靈王領兵攻打中山國。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徹底打敗中山國,武靈王心中醞釀著一場改革。雖然這場改革會很困難,也會招來很多人的反對,但是它的確可以使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武靈王下定了決心。

這天,趙武靈王找來了肥義,和他商量改革的事情。武靈王說:“我們中原國家的人論禮儀確實要比中山國的人講究得多,可是我們的服裝太累贅,打起仗來很不方便。通過觀察,我發現胡人的衣服短小精悍,十分適合騎馬作戰。因此,我決定讓我們趙國的人穿上胡人的衣服。”

肥義聽后,說道:“大王真是英明,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見!不過,這么做那些大臣們會同意嗎?”

武靈王笑了笑說:“穿胡人的衣服肯定會被人恥笑,可是那些被傻瓜們恥笑的地方,聰明人卻能發現很多的不同。這場戰爭我是志在必得,就算天下人都恥笑我,我也不會退縮。總之,我一定要占領胡地,踏平中山國。”

就這樣,趙武靈王身先士卒,自己首先穿上了胡人的衣服。可是,事情果然和肥義預料的一樣,趙國人對武靈王的做法非常不滿,都不愿意穿上胡人的衣服。公子成一聽說讓自己換上胡人的衣服,氣得直跺腳。可是這是大王的命令,自己不敢明目張膽地對抗,于是,公子成就給武靈王來了個“閉門不出”,堅決不去上朝,心想:“我老在家里呆著,你總不能還讓我穿上胡服吧!”

趙武靈王非常清楚,公子成哪里是害什么病了,即使有病也是心病。于是,武靈王就派了一位使者去“探望”公子成。其實,這位使者名義上是“探望”,實際上是來勸導的。使者見到公子成以后,先是來了一通假惺惺的問候,然后馬上進入了主題。

⊙趙武靈王騎射圖

使者對公子成說:“大王托我給您捎話,說您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想必一定知道家中的事情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國家的事情必須聽從君王的安排這個道理。如今國君下令全國百姓改換服裝,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是您卻帶頭違抗命令,堅決不穿胡服。您這無疑是給天下人做了一個‘榜樣’,百姓們都會拿您當例子,您來議論國君的命令啊!”

公子成聽后撇了撇嘴,沒有說話。使者繼續說道:“大王還說,治理一個國家有一套基本法則,而這個法則的根本就是有利于民,推行政令也有一套方法,而這些最根本的就是能夠實行下去。如果想要對天下人施恩澤,那么就應該從百姓施起。可是如果想要在國家推行政令,那么就應該從上層社會開始實施。如今,他希望公子成做天下的榜樣,幫助他推行胡服改制的政策啊!”

公子成聽到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先是拜了兩拜,然后磕頭說:“臣聽說所謂的中國,就應該是實施圣賢教化,推行禮樂的地方。那些住在遠方的蠻夷(對少數民族的又一蔑稱)只配到我們這里來參拜、效仿,哪有我們去學他們的道理?大王的做法是違背天下人的意志,是不遵從祖先訓導的做法,臣不敢遵從,還請大王三思!”

使者見自己說不動他,只好把公子成的原話轉達給了趙武靈王。武靈王聽說后,馬上親自來到公子成的府上,用請求的口氣對他說:“我之所以要這么做,其實是為了我們趙國好啊!你想想,我趙國東面有強大的齊國和中山國,西面有樓煩國、秦國和韓國,就連北面都有燕國和東胡。這些國家沒有一個不想把我們消滅,我們是生存在敵人包圍圈里的啊!如果我們不精通騎馬射箭,我問你,我們用什么保衛自己的國家?用什么捍衛自己的疆土?”

公子成聽了趙武靈王的一番話,低下了頭。武靈王見自己的話起了作用,接著說道:“正因為這樣,我才叫百姓們換上胡人的衣服,學習騎馬射箭的本領。我們既可以抵抗邊境強敵的入侵,又可以打敗中山國,以雪我們的恥辱。可您呢?卻為了保持什么傳統,而把整個國家放在一邊,您難道忘記了鄗城被攻(中山國曾派兵攻打鄗城,并且放水淹鄗城)的恥辱嗎?我真是太失望了!”

公子成聽后,終于明白了趙武靈王的良苦用心,于是接受了趙武靈王的要求。武靈王非常高興,馬上讓人拿來一套胡服賜給了公子成。第二天早上,公子成穿著胡服,大大方方地前去上朝。

就這樣,趙武靈王開始在全國發布詔令,讓所有的人都穿上了胡服。同時,趙武靈王還把百姓聚集在一起,找人叫他們騎馬射箭。趙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最后終于打敗了中山國,占領了胡地。

雞鳴狗盜

“雞鳴狗盜”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微不足道的本事或者是偷偷摸摸的行為。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個成語應該是含有貶義的,可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而且“雞鳴”和“狗盜”還救過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的命,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的孟嘗君。

齊國的孟嘗君和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合稱為戰國四公子。和其他3個人一樣,孟嘗君是個非常仁義和慷慨的人。他的府上足足養了有3000多食客。這些食客中有很多人有真才實學,也有很多人是蒙吃騙喝,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身懷絕技”。

秦國的昭襄王一直非常欣賞孟嘗君的才學。為了得到孟嘗君,秦昭襄王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請求齊王同意孟嘗君到秦國來。于是,孟嘗君帶著手下的幾名食客,來到了秦國。

秦昭襄王見孟嘗君果然來了,自然是喜出望外,馬上任命他做了秦國的相國。而孟嘗君作為戰國四公子也不能失禮,作為對秦王賞識的報答,孟嘗君送給了秦王一條上好的純白狐裘。本來,這一切都應該順順當當地進行,可誰知道在第二年卻發生了變故。

原來,孟嘗君大老遠從齊國來到秦國,沒有給秦王獻上一個計策,沒有給秦國出一分力,卻得到了相國的官職,這太不合“情理”了,自然會招來很多人的嫉妒。因此,有人就開始在秦昭王的耳邊煽風。這個小人對秦昭王說:“大王,您如此重用孟嘗君,就不怕將來他害了我們秦國嗎?”

秦昭王聽后擺了擺手說:“你這是什么話?人家孟嘗君可是個真君子,怎么會害我們秦國呢?”

那個小人又說:“可是大王您別忘了,孟嘗君可是齊國人啊!如今他在我秦國做相國,您認為他會一心一意地輔佐您嗎?我想,他做什么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齊國而不是秦國。時間長了,我們秦國真是危險啊!”

秦昭王聽后心里也犯了嘀咕,為了防止孟嘗君“背叛”自己,他下令將孟嘗君軟禁了起來。失去自由的孟嘗君后悔當初來到秦國,日夜思念著能夠回到齊國。可是,如今秦王把自己關了起來,朝中又沒有人愿意替自己說話,要想逃出去,簡直太難了。這時,孟嘗君的食客中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花重金去收買秦王的寵妃燕妃,只要她在秦王的枕邊多吹點風,那么一切就都可以解決了。于是,孟嘗君就派人去請求燕妃幫忙。

很快,派去的人就回來了,告訴孟嘗君,燕妃已經答應幫他了。正當孟嘗君高興的時候,那人又說:“燕妃說她不要金銀珠寶,只想要一件和秦王一樣的純白狐裘。”孟嘗君一聽,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坐在了地上,心想:“我的天啊!要什么不好,干嗎非要那件東西啊!這純白狐裘就一件,如今已經送給了秦王,讓我到哪里去找第二件啊?”

正在孟嘗君發愁的時候,他手下的一個食客說:“孟嘗君不要著急,我自有辦法弄到狐裘。”到了晚上,這個人偷偷地從狗洞鉆進了秦國的王宮,看準機會悄悄地把那件純白狐裘偷了回來。孟嘗君高興地都快蹦起來了,趕忙讓人把它送給了燕妃。

這白狐裘的魅力還真是不小,燕妃得到它以后,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別看那秦王平時威風八面,整天說攻打這個,攻打那個,動不動就坑殺幾萬人,可一到自己寵愛的女人旁邊,馬上沒了威風,變得耳軟心活。果然,沒幾天的工夫,秦朝王就抵擋不住枕邊風的進攻,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得知秦王肯放自己,自然是心花怒放。不過他心里清楚,秦昭襄王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如果在這里呆時間長了,說不定他會反悔。事不宜遲,要走馬上就走。于是,孟嘗君也不等天亮,趁著天黑帶領著手下食客,悄悄地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

函谷關是秦國的邊界關口,這時也成了孟嘗君的最后關口,只要過了函谷關,那秦王就不能把他怎么樣了。可是,由于孟嘗君到達函谷關的時候是深夜,關口的城門還是關著的。不管孟嘗君怎么請求,守門的士兵就是不開城門,非要等到天亮雞叫的時候才能開。

這下可把孟嘗君急壞了。眼看著馬上就可以脫離虎口了,卻在這里被擋住了,孟嘗君能不急嗎?不過孟嘗君當時還不知道,秦王真的已經后悔了,后悔自己輕易就把他放跑,正派人在后面追趕。如果孟嘗君再不走,恐怕就永遠走不了了。

就在這最危險的時候,孟嘗君手下的一名食客突然扯著嗓子叫了起來。原來,這個人擅長學習雞叫,他這一叫,搞得周圍所有的雞都跟著叫了起來。守城的士兵以為天亮了,就把城門打開了。

就這樣,孟嘗君順利地逃回了齊國。

樂毅伐齊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齊湣王派兵攻打宋國,很快宋國就被齊國消滅了。得到甜頭的齊湣王越來越驕橫,根本不把其他諸侯國放在眼里。他今天派兵攻打這個國家,明天又派兵攻打那個國家,甚至還想消滅周朝,自己稱天子。齊王的行為激起了眾怒,所有的諸侯國都對他十分不滿。

謀劃報仇很長時間的燕昭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就找樂毅一起商量討伐齊國的事情。樂毅思量了一會,說道:“大王,齊國雖然已經得罪了所有的諸侯,但是它的勢力還是不可輕視的。當初的齊桓公也曾稱霸,為齊國后代的君主打下了大片的江山和財富。如今想單靠我們自己恐怕打不贏他,依我之見不如聯合趙國、魏國和楚國,同時再想辦法拉攏齊國。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打贏的希望。”

燕昭王同意了樂毅的建議,馬上派樂毅出使趙國,然后另派使者前往楚國和魏國。這一招果然見效,其他諸侯國一聽說要攻打齊國,一個個興奮得不行,就連秦國也受趙國的影響同意出兵。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討伐齊國的戰爭開始了。燕昭王為了替祖先報仇,發動了燕國所有的兵力,并且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由他一人指揮。同時,趙王也拜樂毅做了趙國的相國。就這樣,燕國、秦國、趙國、韓國、魏國這五國的軍隊在樂毅一個人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殺向了齊國。

齊湣王得知消息后不敢怠慢,馬上也組織了全國的兵力抵抗五國聯軍。可是,就算齊國再強大,也難以抵擋得住這五國的軍隊。齊軍和聯軍在濟西(今山東陽信)展開會戰。結果,齊軍主將指揮不力,致使齊軍大敗。

樂毅見勝負已定,就讓秦國和韓國的軍隊先回去,說是以后會重重答謝他們。因為這兩個國家與齊國沒有什么仇恨,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再打下去了。接著,樂毅又讓魏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剛剛奪取的原宋國地盤,讓趙國去收復他們自己失去的河間地區。魏、趙兩國見有大便宜可撿,自然是樂呵呵地聽從樂毅的安排。

其實,樂毅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等聯軍解散以后,他帶著燕國的軍隊繼續追擊齊國的敗軍,大有直搗齊國心臟的勢頭。這時,樂毅身旁的謀士劇辛覺得有些不妥,就對樂毅說:“上將軍,咱們部隊這是要干什么啊?”

劇辛的話倒是把樂毅搞糊涂了,樂毅疑惑地問道:“干什么?這不是正在攻打齊國嗎?你怎么問這么奇怪的問題?”

劇辛回答說:“我知道您在說什么,可是您不知道我在說什么!我們為什么攻打齊國?還不是為了替先王報仇,同時也借此機會壯大我們的勢力。您應該知道,我們燕國與齊國比起來,勢力還是要小得多啊!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打贏齊國,那全是因為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的緣故。一旦這些諸侯國不再和我們聯合攻齊,那么我們再想打敗齊國可就難了。現在最主要的是趁這個機會占領邊界上的城鎮,以此來擴大我們燕國的疆土。只有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才是具有深謀遠慮的。”

樂毅笑了笑,說:“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不過你覺得我現在做得不對嗎?”

劇辛更加著急了,說道:“上將軍,您自己看看都干了些什么,您帶著軍隊從那些邊境城鎮過,可是并不去占領。反而……反而打著旗號,說什么要深入齊地。您難道不明白,這么做對齊國來說沒有一點損失,對我們燕國來說也沒有一點好處啊!”

樂毅看了看劇辛,說道:“你雖然聰明,但是眼光未免太短淺了。齊湣王自從登上王位以后,對百姓橫征暴斂,對諸侯驕縱蠻橫。同時,他任用那些阿諛奉承,只會溜須拍馬的小人,疏遠那些正直忠誠,有真才實學的賢人,你想這樣的君王能受到百姓的愛戴嗎?

“如今齊國吃了敗仗,只要我們乘勝追擊,齊國必定大亂。到時候,我們趁著齊國國內亂成一鍋粥,輕輕松松地就把齊國拿下了,這難道不比那幾座城池有價值嗎?如果我們沒有抓住現在的機會,齊湣王回國之后一旦發現了自己的錯誤,痛改前非,任用賢才,體恤民情,到那時候我們還有機會嗎?那幾座吃進去的城鎮還能保得住嗎?”

劇辛一聽恍然大悟,心中暗暗佩服樂毅的才識。就這樣,燕國軍隊一直開進了齊國。果然,齊國國內聽說前線打敗,馬上就亂了起來。齊湣王見大勢已去,就倉皇出逃。樂毅率領大軍殺進齊國的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一帶)。緊接著,就像當年齊國搶劫燕國一樣,燕國軍隊也把齊國的金銀財寶、貴重器皿等全部運回了燕國。

燕昭王得知消息后高興得不得了,親自趕往濟上犒勞軍士兵。當然,這場勝仗最大的功臣是樂毅,于是燕昭王就把樂毅封為了昌國君。

燕國這邊是大肆慶賀,一片喜慶的氣氛,而那位倒霉的齊湣王,則四處奔逃。當他逃到鼓里時,碰到了楚國的大將淖齒。淖齒本來是被派來救齊國的,可是卻一心想和燕國平分齊國的地盤。于是,他慷慨激昂地痛陳了齊湣王的罪過,然后就把他殺了。

完璧歸趙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趙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那是一塊天下聞名的寶玉。秦昭王得知這個消息后,十分想得到它,就派人對趙王說,秦國愿意拿15座城池來交換那塊和氏璧。

趙王知道,秦昭王是個反復無常的人,根本不會用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的。他之所以那么說,無非是給自己搶奪和氏璧找個借口罷了。但是趙王也考慮到,如果不答應秦昭王的要求,那么秦昭王一定會生氣,說不定還會引發一場戰爭。秦國的力量那么強大,趙國一定會吃虧的。

趙王對這件事非常頭疼,于是就和大臣們商量,但是討論了半天,也沒有人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時,有一個大臣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于是,趙王馬上把藺相如召進宮中,請教他該怎么辦。

藺相如想了想,對趙王說:“大王,這件事真的很為難,給和不給對我們趙國來說都沒有好處!”

趙王回答說:“是啊!我也是考慮到這點啊!要不就不會問你該怎么辦了!”

藺相如接著說:“秦王提出愿意拿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老實說他給的條件是非常優厚的。如果大王不答應他的要求,那么我們就會理虧,因為別人會覺得我們貪得無厭,還想讓秦國拿出更多的城池來;如果我們答應他的要求,而秦國沒有給我們15座城池的話,那么就是秦國理虧,因為別人會知道他是不守信用的。將這兩方面進行比較,我認為寧可讓秦國站在理虧的位置上,也不讓天下人恥笑我們。”

趙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又愛惜和氏璧,舍不得白白送給秦國,所以沒有說話。

圖繪藺相如見秦王并無誠意以城換璧,于是抱璧欲往柱上撞,秦王急忙展開地圖請藺相如觀看。

這時,藺相如又說:“如果大王信得過我,那么就請讓我做使者,拿著這塊和氏璧前往秦國。您放心,如果秦國給我們那15座城池,我就用和氏璧交換;如果秦國不給我們那15座城池,我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趙王這才放心,同意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當藺相如來到秦國,把和氏璧交給秦昭王后,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秦昭王根本沒有想過要用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他雖然喜歡這塊玉,但是它的價值還沒有高到要用15座城池來交換的地步。因此,秦王接過和氏璧后,反復地端詳,擺出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不光這樣,秦昭王自己看完了玉,還把它傳給嬪妃們看。嬪妃們看完了玉,又傳給大臣們看。久之,這和氏璧傳來傳去,秦昭王就是不提那15座城池的事。

⊙完璧歸趙畫像石

藺相如知道秦昭王想賴賬,就對他說:“大王,有件事我必須對您說清楚。雖然這塊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玉,但是它上面也有一處細微的瑕疵。請您把它交給我,讓我指給您看。”

秦昭王一聽說和氏璧上有瑕疵,也沒顧得上考慮是真是假,就把玉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接過和氏璧,后退了幾步,把身子靠到了宮殿中的一根大柱子上,對秦昭王說:“秦國是一個大國,說話是要講信用的。大王您派人到我們趙國,說是愿意用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聽后馬上讓我帶著它來到了秦國,可見趙王是十分有誠意的。但是我剛才看您的行為,根本沒有交換的意思。沒辦法,我只好選擇這種做法。和氏璧現在在我手上,如果您要是逼我的話,我就會把和氏璧連同我的腦袋一起砸向柱子。”說完,藺相如做出一副要砸璧的樣子。

秦昭王一看就著了急,生怕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砸碎,趕忙說:“先生何必如此心急呢?我們秦國向來是說話算數的,請先生冷靜一下。”說完,他命人拿來了秦國的地圖,在上面畫出了15座城池,說是劃給趙國。

藺相如已經看清了秦昭王的真面目,知道他又在欺騙自己。于是,他對秦昭王說:“大王!在我出發以前,我們的趙王可是齋戒了5天,并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儀式后才把和氏璧交給我的。我認為,作為禮貌,您也應該齋戒5天,然后再舉行一個隆重的交接儀式,那樣我才能把和氏璧交給您!”

秦昭王聽后沒辦法,只好按照藺相如說的去辦,答應他5天之后再接受和氏璧。藺相如回到住處后,馬上讓隨從裝扮成商人的樣子,帶著和氏璧,偷偷地逃回了趙國。

5天以后,秦昭王只好按照藺相如的要求,在大殿上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秦昭王對藺相如說:“你看,我已經按照你的意思做了,現在可以把和氏璧交給我了吧!”

藺相如笑了笑說:“和氏璧早就已經被我送回趙國了,因為秦國的歷代大王沒有一個是講信義的,您也包括在內!現在就請您處罰我吧!”

秦昭王聽后非常生氣,吼道:“你老是說我們秦國沒有信用,可是你們趙國呢?你所要求的我都辦到了,可是你卻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難道就是講信用嗎?”

藺相如鎮靜地說:“我這么做也是沒辦法。秦國要比趙國強大的多,如果大王給了我們15座城池,趙國是不敢不給大王和氏璧的。”

秦昭王雖然沒有得到和氏璧,但是他非常喜愛藺相如的才華,所以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好好地款待了他一番。藺相如回到趙國后,趙王大大夸獎了他,而且還把他封為上大夫。

將相和

秦昭王因為沒有得到和氏璧,所以懷恨在心。在接下來的3年中,對趙國發動了許多次的戰爭。由于秦國軍事力量比較強大,所以趙國每次都被打敗,而且還丟了幾座城池。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王突然派使者來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不想再與趙國打仗了,想與趙國和好。秦昭王邀請趙王到黃河邊上的澠池聚會。趙王聽后不想去,因為他知道秦王肯定沒安好心,說不定自己還會被他殺害。

這時,趙國的老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說:“大王,我們也知道這次聚會一定很危險!但是您要知道,您是趙國的大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臉面。如果您不去的話,那么秦國和其他諸侯國一定會認為我們趙國膽小懦弱的。”

趙王聽后覺得確實很有道理,于是就咬了咬牙,決定去赴會,并且還帶上了藺相如。廉頗和朝中的大臣一起送趙王和藺相如出境。當送到趙國邊境時,廉頗對趙王說:“大王,我有件事想要和您說,請您不要見怪。”

趙王知道老將軍是個忠臣,他說的話一定有道理,就問:“不知道廉老將軍有什么事情?”

廉頗一臉嚴肅地說:“大王,您這次前去一定是兇多吉少,因此必須做出最壞的打算。我估算了一下,您往返的時間再加上會議的時間大概是30天左右。如果您30天之后還沒有回來的話,那么我們就會一起立太子為大王。請您不要生氣,這完全是為了您和趙國考慮,這樣秦王就不會有把您扣為人質的想法了。”

趙王聽后,馬上同意了廉頗的意見,和藺相如一起趕往秦國。

澠池聚會開始了,秦王表面上對趙王很恭敬,實際上心里一直在打他的主意,如果不是藺相如離趙王那么近,并且趙國的軍隊已經在外邊準備好,說不定趙王早就遭了毒手。在酒喝到一半的時候,秦王突然提出讓趙王鼓瑟,說是為了助酒興。趙王當然不愿意,可是聽到秦王的話語中分明帶有威脅的語氣,所以只好為秦王鼓了一曲。秦王見自己侮辱了趙王,得意地哈哈大笑。

這時,站在一旁的藺相如看不過去了,于是就走到秦王面前,要求他為趙王擊缶。秦王知道,藺相如這么做,其實是想給趙王找回面子,所以秦王一口回絕了藺相如的請求,說什么也不擊缶。藺相如見秦王不肯,就厲聲說道:“大王您看清楚了,我和您的距離不過才有五步啊!我相信,如果我采取行動的話,一定可以血濺大王。”

秦王領教過藺相如的厲害,知道他說得出,做得到,于是示意身邊的侍衛,讓他們殺死藺相如。可是侍衛們一個個不敢上前,因為藺相如和秦王離得太近,說不定還沒等殺死藺相如,秦王就上西天了。藺相如更加厲害,他不但不害怕,反而狠狠地瞪著侍衛,嚇得侍衛們一個個都退了回去。秦王沒辦法,只好也為趙王擊缶。

之后,秦王雖然也想過再找機會刁難趙王,但是在藺相如的幫助下,始終沒有能夠得逞。同時,趙國的軍隊也早就在外面準備好了,所以秦王無奈之下也不太敢輕舉妄動。最后,趙王在藺相如的保護下,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趙國。

回國后,趙王大大贊揚了藺相如,并且封他為上卿,地位已經超過了老將軍廉頗。廉頗知道這件事以后,非常生氣,就對別人說:“藺相如這個家伙太無恥了,他憑什么本事比我的官大!我廉頗是趙國的大將軍,每次攻城打仗都要靠我。那個藺相如以前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老百姓,憑借花言巧語就在我之上。哼!這口氣說什么我也咽不下去,我感覺這是我最大的恥辱。”

之后,廉頗又對外宣稱:“如果要我看到那個藺相如,我一定給他點顏色看看,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讓他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

藺相如聽說后,并沒有反過來辱罵廉頗。相反,他開始故意地避開廉頗。為了不和他相遇,藺相如甚至經常稱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看到廉頗的車馬時,趕緊避讓,他的賓客們有意見了,對他說:“您是上卿,是朝中最大的官!那個廉頗只不過是一介武夫,而且地位比您還要低!您為什么那么怕他呢?為什么表現得那么懦弱呢?”

藺相如并沒有直接反駁賓客們的提問,而是反問道“:你們說我怕廉頗是嗎?你們認為我是因為懦弱才不敢和廉頗相遇嗎?那我問你們,廉頗老將軍與秦王比起來,哪個更加厲害,更加有威嚴?”

賓客們都回答說:“那當然是秦王了,廉頗怎么能和秦王相比呢?”

藺相如回答說:“這就對了!你們想想,連秦王那么有威嚴的人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頗老將軍嗎?我雖然沒什么本事,但是還不至于這么膽小吧!我那么做是因為我考慮到秦國現在之所以不敢大舉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老將軍在。如果我們不和,那么一定會削弱趙國的力量,使秦國有機可趁。正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我那么做是為了整個趙國考慮。”

這件事很快就被廉頗知道了,他覺得非常慚愧。于是,就脫光了上衣,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府上,請求他原諒自己。從那以后,藺相如和廉頗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田單復國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即位,稱為燕惠王。燕惠王早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和樂毅有矛盾,這次做了燕國的大王,自然對樂毅不好。

齊國的田單聽到這個消息后很高興,打算用反間計來離間他們的關系。于是,他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說:“齊王已經死了,但仍然有兩座城池沒被燕國攻占。樂毅一直都跟新立的國君有矛盾,害怕被殺所以不敢回國。如今,他正打著攻打齊國的名義屯兵在外,實際上是想著在齊國的地盤上稱王啊!只不過,現在齊人還沒有歸附他。因此,樂毅就故意放慢了攻打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部)的進程,等待時機的變化。如今的齊國人最害怕的就是燕國派其他的將領替代樂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即墨恐怕就支撐不了幾天了。”

其實,樂毅之所以沒有攻打即墨,完全是出自戰略角度考慮,根本不是什么想稱王。可是,燕惠王并不像燕昭王那樣信任樂毅,當他聽到謠言后,覺得自己當初的懷疑是有道理的。為了阻止樂毅,他馬上派大將騎劫趕到前線把樂毅換了。樂毅見自己無故被撤,心中十分不滿,就逃到了趙國。同時,燕國的將士們也都對燕惠王的做法不滿,軍心開始渙散。

田單見自己的第一步計劃已經實現,馬上著手實施第二步計劃。他命令城中的百姓每次吃飯前都要在庭院中擺設飯菜祭祀祖先,說是只有這樣做才能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于是,每到吃飯的時間,即墨城上空都會有很多飛鳥盤旋。城外的燕國士兵看了以后非常奇怪,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接著,田單又讓人四處散播謠言說:“看啊!這是天上的神仙要來幫助齊軍了啊!”燕軍聽后全都半信半疑。為了讓百姓們對自己的話深信不疑,田單特意從城中挑選出了一個精明強干的士兵,讓他裝扮成神仙,對他十分尊重,而且每次發號施令的時候都會說這是神的旨意。就這樣,即墨城中士兵和百姓的士氣漸漸高漲。

這天,田單派人到燕軍中散布消息,說是齊國最怕燕軍割掉俘虜的鼻子,把他們放在隊伍前面示眾。因為如果那么做了,神仙就不會幫助齊國人了。騎劫聽到以后,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馬上按照謠言上面說的去做。結果,齊國士兵見燕軍如此侮辱俘虜,一個個氣得火冒三丈,都怕自己被燕軍抓去,決心誓死保衛城池。

田單見燕軍這么輕易就相信了自己的話,馬上又派人去燕軍中散布謠言說:“齊軍在神仙的幫助下,一定可以把即墨城守住的。不過,神仙曾經說過,城外齊人祖先的墳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被人挖掘了,齊國人就會心寒了。”

這個騎劫還真聽話,馬上命人去挖齊人的祖墳,而且還焚燒死尸。這下可把齊國人全都激怒了,他們抱在一起失聲痛哭,并且發誓一定要和燕人死戰到底。

此時的田單心里清楚,時機已經差不多成熟了,如果這時候讓士兵們出戰,他們肯定會奮勇殺敵,一定可以取得大的勝利。于是,他親自拿著鍬鎬與官兵們一起加固城墻,還把家里好吃好喝的東西全部拿出來犒勞守城的士兵。

齊軍上下一心,同仇敵愾。這時,田單命令把精銳士卒隱藏起來,而讓老弱婦孺登上城頭防守,還派使者到燕軍那里請降。燕軍士兵因為勝利馬上就要到了,所以都高呼萬歲,完全放松了警惕。

接著,田單又從老百姓那里收來很多黃金,讓城中的一個富豪交給騎劫,對他說:“即墨城里的齊軍馬上就要投降了,請你們入城后不要擄掠我的族人。”

騎劫聽后喜出望外,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接受了禮物。就這樣,燕軍的防備越來越松懈。

田單見時機成熟,就收集城中1000多頭牛,并給它們披上畫滿五彩龍紋的紅綢子,在牛犄角上綁上尖刀,在牛尾巴上拴一束灌注油脂的蘆葦。當天夜里,他命令士兵將城墻鑿出數十個洞,把牛放在洞口,點燃牛尾。牛的尾巴被燒得疼痛難忍,從洞中沖出,直奔燕軍的營地,5000精銳齊軍緊隨其后。

燕軍從睡夢中驚醒,見身上滿是五彩花紋的怪獸狂沖亂撞,被撞倒的士兵非死即傷。這時,后面的5000齊軍沖過來,即墨城中的齊國軍民也都吶喊助威,聲勢震天動地。燕軍士兵不知齊軍有多少,以為大勢已去,四處奔逃。

混戰之中,齊軍殺死了騎劫,而后繼續追殲燕軍殘余。燕軍先前占領的齊國城邑紛紛換上了齊國的旗號。田單率領得勝的齊軍一直追殺燕軍到黃河岸邊,收復了被燕軍占領的70多座城池。隨后,他把齊襄王從莒城接到臨淄。

為了表彰田單的功績,齊襄王封他做了安平君。

范雎睚眥必報

范雎是魏國人,曾經在魏國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一名門客。有一次,范雎跟隨須賈出使齊國,齊國的齊襄王早就聽說他能言善辯,非常有才華,所以就暗地里送給他很多金銀財寶,美酒佳肴。后來,這件事讓須賈知道了。不明真相的他以為范雎暗通敵國,把魏國的秘密出賣給了齊國。因此,須賈回國之后,就在魏國丞相魏齊那里告了范雎一狀。

魏齊聽說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馬上命人把范雎抓起來審問。可是,范雎并沒有做什么對不起魏國的事,當然不會承認了。于是,魏齊惱羞成怒,下令手下鞭打范雎。可憐的范雎被打得死去活來,肋骨被打斷了,牙齒也被打掉了。為了能夠留下自己這條性命,范雎只好裝死,希望能夠瞞過魏齊的眼睛。

別看范雎“死了”,可魏齊覺得還不解恨。他下令把范雎的“尸體”用竹席卷起來,然后扔進廁所里。不光這樣,魏齊還讓那些喝醉了酒的門客往范雎身上撒尿,目的是警示后人,以后不要胡言亂語。四下無人時,范雎對看守說:“我剛才是在裝死,你幫幫忙,放我出去,以后我一定會重重答謝你的!”

守衛聽了以后,就去向魏齊稟報,說竹席中的死人太晦氣,不如把他扔掉算了。這時魏齊正喝到興頭上,也沒考慮太多,就答應了守衛的請求。就這樣,范雎保住了一條性命,得以脫身。

后來,范雎在魏國人鄭安平的幫助下,隱姓埋名,改稱為張祿。他在魏國等待著洗刷掉他所受的所有屈辱的機會。

過了一段時間,秦國派使者王稽出使魏國。范雎覺得這是個機會,就深夜前去拜訪。通過一番談話,王稽覺得范雎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就偷偷把他放在自己的車上,帶回了秦國,引薦給了秦王。秦王聽后當即決定在離宮召見范雎。

秦王見到范雎以后,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范雎更是盡心竭力地為秦王服務。他先是為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手段,接著又建議秦王廢除掉王太后和穰侯魏冉等人的大權。秦王認為范雎說得非常有道理,就一一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他做了丞相,還封他做了應侯。

得到秦王信任的范雎開始了自己的報復計劃,他讓秦王派兵攻打魏國,結果魏國實在忍受不了,只好派須賈出使秦國。范雎一聽是昔日的仇人來了,心中暗喜。他脫去了丞相、諸侯的衣服,換上了一件又臟又破的爛衣裳,然后徒步去見須賈。

須賈看到范雎后非常驚訝,說道:“范雎,你……你不是死了嗎?原來……原來你活得很好啊!”說到這,須賈上下打量了范雎一番,搖搖頭說:“哎!雖然你還活著,可是你的生活卻……算了!你還是留在這吃飯吧!”

就這樣,在須賈的“盛情邀請”下,范雎留了下來。吃飯的時候,須賈看到范雎身上的衣服太單薄了,就命人拿出了一件絲綿袍給他。范雎也不說謝,伸手就接了過來。緊接著,須賈就和范雎打聽秦國新任丞相的事:“我聽說這個丞相張祿是咱們魏國人?我不明白他為什么還要建議秦王攻打魏國呢?我這次來就是想見見他,讓他勸說秦王,不要再攻打咱們魏國了。”

范雎回答說:“我就是丞相府中的門客,可以替你引見一下。”須賈聽后非常高興,馬上讓范雎帶自己前去。于是,范雎坐在馬車上,親自為須賈駕車,兩人一會兒的工夫就來到了丞相府。范雎從車上走了下來,對須賈說“:你先在這里等一下,我去里面通報一聲!”

須賈點了點頭,就在外面等候丞相的傳喚。可是,左等范雎不出來,右等范雎也不出來,須賈覺得很奇怪,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又過了很長時間,須賈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丞相府的守門人“:麻煩你進去看一下,剛才那個范雎怎么還沒有出來啊?”

須賈的話把守門人給問糊涂了,說道:“范雎?什么范雎?我們丞相府沒有這個人啊?”

須賈著急地說:“剛才那個進去的不就是范雎嗎?”

守門人說道:“什么啊?那是我家丞相張先生,哪是什么范雎啊!”

須賈這才知道自己掉進了范雎的圈套,只好跪在地上,用兩只膝蓋支撐著走進丞相府謝罪。這時的范雎早已經換上了丞相的衣服。他坐在上面大聲斥責說:“須賈,我之所以不殺你,并不代表原諒了你!只是因為你還知道送給我一件絲袍,說明你還念一點故人的舊情。既然你剛才請我吃了頓飯,這個人情我還是要還給你的。”

就這樣,范雎在自己的府上大擺宴席,招待各國的賓客。可是,須賈并沒有被奉為上賓,而是被安排在堂下。不光這樣,范雎讓人給他送上了一盤黑豆和碎草之類的給馬吃的飼料,并且對他說:“回去告訴你們魏王,讓他們趕緊把魏齊的人頭砍下來送給我。要不然,我就會血洗大梁城。”

須賈回國之后把這件事告訴了魏齊。魏齊沒辦法,只好逃到了趙國,躲在了平原君趙勝的家里。

觸詟說趙太后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很快就占領了趙國的三座城池。這時,趙國的惠文王剛剛去世,繼承王位的孝成王年紀又小,不懂事,所以一切政務都交給了他的母親趙太后處理。

當時的形勢對趙國非常不利,于是趙太后就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回復說:“齊國很愿意幫助趙國,不過趙國必須要讓孝成王的弟弟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只有這樣齊國才敢相信趙國的誠意,發兵救援趙國。”

可是,這個長安君是太后的小兒子,平日里最受太后的寵愛。如今,齊國想讓他做人質,趙太后哪里肯答應啊!就這樣齊國遲遲不肯發兵。

趙國的王公大臣一個個都沉不住氣了,紛紛勸說趙太后以國家利益為重,忍痛割愛,答應了齊國的要求。趙太后聽后非常生氣,明確地說:“我說過的話是算數的,說不行就是不行!誰要是再來勸我,看我這老婆子不吐他一臉口水。”大臣們一看太后真的發火了,一個個都不敢說話了。

這時,趙國的老臣左師公觸詟請求面見太后。趙太后知道他也是來做說客的,憋了一肚子火,打算讓他下不了臺,以堵住眾人之口。觸詟進門見太后滿臉不高興,心里明白了許多,暗暗告訴自己:“先不著急,看準了機會再說正事。”

于是,觸詟一路小跑著走近太后,寒暄著說道:“太后恕罪,老朽腿腳不行了,活動起來很不方便,因此才這么長時間沒來看望太后,希望太后能夠體諒。最近是因為聽說太后的身體也不是很好,所以特地探望一下。”

太后心想:“這觸詟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啊?”于是就隨口說道:“我比你強不了多少,平時都是坐車進出,身體還算過得去。”

觸詟接著“:那太后的飲食怎么樣呢?”

太后回答說:“吃不進什么東西,每天只是喝點粥而已。”說到這里,趙太后的神情稍微舒緩了一些。

觸詟見狀,把話鋒一轉,說:“老朽膝下有一個小兒子,名字叫舒祺,不成什么氣候,可我卻過分地疼愛他。如今,我想讓他在宮里當一名衛士,不知道這件事太后能不能答應?”

趙太后聽后,點了點頭說:“這不是什么難事!你的孩子多大了?”

觸詟回答說:“今年已經15歲了,年歲是小了一點。其實,我主要是想在有生之年把他托付給太后您,這樣我死也瞑目了。”

趙太后頓了一下,說:“真看不出來,男子漢大丈夫也偏愛小兒子嗎?”

觸詟回答說:“瞧太后說的,我不止偏愛,而且比婦女偏愛得還厲害呢。”

⊙古代臣子向帝后諫言圖

趙太后聽了笑了笑,說:“又在這里胡說八道,你怎么能比得上婦女偏愛小兒子呢?”

觸詟見時機已經成熟,馬上說道:“不是吧,老臣覺得太后對燕后就要比長安君愛得更深。”

太后聽了,搖搖頭說:“這你就錯了,我疼愛長安君可要遠遠勝過燕后呀!”

觸詟卻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子女,要為他們的將來打算。當年燕后出嫁的時候,太后您送她,依依不舍,一直把她送上車,還抱著她的腳流淚不已。她嫁得太遠了,您舍不得她呀!她走了之后,您還常常念叨她。可是,您每次在做祈禱的時候,卻在暗中禱告說:希望她永遠不要回來(按照當時的風俗,嫁出去的姑娘只有在被休、丈夫去世或國破家亡時才回娘家),不要被人家趕回來。您之所以要這樣,是為她的將來考慮呀,是希望她的子孫后代能當上燕國的君主呀。”

觸詟一番話說到了趙太后的心坎上,不斷地點頭,說:“還是你了解我啊!是呀,做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個好的前程呀!”

見趙太后已經落入了自己設計好的“圈套”,觸詟把話頭引入正題:“就拿趙國的國君來說吧,除去最近三代不提,以前趙王的子孫后代中有誰把爵祿繼承到今天?”

太后思考了一下,說:“這……好像還沒有。”

觸詟接著又說:“為什么呢?趙王的這些后代一旦遇到大的變故,近不能保全自身,遠不能佑護子孫后代,難道是他們都不肖嗎?顯然不是。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從前輩那里繼承了很高的爵位,而自己沒有一點功勞;得到的俸祿很豐厚,自己卻對國家沒有什么貢獻。這還不算,他們還要身居要職,掌握國家大權。如今,太后您讓長安君身居高位,把他封在富饒肥美的土地上,讓他掌握重要的權力,卻不讓他趁著年輕為國家建功立業。將來有一天,他失去了靠山,如何能在趙國立足呢?”

聽完觸詟這番話,趙太后如夢方醒,說道:“對呀,您說的太對了。那我就把長安君交給你,讓他聽從您的安排。”

觸詟欣然領命,告別趙太后,著手布置長安君到齊國的事宜。他為長安君準備了100多輛裝飾豪華的車子,派人護送他入齊國為質。齊國國君見趙國已送長安君前來,出兵援助趙國。秦國聞訊,主動撤走了軍隊。

長平之戰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韓國。很快,秦國軍隊就包圍了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的太守心中清楚,上黨郡遲早會被秦國攻破,不如趕緊給自己找一條后路。于是,太守召集百姓,和他們商議道:“大家都看到了,秦國的軍隊就在城外,上黨郡隨時都有被攻破的可能。如今,我們通往韓國國都的道路已經被阻斷了,就別指望韓國能派兵來救我們了。”

百姓們也同意他的說法,問道:“不知道太守您有什么想法呢?”

太守說:“我們現在不如去投奔臨近的趙國。想一想,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一定會發兵攻打趙國。到那時,趙國為了自己著想,肯定會與韓國聯合,一同抵抗秦國。這樣一來,我們全郡百姓的性命也就保住了。”

百姓們聽后都表示贊同。就這樣,太守親自前往趙國,表示愿意把上黨郡送給趙王。趙王一聽,心想:“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大便宜啊!”于是,趙王答應了太守的請求。正所謂“貪小便宜吃大虧”,趙國是得了一個郡,可是趙王不知道,他將會為這個“小便宜”付出慘重的代價。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軍攻破了上黨郡,上黨郡的百姓全都逃到了趙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子民”,趙國任命廉頗為大將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布下重兵,抵御秦國軍隊。秦昭王聽說這件事后火冒三丈,馬上讓秦軍調轉矛頭,殺向趙國。

廉頗是一個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將軍。他知道秦國軍隊的實力非常強,趙國軍隊已經屢次被秦兵打敗,如果現在和他們硬拼,恐怕抵擋不住。因此,廉頗就在長平排開陣勢,堅守不出。不管秦軍怎么挑戰,趙國就是不派一兵一卒應敵。秦軍主將干著急沒辦法。

⊙長平之戰示意圖

轉眼間4個月過去了,秦國攻打長平的戰勢還是沒有一絲進展。這時,遠在國都的秦國相國范雎,看到秦國軍隊久攻不下的狀況十分著急,于是就想了一條狠毒的反間計。他派人帶著很多黃金前往趙國,然后在那里散布謠言說:“趙王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會用廉頗做主將呢?他大概不知道,秦國的軍隊最害怕的其實是趙括將軍啊!至于廉頗嘛,他是個很容易對付的人,如今他早就已經投靠秦國了。”

在此之前,趙王就已經對廉頗堅守不出的戰術很不滿意了,認為他損兵折將后,被秦國嚇破了膽,不敢應敵。當謠言傳到趙王耳朵時,他更堅信自己的想法,于是罷免了廉頗,任命趙括為大將軍。

藺相如聽說這件事后,馬上趕來勸說趙王,說道:“趙括的父親趙奢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但他卻是個飯桶,只知道死讀兵書,并不懂得如何打仗。”可是趙王根本聽不進藺相如的話,還是任命趙括做了大將軍。

秦昭王一聽趙王果然派趙括領兵,不由得心中暗喜。他偷偷地叫來了用兵如神的白起,讓他做了秦軍的統帥。同時,秦王讓人在軍中傳令,白起做秦軍統帥的消息一定要保密,如果有誰敢泄露半句,格殺勿論。

就這樣,趙國在還不清楚對方主將是誰的情況下,就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趙括一到長平,馬上改變了老將軍廉頗堅守不出的戰斗策略。他帶上趙國所有的軍隊,殺向秦軍。白起早就聽說趙括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廢物,所以他命令士兵不要和趙國的軍隊苦戰,一定要假裝戰敗逃跑。趙括以為秦國士兵是害怕自己,于是帶領著趙軍乘勝追擊,一直追殺到秦國軍隊的大本營。

直到這個時候,趙括才發現自己上當了。秦國的大本營防守牢固,一時間根本就攻不下來。更可怕的是,趙國軍隊的后路這時也被秦軍的25000人截斷。同時早已埋伏好的兩支部隊也從兩邊殺出,把趙國的軍隊一分為二,而且還切斷了趙國輸送糧草的必經道路。這下可苦了趙軍,往前走走不了,往后退更是不可能。沒辦法,趙括只好讓士兵就地安營,等待援兵。

到了九月,趙國軍隊已經斷糧40多天了。盡管在這期間,趙國軍隊曾經請求齊國發送糧食給他們,可是怕惹火上身的齊王沒有答應。趙國軍隊已經快熬不住了,士兵之間甚至發生了吃人的事情。趙括此時也沒有了威風,知道這樣下去是等死。于是,他把軍隊分為四部分,命令他們一起攻打秦軍的大本營,希望能夠突圍出去。可是,已經餓了40多天的趙國軍隊怎么打得過精力充沛的秦國軍隊呢?趙括的軍隊接連攻了四五次,也沒能殺出去。最后,趙括在亂戰中被秦國軍隊射死。

趙括一死,趙國軍隊更沒有了斗志,40多萬人全部向秦軍投降。白起起初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但是轉念一想:“我們秦國攻打上黨郡的時候,郡中的百姓不愿意歸順秦國,反倒全都投奔趙國。看來,趙國的名聲要比我們好的多。現在,投降的士兵足足有40多萬,他們很可能會勾結起來,一起叛亂。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全部殺死。”

就這樣,白起設下了一個圈套,把45萬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只將240個未成年的孩子送回趙國。

毛遂自薦

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國都邯鄲。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8年,趙王派平原君趙勝作為使者前往楚國,和楚王商議聯合抵抗秦國的事。平原君答應趙王后,不敢怠慢,馬上召集了門下所有的賓客,打算從中選出20個文武雙全的人,和自己一同前往楚國。

經過一番挑選,只有19個人符合平原君的要求,剩下的都是些不起眼的人。正當平原君發愁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站了起來,大聲對平原君說:“您就挑我吧!我毛遂將會是您的最佳人選。”

平原君一聽,一臉得不高興,回答他說:“毛先生請不要說笑話好嗎?現在的事關系到趙國的生死存亡,你怎么還有心思胡鬧呢?”

⊙毛遂自薦圖

毛遂滿臉疑惑地對平原君說道“:我并沒有胡鬧啊?我也想為您和趙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啊!”

平原君更加生氣,說道:“你還說沒有胡鬧,你怎么可以說你是我的最佳人選呢?你看看,我挑選出來的人都是十分有才能的,他們在每個國家都很有名氣。他們的才氣就像是錐子的尖,如果把錐子放在布袋里的話,那么它馬上就會露出來。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來我這里已經有3年了吧!在這3年里,你沒有給我獻一計,也沒有讓我看到你有什么長處,更沒有聽到有誰稱贊你。出使楚國可是很重要的事,怎么可以派你去呢?”

毛遂聽后不以為然,對平原君說:“我沒有給您獻計,沒有向您展現我的才華,這些完全是因為我始終沒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實際上,我也是有尖的錐子,只不過一直沒有遇到那個布袋而已。這次的任務就是布袋,我相信我會讓您看到我的尖的。”

平原君聽后半信半疑,但回過頭來一想,反正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了,不如就帶他去吧!就這樣,平原君帶領著自己的20個食客,一同前往楚國。一路上,那19個人經常嘲笑毛遂。可毛遂就當沒聽見,根本不理會他們。

到了楚國之后,平原君馬上帶著這20個人來進見楚王。平原君見到楚王后,想盡一切辦法,說盡所有好話,擺事實、講道理,告訴楚王聯合抗秦的好處,給楚王分析不和趙國聯合的壞處,從早晨一直說到中午。可是,盡管平原君說得口干舌燥,楚王還是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這時,站在一旁的毛遂看不下去了。他用手按住劍柄,直接跑上臺階,對著平原君說:“何必這么婆婆媽媽的呢?所有人都知道聯合抗秦對趙國和楚國都是有好處的。本來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您何必費那么大勁,從早上一直說到中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毛遂的舉動把楚王嚇了一跳,生氣地說:“哪里來的野漢子?來人啊!把他給我推出去。”

平原君趕緊解釋說:“大王息怒,這是我的食客毛遂。”

楚王聽后擺了擺手,對毛遂說:“你也太沒禮貌了!沒看到我正在和你的主人說話嗎?我們正在商量國家大事,你怎么能如此胡鬧呢?還不快給我下去!”

楚王本想嚇唬嚇唬毛遂,沒成想到毛遂不但沒走下臺階,反而離楚王更近了。他手中握著寶劍,對楚王說:“大王,您之所以敢如此大聲地斥責我,主要是因為這是在楚國,您仰仗的是人多勢眾。不過您看清楚了,我現在和您的距離不過十步而已。就算您有再多的人,恐怕先死的也是您吧!也就是說,您的性命如今在我的手上,您有什么資格斥責我呢?”

楚王不知道毛遂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問道:“你想做什么?難道你真敢刺殺本王嗎?”

毛遂笑了笑,說:“我其實沒有那個意思,不過如果您做得很過分,說不定我就會有那個意思了。我想問您,您認為趙國派使者來和您商量聯合抗秦的事,到底為了我們趙國好,還是為了你們楚國好?”

楚王更加不明白毛遂說的是什么意思,便回答說:“這個……那自然是為了你們趙國好了。”

毛遂大笑起來,回答說:“大王您錯了,我們其實是為了楚國好。我聽說商朝開國大王湯和我周朝開國大王文王,在最初的時候,不過擁有那么一百里土地罷了,但是他們卻最終都統一了天下。這難道是憑借人多勢眾嗎?還有,楚國如今有五千里的土地,百萬名士兵,應該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可是一個小小的白起,帶領著那區區幾萬人,就能奪走楚國的兩個城池,而且還火燒夷陵。您看看,楚國列祖列宗的牌位已經被他燒毀了,楚國的祖先們已經被他侮辱了,您難道不覺得羞恥嗎?現在您說說,這聯合抗秦到底是為了誰好呢?”

楚王聽后,覺得毛遂的話很有道理,就對他說:“先生說的很有道理,我同意和你們聯合抗秦。我會派春申君帶兵前往幫助你們的。”

毛遂接著說:“那就請與我們一起歃血為盟吧,您第一個滴血,我的主人平原君第二個滴,我毛遂最后一個滴!還有底下那19個跟著來卻沒有發揮作用的人,你們也過來滴血吧!”

楚王見毛遂還用手握著寶劍,沒辦法只好按照他說的去做。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確立了合作關系。

回到趙國后,平原君對別人說:“這件事讓我太慚愧了,我以后再也不會夸口說,我能夠識別天下人才了!”從此就把毛遂當成上賓。

屈原自沉汨羅江

屈原是楚國貴族,擔任了左徒一職。他博學多才,懂得很多知識,又善于和人交流,在朝內能參與國事,在朝外又能和各國搞好關系,楚懷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是同事,很妒忌他的才華。楚懷王讓屈原起草新法令,屈原打好了草稿,還沒有最后定稿。上官大夫想把稿子據為己有,但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對楚懷王說:“是大王讓屈原制定法令,但大家都不知道。每次頒布新法令,屈原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功勞,說沒有他就不行。”楚懷王很生氣,從此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被楚懷王的糊涂和奸臣們的狡詐氣壞了,他非常傷心,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離騷》。屈原被罷黜后不久,秦國想討伐齊國,但齊國和楚國又是姻親,秦王就讓張儀出使楚國,想拆散兩國的關系。張儀對楚懷王說:“秦國很討厭齊國,楚國如果能和齊國斷交,秦國愿意獻上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一時貪心,就答應了,派人和齊國絕了交,并讓人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見目的已經達到,就對使者說:“我和楚王說的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啊。”楚國使者大怒而歸,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生氣了,發兵攻打秦國。可是又不是秦國的對手,不光死傷8萬人,連漢中也被秦國搶走了。楚懷王還不服氣,征發全國士兵再次對秦國發動進攻,在藍田展開大戰。魏國聽說后就派兵攻打楚國,想占點便宜,楚國軍隊只好回國兩線作戰。而齊國正在生楚國的氣,根本不肯發兵援救,楚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之中。

第二年,秦國愿意把強占來的土地歸還一部分給楚國,楚懷王說:“我不想要土地,只要能得到張儀就行了。”張儀對秦王說:“張儀一個人就能代替漢中全部土地,這是好事,我要去楚國。”不久他就來到了楚國,事先他送給奸臣靳尚很多禮物,并威逼利誘楚懷王的寵妃鄭袖,讓他們為自己求情。楚懷王受了他們蒙蔽,就把張儀放走了。這個時候屈原正在齊國出使,回來后問楚王為何不殺張儀,楚懷王才后悔了,不過張儀早就逃走了。

不久秦王請楚懷王去秦國聚會,楚懷王打算去,屈原勸諫道“:秦國是虎狼之國,從來不講信義,所以請您不要去。”公子子蘭卻說:“不要拒絕秦國的好意。”楚懷王就去了。結果被秦國扣留了下來,最后死在秦國。太子即位,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

屈原對國家的衰敗感到萬分痛心,即使被流放,他的心也始終停留在楚國上。他是多么希望國王能夠醒悟過來,帶領楚國人民奮發圖強,洗雪國恥啊!他寫了很多愛國詩篇抒發自己的感情,但終究得不到統治者的肯定,不能引起他們的重視。他覺得,歷代君王不管是否賢明,都希望能夠得到忠誠而能干的大臣的輔佐。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分清楚誰忠誰不忠,楚懷王就是不知道如何分辨,所以被鄭袖等人欺騙,最后竟然客死異鄉。當君王的如果不能明辨是非的話,災禍可就大了。

公子子蘭聽到這種言論后大怒,于是讓上官大夫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壞話,最后把他流放了。

⊙秭歸屈原祠

屈原已經對這個國家完全失望了,他到了汨羅江邊,披著頭發邊走邊吟詩,抒發心里的郁悶和悲憤。一個漁夫看見他這樣,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怎么到這里來了?”屈原說:“全世界的人都混濁了,而我還是清澈的;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保持清醒,所以我就被流放到這里了。”漁夫說:“所謂圣人,就是能不拘泥于事物而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的人。既然全世界都污濁了,那為什么不能隨著它變化呢?大家都喝醉了,為何不跟著他們一起喝酒吃肉呢?為什么非要堅守自己的操守而被流放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了頭的人在戴帽子的時候一定會先把上面的灰塵弄干凈,而剛洗了澡的人在穿衣服的時候也會把衣服抖幾下,誰又能讓自己潔凈的身體去接觸那些臟東西呢?我寧可投身到這滔滔江水中葬身魚腹,也不愿讓我的高潔品行受世俗的玷污。”

不久楚國被秦所滅,屈原寫了一篇《懷沙》,然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自殺身亡。

信陵君竊符救趙

雖然楚國答應與趙國聯合抗秦,但是趙國國都邯鄲的危機并沒有解除。于是,平原君趙勝又向魏國求救,希望魏王能夠出兵,與趙國聯合起來。魏王最初滿口答應,馬上派大將軍晉鄙帶兵前往趙國。

可是,還沒等魏國的軍隊開到趙國,秦王就派人給魏王送來口信,說是諸侯中如果有誰敢救趙國的話,那么秦國消滅趙國后,第一個就討伐他。魏王膽小怕事,趕忙讓軍隊駐扎在壁鄴(今河北磁縣南)。

平原君對魏王的行為非常氣憤,心中暗罵他反復無常。可是現在最主要的不是埋怨,而是想辦法如何搬救兵。魏王肯定是不能指望了,只能找魏國的信陵君想想辦法(趙勝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

信陵君就是魏國的公子魏無忌。他為人十分仁義,而且禮賢下士,因此很多人都不遠千里來投奔他。據說,當時有3000多人在他的手底下做食客。盡管有些人是濫竽充數,但是信陵君從來沒有與他們計較過。

信陵君聽人說魏國有一個名叫侯嬴的隱士,十分有才能。但是這個人年歲很大,已經70多歲了,而且家境還十分貧寒,靠在大梁做城門官賺點銀子來養家糊口。信陵君心中打定主意,一定要把侯嬴請到自己的府上。

這天,信陵君在府上設下了豐盛的酒席,款待門下的食客。當所有人都坐好之后,信陵君卻沒有宣布筵席開始,反而叫人備好車馬,自己坐在馬車的右邊(古人認為左邊比右邊尊貴),親自去接侯嬴。這個侯嬴還真不客氣,衣服也不換,臉也不洗,一屁股就坐在馬車的左邊。再看信陵君,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他畢恭畢敬,而且還親自為侯嬴駕車。

半路上,侯嬴對信陵君說“:信陵君請停一下,市場上有我一個做屠戶的朋友名叫朱亥。我們好久不見了,我想去看看他。”

信陵君聽后也不反駁,馬上趕著馬車來到了市場上。侯嬴也不領情,大搖大擺地下了車,走到朱亥面前,一聊就是半天。其實,這些都是侯嬴在試探信陵君,看他是不是真的像人們說的那樣禮賢下士。在和朱亥說話的過程中,侯嬴一直在偷偷地觀察信陵君的表情。雖然信陵君已經在那里站了半天,但是臉上沒有絲毫不耐煩地樣子。侯嬴暗暗點頭,然后告別朱亥,轉身隨信陵君回到了府上。

酒席開始了,信陵君親自攙扶侯嬴,讓他坐在上座。當時,所有的食客都看傻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這下,侯嬴也被信陵君的行為感動。從那以后,侯嬴一心一意地輔佐信陵君。

信陵君接到平原君的求救信,心中確實很想幫助趙國。可是自己雖然是魏國的公子,但是并沒有兵權,所以沒有辦法發兵。然而平原君卻不理解信陵君,派了很多使者到他府上,請他出兵。最后,平原君也生氣了,就給信陵君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想當初我和你的姐姐結婚,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十分仰慕你的忠義。但是現在,趙國的國都很快就被秦國攻破了,你怎么還不幫助我呢?就算你看不起我,但是你也要為你的姐姐著想吧!如果趙國打敗了,你姐姐也會遭殃的。”

⊙信陵君夷門訪侯嬴圖 清 吳歷

信陵君看完信后非常著急,馬上帶著食客來到王宮,希望能夠說服魏王發兵。可是魏王是鐵了心,說什么也不讓晉鄙進兵。沒辦法,信陵君只好決定帶領著自己手下100余輛車馬,準備趕往趙國,與秦國決一死戰。

當人馬路過侯嬴府上時,信陵君決定問問侯嬴,看看他有什么辦法。誰成想侯嬴不但不幫忙,反而在旁邊說風涼話。他對信陵君說:“公子啊!你自己去吧!一路上保重啊!我是個糟老頭子,幫不了你什么忙。”

信陵君聽后非常地生氣,扭頭走出了侯嬴的府邸。路上,信陵君越想越不對勁,總覺得侯嬴不應該那么絕情。于是,他又調轉車頭,回到了侯嬴的府上。侯嬴見信陵君又回來了,笑著對他說道:“公子!剛才我說的話請不要介意,我就知道您會再回來的!現在您實在沒有辦法了,打算帶著這100余個人前去與秦國拼命。可是您有沒有想過,您這點人就像一塊肉,那秦國的軍隊就像一只猛虎。用肉去打老虎,能有什么好結果呢?”

信陵君知道,侯嬴一定有什么妙計,所以就請他賜教。侯嬴說:“想發兵就要有兵符!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在大王的臥室內,而如姬是大王最寵幸的妃子,一定可以把它弄到手。我還聽說,公子曾經替如姬報過殺父之仇,您開口的話,她一定會答應的。”

信陵君按照他的辦法,果然拿到了兵符。侯嬴又說:“大將在外領兵打仗,不一定非要遵從君王的命令。如果晉鄙看到兵符后還是不發兵,那么事情就難辦了。您還記得那個朱亥嗎?他可是個大力士,您可以帶著他一起去。如果晉鄙不發兵,就宰了他。”

于是,信陵君帶著朱亥來見晉鄙。果不出侯贏所料,晉鄙對信陵君起了疑心,說什么也不發兵。這時,朱亥拿出一個重四十斤的鐵錐,一下子就把晉鄙殺死。就這樣,信陵君挑選了8萬名士兵向趙國出發,最終解了趙國之圍。

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這個成語中,“奇貨”不是指一件商品,而是指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后來的秦莊襄王——子楚,而那個“居貨”的人,就是后來的秦國相國呂不韋。

呂不韋認識這個“奇貨”時,他的名字并不是叫子楚,而是叫異人。子楚是他回到秦國后改的名字。這個異人的父親就是秦昭王的兒子,秦國的太子安國君。可是異人并不是安國君正室妻子華陽夫人的兒子,而是小妾夏姬的兒子。

按照當時的慣例,各國都要選派王室成員到其他國家去做人質,異人就被派到了趙國做人質。一方面,當時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人對這個人質肯定好不到哪去;另一方面,異人雖然名義上是秦昭王的孫子,但是他畢竟是小妾所生,所以秦國也不十分重視他。異人在趙國的生活非常凄慘。

有一天,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呂不韋來到趙國的國都邯鄲,而且還碰上了異人。呂不韋是個非常精明的商人,他見到異人后,心里馬上盤算起來:“這個人是秦國太子的兒子。雖然他現在地位比較低下,但是絕對可以把他看成一件‘奇貨’。如果囤積起來,將來一定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于是,呂不韋帶了很多禮物,來到了異人的住處。

見到異人后,呂不韋笑呵呵地對他說:“我雖然是一個商人,但是我卻有非常高的本領。如果你和我合作的話,我保證可以光大你的門庭。”

異人一眼就看穿了呂不韋的心思,笑著對他說:“你說的也正是我想要的,不過你這么做其實是為了你自己,因為那樣也可以光大你的門庭。”

呂不韋十分鎮定地說:“是的!你說的一點都沒錯,我們商人是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的。不過您要知道,要想光大我的門庭,就必須依靠你的門庭。”

異人知道,呂不韋這么說一定是早就想好了主意,他一定有什么辦法幫助自己,于是趕忙把他請進屋內。呂不韋見四周無人,就對異人說:“如今的秦昭王已經老了,天下遲早是安國君的。安國君的妻子華陽夫人沒有孩子,你的兄弟雖然有20多人,但都和你一樣是小妾所生,這樣就使你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太子。分析現在局勢,子侯是最有可能做太子的,而且還有士倉輔佐他,你的機會就又小了一分。同時,你又不是長子,不可能得到安國君的寵愛。他一旦登基,在設立繼承人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決不會是你。如果你不采取行動的話,恐怕要一輩子留在趙國做人質了。”

呂不韋的話說到了異人的心坎里,他馬上追問道:“你說的很對,這些事我也知道。不過,現在我在趙國做人質,連回國的可能性都沒有,又怎么談得上采取行動呢?”

呂不韋笑了笑,回答說:“請不要著急,我早就已經想好了對策。現在,決定誰能成為未來繼承人的并不是安國君,而是安國君的妻子華陽夫人。你想,華陽夫人是正室,她絕對有資格決定誰成為秦國的繼承人。我呂不韋是個小商人,沒有太多的金銀珠寶。但是如果您相信我的話,請允許我代替您,到秦國走一趟。我保證,我一定有辦法讓您成為繼承人。”

異人聽后非常高興,對呂不韋說:“如果你真的能使我做成秦王的話,那么將來的秦國有你的一半。”呂不韋聽后,發出了得意的笑聲。

這個呂不韋果然不簡單,很有手段。他先從異人下手,拿出五百兩黃金送給他,讓他拿這些錢廣交賓客,從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第二步,呂不韋又拿出五百兩黃金,購買了很多奇珍異寶,然后親自帶著這些寶物來到了秦國。

到了秦國之后,呂不韋并沒有直接去見華陽夫人,而是先賄賂她的姐姐,然后通過她姐姐把自己介紹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看到這么多寶物,自然是眉飛色舞。呂不韋趁機在她面前稱贊異人,說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名氣十分大。同時,異人還十分想念自己的父親和華陽夫人,甚至于把華陽夫人看成自己的親生母親。呂不韋的話使華陽夫人非常高興,心中開始喜歡起異人來。

這時,華陽夫人的姐姐也趁機對她說:“我們女人如果想在朝廷立足,首先靠的是臉蛋。但是我們總有一天會老的,到那時誰還會記得你這個華陽夫人呢?因此,我們必須要給自己找一條后路,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兒子。你雖然沒有生育能力,但是可以從安國君的孩子中選一個出來做自己的兒子啊!那樣的話,即使你人老色衰了,也依然可以享受很高的待遇。”

就這樣,華陽夫人把異人收為自己的兒子,并要求安國君把他立為繼承人。安國君答應了她的請求,還給異人送去大量的金銀財寶。異人達成了心愿,在諸侯國中的名聲越來越大。呂不韋很是得意,因為他只用了一千兩黃金就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后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異人回到了秦國。在拜見華陽夫人時,改名為“子楚”(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

12歲當上卿的甘羅

甘羅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神童,他祖父是著名政治家甘茂,所以甘羅的才能和祖父的教導有關。甘茂死的時候,甘羅才12歲,在呂不韋家里當門客。

燕王把太子丹送到秦國充當人質,秦王政派將軍張唐去燕國當相國,想和燕國聯合起來討伐趙國,把河間的土地搶過來。張唐私下對呂不韋說:“我以前替秦昭王討伐過趙國,所以趙國人特別恨我,宣稱‘誰能拿到張唐,就賞他一百里土地。’現在去燕國的話肯定會經過趙國,我可不敢去。”呂不韋很不高興,但張唐的理由合情合理,所以他也不好強迫人家去。但這是國家大事,張唐不去的話,又沒有合適的替代者,呂不韋于是發起愁來。

甘羅見呂不韋心情不好,就問道“:主公為何如此不高興呢?”呂不韋說“:我讓燕國的太子丹送到我們秦國當了人質,但我讓張唐去燕國當相國他卻不肯去。”甘羅說“:我請求您派我去。”呂不韋哪里把這個小孩子放在眼里?大怒道“:我向大王請求讓我自己去都不行,你這個小孩怎么能去?”甘羅不服氣了,他說“:項橐才7歲,孔子都能拜他為師。我好歹也有12歲了,您就試一次又怎么樣?何必還要責罵我呢?”呂不韋覺得他很有口才,也就沒有說什么了。

甘羅自己去找張唐,問道“:您的功勞和白起比起來,誰更大?”張唐不假思索地回答:“白起向南能打敗強大的楚國,向北能震懾燕國和趙國,打的勝仗和攻下來的城池不計其數,我的功勞哪里敢和他相比!”甘羅又問道:“當年范雎在秦國當相國,他的權力和所受的信任和呂不韋比起來,哪個更大?”張唐回答:“范雎當然比不上呂不韋了。”甘羅再問:“你確定不如呂不韋?”張唐回答:“當然確定了。”甘羅說:“范雎想攻打趙國,白起不同意,結果白起就被害得自殺身亡。現在呂不韋讓你去燕國你卻不去,我不知道你會死在哪個地方哦!”張唐趕緊下拜,說“:我愿意跟你去。”于是下令打點行裝,準備出發。

張唐走了一段時間后,甘羅對呂不韋說:“希望丞相借我5輛車,讓我去趙國替張唐說好話。”呂不韋派人對秦王政說:“當年甘茂留下個孫子名叫甘羅,雖然很年輕,但畢竟是名門之后,諸侯們也都聽說過他。前幾天張唐稱病不肯去燕國,甘羅去游說他,結果張唐就肯去了,說明他還是有點才能的。現在他請求讓他去趙國出使,請大王派他去。”秦王政于是召見了甘羅,任命他為出使趙國的使者。

甘羅雖然只是個小孩子,但作為使者是代表秦國而來的,趙王也只能按照禮節到郊外迎接。甘羅對趙王說:“大王知道燕國的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的事嗎?”趙王說:“聽說過了。”甘羅又問:“知道張唐到燕國當相國了吧?”趙王說:“當然知道了。”甘羅說:“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是表示燕國不會欺騙秦國;而秦國派張唐去燕國當相國,是表示秦國不會欺騙燕國。燕國和秦國互相都不欺騙了,那不就表示會打趙國的主意了嗎?要是兩國聯合起來對付趙國,趙國能有好日子嗎?秦國和燕國聯合起來沒有別的原因,無非是想得到趙國的土地以擴大河間地盤而已。大王不如把5座城池交給我,這樣秦國河間的地盤就擴大了,就沒有必要和燕國聯盟了。秦國就會把太子丹送回燕國,而和趙國聯合起來打燕國。”趙王一想,這樣挺劃算的,于是就割給秦國5座城池。秦國果然把太子丹送回了燕國,撕毀了盟約。趙國發兵攻打燕國,一口氣打下了30座城池,把其中的11座送給了秦國。

甘羅臨時改變國家政策,但是卻帶給秦國更大的好處,讓秦王政和呂不韋非常高興。甘羅回去后,秦王政將甘羅封為上卿,并把當年沒收甘茂的住宅田地重新賜給了他。不過這么聰明的甘羅命卻不長,當上上卿沒多久他就死了,年僅13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霸州市| 云梦县| 衢州市| 泸溪县| 佳木斯市| 铁岭市| 清涧县| 福鼎市| 大兴区| 吴旗县| 卢氏县| 攀枝花市| 洮南市| 仙桃市| 墨竹工卡县| 凤凰县| 老河口市| 庄浪县| 融水| 敖汉旗| 将乐县| 丹江口市| 义马市| 台江县| 鄂尔多斯市| 韶关市| 瑞昌市| 寿宁县| 老河口市| 德化县| 轮台县| 介休市| 沈阳市| 吕梁市| 平乡县| 伊吾县| 绥德县| 濉溪县| 兰溪市| 格尔木市|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