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記載著一個國家、民族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蘊含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智慧,昭示著國家和民族興衰更替的客觀規律。在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中,史學典籍浩如煙海,我國可說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有著忠實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使得我國在數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能夠保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史料之豐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媲美的。從《史記》開始,《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這24部史書如滄海明珠獨放異彩。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共130卷,記事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止于漢武帝太初年間,共3000年左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共120卷,為東漢班固所著,起自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后漢書》為紀傳體東漢史,紀、傳90卷,南朝宋范曄撰,志30卷,晉司馬彪撰,共120卷,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到漢獻帝的歷史。《三國志》共65卷,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記述三國鼎立時期比較完整的史書。《晉書》共130卷,記載從晉武帝泰始元年到恭帝元熙二年(公元265~420年)共156年的史事,始修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由宰相房玄齡領導,撰者會集當時著名學者文士。《宋書》100卷,南朝梁沈約撰,敘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宋順帝昇明三年(公元479年),共記劉宋60多年的史事。《南齊書》原為60卷,今存59卷,為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了南朝齊共24年的史事。《梁書》共56卷,為唐姚思廉撰,記敘了梁武帝天監元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02~557年),共56年的史事。《陳書》共36卷,為唐姚思廉撰,記載了陳武帝永定元年到后主禎明三年(公元557~589年),共33年的史事。《魏書》114卷,包括子卷共130卷,北齊魏收撰,記載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珪到東、西魏相繼滅亡,共計170多年的史事。《北齊書》共50卷,為唐李百藥撰,記敘了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東魏建立、北齊代東魏到公元577年北齊滅亡為止,共40多年的史事。《周書》共50卷,為唐令狐德棻所撰,記載北周20多年的史事。《南史》共80卷,為唐李延壽撰,起自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陳后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載了南朝宋、齊、梁、陳四代170年的史事。《北史》共100卷,為唐李延壽所撰,記載起自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于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包括北魏、北齊(包括東魏)、北周(包括西魏)和隋朝共233年的史事。《隋書》共85卷,為唐魏徵等撰,記載了隋朝37年的史事。《舊唐書》共200卷,為后晉劉昫等撰,記述了唐代290年的史事,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書。《新唐書》共225卷,為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與《舊唐書》相比,《新唐書》事增文省,搜羅了不少新史料填充其中。《舊五代史》原本150卷,為北宋薛居正等撰,以五代各自為書,后散佚,我們現在讀到的《舊五代史》為清朝邵晉涵等所輯。《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共74卷,為北宋歐陽修模仿《春秋》筆法將五代熔而為一所撰,為唐以后唯一的私修史書,與《舊五代史》同為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主要資料。《宋史》共496卷,撰者署名為元朝宰相脫脫,其實翰林學士歐陽玄出力最多,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是二十五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遼史》共116卷,署名元脫脫所撰,記載了遼國200多年的史事,也兼敘了遼建國前契丹族和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歷史。《金史》共135卷,署名元脫脫撰,全書記載了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到金朝滅亡約120年的史事。《元史》共210卷,為明宋濂等撰,記載了元朝自元太祖至元順帝14朝的歷史。《明史》共332卷,加上目錄4卷,共336卷,為清張廷玉等撰,編纂時間在二十五史中占第一位,但明朝歷史頗為復雜,很多問題并非《明史》所能包括。
這24部史書大多采用統一的紀傳體裁,完整、系統地記錄了我國從遠古至清朝末年數千年的歷史流傳,全面展示了歷代王朝的興衰軌跡,涵蓋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藝術、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百科全書。然而這些史學巨著文字浩繁,加上古文艱深,普通讀者窮一生精力也很難讀完,鑒于此,我們推出了這部《二十四史故事大全集》。
在本書中,我們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向讀者展現中華文明的史學巨著。全書按照史書順序,共分24個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國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程。此外,本書還精選了200余幅內容涵蓋面廣、表現形式豐富的圖片,與文字互為補充和解釋。
精練簡潔的文字、多元的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和創新的版式設計有機結合,幫助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