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細說大唐大全集
  • 周水琴
  • 8971字
  • 2019-01-03 13:47:41

4.高宗征遼東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正月,新羅遣使謝罪,征伐遼東告一段落。

(1)高宗擊高句麗

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并沒有放棄東征的打算,僅僅是暫時沒有貿然進兵,靜覓時機。這時,新羅愈發親近唐朝,高句麗、百濟也維持著對唐的朝貢關系。

可是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正月,事情發生了新的變化,高句麗與百濟聯手進攻新羅北境,攻取三十三城。新羅王緊急遣使者到唐求援,使唐開始再次東征。

這時新羅王名金春秋,是新羅女王金善德的弟弟。金善德在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死后,其妹金真德繼承王位,太宗派使者冊命,并封為樂浪郡王。之后,金真德派金春秋到唐朝朝拜,并且請求更改新羅章服(即表示官位高低的官服),采用大唐制度,太宗立即賜給御庫章服。金春秋還到國學觀看釋奠(祭孔子的禮儀)、講論,太宗又賜自己親自參與撰寫的《晉書》。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金真德死去,高宗下詔將金春秋立為新羅王。所以,當傲慢無禮的高句麗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時,唐高宗當然不能置身事外,而且東征也是他要實現的亡父宿愿。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二月二十五日,高宗派遣營州都督程名振與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進攻高句麗。五月十三日程名振等渡過遼水向東推進;新城(今遼寧撫順北)的高句麗軍見唐軍兵少,出城渡貴端水迎擊,雙方展開會戰。程名振以寡敵眾,毫不畏懼,大敗敵軍,殺死俘虜千余人,進而焚新城的外郭城及村莊得勝而回。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六月,高宗又派程名振和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領軍攻打高句麗赤峰鎮,殺死四百余人,俘虜百余人。高句麗派大將豆方婁率三萬軍馬反擊,程名振用契丹兵迎擊,又大破高句麗軍,殺死兩千五百人。第二年,薛仁貴等與高句麗將領溫沙門在橫山激戰,也取得勝利。

但是,唐這些小勝都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為消滅勁敵高句麗,從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起,唐采用新的戰略,即重點進攻百濟。因為唐軍不善于海戰,只有聯合親唐的新羅,制服百濟,作為陸地根基,以實現對高句麗從東西兩面進行夾擊,才能滅亡高句麗。

就在顯慶五年(公元660年),百濟依靠高句麗的支援,連續進攻新羅。新羅王金春秋上表求救,高宗遂于三月初十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帶領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率領水陸十萬大軍討伐百濟;以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將士與唐軍共同出擊。八月,蘇定方領軍自成山渡海,百濟獲知消息后據守熊津江口。蘇定方統帥先鋒首先登陸,依山列陣,與百濟軍激戰;唐大軍揚帆渡海隨后趕到。百濟大敗,死亡數千人,剩下的潰逃。蘇定方乘機沿津江水陸并進,直指百濟首都俱拔城(一稱“真都城”)。離城約二十里,百濟調集全國兵馬來戰。經過一場血戰,唐軍大勝,殺虜萬余人。百濟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撫余隆趕緊遠逃到北部邊境,蘇定方指揮唐軍將俱拔城重重包圍。

這時,留在城中的扶余義慈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太子隆的兒子扶余文思對親信們說道:“王與太子都健在,叔叔卻專兵自立為王,他要是能擊退唐軍,我父子一定喪命。”遂率左右垂城降唐,百姓也紛紛隨從,扶余泰不能阻止。蘇定方趁此良機,命戰士登城樹立唐的大旗,扶余泰感到窮途末路,只好出城投降。沒過多久,扶余義慈、扶余隆及諸城主全部投降。百濟原來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高宗下詔在此地設熊津、東明、馬韓、金連、德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讓原來的酋長擔任都督、刺史、縣令。十一月,蘇定方俘虜扶余義慈、扶余隆、扶余泰以及百濟將領五十八人獻于洛陽。高宗親自駕臨則天門樓舉行受降儀式,過后,將這些戰俘統統赦免。幾天以后扶余義慈病死,高宗贈官埋葬。

滅百濟后,高宗于十二月十六日,任命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壩江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領軍分路討伐高句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正月十九日,高宗下令在黃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征召四萬四千余人補充平壤、鏤方兩路大軍。二十二日,又任命鴻臚卿蕭嗣業為扶余道行軍總管,率領外族諸部族兵前往平壤。這樣,唐出動五路大軍對高句麗展開全面進攻。

(2)劉仁軌擊百濟

可恰在此時,百濟的形勢出現了反復。先前,蘇定方滅百濟后便率大軍以及俘獲的百濟王扶余義慈等班師回朝,只留下郎將劉仁愿鎮守熊津城。沒過多久,高宗雖又增派左衛中郎將王文度任熊津都督去安撫百濟,可是王文度渡海時病死。百濟僧人道琛、舊將福信趁唐駐軍力量薄弱的機會,將扶余義慈的兒子扶余豐從倭國接回立為百濟王,并率軍包圍了劉仁愿駐守的府城。為扭轉百濟出現的對唐不利的局面,高宗起用劉仁軌為帶六州刺史,統領原王文度所率的將士,并集合新羅兵馬,聯手增援劉仁愿。

大唐記功頌 唐高宗

劉仁軌是汴州人,自幼勤勉好學,所以博覽群書,精曉文史。唐初任陳倉縣尉(九品),當地有一折沖都尉(四品)魯寧,仗恃官位較高,為非作歹,無人敢惹。劉仁軌予以警告,但他非但不改,反而變本加厲。劉仁軌于是將其逮捕,用杖打死。州府奏聞,太宗十分惱怒道:“是什么樣的縣尉,竟敢殺朕折沖!”將其召入朝中。言談中太宗察覺劉仁軌剛正不阿,擢升為櫟陽丞,后不斷升遷。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擔任青州刺史,第二年東征派仁軌監統水軍運糧,因船翻海中被免職。

劉仁軌被委以重任后,明白自己大展拳腳的機會已到,高興地說:“上天要使我富貴了!”并帶著唐朝的歷法而行。人們不清楚他的用意,他解釋道:“我頒大唐歷法于海外。”

劉仁軌軍令嚴明,部伍整肅,轉戰而前,無人能擋。道琛在熊津江口立兩柵以抵抗唐軍,劉仁軌領兵與新羅兵合力進擊,百濟軍無法抵御,想退入柵中,但阻水橋窄,無法迅速撤退,被殺和落水淹死的達萬余人。道琛遭此重創,不得不解除對劉仁愿的包圍,退保百濟西部的任存城。但這時新羅軍糧草已盡,引軍撤退。道琛、福信抓住時機,招集部眾,勢力重新增強。劉仁軌兵少,與劉仁愿兩軍匯合,在熊津城休息士卒。

高宗下詔命令新羅迅速出兵,協助唐軍消滅百濟殘部。新羅王金春秋遵照旨意,派將金欽率兵援助劉仁軌等,但行軍到達古泗,被福信伏擊,傷亡慘重,從葛嶺道逃回本國,再也不敢出兵。福信得勝后殺掉道琛,獨攬全部兵權。劉仁軌、劉仁愿缺乏新羅軍配合行動,暫時固守熊津城,休養生息,以待戰機。

(3)增兵擊高句麗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高宗看到幾個月前五路大軍出擊高句麗并沒取得戰果,就又任命任雅相為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等兵共三十萬,水陸分道并進,討伐高句麗。高宗本想親率大軍,因武后反對而放棄。

七月,蘇定方統領一路軍渡海直指高句麗,在江戰勝高句麗軍后,氣勢高昂,進而包圍了高句麗都城平壤。為阻止唐大軍從東路進攻,泉蓋蘇文提前派他的兒子泉男生率精兵數萬駐守鴨綠江。九月,唐大軍受阻于鴨綠江,找不出辦法渡江前進。沒過多長時間,大將契苾何力趕到前線,正好此時刮起寒風,江 水全部結冰。契苾何力趁此良機,領兵自冰面渡江,擂鼓進擊;高句麗軍沒有了天險,無法抵擋如潮水般的唐軍,四散潰逃,唐軍乘勝追擊數十里,殺了三萬人,余眾全部投降,僅泉男生一個人逃脫。這時契苾何力接到班師的詔令,遂奉命率軍回朝。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江道大總管任雅相在軍中病死。此后不久,沃沮道總管龐孝泰統領嶺南兵進屯蛇水,被高句麗軍全殲,龐孝泰和他的十三個兒子也全戰死。而蘇定方圍平壤堅城,遲遲不能取勝,又逢天降暴雪,也撤軍返回。唐這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又沒有獲得出色的成果。

因為唐決定全軍回撤,高宗給堅守在百濟熊津城的劉仁愿、劉仁軌去敕書道:“攻打平壤的軍隊已經撤退,一城很難守住,應率軍到新羅。新羅要是留你們鎮守,則暫居其地;要是不留,速渡海回唐。”將士們聽說后都想撤退,仁軌卻予以反對。他說:“身為臣子,要為大唐的利益視死如歸。陛下欲滅高句麗,所以先要平定百濟,留兵鎮守。百濟殘部雖很狂妄,只要我等養精蓄銳,攻其不備,定能取勝。勝利之后,軍心大振。然后分兵多路據守險要,拓寬地域,飛表奏聞,請求增兵。朝廷知能成功,必然命將出師;一旦與我軍合力,必殲百濟殘敵。這樣,不僅不會前功盡棄,而且永清海外。如今平壤唐軍已經返回,熊津我軍要是再撤退,則百濟余燼用不了多久又會再次興盛,高句麗兇敵,什么時候才能滅掉!何況我們是一地處敵人包圍中的孤城,如若動足,即被擒虜;即使僥幸進入新羅,也是客居,如有意外,后悔也晚了。福信兇殘暴虐,君臣猜忌,不久將發生內訌;此時正應該靜觀其變,乘機進取,決不可輕率撤離!”一席話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

百濟王扶余豐與福信以為劉仁愿等困守孤城,無人增援,難以固守,居然派使者以譏諷的口氣說:“貴軍什么時候向西返回,我們要列隊歡送。”劉仁愿、劉仁軌知敵人輕敵,放松了警惕,突然出擊,攻占百濟支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死俘虜敵人很多,分兵鎮守。福信大驚失色,趕緊增兵加強對戰略要地真峴城的守衛。

真峴城臨江高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劉仁軌抓住敵人懈怠之機,引新羅兵夜間悄悄兵臨城下,四面攀草而上,百濟守軍沒有防備,至黎明已占據該城。這樣,與新羅相連的運糧道路保持了暢通。時在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七月。

隨后,劉仁愿奏請增兵,高宗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率由青、淄、海、萊四州調集的七千士卒渡海奔赴熊津。劉仁軌就這樣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善于尋找戰機的智慧最終在百濟站住了腳,使局面煥然一新,為唐再次征服百濟奠定了基礎。

沒過多久,不出劉仁軌所料,百濟出現了內亂。由于百濟王扶余豐和專權的福信互相爭斗,矛盾日深,福信想先下手為強,于是假裝病臥在家,想等扶余豐探問時刺殺。扶余豐察知陰謀,于是帶著親信襲殺福信,并派使者到高句麗、倭國班請援兵抵抗唐軍。

(4)擊平百濟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九月,奉命增援的孫仁師率軍渡過大海到達百濟與劉仁愿、劉仁軌會師,唐軍氣勢高漲。百濟王扶余豐從南面率領倭國抗拒唐軍。起先,唐軍諸位將領大多認為加林城地處兵家必爭之地,應先攻克。劉仁軌卻說:“加林城險固,貿然快速進攻必然傷亡慘重,緩攻則難以立刻攻取。而周留城是敵寇巢穴,除惡必須除掉根本,宜先攻之。如果攻占該城,諸城不攻自破。”這時,大家都稱贊這一計策十分高明。于是制定了作戰部署:孫仁師、劉仁愿與新羅王金法敏率步騎從陸路推進(金法敏是在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其父金春秋死后嗣位的);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扶余隆統領水軍及糧船沿熊津江入白江;兩路軍在白江會師后再合力進攻周留城。但劉仁軌軍行至白江口,遇到扶余豐率領的百濟兵和倭國兵聯合阻擊,雙方展開激戰。劉仁軌連勝四陣,焚毀敵艦四百艘,火焰煙霧迷漫天空,海水全被染成紅色。百濟王扶余豐一人逃奔高句麗,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等率眾及倭國殘軍向唐軍投降,這一戰是百濟戰局的轉折點。在這之后,除百濟將領遲受信所守的任存城外,別的城池又一次全部降唐。

這時,劉仁軌大膽使用百濟降將黑齒常之、沙叱相如率軍進攻任存城。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身高七尺,有勇有謀。起初在百濟任郡將。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蘇定方滅百濟國時,黑齒常之領兵歸降。但蘇定方囚禁百濟王扶余義慈及太子扶余隆,放任兵將搶劫掠奪,殺死許多青年壯男。黑齒常之不滿,于是與左右十余親信逃回本部,重新聚集散兵游勇,以任存山為根基,結柵固守。百濟民眾都來歸附,旬日間聚眾三萬余人,蘇定方派兵進攻,黑齒常之率敢死隊戰敗唐軍,并乘勝收復本國二百余城。蘇定方無計可施,不久奉命撤軍返唐。后來福信率眾起事,黑齒常之和沙叱相如各自占領險要之地響應。百濟這次又被唐所敗,兩人也領兵投降。

劉仁軌的建議一提出,孫仁師立刻提出異議說:“這些人都是人面獸心,怎么能夠信任!”劉仁軌解釋道:“我看這二人都是智勇雙全、有信有義的壯士。因以前投錯了人,所以背叛;今遇明主,正是回報皇恩,建功立業之時,用不著疑慮。”于是供給糧草、器械,并調遣部分唐軍支援,最后攻陷了任存城。百濟將領遲受信拋妻棄子,狼狽逃往高句麗。百濟至此再次被唐全部平定。

高宗見已經完成用兵百濟的任務,于是下詔命劉仁軌率軍留守百濟,召孫仁師、劉仁愿回朝。百濟經歷戰亂,尸橫遍野,滿目荒涼。劉仁軌令人掩埋骸骨,整頓村邑,登記戶籍;任命官員、疏通道路、架設橋梁、修復水庫、筑堤補堰、勸課農桑、存養孤老、賑濟貧乏、立唐社稷、頒唐歷法,使百濟百姓豐衣足食;然后屯田儲糧,訓練士卒,準備隨后進擊高句麗。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月,熊津都督劉仁軌上奏,反映留守百濟的唐軍士兵大多疲弱,衣衫不整,思鄉盼歸。其因在自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以后,國家降低對士卒待遇。此前士卒犧牲,朝廷要派專使吊祭,追贈官爵,或授死者的官爵與子弟。并且只要是渡海征遼東的,一律賜勛一級。可是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以來,多次出征,渡海作戰的兵將,官不記勛,戰死的也沒有人理會,所以沒有人愿意從軍。這樣,州縣每次征發百姓為兵,強壯而富有的,用財物賄賂官吏就可以免除,貧困的即使老弱也被征發。而且這次東征百濟,離家時只叫準備一年資裝,如今已經兩年,還沒有歸期。劉仁軌最后懇切指出:“陛下留兵海外,鎮守百濟,是為了滅亡高句麗。百濟和高句麗以往關系密切,倭國人距離雖遠,也是支持百濟的潛在力量。大唐要是沒有大軍鎮守,百濟很容易死灰復燃。今日既然留兵鎮守,又置屯田,要想站穩根基,全靠將士同心協力。愿陛下改弦更張,厚加慰勞,明賞重罰以激勵將士之心。要不然,只怕兵士疲憊衰老,大事難成。”

高宗觀劉仁軌上書后,非常贊同,立即派右威衛將軍劉仁愿率軍渡海換防留守百濟的舊鎮兵,并召劉仁軌一同回唐。劉仁軌對劉仁愿說:“國家在外國駐扎兵馬,是想圖謀高句麗,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還沒有獲得收成,原鎮守的將士要是一起回歸,恐剛剛降服的百濟會生變故。最好暫留舊兵,令其收獲,準備資糧,分批遣還;而將領依然留下鎮守,這樣才最有把握。”劉仁愿連忙道:“我上次返唐,遭到很多誹謗,竟然誣陷我留下很多兵將,陰謀割據百濟,差點遭受大難。今日我只能照章辦事,怎么膽敢擅自更改。”劉仁軌凜然道:“只要有利于國,就都應該去做,怎能顧及個人安危!”遂上書陳述利害關系,自請留鎮百濟。高宗答應了,同時任命原百濟太子扶余隆為熊津都督,令他返回百濟安撫民眾。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八月,高宗命扶余隆和新羅王金法敏在熊津城冰釋前嫌,訂立盟誓,并造金書鐵契藏于新羅廟中。在這之后,劉仁軌帶新羅、百濟、倭國使者渡海回唐,追隨高宗祭泰山。高句麗也派太子福男參加了這一大典。

(5)遣將擊高句麗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內部發生變亂。這年五月,泉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因為剛剛執掌國政,要外巡諸城,令弟泉男建、泉蓋男產留守京城平壤。這時,有人對泉男建、泉男產說:“男生懷疑你倆,想尋找機會加以鏟除,與其等死,不如先下手為強。”兩人起初沒有相信。又有人對泉男生說:“你兩位弟弟擔心你回京城后收回權力,陰謀要阻止你回去。”男生聽后心生懷疑,秘密派遣心腹往平壤窺探,不料被泉男建、泉男產抓住。這時,兩人對前述的話已完全相信,遂假借王命召泉男生速回平壤。泉男生明白其中有詐,不敢回歸。泉男建自任莫離支,興兵討伐。泉男生邊固守國內城自保,邊派兒子泉獻誠到唐廷求救。

阿彌陀如來像 高句麗

唐廷立刻抓住高句麗內亂的戰機,六月,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軍救援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任向導;同時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協同作戰,討伐高句麗。九月,龐同善將高句麗兵打得大敗,泉男生率本部與龐同善兩軍會師。高宗下詔封泉男生為遼東道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玄菟郡公。

十二月,唐又加派兵將,以李世勣為統帥,以安陸、郝處俊為副。而且,把黃河以北各州租賦統統運送給軍用。李世勣率大軍渡過遼水后,首先進攻新城。他認為該城是高句麗西境兵家必爭之地,要是不先攻克,就很難攻取別的城池。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正當李世勣指揮唐軍猛烈攻城時,城中人師傅仇等捆綁了城主獻城歸降。李世勣令契苾何力留守,然后率軍乘勝進攻,連克十六城。這時,泉男建派高句麗兵偷襲新城,想奪回這一戰略要地,卻被唐將薛仁貴擊敗。唐將高侃領兵到達金山,不敵高句麗軍,領兵北撤,高句麗軍乘勝追擊,在這關鍵時刻,薛仁貴率軍增援,從中間進攻,大破高句麗軍,隨后連續奪取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等會師。

郭待封率水軍從另外一條道路進軍平壤,李世勣令馮師本供應軍糧,可是中途船只破損沒有按時到達。待封軍中糧草缺乏,想寫信稟告李世勣,又擔心被高句麗軍截獲從而獲知軍中實情。沒有辦法,只得作離合詩派人傳遞。李世勣見詩大怒道:“軍情緊急,還有閑心作詩,我定要將他斬首!”幸賴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說明了他的真意,李世勣才明白過來,派人送去軍糧器械,解了待封軍的燃眉之急。

郝處俊率領一支兵馬先期到達平壤城下,但尚未列好隊形,高句麗軍突然殺來。唐軍震驚,郝處俊卻十分冷靜,坐在胡床上一邊吃干糧,一邊指揮精銳部隊出擊,取得了勝利。將士們都十分敬佩他過人的膽略。

薛仁貴在金山大敗高句麗軍,連取三城后要乘勝率軍三千人進攻扶余城。眾將都認為兵力不足,薛仁貴卻說:“兵不在多,更重要的是主將是否善于指揮。”于是身先士卒,揮師前進,連戰連捷,于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占領了扶余城。扶余川一帶四十余城隨即歸降。

泉男建派五萬兵馬試圖奪回扶余城,半路與李世勣所率唐軍主力在薛賀水相遇,兩軍展開激戰,結果高句麗軍大敗,三萬余人被殺。李世勣乘勝又攻克大行城(今遼寧丹東南)。

就在此月,侍御史賈言忠奉命從遼東回京,高宗詢問軍情,言忠回答:“高句麗這次肯定被掃平。”并陳述理由道:“隋煬帝三次東征失敗,主要是因為人心分離怨恨;先帝東征也沒有成功,只因高句麗沒有釁隙。如今形勢不同:高句麗王高藏權勢微弱,權臣專政;泉蓋蘇文死后,泉男建兄弟互相殘殺;泉男生歸降大唐,成為我軍的向導,我們對敵人情況一清二楚;加以高句麗連年饑饉,人心惶惶;而我方陛下圣明,國家富強,將士盡力,又乘高句麗內亂良機,毫無疑問會獲取大捷。”

果如賈言忠所料,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十二日,李世勣指揮唐軍終于占領了平壤城。此戰役過程是這樣的:李世勣攻克大行城后,匯合了各路唐軍進兵到鴨綠江。高句麗派軍抵抗,唐軍奮擊獲勝,追擊二百余里,又占領了辱夷城。在唐大軍的壓力下,高句麗諸城主要么逃走,要么投降。契苾何力率軍首先推進到平壤,李世勣率軍隨后到達,將該城重重圍困。隨后,唐軍連續猛攻達月余之久。高句麗王高藏感到無力堅守,遂派泉男產率官員九十八人持白旗到唐營投降,李世勣待之以禮。泉男建卻閉門死守,并不斷派兵出戰;由于屢戰屢敗,他把軍事委托給僧人信誠指揮。信誠暗中派心腹面見李世勣,表示愿做內應,并約定好日期。李世勣如約攻城,信誠開城門后,唐軍蜂擁而進,登城吶喊,鼓聲震天,并燒毀城墻四角。泉男建眼見無力回天,拔刀自刺,沒有死,被唐軍抓住。高句麗王高藏和以前逃亡寄居在此的原百濟王扶余豐也做了俘虜。至此,高句麗被唐平定。

十月,李世勣奉命留下薛仁貴領軍兩萬鎮守平壤,自己率大軍凱旋。十二月初七,高宗在含元殿處置戰俘:由于高藏雖居王位,可是卻有職無權,免除罪責,賜官為司平太常伯員外同正;泉男產、僧人信誠領兵歸降,前者賜官司宰少卿,后者為銀光祿大夫;泉男生建立大功,升官為右衛大將軍;泉男建負隅頑抗,被流放到黔中;扶余豐則流放到嶺南。同時下詔把原高句麗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余戶分劃成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選擇在戰役中建有功勛的原高句麗酋長任都督、刺史、縣令。同時派遣唐人參與治理;在平壤建立安東都護府作為管理高句麗全境唐的地方最高政府;提升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同時任安東都護。

可是許多的高句麗人并不是真心降服。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由于平壤的百姓頻繁作亂,這年四月,高宗下令將三萬八千二百戶遷居到唐的江淮以南及山南、京西空曠之地,而只把疲弱的留下。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酋長牟岑起兵反唐,將高藏的外孫高安舜立為王,高宗以左監門大將軍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率兵鎮壓,高安舜殺死牟岑,逃往新羅。可是反唐活動一直沒有停止。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遼東地區出現新的情況。新羅在這時反而開始支持以前的高句麗人反唐。當高侃于該年十二月和叛軍在白水山交戰時,新羅派兵增援叛軍;次年閏五月,唐燕山道總管李謹行在瓠蘆河西大敗叛軍,殘部也全逃奔新羅。

新羅王金法敏不僅縱容叛唐勢力,而且占領原百濟地區,派兵戍守。高宗非常惱怒,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正月,任命宰相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以李弼、李謹行為副,率軍進討新羅。同時,罷免金法敏的官爵,將居住在唐京城的金法敏的弟弟金仁問立為新羅王,護送回國。第二年二月,劉仁軌在七重城大敗新羅軍;又令靺鞨渡海攻新羅南境,也殺死了很多人。劉仁軌遵奉詔命班師還朝后,高宗令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駐新羅的肖買城接著擴大戰果,不斷獲勝。金法敏于是派遣使者入唐朝貢,請求恕罪,高宗答應,恢復了金法敏的爵位,并將途中的金仁問召回。

十六觀變相圖 高句麗

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唐在遼東開始采取收縮的戰略。這年二月初六,安東都護府被從平壤遷到遼東故城;在這之前,不是漢人任安東都護府官職的,全部罷免。與此同時,將設在熊津城的熊津都督府遷至建安故城。

為了制約逐漸強盛的新羅,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二月二十五日,高宗將高藏封為朝鮮王、遼東都督,派回遼東,以安撫以前的余眾;從前被迫遷移到唐各州的人也隨同返回。同時,封扶余隆為帶方王、熊津都督,派回百濟安撫百濟余眾。這時百濟荒涼破敗,高宗同意他暫時寓居境內。劉仁軌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返唐后不久,扶余隆因為害怕新羅的侵逼,不敢留居熊津城而又返回唐朝。高宗還把安東都護府再移至新城,總轄遼東地區。

高藏回遼東后,密謀叛亂,并暗中勾結靺鞨以求支援。沒想到走漏風聲,被高宗察覺召還,流放到邛州而死,后來其遺骨葬在長安灞水突厥頡利可汗墓左側。高宗讓高藏部眾散居在河南、隴右各州,其中貧困的留在安東都護府旁。從此以后,以前的高句麗舊城慢慢被新羅奪取,余眾則散入靺鞨及突厥。扶余隆眼見新羅勢力強大,也不敢回百濟故地。唐試圖重新扶植勢力來抗衡新羅的戰略沒有成功。

新羅奪取高句麗、百濟地區,疆域增大。一直到唐朝末年,都保持和唐的友好朝貢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滦平县| 道孚县| 富宁县| 新蔡县| 靖安县| 德庆县| 皮山县| 固安县| 阳泉市| 视频| 卓尼县| 米林县| 海阳市| 泾阳县| 永州市| 黎城县| 汉源县| 兴化市| 靖安县| 布拖县| 长垣县| 阿坝| 凌云县| 彩票| 营山县| 南汇区| 佛坪县| 仙桃市| 德江县| 昔阳县| 周宁县| 嵩明县| 徐汇区| 额敏县| 怀远县| 九江县| 荣成市| 徐闻县| 资阳市|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