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大唐大全集
- 周水琴
- 3386字
- 2019-01-03 13:47:29
6.唐平河西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朝使臣安興貴聯絡一些勢力起兵攻擊李軌,李軌受捉后,被押到長安斬首,河西也告平定。
河西是多民族矛盾重重的雜居之地。河西五郡在薛舉所據的隴右以西。隋末,李軌起兵自立為帝。為對付薛舉,唐朝曾派人同他聯絡。
平定薛仁杲之后,唐軍鋒芒自然指向河西的李軌。除聯絡吐谷渾以孤立李軌外,為了瓦解李軌集團,李唐還采用了分化的手段。
(1)李軌稱帝
李軌字處則,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嗜好讀書,有謀略,富甲一方,樂善好施,因此受到家鄉人的稱贊。大業末年,任隋鷹揚府司馬。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四月,金城薛舉起兵。七月,李軌和同郡關謹、曹珍、李赟、梁碩、安修仁等商議道:“薛舉為人殘暴,他肯定會先來侵掠離他最近的我方城池。隋朝官員膽小平庸,必定無力抗拒,我們怎能束手就擒而妻離子散呢!與其如此,不如我們大家保據河西,看事態的變化行事。”
大家齊聲贊同,想薦舉一個人為首領,但都互相謙讓。曹珍說:“我久聞圖讖上說李氏應當為王,天命所歸,應尊李軌為王。”于是大家一同拜李軌為主。然后商定了起事的周密計劃。
七月十三日,安修仁受命于李軌,在夜間率領居住在當地的各種少數民族人潛入內苑,樹旗高喊;城外則聚集了響應李軌的當地豪強。就這樣里應外合,逮捕了隋郡丞韋士政、虎賁郎將謝統師,控制了武威郡(今甘肅武威)。事成,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并按照隋開皇時的官制設置官僚機構。
關謹等人想殺掉被抓的隋朝官吏,然后瓜分他們的錢財。李軌不贊成,說:“你們既然奉我為主,我的號令你們就應該服從。現在興義兵是為了拯救百姓,殺人劫貨,與強盜有何區別!我們還怎么取得成功呢?”于是他任命韋士政為太府卿,謝統師為太仆卿。這時,西突厥闕度設也在會寧川自稱可汗,擁有兩千騎兵,被李軌降服。闕度設是西突厥曷娑那可汗的弟弟,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隨兄率眾降隋,被令帶病弱萬余口留居在會寧川。
果然如李軌所料,不久,常仲興被薛舉派去渡黃河進攻河曲。李軌遣將李赟迎擊,兩軍決戰于昌松,結果常仲興大獲全勝。李軌要釋放俘虜,李赟反對道:“我們竭力苦戰,才俘虜了這些敵人,如果你讓他們回去,豈不是放虎歸山又增加了敵人的力量嗎?不如斷絕后患,把他們全都殺了。”李軌說:“上天如果保佑我成功,遲早會擒獲薛舉,這些戰俘仍為我所用;如果大業不成,留他們又有什么用!”于是釋放了所有俘虜。隨后不久,又連連攻克張掖(今屬甘肅)、西平、敦煌(今屬甘肅)、枹罕四郡,將河西五郡全部納入到自己的勢力范圍。
李淵打算和李軌一起謀取秦、隴的薛舉父子,暗中派使節到涼州,致信招撫李軌,并稱他為堂弟。李軌見信非常高興,遣弟李懋到長安進貢,被李淵授予大將軍,并命鴻臚少卿張俟德持冊書,拜李軌為涼州總管,封爵涼王。還沒有等張俟德到涼州,李軌在十一月初四已自稱皇帝,改元安樂,立李伯玉為太子,左仆射由曹珍擔任。
李軌的吏部尚書梁碩,謀略過人,李軌常靠他出謀劃策,深為李軌信賴。梁碩曾暗中勸李軌要提防強大的勢力。戶部尚書安修仁本出自西域安國,他的先祖在北魏時遷居涼州,傳到修仁歷時四代百年,歷代都在涼州任職與當地人關系融洽。安修仁深恨梁碩的建議損害了以自己為代表的集團的利益。李軌的兒子仲琰曾拜訪梁碩,梁碩會見時也不起身,仲琰認為他是輕視自己,也大為不滿,于是同安修仁一起誣蔑梁碩,誣告他謀反。李軌信以為真,竟派人帶毒酒到梁碩府中鴆殺了他。梁碩是舉事元勛之一,這樣無辜被殺,使故舊們驚恐萬分。從此,李軌心腹們就不同為一心了。
有巫者對李軌說:“有仙女被上天派來人間。”李軌信以為真,征百姓修建高臺迎接玉女,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黃河以西鬧饑荒,以至于人吃人,饑民們受到了李軌家產的救濟仍然不夠。李軌召群臣計議分發倉庫糧食之事,曹珍等人都說:“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怎么可以眼看著百姓餓死而不知放糧呢?”謝統師等人都是隋朝舊吏,心里始終不服,私下里同諸民族人交好,排擠李軌的舊部下,于是罵曹珍說:“老百姓因他自己瘦弱而餓死,健壯者不會餓死的。國家倉里的糧食是用來防備外敵進攻的,怎么可以用來養那些瘦弱的人!仆射如果為討好人情而不為國家著想,怎能稱為忠臣。”李軌認為謝統師說得對,從此百姓官員都更加離心離德了。
(2)內亂致命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張俟德受命唐高祖來到涼州。李軌召集群臣廷議道:“皇帝是我的堂兄,如今已在京邑稱帝。一姓之人不應為天下相互爭奪,我想去掉帝號,可以嗎?”曹珍說:“隋朝滅亡之后,天下人共爭君位,難道只能有一人稱帝!唐朝關中稱帝,涼朝在河右稱帝,相互本無妨礙。況且您已為天子,何必自我貶黜自己呢!如果您想侍奉唐朝,就請按照過去西梁的蕭詧服從西魏那樣吧。雖是附屬國,但保有領土帝號。”李軌認為可取。二月二十八日,尚書左丞鄧曉被派去長安,帶去的書信中稱“皇從弟大涼皇帝臣軌”,卻不接受李淵所封。李淵勃然大怒,拘留了鄧曉,謀議興師伐李之事。
其實,唐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底擊滅了薛仁杲,清除了京城西邊的巨大壓力后,就想進而攻取河西關隴地區一統天下。因此,李軌不僅已失去牽制薛氏東進力量的價值,而且成了阻礙統一的又一個對象。這就是為什么李淵拘禁李軌的使者并斷絕與其來往的目的。至于李軌用曹珍的建議,仿效蕭詧自稱帝而向西魏稱臣的故事,只不過是作為唐攻打李軌的托辭而已。
由于李軌與突厥、吐谷渾聯合,為了分化他們之間的聯盟,孤立李軌,李淵就遣使去吐谷渾。吐谷渾可汗的兒子順曾做隋朝的人質,這時留在長安。李淵提出兩家聯合攻李軌,唐就把順放還。吐谷渾可汗伏允欣然同意,起兵攻打李軌,在庫門與之展開激戰。
安興貴是李軌部將安修仁的哥哥,在長安作官,上表請求以利害關系說服李軌。高祖說:“李軌依仗軍隊,憑借險要的地勢,連結突厥、吐谷渾,憑借我的實力,還怕不能取勝,豈能以三寸不爛之舌勸動他?”安興貴回答:“我自己出身涼州,累世豪門貴族,各族百姓多加依附,弟弟修仁受李軌信任,族里子弟大多為李軌機密近要官員,臣前去說服李軌,李軌能聽我的話當然好,如果不聽,由我替你消滅他,不是更加容易嗎?”于是安興貴被派往涼州。
安興貴行至武陵,被李軌任命為左右衛大將軍。安興貴趁機勸李軌說:“涼的轄地不過千里,百姓貧困,土地瘠薄。如今唐從太原起兵,控制中原,百戰不殆,這是天意,不是您能左右的。您不如帶整個河西歸附唐,那么像漢代竇融的功勞也不比你大!”李軌說:“我憑著河山的牢固,縱然唐朝調兵百萬,也對我無可奈何!你從唐朝來,是來勸服我的吧?”安興貴連忙謝罪道:“我聽說富貴了而不還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于夜間行走一樣,臣下我全家受陛下的榮祿,我的心又怎能偏向唐朝呢?只不過想呈上我的想法,決策全由陛下了。”
安興貴明白無法令李軌就范,就和安修仁等暗中集結力量準備伺機而變。這時,大涼國的內部矛盾重重,積怨已久。薛舉起兵時,涼州大受威脅,當地的各民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同心協力共抗敵軍。薛仁杲敗亡后,河西諸民族渴望恢復中亞、長安的貿易,但李軌的意圖卻只想占據河西,這就與河西安氏代表的集團發生利益沖突,現在他們也要舉兵除掉李軌。此外,李軌初起時,其支柱一是河西領袖安修仁,一是曹珍等故舊。但事成后,諸民族與故舊互相傾軋,分為兩黨,而諸民族又與隋舊吏謝統師勾結為奸,排斥李軌元勛故舊,并離間君臣關系,導致李軌政權內部人心離散。
安氏兄弟準備好后,將涼州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李軌率步騎千余出城迎戰。先前,薛舉原來的部將奚道宜率三萬羌兵逃歸李軌,李軌開始答應任以刺史之職,但后又反悔,而且不肯對其以厚禮相待,奚道宜懷恨在心。此時他與安修仁率部下齊攻李軌。李軌戰敗只好收縮防守,等待支援。安興貴在城外大聲宣告:“李軌是大唐王朝討逆的對象,誰膽敢幫助他頑抗,要誅及三族!”城中人聽后紛紛出降。李軌見狀嘆道:“大勢已去,天亡我呀!”于是攜妻子登上玉女臺,相互告別。五月十三日,安興貴捉住李軌上報唐朝,至此,平定了河西地區。李軌的使者鄧曉在長安,行禮表示祝賀,高祖說:“你身為人家的使臣,得知國家滅亡,心里沒有絲毫難過,反而向朕獻媚,你不能忠于李軌,能夠為朕所用嗎?”于是,將他廢黜終身不用。
李軌被押送到長安,與他的兒子兄弟等全部伏法被誅。唐任命安興貴為涼國公、右武侯大將軍、上柱國,賜一萬段帛,任命安修仁為申國公、左武侯大將軍。
李軌建涼到滅亡共三年。河西被平定,唐朝完成了關隴地區的統一。